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就《伤寒杂病论》丰富的外治法内容探讨如下。1舌含法此法是将药末置于舌下,刺激局部,或通过舌下黏膜迅即吸收而治疗疾病的方法。《金匮·杂疗方》救治“脉动而无气”的昏迷者,“令人以桂屑着舌下”以开其心窍,回复阳气。2搐鼻法此法是将药末或药汁搐入或吹(灌)入鼻腔内,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名著《伤寒杂病论》的外治法及外用药的特色。方法:用归类统计分析法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坐药5条、熏洗药4条、外敷散2条、塞鼻散1条、含噙2条。结论:仲景外用药特点为:(1)审证求因使用;(2)内病外治、内外结合;(3)剂型灵活。对后世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内科疾病采用外治法,早在东汉末年张机所著《伤寒杂病论》就有论述。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可将仲景外治法归纳为药塞法、熏洗法、外敷法、针灸法四种方法,以便指导临床。一、药塞法仲景用药塞法有肛门、阴道、鼻中三补给药途径。如《伤寒论》233条:“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 相似文献
4.
5.
多寐一证,属于神志之病变。研读《伤寒杂病论》中之有关原文,仲景于本证有“多眠睡”、“但欲眠睡”、“嗜卧”、“但欲寐”、“但欲卧”、“默默欲眠”、“默默但欲卧”之不同称谓。现以阴阳邪正交胜与神志受病改变为立论之中心,以内在病机与所见脉证为辨证分型之依据,复据证而推出其所略之方药,旨在取其理法方药相对应,用于指导临床辨治多寐证。1热盛伤阴,神昏多寐据原文以究诸仲景所述本型多寐证起因,则有三端。即一是由其人所患本系太阳温病,因医者误用辛温发汗,故造成表里俱热以致阴伤神昏;二是由其人患阳明经中风而邪溢太… 相似文献
6.
论《伤寒杂病论》方药量比例变化规律黑龙江中医学院吴文刚,孙丽华《伤寒杂病论》方药量比例变化规律是张仲景组方用药的主要规律之一。它不仅是《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方剂药量变化的内在规律,而且也体现了整个中医学方剂药量比例变化的某些规律,将对发展仲景学说,完善... 相似文献
7.
8.
9.
<正>迄今为止,中医学者大都认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统观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的本意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也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伤寒论》以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命名;《金匮要略》也是以“病”命名,如痉湿喝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等。说明仲景首先重视的是辨病。在《伤寒论》太阳病中依症状不同又分为中风、伤寒、温病,实际上中风为太阳表虚证、伤寒为太阳表实证,温病为外感温邪所致病,属于另一类型的病,故后世又把温病分为另一大类,再依次辨证为卫分证、气分 相似文献
10.
11.
《金匮要略》是理、法、方、药俱全的杂病诊疗学专著 ,本文仅就其丰富的外治法内容探讨如下。1 纳 法1 1 纳药鼻中 《痉湿 日曷病篇》云 :“湿家病身疼发热 ,面黄而喘 ,头痛鼻塞而烦 ,其脉大 ,自能饮食 ,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 ,故鼻塞 ,内药鼻中则愈”。鼻为肺窍 ,肺与卫气相通 ,主表 ,外合皮毛。若寒湿之邪袭表 ,卫阳被郁 ,肺气不宣 ,则见身疼发热 ,面黄而喘 ,脉大 ,提示病邪在表、在上 ,且正虚不明显 ;饮食如故 ,说明寒湿尚未入里 ,中焦无病。此时 ,若内服散寒燥湿之品 ,往往会因其苦温辛燥 ,损伤脾胃 ,而有药过病所 ,诛伐无过之… 相似文献
12.
谈外治法中的穴位埋线疗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穴位埋线疗法是在针灸理论的指导下 ,将医用肠线埋入相应穴位而产生一系列治疗效应的一种中西医结合方法 ,是外治法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自 1960年以来 ,各种相关报道甚多 ,仅笔者所收集的资料就有近 5 0 0余篇 ,且有温木生、陈德林、马玉泉、黄鼎坚等老师的相关著作 4本 ,由此可示其实用、有效。今就其相关文献简作概述 ,以佐证其在外治法中的地位。1 操作方法①穿刺针埋线法 :用腰穿针 (针芯尖磨平 ) ,或一大一小针头代替 ,或用注射针头内套 2 6号或 2 8号适当长度毫针作针芯 (针尖剪平 ) ,刺入穴位内并上下提插得气 ,拔套管推针芯 ,将… 相似文献
13.
内治?外治?--对外治概念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中医外治杂志>的出版发行和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的成立,标志着一个独立的中医外治学科已在中华医坛他理应占有的席位上正式就位.对一个新兴学科来说,给学科一个确切、统一的学术定位,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内经>出现内治、外治之说至今约已两千年了,但究竟什么叫"内治"?什么叫"外治"?尚未见一个科学的经典的定义. 相似文献
14.
15.
前列腺炎是男性常见病,用中药外治配合体疗治疗本病,疗效确切,能较快地消除病痛,有利于前列腺炎的康复,现介绍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探讨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范汪及其专著《范汪方》中外治方的医学特色。《范汪方》以伤寒热病和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疮痈、妇儿、五官、救急和养生诸方面,其外治方提供了中医外治法现代临床应用的新思路,并对研究医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医外治,源远流长,其方法常见于古代医籍,至清代始有外治专著出现。建国后,特别是近20 a来外治法得到蓬勃发展,外治机构遍地林立,学术专著层出不穷,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于1982年率先在全国开设内病外治门诊,在继承发扬外治疗法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获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