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吸烟与肺癌p53及K-ras基因突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53和K ras基因突变常见于肺癌,吸烟是引起p53和K ras基因突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 相关性肺癌基因突变以G→T为主,这在其它肿瘤及不吸烟者肺癌很少见。p53基因突变常发生于第157、 156、245、248、273密码子,K ras基因突变常发生于第12密码子,他们都是烟草致癌物的强结合位点。对吸烟 与p53、K ras基因突变关系的研究,在临床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等方面均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长期吸烟对Wistar大鼠肺组织p53、K-ras表达的影响,研究吸烟与肺组织p53、K-ras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建立Wistar大鼠被动吸烟模型.72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被动吸烟6个月,对照组正常呼吸条件下饲养,每个月末分别取6只大鼠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p53和K-ras蛋白表达情况,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检测p53第5、6、7~8外显子和K-ras第1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53蛋白表达于细胞核,K-ras蛋白表达于胞浆,吸烟组p53、K-ras蛋白表达强度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随着吸烟时间的增加,p53、K-ras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随吸烟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CR-SSCP显示,p53基因随吸烟时间的延长突变率增加;K-ras基因突变率随吸烟时间延长增加不显著.结论 吸烟可以导致大鼠肺组织p53、K-ras蛋白表达增强和基因突变率增加,随吸烟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为吸烟对肺的组织基因突变的判定及吸烟者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PCR-SSCP银染法检测不同吸烟时间段的大鼠肺组织p53、K-ras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建立Wistar大鼠被动吸烟模型。利用PCR-SSCP法检测p53第5 ̄8外显子、K-ras第1外显子在吸烟各阶段的突变情况。结果p53基因突变率随吸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并呈逐渐上升趋势,K-ras基因随吸烟时间的延长突变率增加不显著。结论在吸烟所致肺癌的发生发展中p53基因的突变是早期事件,为通过筛选吸烟者痰液中脱落细胞中的p53基因突变进行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吸烟与肺癌p53、K-ras基因突变关系及性别差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吸烟与肺癌p53、K-ras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基因突变以G→T颠换为主。性别差异在吸烟所诱导的肺癌p53和K-ras基因突变是否存在易感性的不同,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多数人从基因水平上认为女性更容易易感吸烟所致肺癌。对吸烟与肺癌基因突变关系及性别差异的研究,可筛选出易感者,以利于劝其戒烟并可对其进行重点随访,达到降低肺癌发病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病人中p53基因突变状况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肿瘤抑制基因p53在肝细胞癌中的突变情况,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p53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提取50例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肝癌患者手术样本中的DNA,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5-9外显子,作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结果 p53基因突变率超过26%,突变主要分布于5-8外显子,5、6、7、8外显子分别有3、3、4、3例,另仍4个可疑突变。结论 p53基因突变可能是肝细胞癌的病因之一,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中国肝癌患者p53基因突变中可能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骨肉瘤中p53基因突变及其蛋白三维结构的改变,旨在分析p53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及其与骨肉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SSCP、DNA序列分析以及相关分析软件重构p53蛋白三维结构等技术对43例骨肉瘤进行研究.结果 将16例p53基因突变病例分为A组(p53基因DNA结合位点发生突变或缺损组)与B组(非DNA结合位点突变组或同义突变),A组的远处转移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组织学分化低于B组(P<0.05),且中位生存时间(10.3个月)低于B组(34.3个月).结论 p53基因碱基的突变可引起相应氨基酸的改变,导致p53蛋白三维空间构象改变.p53基因DNA结合位点的突变可影响其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并促进骨肉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组织p14ARF与p53基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大肠癌组织p14ARF基因遗 传和表观遗传变化及p53基因突变状况,探讨两者改变的关系及p14ARF-p53通路功能 破坏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PCR、直接测序、甲基化特异PC R和RT-PCR分别检测56例原发性大肠癌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p14ARF基因纯合性缺失、 突变、5′CpG岛甲基化、mRNA表达及p53基因突变状况。