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完素的《三消论》是现存最早的消渴专书,它对消渴病诊治的主要贡献在于详实的论述致病机理,指出起因为肾水阴虚及脾胃虚燥,显相则为心火实热,较强调三消渴病的共同病机,不拘泥于三焦辨证,以寒湿之药补肾脾之虚,兼清心阳之实热,运方灵活且常以一方通治多消,对消渴病的诊治理论产生承先启后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孙一奎为明代新安著名医家,在辨治消渴病时师古而不泥古,随证而变。本人从孙氏辨治消渴的病因病机、上、中消与下消用药特色,剂型以丸散剂为主和喜药食同用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孙一奎辨治消渴的临证用药特色,以期对当今中医临床辨治消渴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介绍朱辟疆教授辨证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朱老师依据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征将其归类于中医学消渴下消、消渴病肾病、溺毒范畴,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为脾肾不足、脉络瘀阻、阴阳失调、气机升降失司,临床多从消渴肾病辨证施治。临床治疗时注重疾病分期及分阶段治疗,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消渴”最早记载于《内经》,其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设消渴病专篇论述,为后世消渴病辨证论治指明了方向,金元以降,“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多宗“三消”分治,现在又发展到辨证与辨病结合分期、分型论治,可以说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皆有发挥。然而本病病机复杂,变证丛生,远非一家之言能概其全,更非一法一方所能治愈。  相似文献   

5.
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及消渴的现代辨证研究,阐述阴阳辨证在消渴中医辨证中的应用,提出三消的阴阳辨证是在传统阴阳为辨证总纲的基础上,根据消渴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以及"阴损及阳","阴阳俱虚"的病性,结合临床实际中患者因不同的体质而出现的从化和类的现象,进而发展为阴阳辨证,这可使三消的临床辨治理论化、系统化及规范化.  相似文献   

6.
杨甲三教授对消渴病的辨治思想强调辨病辨症相结合,重视不同病程消渴病的病机特点。认为消渴病发病之初病在于脾胃,脾阴虚、胃阳燥,影响了津液的化生及敷布,导致了疾病的发生。病久必及他脏,而使消渴病的病机十分复杂而成诸多变证,杨教授根据消渴病的病机特点进行针灸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7.
中医内科急症概论(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科急症的辨证要点在于辨外感与内伤、辨脏腑病位、辨病理因素、辨标本主次、辨病势传变与顺逆、辨证与辨病。急症的治疗当以急则治标、综合救疗、证病合治、祛邪扶正、防传杜变、严密监护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一种发病率高、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我国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现代医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结合临床,提出一系列新的见解,并取得确切疗效。古代医家经典中,《黄帝内经》中辨消渴病的不同阶段,张景岳提出的火亏致消,明辨虚实,开温阳法之先河,刘河间、朱丹溪、程钟龄的消渴病三消论治对后世影响较大;现代治疗消渴病,可分为按上中下三消论治,分脏腑论治、分阶段论治、辨证分型论治等几种论治方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为法,化瘀也可荡涤痰浊。在治疗的同时不忘本病是气血阴阳亏虚日久而致脉络壅滞而发,故须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分析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治疗消渴病的所有复方203首,把每首方中的单味药及其性味、归经、功效输入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景203首方剂共使用211味药物1415频次,其中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主要有麦冬、甘草、天花粉、人参、茯苓、黄连、黄芪,以益气养阴清热药为主;按中药学功效分类统计,以补虚药与清热药居多;在性味方面则以性寒的甘、苦、辛味药物居多;从药物归经方面看,则以归肺、胃、脾、肝、肾、心经药物居多。结论中医药治疗消渴病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三消辨治,应从多角度、多脏腑入手进行共同调理,不断丰富消渴病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报》2019,(5):955-958
吞咽障碍是中风后常见并发症,其病机为虚、痰、瘀、风、痰气阻喉,针对病机以补虚、化痰、破瘀、熄风,顺气化痰为治法。郑教授主张"先辨病,再辨证;辨病为先,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方选半夏厚朴汤加减,擅用黄芪、虫类药、破血消瘕药,并辨证选用中药注射剂,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柴少龙  张运克 《中医学报》2019,34(5):955-958
吞咽障碍是中风后常见并发症,其病机为虚、痰、瘀、风、痰气阻喉,针对病机以补虚、化痰、破瘀、熄风,顺气化痰为治法。郑教授主张"先辨病,再辨证;辨病为先,辨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方选半夏厚朴汤加减,擅用黄芪、虫类药、破血消瘕药,并辨证选用中药注射剂,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首创于张仲景。后世医家虽对此多有争议,然温肾阳法一直作为治疗消渴病之大法,广泛运用于消渴病临床。随着对消渴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对其并发症防治的进展,对消渴病病机认识已走出“阴虚燥热”之藩篱,温肾阳法更受到重视。现将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的源流及临床运用要点阐述如下:1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的源流1.1肇基于《内经》 《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之渊源,篇中虽未明言消渴病与肾阳虚之关系,然多处论及消渴病病机。将消渴病分为脾瘅、消渴、消瘅三阶段,并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肾脆则善病消瘅易…  相似文献   

