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病率与年龄、性别和心率的关系及QT间期的改变。方法对1894例健康体检中诊断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早期复极综合征总发病率为3.27%,男性为5.61%,女性为0.67%(x^2=36.41,P〈0.005),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下的占发病人数的90.32%,心率偏慢,Q-T间期比正常对照组长。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其发病机制多认为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基本节律较慢,由于复极延长率高于除极缩短率,致Q-T间期延长。  相似文献   

2.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及J—T间期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郧  冯应君  王波 《心电学杂志》2001,20(2):78-79,95
目的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机制.方法观察早期复极综合征(观察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各26例的24h心率变异时域指标meanR-R、SDNN、SDANN、SDNNI、RMSSD、PNN50,以及心室复极指标最大J-T间期(J-Tmax)及其校正值(J-Tcmax),JT间期离散度(J-Td)及其校正值(J-Tcd).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meanR-R(P<0.01)、SDNN(P<0.05)、SDANN(P<0.05)、RMSSD(P<0.01)、PNN50(P<0.01)以及J-Tmax(P<0.05)、J-Td(P<0.05)、J-Tcd(P<0.01)显著增大.结论认为迷走神经张力提高而交感神经张力降低以及局部心室肌提前复极是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的可能机制,另外早期复极综合征还可能存在着局部心肌延迟复极及复极离散度增大.  相似文献   

3.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以ST-T改变为主要表现的心电综合征;1936年Shipley及Haellaran首先注意到接受心电图检查的部分人ST段有特征性抬高,而临床检查却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主要表现为ST段自J点处抬高,运动可使ST段回降至基线,目前认为是部分心室肌提前复极,由于复极不均匀而形成的一种心电图综合征,属于良性的先天性心脏传导或电生理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心室复极及心率变异性(HRV)的特征性改变,为NSVT后续观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作NSVT的动态心电图,筛选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并设立正常对照组。对比两组心电指标(QTc、QTd、QTcd、Tp-Te和Tp-Tec)、心率变异性(SDNN、pNN50、LFnorm、HFnorm)差异。分析两组时间-时域趋势线(时间-SDNN趋势线、时间-pNN50趋势线)、时间-频域趋势线分布特征。结果 观察组QTc、QTd、QTcd、Tp-Te和Tp-Tec均高于对照组,而SDNN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间-pNN50趋势线、时间-频域趋势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发作NSVT的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存在心室复极及心率变异性改变。  相似文献   

5.
早期复极综合征误诊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山东医药》2002,42(9):62-62
1990~ 2 0 0 0年 ,我们将 2 1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误诊为变异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7例 ,女 4例 ;年龄 2 4~ 4 3岁。多有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诱因。临床表现为心前区疼痛 (2 1例 )、心悸胸闷 (15例 )、全身出汗 (11例 )、恶心呕吐 (9例 )、失眠多梦(10例 )、焦虑烦躁 (7例 )、背部胀痛 (3例 )。每次疼痛多持续 1~ 5分钟 ,2 0分钟 9例。有高血压病史 5例 ,高脂血症 4例 ,糖尿病病史 2例 ,3例家族中有心血管突发事件。血常规、心肌酶谱、T3、T4 、肝功能、肾功能、血沉均正常 ,2例血糖增高 ,4例血脂增…  相似文献   

6.
1病例简介患者,男,19岁,因"间断胸痛3年,再发5h"就诊,患者自3年前起多次在剧烈运动时感心前区针刺样疼痛,经休息可减轻,持续时间从数分钟到半小时不等,在激动或精神紧张时亦有发作,不伴有恶心、呕吐、冷汗、黑蒙、晕厥。5h  相似文献   

7.
早期复极综合征(ERS)是一种生理性变异,部分病例可突发胸痛、憋闷,与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极易混淆,使诊断发生困难,心电图可为其鉴别提供重要依据。 近4年追踪观察ERS 15例,男11例、女4例,32~38岁8例、45~58岁7  相似文献   

