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58~1987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血清群型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括了四川省1958~1987年间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血清群型分布。7 560株钩体病人株和动物株分属16群35型。病人间以黄疽出血群赖型(Lai)为主要血清群型,一般较稳定,仅少数地区不同年度曾出现主要血清群更迭。带菌动物虽然复杂,以啮齿食虫类及家畜为主要宿主动物,前者主要携带黄疽出血群,后者主要携带波蒙那群。其中尤以黑线姬鼠为我省鼠类中优势种,携带钩体与人间主要流行群型一致,系四川省钩体病主要传染源。另对主要菌群更迭原因、蛙作为七日热钩体病传染源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198 7年 8月初 ,因台风洪水原因 ,仙居县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暴发性流行 ,共有 2 0 0多人发病 ,并有数例死亡 ,严重危害仙居县人民身体健康。因此 ,为预防与控制钩体病发生 ,从 1987年就开始寻找钩体病传染源 ,开展了钩体宿主动物调查 ,其中鼠类是我们调查的主要宿主动物之一 ,经过 14年连续监测 ,发现鼠类具有一定的带菌规律。1 材料与方法 采用磷酸盐缓冲液培养基 ,使用时加入 5 -氟脲嘧啶 0 .2 5mg/ml。 13群 15型钩体标准诊断血清 ,由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培养及检测方法 :固定鼠尸 ,背式解剖 ,无菌取鼠肾组织约米…  相似文献   

3.
我国钩端螺旋体病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5年本病列入法定传染病。1955~1993年全国累计报告2424057例,平均发病率为7.0834/10万,死亡24637例,平均病死率为1.02%。全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台湾省)均有本病报道。90年代初钩端螺旋体病疫情相对稳定,常有局部爆发流行,并存在潜在流行因素。我国疫区分布广泛,钩端螺旋体病主要分布在北纬25°~35°,东经100°~120°之间,也是长江流域的一些省份。  相似文献   

4.
应用PCR技术检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一种能特异检测我国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有血清型的PCR方法。方法 从Genbank中选取钩体23SrDNA序列,设计一对种特异性引物。通过Blast验证引物的特异性和广谱性后,用PCR检测我国流行的所有18个血清群钩体代表株,观察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探讨简便的样品处理方法,并对模拟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18个血清群的25株钩体均出现单一482bp的特异性扩增产物,而双曲钩体及其他螺旋体、微生物、空白对照均无任何DNA扩增条带。PCR单一反应最小检出钩体数为8条。用煮沸法、试剂盒、SiO高盐吸附法及氯仿苯酚混合法处理样品对PCR结果无明显影响。对模拟标本的检测符合临床实际要求。结论 PCR方法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谱广的快速检测钩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1983年在渡口市两只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肾组织中各分离出一株钩端螺旋体(83—189株及83—194株),经反复鉴定为犬群新型钩体,鉴定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13群15型群代表株诊断血清由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2.参与检定的国际国内参考菌株及免疫血清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3.鉴定方法按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钩体菌种检定程序和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6.
对仙桃市和枝江县87例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病人,用血清学方法进行血清分群。结果仙桃地区检出黄胆出血,澳州,秋季,犬等6个血清群,枝江地区检出流感伤寒,曼耗,黄胆出血等9个血清群,目前湖北省钩体血清群分布比较复杂,大部分钩体人单群感染,少数病例由2-3群钩体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7.
仙居县钩端螺旋体病菌群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仙居县钩端螺旋体病 (以下简称钩体病 )于 1974年首例报告以来 ,因菌群复杂多次引起暴发和流行。进入 90年代以后 ,我县钩体菌群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掌握钩体菌群变化规律 ,加强防制 ,控制暴发和流行 ,1997~ 1999年开展了钩体病人血清学和宿主动物监测。现将本次监测结果结合我县 1985~ 1989年监测情况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1 资料来源 病例由疫情报告系统提供 ,逐个进行个案调查 ,按国家法定传染病标准诊断[1] 。2 血清学试验 无菌采集临床确诊病例静脉血用MAT法检测抗体和分离培养病原体。3 宿主动物监测 在监测点用夹夜法定期…  相似文献   

