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莱姆病 (L yme disease)是一种蜱媒传染病 ,美国学者 Steere于 1972年发现并命名为莱姆病关节炎。1982年 W.Burgdorferi首次从达敏硬蜱体内分离出伯氏疏螺旋体 [l,4]。近二十年来 ,关于伯氏疏螺旋体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研究取得巨大进展。目前已知 ,伯氏疏螺旋体侵入机体后可引起多脏器、多系统损害的一组综合征。莱姆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易与其它疾病相混淆 ,仅少部分患者有较特异临床症状被早期确诊 ,多数患者已进入临床后期阶段方被确诊 ,病人临床治疗效果较差。莱姆病实验室诊断对于该病的早期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
莱姆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莱姆病量种经蜱传播,病程和累及脏器多的虫媒传染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有关莱姆病实例室诊的多种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莱姆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姆病是一种经蜱传播、病程长和累及脏器多的虫媒传染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有关莱姆病实验室诊断的多种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5.
6.
莱姆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刚 《浙江预防医学》2002,14(12):50-52
莱姆病是STEERE博士于 1975年在美国康奈迪格洲首次报告的一种累及皮肤、关节、心脏、神经等多系统的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自 1982年该病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分离成功以来 ,在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学和实验室诊断等领域的研究有了飞速的进展。病原学伯氏疏螺旋体隶属非光能原核原生生物亚界、螺旋体目、螺旋体科、疏螺旋体属 (包柔氏螺旋体属 ) ,是疏螺旋体属的新成员。它具有疏螺旋体的形态、结构、运动和培养等的全部基本特征 ,有大而稀疏的螺旋 3~ 10个以上 ,两端渐细 ,螺距约为 2 1~ 2 4 μm ,菌体大小为 10~ …  相似文献   

7.
莱姆病实验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莱姆病是一种经蜱传播,病程长和累及多脏器的虫媒传染病,其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又称莱姆病螺旋体。我国1986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海林地区发现莱姆病,迄今为止已有19个省、市、自治区报道发现病例。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容易与其它疾病相混淆,因而实验室检验结果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可分为病原学诊断和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病原学诊断包括:病原直接检查,病原分离培养和多聚酶链反应(PCR);常用的特异性抗体检测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B)。  相似文献   

8.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一种蜱传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由Willy Burgdorferj于1982年首次成功分离并被命名为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Bb).莱姆病呈全球性分布,除南北极以外,各大洲均有流行,并且发病区域和发病率呈迅速扩大和上升的趋势.莱姆病在我国的分布也相当广泛,于1986、1987年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相继发现莱姆病以来,至今已经有30个省、市、自治区确定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全国每年至少有上万例的新发病例。  相似文献   

9.
血清学检测诊断莱姆病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莱姆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媒介蜱传染病 ,病原螺旋体是由皮肤、粘膜侵入 ,出现螺旋体血症及临床症状 ,临床不典型的病例需要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的病情作出诊断。 2年来我们用ELISA血清学检测结果协助省内临床医院诊断了 16例莱姆病患者 ,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2年来省疾控中心协助诊断莱姆病患者 16例 ,其中农民 9例 ,机关干部、警察、保安共 5例 ,教授、学生各 1例。 16例患者中 ,男性 9例 ,女性 7例。有蜱叮咬史者 15例 ,叮咬时间最长者已 2 0多年。2 结果12例临床诊断莱姆病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见表 1…  相似文献   

10.
莱姆病     
在美国由于莱姆关节炎的出现而认识了莱姆病。1975年美国康乃狄格州的3个小社区出现了莱姆关节炎流行。共发现病人51例(4.3‰)。常见有如下特征:病人的关节炎症状在短时间内即出现复发,为不对称性、多为大关节受累。(尤其是膝关节)。25%的病人叙说在关节炎发生之前有游走性红斑(EM)出现。在欧洲早在1910年就报道了EM。欧洲的临床医生还报道过慢性淋巴细胞性脑膜炎和多发性神经病。1948年Lennhoff发表的一篇文章报道在EM病人体内看到过螺旋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复制了莱姆病实验家兔模型,对血液生化23项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血液中谷丙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β-羟丁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胆固醇、尿素氮随病情加重而升高。葡萄糖、尿酸、磷随病情加重而减低。  相似文献   

