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致耐受树突状细胞(Tol DC)可以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近年来在移植免疫耐受诱导及自身免疫病治疗等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应用价值。利用近年来发展的RNA干扰(RNAi)技术可以特异性沉默DC某些基因表达构建出RNAi DC,是诱导致耐受性DC产生的又一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知的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具有强大的免疫应答的能力,而致耐受树突状细胞(Tol-DC)在中枢和外周耐受的形成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Tol-DC所具有的诱导免疫耐受的特性使其在移植免疫耐受诱导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应用前景。近年来,Tol-DC的诱导方法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负载热休克蛋白60(HSP60)的致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接种对apoE-null小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 分离apoE-null小鼠骨髓DC,分别用HSP60和HSP60加雷帕霉素处理DC,分别获得负载HSP60 DC(DChsp)和致耐受DC(DChsp+r)。体外检测各组DC的功能。分别用DChsp、DChsp+r和盐水经静脉接种高脂饲养apoE-null小鼠,共两次;设C57BL/6小鼠为未接种正常对照。末次接种后两周检测T细胞对HSP60的反应和主动脉环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结果: 体外HSP60可促进DC表达CD86及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而致耐受DC其CD86表达显著下降。接种小鼠后,DChsp促进炎性反应,加重内皮舒张功能障碍;而DChsp+r明显抑制炎性反应,增强内皮舒张功能。 结论: 热休克蛋白60致耐受性树突状细胞接种可抑制HSP60特异性免疫应答,增强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DC)是连接先天性免疫和固有免疫的重要桥梁,不同微环境,其成熟状态不同,成熟DC(m DC)可促进免疫应答,耐受型DC(t DC)则诱导免疫耐受。各种外源或内源因素均可调节DC的分化发育,刺激其活化成熟或诱导耐受以影响免疫应答的结局。本文主要对诱导DC活化或耐受的分子如Toll样受体(TLR)配体、多糖类、热休克蛋白、细菌毒素、树突状细胞和上皮细胞205(DEC205)单克隆抗体或单链抗体DEC融合蛋白、细胞因子、免疫调节剂的用量及其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和肿瘤细胞融合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的大量扩增和融合技术的飞速发展,肿瘤细胞与DC融合所获得的融合瘤苗已经成为国内外肿瘤免疫治疗的焦点。DC融合瘤细胞在共刺激信号存在的条件下,加工处理递呈肿瘤相关性抗原(TAA)和肿瘤特异性抗原(TSA),诱导特异性抗肿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逆转机体对肿瘤抗原的耐受,是一种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免疫治疗方法,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0 (interleukin-10,IL-10)诱导小鼠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耐受及其与配对免疫球蛋白样受体(PIR-A/B)的关系。方法: 以IL-10(20 μg/L)诱导小鼠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系(DC2.4)6 d,即IL-10-DC组,脂多糖(LPS)刺激其48 h为成熟DC2.4细胞(LPS-DC),体外化学合成特异性针对PIR-B的小干扰RNA片段,以脂质体2 000转染IL-10组(Si-DC组)。分别应用半定量RT-PCR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DC2.4、IL-10组、LPS组及Si-DC组细胞PIR-A/B的表达。以[3H]-TdR标记法检测上述各组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MLR),ELISA方法测混合培养上清中IFN-γ的水平变化。结果: RT- PCR结果表明,IL-10诱导PIR-B表达升高、PIR-A表达下降,LPS则下调PIR-B、上调PIR-A的表达。FCM检测IL-10组和LPS组的PIR-A/B胞外区PIR表达均升高,且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同正常DC2.4和LPS组相比,IL-10可抑制MLR,小干扰RNA沉默PIR-B表达可增强MLR,伴随MLR反应上清中IFN-γ的水平升高。结论: IL-10诱导DC高度表达免疫抑制性受体PIR-B,使其获得耐受,上调PIR-B的表达是IL-10诱导DC耐受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大量研究证实具有抗原递呈作用的树突状细胞(DC)能够诱导免疫耐受,处于不同成熟阶段不同活化条件下的DC激活T细胞的能力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DC产生的外染色体能够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具有免疫原性。非成熟DC(iDC)产生的外染色体能够维持外周耐受,而成熟DC(mDC)产生的外染色体能够刺激效应性T细胞,因此外染色体在诱导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 (DC)是职业抗原递呈细胞 ,既可触发排斥反应 ,又能够调节T细胞反应而产生外周免疫耐受。