8.
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对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对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的影响,以便制定控制钩体病流行的对策。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和现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收集发病情况,按全国爱卫办颁布的鼠情调查方法开展鼠情监测。将获得的资料进行直线相关等统计学分析。了解鼠密度与钩体病发病之间的关系。水文气象与鼠类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鼠密度和钩体病发病关系密切。鼠密度(夹夜法)达10%以上即可能造成钩体病流行。结论 鼠密度对钩体病发病影响很明显。鼠密度可以做为钩体病流行预测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及其地理分布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迄今已发现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65种,其中啮齿目29种,两栖蛙类8种,食虫目和家畜各6种,食肉目和实验动物各3种,兔形目、鸟类、偶蹄目和爬行动物各2种,鱼类和节肢动物各1种。除鸟类和昆虫外,其它动物既带菌又能排菌,不仅为储存宿主,也是传染源。鼠类是我国稻田型钩体的主要宿主动物,黑线姬鼠、黄胸鼠、黄毛鼠尤为重要;猪和犬是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的主要传染源,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鼠类密度大,带菌率高;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猪和犬的带菌率相对高,牛作为七日热型钩体的传染源意义值得进一步调查。由此表明,我国钩体的宿主动物种类多、分布广,且主要宿主动物分布不平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958~1980年从云南边疆热带雨林地区分离的病人株钩端螺旋体400株进行了鉴定,从中发现了15个血清群、41个血清型,其中包括1个新群、17个新型。流感伤寒、色若、秋季和黄疸出血四群为主要群,七日热、明尼、巴达维亚、犬、爪哇、塔拉索夫——歇尔曼六群为次要群,其它群为少见群。另对钩体菌型地区分布特点、动态和多价菌苗的应用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南澳、南澎列岛鼠形动物与体外寄生虫群落组成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南澳、南澎列岛鼠形动物及体外寄生虫种群数量、密度、组成和分布。方法:现场采用等距法捕鼠及检取体表寄生虫,实验室分类、鉴定、统计。结果:南澳岛鼠形动物种群密度为23.47%,种类有2目2科3属7种,分属啮齿目鼠科6种,食早目QuJing科1种,褐家鼠数量组成最高,占42.61%;恙螨2科3属5种,地里纤恙螨占65.09%;革螨15产1属3种,纳厉螨占58.51%;蜱1科2属2种,粒形硬蜱占65.49%;蚤2科2属3种,印鼠客蚤占67.77%。带虫指数和带虫率,恙螨以褐家鼠和社鼠较高,分别为37.78和34.38、75.51%和62.50%;革螨以社鼠和针毛鼠较高,分别为4.38和4.10、75.00%和70.00%;蜱以白腹鼠最谪,为3.50和66.67%;蚤以小家鼠和黄胸鼠较高,分别为3.203.0480.00%和53.85%。南澎列岛鼠形动物密度为34.58%,各类分属啮齿目鼠科2种,褐家鼠组成最高,占95.28%;恙螨2科3属3种,革螨1科1属2种,蜱1科2属2种,蚤1科2属2种,其组成较高的分别有地里纤恙螨占98.60%,纳厉螨82.69%,粒形硬蜱51.81%,印鼠客蚤69.70%。结论:南澳、南澎列岛鼠形动物及体外寄生虫数量大,其优势种群均分别为褐家鼠、地里纤恙螨、纳厉螨、粒形硬蜱和印鼠客蚤。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吴兴县1978~1979年109株痢疾杆菌中优势菌二年均为福氏菌群,占81.6%;次为宋内氏菌,占13.8%。未发现志贺氏Ⅰ型菌,并首次分离得鲍氏菌。在福氏菌群中,以1a型比例最高,达64%;其次为2a型,占18%。
十三种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反映出痢疾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尤对常用药物氯霉素、合霉素、四环素、土霉素,敏感株仅占28.7%、22.8%、20.8%、18.8%、敏感药物当推选痢特灵、庆大霉素、新霉素和卡那霉素。文内介绍了在纸片药物敏感试验培养基中加入1%葡萄糖和指示剂的改良药敏试验方法,有易于观察抑菌结果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褐家鼠与黄胸鼠中汉坦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云南省褐家鼠、黄胸鼠中汉坦病毒的感染情况及其型别,以明确基因亚型及其地理分布,为该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捕捉鼠类取鼠肺,冷冻切片后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中汉坦病毒抗原,从阳性鼠肺标本中提取病毒RNA,利用RT—PCR扩增汉坦病毒S和M基因部分片段并测序分型,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共捕获褐家鼠和黄胸鼠307只,检测到阳性样品14份,阳性检出率为4.56%。分析部分S片段(600~999nt)与M片段G1区(140~640nt)、G2区(2003~2302nt)的核苷酸序列,及用部分S及G2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将来自云南省8个地区的汉城病毒分为2个亚型:S1和S3亚型。结论 云南省主要为家鼠型HFRS疫区,汉城病毒有2个亚型,地理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14.
云南大劣按蚊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和传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云南大劣按蚊的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及其传疟作用。方法:现场调查、人诱等。结果:幼虫的主要滋生地为小型积水。成蚊以野栖性为主,野外诱捕率占80%以上。人、牛诱捕量的比例为21.5∶3,表明偏嗜人血。其季节消长与当地疟疾发病曲线相吻合。该蚊唾腺疟疾感染率为0.29%。结论:该蚊是云南北纬23.8°以南,海拔1000m以下热带森林与次森林地区重要的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15.
湛江口岸鼠形动物及其体外寄生虫种群和消长本底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了解湛江口岸鼠形动物及其体外寄生虫种群和消长的本底情况。方法:笼捕法。结果:有鼠形动物2目2科4属8种;寄生虫主要有3大类:蚤3科3属3种,革螨2科3属4种,恙螨1科6属9种。年度动物染蚤、革螨、恙螨率分别为33.2%、55.3%、45.0%;感染率最高的动物分别是黄胸鼠、黄毛鼠和板齿鼠。年度动物染带蚤、革螨、恙螨指数分别为0.8、4.8、32.9;感染指数最高的动物分别是褐家鼠、黄毛鼠  相似文献   