8.
心电图Q -T间期包括整个心室除极和复极时间的总时间。研究表明体表12导联心电图Q -T间期延长及Q -T间期差增大代表心肌复极异常 ,间接反映心肌供血不足。本文通过 40例早期复极综合征与 3 2例变异型心绞痛引起的ST段上抬 ,比较它们之间的QTd及QTcd的变化 ,探讨两者之间及QTcd的差异性。1 资料与方法1996年~ 2 0 0 0年住院及门诊早期复极综合征 40例 ,男 2 8例 ,女 12例 ,年龄(3 2 .8± 5 .4)岁。变异型心绞痛 3 2例 ,男18例 ,女 14例 ,年龄 (48.8± 7.6)岁。采用北京产美高仪全自动 12导电脑分析仪检测。所有检测均经…  相似文献   

9.
早期复极综合征(ERS)是一种心电图正常变异,表现为ST段特异性抬高和T波高耸,当伴胸闷、胸痛或伴发其它疾病时,极易引起误诊,现将我院1994~1999年收治的23例分析总结,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 资料 一、临床资料:本组23例,其中男21例,女2例,年龄17~45岁,平均34岁。其中9例伴发其它疾患,伴上感2例,急性胃炎2例,胆囊炎1例,低钾血症1例,蛛网膜下腔空出血2例,高血压病1例。 二、临床表现:14例ERS中无症状2例,胸闷9例,胸疼3例。另9例ERS平素无症状,因伴发其它  相似文献   

10.
早期复极综合征 (ERS)是以ST段抬高为主要特征的 1种心电图正常变异 ,常见于健康年青人 ,男性多见 ,发生率约占 2 .5 %~ 9.1% [1 ] 。其本身并非器质性心脏病征象 ,但易误诊为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AMI)超急期、急性心包炎等[2 ] ,尤其在伴有临床症状的老年人 ,鉴别诊断更为困难 ,现报告 38例如下。1 资料与方法男 2 9例、女 9例 ,年龄 6 0~ 70 (平均6 4 )岁。肺炎 5例 ,胆道疾病 8例 ,消化及泌尿系统疾病 9例 ,体验发现 16例。 2 3例有胸痛现象 (其中 14例呈持续性胸痛约 30min ,9例呈短暂性发作 ) ,舌下含化消心痛可…  相似文献   

11.
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变化特点7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诊断意义及鉴别方法。方法分析79例ERS者心电图J波及ST段等变化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 ERS以男性多见(86.08%),心电图特征是ST段抬高及高耸T波,以V3、V5导联最为明显,ST-T改变较恒定,运动试验可使ST段暂时回落基线。结论 ERS是一种正常变异的心电图改变,由于其在临床上常以胸痛为首发症状,易造成误诊,而与病理性ST-T改变混淆,需结合临床病史、心电图动态观察及血清酶学改变等,与急性期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心包炎等病理性改变鉴别。  相似文献   

12.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0年1月21日~2004年11月20日期间,检查心电图者共24962例,收集52例早期复极综合征(ERS)。这是一种正常心电图变异,因其心电图表现与某些器质性心脏病改变(如急性心肌损伤、心肌梗死、肺梗死、心包炎等)类似,易引起误诊,甚至做溶栓治疗,给患者造成医源性心脏病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郑媛  林志光 《山东医药》2008,48(4):66-66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心电图变异性改变.2003~2005年,我院共收治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18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早期复极现象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是预后不良的潜在预兆。该文就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危险分层、相关疾病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低血钾患者心室复极时间与复极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于低血钾心室复极时间的确定 (QT间期还是QU间期 ) ,国内外尚未统一认识。低血钾的复极离散度少有报道。本文旨在通过一组典型的低血钾患者的心电图 ,测量心室复极时间及复极离散度 ,了解低血钾对心室复极时间影响。一、资料与方法随机选择血清钾在 2 6~ 3 4mmol/L之间患者 2 5例 ,男14例 ,女 11例。年龄在 18~ 80岁 ,平均年龄 46岁。其中周期性麻痹 9例 ,电解质紊乱 5例 ,高血压病 3例 ,冠心病 2例 ,肝癌 3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例 ,甲状腺机能亢进 1例。选择 2 5例经临床检查健康人为对照组 ,其年龄、性别与低血钾组无明显…  相似文献   