12.
中国莱姆病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知德  万康林 《中国公共卫生》2000,16(11):1048-1050
莱姆病(Lymedisease)是一种新发现的蜱传螺旋体感染性人兽共患病.主要经蜱叮咬人、兽而传染.其病原体莱姆病螺旋体(Borr eliabur gdorferi)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器官的损害,严重者终生致残甚至死亡.该病分布甚广,现已有30多个国家报告发现有莱姆病存在,且发病区域和发病率呈迅速扩大和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世界性的卫生问题,对人民的健康,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我国,过去蜱叮咬后出现的红斑、发热等症状被人们误认为是过敏或蜱传脑炎(过去称为森林脑炎)等,关节炎、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损害则被误认为是“风湿”或其他病症.  相似文献   

13.
中国莱姆病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莱姆病是一种由蜱传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亦是一种人兽共患病。自1982年Burgdorfer及其同事分离到莱姆病病原体以来[1],莱姆病在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学、发病机制及菌苗等方面有了飞速发展。莱姆病的流行范围已扩大到五大洲[2]。在北美和欧洲,莱姆病为主要虫媒传染病。美国CDC自1982年开始莱姆病监测以来,现已有10万例病例报告,其中1996年报告病例达1.6万人[3]。椐估计,欧洲各国每年诊断的莱姆病达5万例以上。我国于1986、1987年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相继发现莱姆病[4,…  相似文献   

14.
莱姆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5年人类对莱姆病有了正确认识,1977年耶鲁大学的学描述了该病的全部临床表现,1980年将该病命名为莱姆病。1981年Burgdorferi发现该病与螺旋体有关,1982年研究人员从莱姆病患的血液里分离出多株螺旋体,从而确定了该病的病原。1984年正式将其命名为伯氏疏螺旋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莱姆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莱姆病(Lymedisease)是一种本世纪70年代才发现的蜱传螺旋体感染性人兽共患病〔1,2〕。主要经蜱叮咬人、兽而传染。其病原体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严重者终生致残甚至死亡。该病分...  相似文献   

16.
莱姆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温带地区经蜱叮咬传播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来,随着蜱媒宿主范围的不断扩大,莱姆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态势。该病系全身性疾病,可影响皮肤、关节、神经系统和心脏等。患者如得不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致残率较高,对人类健康危害甚大。鉴于莱姆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为了提高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对莱姆病的认知,现将其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区莱姆病调查与实验室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长白山区莱姆病传播媒介-全沟硬埤的地理位置,分布及其病原携带情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莱姆病特异IgG抗体,结果:长白山区抓捕的620只硬蜱,全沟硬蜱为593只,占总数的95.80%,用BSK培养基33度培养,分纯后共获得纯阳性和伯氏疏螺旋体培养物243株,用免疫抗美国B31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和针对莱姆病螺旋体种属特异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荧光抗体试验进行鉴定,证明其单克隆抗体反应与美国菌株稍有差异,与国内分离株M7相同,血检826人,IgG,IgM大于等于1:128(抗体滴度)有49例,阳性率为5.93%,IgG,IgM大于等于1:64(抗体滴度)有82例;二项合计为15.85%,结论:长白山区是莱姆病重要疫源地,人群中有莱姆病感染存在,并有莱姆病发生。  相似文献   

18.
从两例莱姆病患者血液中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7月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小兴安岭林区,从两例莱姆病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到两株疏螺旋体(Y95-3,Y95-6)。经形态、运动方式、兔抗B31多克隆抗体、种和属单克隆试验等鉴定,确认为莱姆病螺旋体。在小兴安岭林区病人体内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属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19.
关于莱姆病和莱姆病螺旋体名称的一点建议林涛,张哲夫莱姆病是一种新发现的动物源性、蜱传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该病系steere于1977年首先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的莱姆镇发现,1982年由Burgdorferi和Bartbour从蜱内分离出病原体...  相似文献   

20.
我国莱姆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05,自引:10,他引:10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7-1996年对22个省市(市、区)的60个县、区进行了莱姆病的调查研究。血清流行病学证实22个省市(市、区)林区人群均存在莱姆病感染,感染率平均为5.06%(1724/34104)。病原学证实17个省(市、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11个省(市、区)有典型病例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