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广西莱姆病媒介蜱调查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西莱姆病媒介蜱调查及其防治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南宁530021)赖初麟,廖国厚莱姆病(LymeDisease,LD)是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莱姆镇发现而得名,1977年由Steere首次报告。1982年Burgdorfer从硬蜱(Ixodidae)...  相似文献   

2.
中国莱姆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莱姆病(Lymedisease)是一种本世纪70年代才发现的蜱传螺旋体感染性人兽共患病〔1,2〕。主要经蜱叮咬人、兽而传染。其病原体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严重者终生致残甚至死亡。该病分...  相似文献   

3.
莱姆病     
莱姆病(LymeDisease)亦称莱姆疏螺旋体病(LymeBoreliosis),是由若干不同基因种的伯氏疏螺旋体(Boreliaburgdorferisensulato)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主要传播媒介为蓖麻硬蜱复合体(IxodesricinusC...  相似文献   

4.
莱姆病流行病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姆病流行病学郭万申,李林村,王文周曾贵金(审)莱姆病(Lymedisease)是一种蜱传螺旋体病,由美国医师Steere于1977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莱姆镇首先发现 ̄[1]1982年Burgdor和Barbour分离出莱姆病病原体 ̄[2]。迄今世界各...  相似文献   

5.
莱姆病(lymedisease,LD)是1975年Streere在美国康州的莱姆 (lyme)镇发生的一系列“少年红斑性关节炎”儿童中发现的蜱传螺旋体感染性人兽共患病[1,2]。1982年Burgdorfer等从硬蜱 (I.dammini)中分离出螺旋体称伯氏螺旋体 (Borreliaburgdorferi,简称B.b),并证实为莱姆病的病原 [2]。感染伯氏螺旋体后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害 ,如皮肤红斑 (ErythemaMagrans,EM )、神经炎、心肌炎、关节炎等 ,严重者可终身残废 ,甚至死亡。莱姆病呈世…  相似文献   

6.
莱姆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一种由蝉传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主要传播媒介为蓖麻硬蜱复合体的几种硬蜱。其中有北美的肩突硬蜱、太平洋硬蜱和欧洲的蓖麻硬蜱及亚洲的全钩硬蜱。自1982年Burg-dorfer及其同事分离到莱姆病病原体以来,莱姆病在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学、发病机理和菌苗研制等方面有了飞速发展。莱姆病在世界各地几乎都存在,特别是北半球。l 流行病学研究1.1 分布特征 莱姆病为全球性分布的蜱媒传染病,世界五大洲近30个国家已发现有该病发生。在北美和欧洲,…  相似文献   

7.
莱姆病(Lymedisease,LymeBorreliosis)是一种由蜱(主要是硬蜱)传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兽共患病。1975年,Steere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莱姆镇调查青少年关节炎时,发现当...  相似文献   

8.
动物莱姆病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动物莱姆病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102206)林涛张哲夫1975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莱姆镇的儿童和成年人中发生了一种原因不明的流行性关节炎,这就是首次被认识的莱姆病(LymeDisease)[1]。该病的第一个症状也是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慢性粉尘性支气管炎诊断与治疗晋城矿务局镇江职工康复中心(江苏省镇江市五凤口,212011)夏来顺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可以引起慢性粉尘性支气管炎(Chronicdustbronchitis,CDB)[1],它是接尘作业工人的主要职业性危害之一。CDB误诊...  相似文献   

10.
莱姆病病原学和血清学检验陈戊申综述谭丽霞(审)莱姆病(Lymedisease)是近20年才被认识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因蝉类在吸血活动中将B.burgdorferi传给人而发生,小型啮齿动物是其主要的保存宿主和传染原[1]。1985年以来我国20个省份证...  相似文献   