结果:①大肠 癌组织p14ARF总变异率为27% (15/56),其中1例纯合性缺失,14例5′CpG岛甲基化,未见突变发生。②15例p14ARF基因变异的大肠癌组织其相应mRNA表达阴性(13例)或 低水平表达(2例),41例未发生基因变异的大肠癌组织和所有癌旁正常组织p14ARF mRNA均显示明显表达。③大肠癌组织p53突变率为48% (27/56)。④56例大肠癌组织中,12例 仅发生p14ARF变异,24例仅显示p53突变,3例同时有p14ARF 5′CpG岛甲基化 和p53突变,17例p14ARF和p53均无变异,p14ARF-p53通路总变异率为70%(39/ 56),p14ARF 5′CpG岛高甲基化与野生型p53状态有关(P<0.05)。⑤低分化 腺癌组p14ARF变异率(44%,7/16)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腺癌组(20%,8/40)(P< 0.05),但两组间p53突变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大肠癌p14ARF基因5′ CpG岛高甲基化是其表达失活的主要机制;②大肠癌p14 ARF基因高甲基化与p53基因突变可能是相互独立的事件,两者的失活可能各自出现于不同 的大肠癌亚组中;③p14ARF高甲基化或p53突变引起的p14ARF-p53通路功能 破坏在大肠癌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胃癌及胃液中p53、ras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胃良性病变向恶性转化过程中p53、ras基因突变的规律,并分析胃癌无损伤基因检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PCR-SSCP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比研究。结果:异型增生p53基因突变率10%(3/30)、ras基因突变率10%(3/30)、ras基因突变率16.7%(5/30)(二者总突变率26.7%);早期胃癌p53基因突变率35%(7/20)、ras基因突变率60%(12/20)(二者总突变率85%,其中2例重复突变); 中晚期胃癌p53基因突变率60%(18/30)、ras基因突变率43.3%(13/30)(二者总突变率90%,其中4例重复突变);胃息肉ras基因突变仅1/10。30例胃溃疡边缘正常黏膜均未发现p53、ras基因突变。p53基因突变的25例胃癌的胃液中其相应的突变率32%(8/25)。19例胃癌患者的胃液中9例有ras基因突变47.1%(9/19)。异型增生p53蛋白过度表达阳性率13.3%(4/30),p^21ras蛋白阳性率16.7%(5/30)。胃癌p53蛋白阳性率56%(28/50),p^21ras蛋白阳性率60%(30/50)。正常胃黏膜上皮、溃疡边缘正常黏膜及胃息肉均呈p53及ras蛋白阴性表达。结论:胃癌的发生发展与癌基因ras与抑癌基因p53的突变有关,且两种基因同时检测,可覆盖绝大多数胃癌病例,提高了本项技术的可靠性,提供了胃癌无损伤基因检测的可行性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K-ras和p53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大肠癌变与K-ras和p53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DNA双链四色荧光单道测序方法对31例大肠癌组织、13例大肠息肉伴不典型增生、11例大肠癌术后并发的腹水标本进行K-ras基因外显子1、2和p53基因外显子5、6、7、8测序分析。结果 31例大肠癌组织中发现K-ras基因突变7例,p53基因突变11例,阳性率分别为22.58%和35.48%;13例大肠息肉伴不典型增生组织中发现p53基因突变2例;11例术后腹水标本中发现K-ras基因突变1例和p53基因突变2例,且突变与患者原包埋组织结果一致。但未发现这两个基因同时突变的病例。结论 大肠组织癌变与这两个基因突变密切相关,K-ras和p53基因突变可能为大肠癌变的早期事件;DNA测序方法是研究癌基因突变的最精确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血清p53抗体检测对肺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53基因突变是人类多种恶性肿瘤中最常发生的基因改变。近年研究发现,突变型p53蛋白作为免疫系统的靶抗原在细胞内积聚,使得机体免疫耐受丧失,而产生p53抗体。已有资料显示,血清p53抗体与p53基因突变在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它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疗效、肿瘤的复发及预后等密切相关。肺癌的死亡率居恶性肿瘤之首,肺癌组织p53基因突变率较高。本文通过对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的定量检测,探讨p53抗体对肺癌临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白血病Ph染色体与p53基因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Ph染色体和p53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并在白血病中临床应用,方法:研究通过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Ph染色体及p53基因突变的检测,在细胞遗传学水平和基因分子水平动态检测CML的进展及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我们共分析各医院筠达有怀疑的慢粒标本35例,其中Ph染色体阴性者14例,占总例数的40%;Ph染色体阳性者21例,占总倒数的60%,均为典型的Ph易位即t(9;22)(q34;q11)。用PCR-SSCP法检测了p53外显子的突变,结果发现其中有5例Ph阴性病人,未检出p53基因突变情况。在10例Ph阳性病人中,有8例呈现p53阳性突变,Ph阳性病人中有80%呈现53基因突变。