尽管其诱导外周免疫耐受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但DC在诱导供体特异性T无反应细胞 (Treg)凋亡 ,供体特异T调整细胞 ,转基因诱导耐受DC以及T辅助细胞转化方向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进一步研究DC在诱导自身抗原耐受的作用机理 ,可以揭示DC诱导移植免疫耐受 ,以实现人类在不依赖免疫抑制剂的条件下产生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 ,本文拟就有关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树突状细胞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金姝  葛海良 《现代免疫学》2004,24(2):175-176,F003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 )在诱导和维持外周耐受及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了关于DC调节免疫耐受的机制 ,并介绍了若干DC亚群在诱导免疫耐受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RelB抑制途径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ndritic cells)的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为致耐受树突状细胞的研究提供新方法。方法 rmGM-CSF和rmIL-4联合诱导培养体系培养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免疫磁珠方法纯化;用慢病毒载体制备RelB shRNA慢病毒,与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观察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MHC-II、CD86和CD40的表达,设LPS-DC对照组、未处理组和LPSRNAi RelB DC组。结果核转录因子RelB抑制的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MHC-II、CD86和CD40均低水平表达,显著低于成熟DC表面分子的表达(P〈0.05),且经LPS刺激后(LPS RNAi RelB DC)DC表面上述三类分子的表达水平仍显著低于LPS-DC组(P〈0.05),与未处理组(immature DC)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相当。结论核转录因子RelB抑制的骨髓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低,呈现出致耐受的树突状细胞的特点,是致耐受树突状细胞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DC)是职业抗原递呈细胞,既可触发排斥反应,又能够调节T细胞反应而产生外周免疫耐受。尽管其诱导外周免疫耐受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DC在诱导供体特异性T无反应细胞(Treg)凋亡,供体特异T调整细胞,转基因诱导耐受DC以及T辅助细胞转化方向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进一步研究DC在诱导自身抗原耐受的作用机理,可以揭示DC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以实现人类在不依赖免疫抑制剂的条件下产生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本文拟就有关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树突状细胞和免疫耐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C)是职业抗原递呈细胞,即可触发排斥反应,又能够调节T细胞反应而产生外周免疫耐受。尽管其诱导外周免疫耐受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DC在诱导供体特异性T无反应细胞(Treg)凋亡,供体特异T调整细胞,转基因诱导耐受DC以及T辅助细胞转化方向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进一步研究DC在诱导自身抗原耐受的作用机理,可以揭示DC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以实现人类在不依赖免疫抑制剂的条件下产生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本文拟就有关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粒-单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或脱氧氟胸腺嘧啶配体(Flt3-L)体外诱导的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亚群和正常小鼠脾脏DC亚群进行比较,探索诱生DC的特性。方法分离Balb/c小鼠骨髓细胞,分别加入含GM-CSF/IL-4或Flt3-L的培养液,体外培养7d,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c、MHCⅡ、CD4、CD8α、CD45RA及Sirp-α分子;利用免疫磁珠从小鼠脾脏细胞中分离DC。结果两组细胞因子均可在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分化发育为未成熟的DC;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BMDCs表面有树突状突起,具有典型的DC形态学特点,与Flt3-L诱导的BMDC相比GM-CSF/IL-4诱导的DC体积大,树突长;但是,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Flt3-L体外诱导的BMDCs与小鼠脾脏DC亚群更为相似。结论 GM-CSF/IL-4及Flt3-L均可在体外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分化发育为DC,且Flt3-LDC亚群与脾脏DC亚群相似,有可能成为体外研究脾脏来源DC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树突状细胞 (dendrticcell,DC)是功能最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 ,它对于免疫反应和免疫耐受之间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DC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基因修饰DC诱导移植耐受的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对DC耐受的分子机制 ,转染DC的耐受性基因以及转染的载体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大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体外经由大鼠C6胶质瘤细胞由不同方式制备的不同抗原致敏后,对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的诱导作用。