16.
广西野生动物SARS冠状病毒的感染状况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查明广西境内野生动物SARS冠状病毒感染状况。方法对广西境内15种117只野生动物及99只人工养殖的果子狸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血清学方法检测其病毒核酸。结果15种野生动物中鸟类及爬行类动物血清的SARS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2.2%和20.0%,哺乳类动物SARS冠状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人工养殖的果子狸咽拭子及肛拭子标本未检出SARS冠状病毒核酸。结论野生动物中鸟类及爬行类动物SARS冠状病毒感染率较高,可能是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或储存宿主。  相似文献   

17.
云南白纹伊蚊分布特点及与虫媒病毒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阐明白纹伊蚊分布特点,掌握其自然感染虫媒病毒情况,方法;白天在居民点周围和野外竹林区捕蚊,用细胞法和乳鼠法分离病毒。结果:采获成年雌性蚊虫8属45种24885只,其中白纹伊蚊7622只,占30.62%,从该蚊中分离到登革4型病毒4株,登革3型病毒1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2株,基孔肯雅病毒2株,]甲病毒2株。结论:白纹伊蚊在云南广泛分布,属竹林区优势蚊种,是云南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8.
Magnesium (Mg) is a mineral that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as cofactor of more than 300 enzymes. Mg in farm animals’ and human nutrition is recommended to avoid Mg deficiency, ensure adequate growth and health maintenance. Mg supplementation above the estimated minimum requirements is the best practice to improve farm animals’ performances (fertility and yield) and food products’ quality, since the performance of farm animals has grown in recent decades. Mg supplementation in pigs increases meat quality and sows’ fertility; in poultry, it helps to avoid deficiency-related health conditions and to improve meat quality and egg production by laying hens; in dairy cows, it serves to avoid grass tetany and milk fever, two conditions related to hypomagnesaemia, and to support their growth. Thus, Mg supplementation increases food products’ quality and prevents Mg deficiency in farm animals, ensuring an adequate Mg content in animal-source food. These latter are excellent Mg sources in human diets. Sub-optimal Mg intake by humans has several implications in bone development, muscle function, and health maintenance.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main knowledge about Mg in farm animals and in human nutrition.  相似文献   

19.
Hexachlorocyclohexane (HCH) has a history of use in China.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n investigation of HCH residue isomer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soils near Tianjin, China. One hundred eighty-eight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Tianjin area. Four HCH isomers—-HCH, -HCH, -HCH, and -HCH—were detected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 for all samples. Concentrations of the HCH ranged from 1.3 to 1095 ng g–1, among which -HCH accounted for 52.5%. In addition, residues of HCH within Tianjins urban areas were found to be high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residues of HCH in soils from waste irrigation areas and those in other areas.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as determined to impact the residue levels of HCH in soils, while pH value and clay content were not related to concentrations of HCH. In general, all HCH isomers in soil samples had abnormally high residue levels, possibly the result of continuous use of HCH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