结论:Ph染色体与p53基因有一定的相关性,Ph染色体的变异及p53基因突变可以作为疾病进展的有用指标,对监测CML进展及治疗、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p53基因突变的特征及其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显微切割、PCR、DNA测序和免疫组化ABC法,分析4例食管贲门多源癌p53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状况。结果 4例食管贲门双源癌中,1例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同时发生p53基因突变,并均发生第7外显子231、232密码子的点突变和225、232~233、234密码子的缺失/插入改变。食管鳞癌p53基因突变率为50%(2/4),贲门腺癌为75%(3/4)。所有检测到的突变均发生在第7和8外显子。食管癌和贲门癌分别有1例p53蛋白阴性表达的患者检测到p53基因突变,食管癌中1例p53蛋白阳性表达患者未检测到基因突变。结论 同一个体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组织同时发生相似位点的p53基因突变,提示二者具有相似的发病因素和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揭示林州地区相似的食管/贲门癌区域分布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13.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霍奇金淋巴瘤中p53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霍奇金淋巴瘤(HL)中是否存在p53基因突变热点区的基因突变。方法:从经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显微切割等方法证实存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霍奇金淋巴瘤石蜡标本中提取DNA,采用PCR-SSCP和核酸测序方法对p53基因突变热点区的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应用p53外显子5、6、7、8的相应引物,对10例HCMV阳性的HL组织中DNA进行PCR扩增,产物经电泳检测,分别扩增出特异的条带,SSCP分析未见异常的迁移带,ex-on-8外显子核酸测序未见有碱基突变。结论:p53基因热点突变区的基因突变在HCMV阳性的HL中可能是不常见的。  相似文献   

14.
作者使用PCR-SSCP技术检测了134例原发性内分泌肿瘤和6株人内分泌肿瘤衍生细胞株中p53基因的突变。通过PCR扩增和SSCP技术检测p53基因,发现p53基因突变区域为外显子5到10,它包含了人肿瘤中大多数p53基因的突变区域。在所检的三株细胞株中没有移动的带与对照组类似,表明  相似文献   

15.
星形细胞肿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p53基因的异常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星形细胞肿瘤中癌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过表达与抑癌基因p53突变、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恶性程度及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对37例不同恶性程度的星形细胞肿瘤及6例正常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EGFR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CR—SSCP及DNA测序方法检测同一标本的p53基因突变和异常表达,分析它们的异常改变和内在联系。结果p53突变率在弥漫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分别为1/10,4/19(21.1%),4/6和2/2,而EGFR过表达分别为5/10,10/19(52.6%),5/6和2/2。随着胶质瘤级别增高,p53积聚与EGFR过表达在同一标本中发生率升高。结论在低度恶性胶质瘤中p53基因突变少见,EGFR过表达不少见;在原发性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p53基因突变及EGFR过表达均常见。提示p53与EGFR分子通路可能对胶质瘤的恶性进展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协同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肠癌CD44v6表达、p53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倍性与大肠癌转移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理.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大肠癌细胞倍性及其在细胞周期各相中的分布;RT-PCR方法及特异探针D3对大肠癌细胞进行Southern Blot,并对杂交条带进行辉度扫描;银染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技术检测大肠癌细胞p53基因突变.结果:正常对照、良性腺瘤、肿瘤未转移和肿瘤转移组其CD44v6阳性率和p53基因突变率呈逐渐上升趋势,CD44v6辉度扫描表明肿瘤未转移组(2 317.26±198.73)和转移组(10024.16±855.40)相比较,表达量有显著差异(P<0.02);CD44v6阳性和阴性两组中G2M期细胞均值分别占6.24%和5.48%(P>0.05),异倍体细胞分别为62.16%和60.00%(P>0.5);而p53基因突变和未突变两组中G2M细胞占10.33%和4.01%(P<0.05),异倍体细胞分别为85.20%和30.00%(P<0.005);肿瘤异倍体细胞转移率显著高于二倍体细胞.结论:CD44v6的表达与转移高度相关,CD44v6和p53基因突变与肿瘤转移关系可能涉及不同的作用机理.CD44v6与p53基因突变相比较而言,CD44v6不失为一个更好的肿瘤转移标记.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病人大脑组织特征性病理变化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退行性改变,神经元胞浆内出现包涵体即Lewy小体累积,α-syn是Lewy小体的主要组分,是第一个已鉴定可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帕金森病的基因突变产物.前期研究发现,野生型α-syn主要通过下调神经元p53-依赖的caspase-3的激活发挥抗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8.
