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考杨氏海源阁藏《东垣先生试效方》为明刻明重修本,钤有"明善堂览书画印记"、"安乐堂藏书记"、"山东省立图书馆点收海源阁书籍之章"及"山东省图书馆珍藏印"等藏书印,知是书原为清宗室怡王府遗书,后经海源阁递藏,现藏于山东省图书馆。  相似文献   

2.
王育林  温佳雨  付鹏 《中医学报》2021,36(3):661-664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我国目前较为全面准确记载中医古籍收藏分布情况的大型中医古籍联合目录,其中著录国家图书馆藏中医古籍1 898种。但经分析发现,《总目》对国家图书馆藏中医古籍信息的著录存在作者信息不全或错误、成书年代不详以及版本记录错讹等问题,尤其体现在版本记录方面,《总目》记载的有,但国家图书馆并无存书或者其官网联机目录暂时检索缺失的医籍版本计351种。国家图书馆能检索到的版本,而《总目》中未载录此版本的医籍计639种。通过对《总目》著录信息与国家图书馆实际藏书信息进行对比,并对相关古籍进行实地勘察及进一步的考证,补充、修正了《总目》著录部分书目的作者信息、成书时间和版本信息。  相似文献   

3.
《简易普济良方》为明代彭用光所编集,其中与医学相关的大部分内容主要是对《证类本草》的重新辑编。卷五所附"痈疽神妙灸经",是在《痈疽神秘灸经》的基础上加以按评而成。该书现存主要版本为明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南阳胡慥刻本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费增校刊本。前者缺卷一,挖改卷六为卷一,实为五卷,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后者在大陆已不见,故鲜有著录,但台湾"国家图书馆"有藏。不少藏书志、书目对于该书作者及版本等相关信息的著录等多有舛误,文章就此进行了考证与厘正。  相似文献   

4.
《伤寒纪玄妙用集》10卷,元代医家尚从善著。此书书名,《医藏书目》作《伤寒纪元》,《中国医籍考》作《尚氏伤寒纪选》。书首有名士张翥于至元二年(1336)六月一日以小篆书于广陵寓斋的序文。序后有尚氏手书的《张仲景传》,时为至元戊寅年(1338)。  相似文献   

5.
抄本《杨寿山医案》1卷, 孤本, 现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主体内容为辑录晚清吴门名医杨寿山的医案。较之杨氏其他存世医案, 该抄本具有收载案次最多、病程记载最详的特点, 且书中所载医案鲜见于杨氏其他存世著作, 较大程度地丰富了研究杨氏临证特色及学术思想的史料。考证发现, 《杨寿山医案》抄本作者为清末民初吴门医家、书法家黄寿南, 该抄本此前未作为黄氏的存世医籍而被登记在册, 抄本内容现貌形成的时间上限为1890年。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清末著名藏书家陆心源的私家藏书目录《皕宋楼藏书志·医家类》的研究,考察其医籍收藏情况,总结书目著录特点,挖掘其为正史、艺文志及医学专科目录补充的珍贵资料,以引起学者对《皕宋楼藏书志》的重视,进一步对该书的医学文献价值加以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吕晓雪  王育林 《中医学报》2019,34(9):1821-1824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文献通考·经籍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我国古代较为重要的目录书,可反映图书的存佚、流传情况以及学术的发展演变。在著录医籍的数量方面,到了《文献通考·经籍考》开始大幅增加。在诊断方面的医书上,自《隋书·经籍志》开始著录,以辨脉象为主。经方类医书以《隋书·经籍志》著录的数量最多,多是小型方书。《文献通考·经籍考》则收载了规模较大的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针灸方面,《汉书·艺文志》无记载,《隋书·经籍志》收载的书目最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其他三部目录书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医案、医论、综合性医书数量的大大增加。这四部目录书所著录的医籍数量、著录内容逐步增多,医籍分类、编纂体例越来越细化、精密,可清晰反映一段历史时期内医书的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报》2019,(9):1821-1824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文献通考·经籍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我国古代较为重要的目录书,可反映图书的存佚、流传情况以及学术的发展演变。在著录医籍的数量方面,到了《文献通考·经籍考》开始大幅增加。在诊断方面的医书上,自《隋书·经籍志》开始著录,以辨脉象为主。经方类医书以《隋书·经籍志》著录的数量最多,多是小型方书。《文献通考·经籍考》则收载了规模较大的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针灸方面,《汉书·艺文志》无记载,《隋书·经籍志》收载的书目最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其他三部目录书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医案、医论、综合性医书数量的大大增加。这四部目录书所著录的医籍数量、著录内容逐步增多,医籍分类、编纂体例越来越细化、精密,可清晰反映一段历史时期内医书的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9.
《医林绳墨》为明代方谷与其子方隅共同编辑而成的一部综合性医著,成书并初刊于明万历十二年。目前国内南京图书馆所藏为国内有著录的孤本,内容基本完整。清康熙十六年周京重编本书,调整篇目,改动字句,删减内容,并以家藏奇效诸验方附后,题名改为《医林绳墨大全》,称为"向山堂刻本",已与明初刊本大不相同。向山堂刻本刊行后并未广泛流传,康熙四十九年赵东崖收集到周京向山堂梓版并补其阙刊行,称"赵氏廓然堂刊本"。后梓版又归修吉堂所有,故修吉堂藏板刻本同廓然堂刊本。流传至嘉庆年间,本书又难以得见,嘉庆二十年陈熙根据周刻本重新刻板刊行,此本后世流传较广。  相似文献   