13.
林龙  王雄文 《中医学报》2016,(9):1274-1276
原发性肝癌进展迅速,证型复杂,症状众多,常有辨病、辨证、辨症冲突的情况。临床上应以辨证为主,辨病为根,辨症为辅。辨证选方确定治法方向后结合辨病加减,配伍专方专药,最后针对症状选药。若患者无证可辨或趋于平和体质,则应辨病为先,结合患者影像学结果、实验室检查等,根据肿瘤的形态、代谢、血供、生长情况等进行辨治;若患者病情稳定且证型错杂,但如疼痛、腹泻、腹水或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病程发展或生存质量,则应辨症治疗,再结合病证加减。总之,根据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指导方针,通过病、证、症三位一体结合辨治,在辨证基础上兼顾原发性肝癌的特有规律和发病个体的阶段特征,将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纳入辨证论治体系,制定中西医综合病、证、症辨治方案,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医理真传》是清代名医郑寿全所著,其中卷四《杂问》篇详细阐述了三消症的病位病性、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认为消渴病"生于厥阴",包括足厥阴肝和手厥阴心包,从"风火相煽"先天真火浮游"两方面,分上、中、下"三消"及"阳虚阴盛"论其病因病机。治疗上重视"风"火"共生共亡的特性,通过泻火护阴、缓下存阴、利水育阴之法,重在养肝体之阴以达风火同治;强调"辨阳虚"扶阳抑阴以"导龙归海"。  相似文献   

15.
仲师的学术思想既注重辨证也重视辨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加上君、臣、佐、使组方的严谨,体现出理、法、方、药的完整性和对疾病治疗疗效的显著性,说明仲师治疗疾病的精确性.本人有切身体验,兹举临床三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等为临床特征的病证,是一种燥热炽盛,阴液亏损所引起的慢性疾病。中医辨治消渴多以阴虚燥热统赅其病机,按肺燥、胃热、肾虚归纳为上中下三消,治疗上采用润肺、清胃、滋肾。但在临床上这种病机认识过于笼统,故笔者就“阴虚燥热”...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应当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宣阳通痹为基本大法。用好佐使药,提高疗效,一是重视脏腑相关,特别是"心胃同治",二要用好活血化瘀药。无症可辨时要仔细查找,医者原因、患者原因抑或是确无症可辨。  相似文献   

18.
从病因病机及用药特色两大方面介绍了新安医家王任之治疗消渴病的思路及经验。王氏在消渴病的治疗上,既继承了前人三消治法的精髓,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辨证用药体系。临证重于养阴清热、益气健脾、滋润肺阴、补益肾气,三消合治,综合治疗,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9.
张德忠教授采用逍遥散治疗乳腺癌时,辨病为纲,辨证为目,辨病为先,辨证为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针对乳腺癌患者伴有肝气郁结、脾胃亏虚、气血不足者,则给予四君子汤、八珍汤等加减治疗,伴有癌病变转移者,则予僵蚕和九香虫等加减;对放化疗者,给予不同中药调治,还积极运用现代科研成果,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王晓含  陈娜  张运克 《中医学报》2020,35(5):959-963
以"整体辨证,局部辨证,微观辨证"形成的三辨结合综合诊疗模式强调治病辨病为先,其次把握核心病机,并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进行精准治疗。在三辨结合诊疗模式指导下,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主张辨病论治,采用专病专方思想,以补脾益肾为治则,拟加味补中益气汤即补中益气汤合二仙汤君药仙茅、淫羊藿为基础方剂,辅以扶正祛邪之品,中西结合,因人制宜,随症加减。同时配合中医特色治疗对患者调理机体,疏导情志,综合诊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