48例广西结直肠癌p53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广西地区结直肠癌p53基因突变范围。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48例结直肠癌标本的p53基因,包括外显子2-11及外显子内含子剪切位点。结果: 31.25%(15/48)结直肠癌存在p53突变,共有13种突变类型,分别是:c.370T>G,c.524G>A,c.528C>G, c.529-546del18,c.536A>G,c.736A>G,c.743G>A,c.770-771del2,c.772G>T,c.814G>A, c.949delC, c.782+1G>A, 和c.919+1G>C。c.524G>A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占18.75%(3/16)。60岁以上结直肠癌p53基因突变率是45.83%,明显高于60岁以下的16.27%(P<0.05)。直肠癌p53基因突变率是47.83%,明显高于结肠癌的16.00%(P<0.05)。结论: IARC TP 53突变数据库中(2006版本)未见c.370T>G突变,c.370T>G是个新突变。c.528C>G、c.949delC、c.782+1G>A 和c.919+1G>C突变在IARC TP 53结直肠癌突变数据库中(2006版本)未见报道,这些突变首次在结直肠癌中被发现。广西p53基因突变与其它地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通过对直肠癌切除标本远端移行粘膜p53、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界定远端移行粘膜存在的范围.直肠癌根治术标本54例,于自然张力下取肿瘤下缘1.0cm(A组)、2.0cm(B组)、3.0cm(C组)粘膜标本,对照组(D组)40名正常直肠粘膜取自痔上粘膜环切吻合术(PPH)标本,采用PCR-SSCP法分别检测各标本的p53、k-ras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显示,A、B组基因突变率无显著性差异(P=0.321),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2),C组基因突变率与A、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2),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72).按病例分析,54例p53突变者占35.2%(19/54);k-ras突变者占20.4%(11/54);44.4%(24/54)发生至少一种基因突变,6例(11.1%)出现p53和k-ras基因同时突变.突变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癌肿大小、病理类型、TMN分期等因素均无关.直肠癌远端移行粘膜p53、k-ras突变多位于2cm内,3.0cm处与正常粘膜无显著性差异,可以界定为分子遗传学上的远端最小安全切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克隆号p53抗体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与TP53基因突变情况进行一致性分析, 筛选最优克隆号及其阳性阈值。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间42例胃腺癌组织,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4种不同克隆号(DO-7、BP-53-12、MX008、SP5)p53蛋白水平表达情况, 并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TP53基因突变情况。统计分析不同梯度蛋白表达情况, 比较各克隆号p53抗体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 4种克隆号(DO-7、BP-53-12、MX008和SP5)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腺癌细胞百分比各不相同, 阳性例数亦不相同, 分别为39/42(92.9%)、40/42(95.2%)、36/42(85.7%)和37/42(88.1%)。二代测序TP53基因突变33例, 无突变9例。克隆号DO-7在阳性阈值为50%时准确率最高, BP-53-12、MX008和SP5准确率最高的阳性阈值分别为70%、60%和20%。相对应的4种克隆号灵敏度为:DO-7 100.0%、BP-53-12 95.7%、MX008 95.7%及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