10.
《千金方》约成书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历史悠久,版本较多,流传很广。《千金方》30卷,后经宋·林亿校刊始有93卷,这在《中国医籍考》中有载:“原书三十卷,析为九十三”。从历代经籍艺文志及私家书目也可粗知其版本情况。《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有孙思邈千金方30卷;明《徐氏家藏书目》有千金方93卷;清《四库全书总目》有千金方93卷,两淮马裕家藏本;《经籍访古志》有备急千金要方30卷目录1卷,宋刊本日·米泽侯藏,第四卷缺,以元版补之。千金翼方30卷目录1卷元版韦修堂藏。另有《真  相似文献   

11.
《素问纠略》一书的作者及版本历来说法不一。《明史》记为杨慎,但考查杨慎文集《升庵全集》《升庵外集》均不见此书;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认为此书应是朱丹溪所作。本文就此提出疑问,考查杨慎著述的主客观条件。首先,从史传及杨慎诗文中可知,他曾研习医籍,知晓医理,其医学著作《男女脉位图说》序文更反映了他欲纠辨古人的愿望,是为他著《素问纠略》的主观条件或内部条件;其次,杨慎晚年贬谪至西南地区,恶病缠身,曾学医自疗,且喜好上山采药,这为他创作《素问纠略》提供了外部条件;加之同僚何宇度、名医何时希的记载为旁证,杨慎著《素问纠略》三卷是成立的。而针对杨慎文集不见此书,一卷本著者题为朱丹溪、周木等人的事实,本文认为是版本不一所致。即:名为《素问纠略》的医书实有两个版本:其一为前述杨慎所著的三卷本,已经亡佚;其二为周木辑佚或假托元代朱震亨所作的《素问纠略》一卷本,现存抄本。由此,《素问纠略》作者及版本问题得以澄清。  相似文献   

12.
在探讨《永乐大典》编纂、播迁、重印简史 ,并对《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中的医药、医史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并作分析研究中 ,发现其中引录了 10余种宋、金、元医药文献及零散的医学史料。这些文献资料的学术价值是 :可作现存医药文献的校勘依据 ;可作已佚或残存医药文献的辑佚或补辑的依据 ;可从中发掘新的医药学史料 ;可纠正现今中医药工具书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During our exploration on the history of compilation, spread, reprinting of Yong le da dian (Great Canon of Yongle) and the analysis made on the materials of medicine;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medical literature in the "17th Volume of Great Canon of Yongle Newly Discovered Overseas",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materials cited over 10 kinds of literature of the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 and other fragmentary materials. The academic value of the materials include; for the proofreading and collation of available extant medical literature; for the supplement of lost medical books or remained medical book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new medical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for the correction of errors in modern tool books in TCM.  相似文献   

14.
搜集整理清代以前敦煌古医方及古代医籍,仅西汉、南北朝、南朝、唐、宋、元、明、清8代共46部,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同名方剂重复计,涉及有关麻黄汤133首.其中35部出现正名麻黄汤112首,17部出现异名麻黄汤22首.整理组方不同麻黄汤112首涉及中药119味,药物分为19类,单味用药总次数937次.分析研究历代麻黄汤组成可知:《伤寒论》麻黄汤由历代麻黄汤组成核心药物麻黄、甘草、杏仁、石膏构成.《敦煌古医方》麻黄汤组方中除青木香、吴茱萸、枳壳外,其他15味药均为频率大于0.6%的主干药.敦煌古医方所载麻黄汤组方与《备急千金要方》麻黄汤相比仅少犀角,可能为其后者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15.
自先秦到明清外感病因学理论经历了数个不同发展时期。《内经》《难经》这两部经典著作总结当时及以前的医学理论,为外感病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外感病因学在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迅速发展,并在隋唐年间有所变化,但此时以伤寒为病因的地位仍未改变。外感病病因学的发展突破于宋金元,对传染病有了部分认识。明清时期,随着疠气学说的提出,外感六淫说和疠气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医外感病因学,令中医外感病因学全面完善。  相似文献   

16.
北宋东京的针灸学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宋东京的针灸学较之前代有了重大发展,王唯一的《针灸图经》、针灸铜人与针经石刻以及医学中的针科教育,在针灸史上都具有独创性的贡献。当时针灸书籍的大量刊印和针灸名医的医疗实践,也对后人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宋代中央及地方政府主持整理、刊刻了大量医学书籍。考察这些官刻医书的流向,对于探究宋代医学知识的传播过程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诸家图书目录及相关史料记载为考察这些医书的流向提供了方便。馆阁典藏、分卖出售、颁赐近臣、外夷及州郡是宋代官刻医书的主要流通途径,医学知识藉此在上层士人与下层民众中间都得到了广泛传播,为宋代医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