11.
对慢性脑膜炎病人胞脊液分离株R9的研究表明,该菌株除具有28kDOspA外,其它特征(包括质粒组成、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和核酸杂交图谱)均与第Ⅱ组相同,其28kDOspA与第Ⅲ组菌株同样与单克隆抗体5332呈现弱反应。这些结果提示,28kDOspA可能是第Ⅱ组菌株所共有的32KDOspA变异所致;同时也提示,B,burgdorferi的抗原变异不仅在体外,而且可能发生在宿主体内。这种抗原的变异,可能与莱姆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儿童多动症又名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BrainDysfunction,MBD),美国DSM-Ⅲ称之为“注意缺陷障碍(AtentionDeficitDisorders,ADD)”,是指儿童表现与其实际年龄心理生理发育阶段明显不相称的活动过度、注...  相似文献   

13.
莱姆病(Lymedisease)是最近十年来才被认识的一种蜱媒传染流行病,Lyme病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间接荧光免疫法(IFA),酶免疫试验()EIA),免疫印迹法(WB),梅里埃生物公司(Biomerieux)推出VIDAS免疫诊断系统能够自动定性和半定量地检查Lyme病的抗伯氏包柔螺旋体抗(抗BB抗体)。本方法结合了酶和荧光免疫两种方法。硷性磷酸酶标记二抗的底物是4methylumbellife  相似文献   

14.
用增加膳食维生素E(VE)观察对冷应激大鼠红细胞(RBC)膜丙二醛(MDA)含量和钠,钾-ATP酶[(Na,K)-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膳食VE摄入可以降低大鼠RBC膜MDA含量;冷暴露24h后,高膳食VE摄入组RBC膜MDA含量明显低于室温高膳食VE组;冷应激可使大鼠RBC膜(Na,K)-ATPase活性明显升高;冷应激时高膳食VE摄入,大鼠RBC膜(Na,K)-ATPase活性较低膳食VE大鼠升高更显著。相关分析显示,大鼠RBC膜MDA含量与(Na,K)-ATPase活性间呈负相关。由此可见,增加VE摄入可以降低冷应激大鼠RBC膜MDA含量,增加膜(Na,K)-ATPase活性,MDA含量和(Na,K)-ATPase活性间呈负相关,推测膳食VE可能通过抗体内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膜引起了细胞膜(Na,K)-ATPase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15.
PP分布,PB分布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介绍并讨论了两种复合分布及其性质,即Poisson-Poaisson分布(PPD)和Poisson-二项分布(PBD)。这两个分布的关系,所不同的是,二项分布属有限二项概型,而PPD与PBD均属无限二项概型。两者的应用条件同负二项分布,但不能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苯并(a)芘(BaP)代谢产物对哺乳动物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本实验采用单标记和双标记法,分别检测4种苯并(a)芘代谢产物(anti-BPDE,syn-BPDE,3-OH-BP和9-OH-BP)对BALB/3T3细胞DNA合成和程序外DNA合成(UDS)的影响。结果表明:anti-BPDE、syn-BPDE、E-OH-BP和9-OH-BP均在不同程度上使BALB/3T3细胞DNA合成增加;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并讨论了两种复合分布及其性质,即Poisson-Poaisson分布(PPD)和Poisson-二项分布(PBD)。这两个分布的关系类似于Poisson分布与二项分布的关系,所不同的是,二项分布属有限二项概型,而PPD与PBD均属无限二项概型。两者的应用条件同负二项分布,但不能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8.
中国莱姆病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莱姆病是一种由蜱传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亦是一种人兽共患病。自1982年Burgdorfer及其同事分离到莱姆病病原体以来[1],莱姆病在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学、发病机制及菌苗等方面有了飞速发展。莱姆病的流行范围已扩大到五大洲[2]。在北美和欧洲,莱姆病为主要虫媒传染病。美国CDC自1982年开始莱姆病监测以来,现已有10万例病例报告,其中1996年报告病例达1.6万人[3]。椐估计,欧洲各国每年诊断的莱姆病达5万例以上。我国于1986、1987年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相继发现莱姆病[4,…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重新评估二噁类的健康危险[英]/WHOPressOfice∥PressReleaseWHO/45,3June1988二类(dioxins)是一类包括多氯二苯并二(PCDDs)、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s)和多氯联苯(PCBs...  相似文献   

20.
外伤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110015)魏学忠,许在华,胡深近十年来,将外伤性脑损伤分为局灶性和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andfocalbraininjuries,DBIandFBI)的分类方法被愈来愈多的临床和病理学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