方法: 自大鼠骨髓分离DC前体细胞,经重组大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rGM-CSF)+白细胞介素4(rrIL-4)诱导培养、扩增;由C6胶质瘤细胞经由反复冻融、煮沸灭活及超声破碎细胞抽提其总蛋白的方法制备各种不同抗原致敏DC,致敏的DC与T淋巴细胞进行共培养诱导CTL;以ELISA法检测CTL诱导过程中淋巴细胞趋化因子(lymphocyte chemoattractant factor)及细胞因子IFN-γ分泌水平:以 -TdR掺入法检测DC诱导T细胞增殖及其特异性CTL杀伤活性。 结果: 体外应用煮沸灭活瘤细胞制备的肿瘤抗原致敏DC,能诱导更强的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并且可以诱导杀伤活性更强的CTL。结论: 应用煮沸灭活的瘤细胞制备瘤抗原负载DC获得瘤苗可获得更强的抗肿瘤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树突状细胞(DC)分泌的外体(Dex)在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体外研究采用供体Dex降低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可能性。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培养未成熟DC(imDC),用TGF-β1联合IL-10诱导调节性DC,LPS诱导DC成熟。采用流式细胞术方法观察TGF-β1和IL-10对DC表型、吞噬功能的影响;采用超速离心和超滤的方法提纯Dex;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mDC分泌的Dex(imDex)与调节性DC分泌的Dex(rDex)表达的相关分子;通过CCK-8法分析异源iDex和mDex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的生物学功能,并比较rDex与iDex诱导免疫耐受的能力。结果显示,TGF-β1和IL-10可下调D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3、CD86的表达,并诱导调节性DC分泌更多的rDex;异源的mDC分泌的Dex(mDex)在mDC存在时增强MLR,而异源的imDex在imDC存在时一定程度上抑制MLR,rDex诱导的抑制T细胞增殖作用显著强于iDex;rDex表达更多的FasL,提示TGF-β1和IL-10诱导的调节性DC分泌的rDex在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应用于同种异体移植抗免疫排斥。  相似文献   

17.
凋亡细胞与外染色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C)是专职的抗原递呈细胞(APC),它能够引起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的抗供者T细胞反应。利用供者来源的凋亡细胞或外染色体在原位将供者同种异体抗原递呈给受者的静止DC来诱导耐受,凋亡细胞和外染色体的免疫调节作用为诱导移植耐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参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病及某些炎症反应的病理过程.以成熟DC为基础制备的DC疫苗具有明显的诱发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能力,其显著的抗肿瘤效应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目前体外培养DC的方法尚没有统一的标准,致使培养得到的DC在均一度和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别,很大程度上限制了DC的基础研究和DC疫苗的临床应用工作的开展.以下综述了体外扩增DC所用成熟诱导物的特点,为相关研究者体外扩增DC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肝脏因其固有的移植耐受性而在免疫耐受研究中受到关注。最近有人提出肝移植耐受中 ,DC可能起关键作用。DC是一类专职抗原呈递细胞 ,在诱发免疫反应及诱导免疫耐受中均起重要作用。IL 10作为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因子 ,在肝内由多种细胞分泌。尽管IL 10能直接抑制T细胞的功能 ,但其免疫抑制效应也可能通过影响DC的发育分化而起作用。抑制因子作用于DC发育成熟的早期阶段 ,引起DC的特殊分化 ,从而诱导对特定抗原的免疫耐受 ,这可能是肝移植耐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癌-睾丸抗原OY-TES-1致敏树突状细胞(DC),研究其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作用。方法体外诱导培养人外周血DC,观察其细胞形态并经流式细胞仪进行表型鉴定;分别用OY-TES-1融合蛋白(OY-MBP)、麦芽糖结合蛋白(MBP)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致敏DC,与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CCK-8法检测不同蛋白致敏DC后T淋巴细胞的增殖,ELISA检测致敏DC与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后上清液IFN-γ的含量。结果诱导出高表达HLA-DR、CD86、CD83和CD80并具有典型细胞特征的DC。经不同蛋白致敏的DC均能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其中OY-MBP致敏的DC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各组(P<0.05),IFN-γ分泌量也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DC在体外经OY-TES-1融合蛋白致敏后,可显著促进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