16.
健康体检中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发病率与年龄、性别、心率的关系。方法对3651例健康体检者严格按诊断要求筛选ERS117例,进行分析。结果ERS检出率3.20%,男性4.41%、女性0.52%(X2=37.96,P〈0.005),年龄〈40岁者占发病人数的4.05%。结论ERS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发病机制多认为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徐韬 《山东医药》2012,52(27):86-87
目的探讨心电图指标对早期复极综合征(ERS)进行危险分层的价值。方法对77例ERS患者(ERS组,随访12例有心脏事件、65例无心脏事件)及112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的心电图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QRS时限、T波峰—末间期(TpTe)、校正的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结果 ERS组有心脏事件者TpTe显著长于无心脏事件者及对照组(P均<0.05),但两组QRS时限、QTc及QTd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ERS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潜在危险高于一般人群,检测TpTe对其进行危险分层有一定价值;本研究样本数较小,其可靠性及阳性预测值尚需更大规模研究及长期随访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和高血压病(EH)、冠心病(CHD)患者心室肌复极功能的昼夜差异及其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健康成人35例,EH、CHD患者56 例。作24 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机软件自动计算HRV时域参数, 专人测量RR、QT间期。结果:两组对象夜间QT间期均显著长于白昼(P分别小于005~0.01)。患者QT间期均长于对照组,但仅以心率60 bpm~80 bpm 时患者QT间期显著长于对照组。QT间期与HRV明显相关。结论:EH、CHD患者HRV和心室肌复极功能均受损  相似文献   

19.
早期复极综合征猝死一例--Brugada综合征变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般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良性的临床过程,但由于其心电图改变的电生理机制与急性心肌缺血或Brugada综合征有相似之处,是由于心内膜动作电位穹隆变小(即Ⅰ相瞬间外向钾电流Ito及相关离子流影响动作电位的1,2期),导致平台期心内膜、心外膜之间存在透壁电位差,当这种电位差较小,心外膜动作电位缩短较均匀或缩短不十分明显.心肌复极方向仍然是由心外膜向心内膜,只产生心电图J点抬高,伴或不伴ST段抬高,但T波是直立。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局部心肌缺血、药物作用、自主神经调节障碍等,导致心外膜动作电位部分明显缩短,部分明显延长,甚至长于心内膜动作电位时限,使心肌复极由心内膜向心外膜复极.产生J点明显增大,ST段抬高且伴T波倒置。由于心外膜与心内膜之间动作电位时限发生明显变化,形成心外膜复极离散和不应期离散,即形成2相折返的病理生理基础,平时临床上良性的早期复极这时可以产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本期陈玉珍等医师报道1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病人发生猝死就是一个例证。但是这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病人是否为1例Brugada综合征的变异,就此文提供的资料尚无证据,其一平时心电图不是Brugada综合征典型的ST段抬高呈穹隆状(下斜形),伴T波倒置的表现。且多次发作意识丧失也未记录到典型Brugada心电图表现。其二未做药物激发试验。其三无家族猝死史。所以无法确定是1例Brugada综合征的变异。但此文的价值在于使人们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另一面“有时是高度危险的”有所认识和警惕。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可疑Brugada综合征的患者应该进行药物激发试验以及连续观察心电图变化,将有助于确诊。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病人也不能一概而论为良性,怎样判断是否有危险性还有待更多资料的积累和病人的随访。  相似文献   

20.
早复极作为一种心电图现象自发现到目前已经80年,从最初认为的良性的心电图变异不去干预,到近10年发现与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相关联,大量的研究不断涌现。目前认为J波形成是瞬时外向钾电流增强的结果,普通人群患病率为3%~13%,基因变异、基础疾病、环境因素都与之密切相关,分型方法多为Heng 5型分型法、Antzelevitch分型法和Kamakura分型法,奎尼丁、异丙肾上腺素、西洛地唑等药物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应用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