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磁共振成像(MRI)及皮质和尾壳核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并探讨GDNF对内源性NSCs增殖分化的作用机制。制作右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左侧脑室注射GDNF,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DNA合成期(S期)细胞,Y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MRI观察脑部影像学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组、生理盐水组和GDNF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90min后再灌注不同时间(3、7、14、21、28d)皮质和尾壳核内BrdU/nestin、BrdU/NeuN、BrdU/GFAP阳性双标细胞。GDNF组对学习记忆的恢复较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MRI检查T2WI上缺血区信号明显增高和轻微脑肿胀,GDNF组缺血后3d,缺血区出现小面积信号增高影,14d信号强度明显下降;GDNF组Br-dU/nestin双标细胞数明显增加;新生细胞分化结果显示28d时,GDNF组BrdU/NeuN(58.23%±15.30%)、BrdU/GFAP(11.29%±4.30%),与其它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证实局灶性脑缺血激活皮质和尾壳核内的NSCs,而GDNF可促进内源性NSCs增殖、分化,从而促进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低氧诱导因子(HIF-1α)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慢病毒载体介导HIF-1α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获得稳定转染HIF-1α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于缺血后3 h经股静脉进行体内移植。在细胞移植后的1、7、14、28 d进行神经功能检查,使用TTC染色观察缺血体积,分别通过TUNEL和pax6、DCX抗体免疫荧光双标分析缺血侧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凋亡及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存活情况。结果: 脑缺血BMSCs-mHIF-1α治疗组在14 d和28 d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缺血组 (P<0.05),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脑缺血BMSCs-mHIF-1α治疗组脑梗死灶体积小于缺血组;脑缺血BMSCs-mHIF-1α治疗组缺血侧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凋亡在14 d和28 d明显少于缺血组 (P<0.05);细胞移植后7 d,脑缺血BMSCs-mHIF-1α治疗组在海马区域观察到pax6/DCX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缺血组(P<0.05)。结论: 静脉注射HIF-1α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能够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抗凋亡及激活并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迁移至缺血区可能是静脉注射HIF-1α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脑缺血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室下区(SVZ)神经发生的情况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探讨脑缺血后神经发生及其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大脑中动脉阻断法(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5-溴-2-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增殖的神经前体细胞,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动态检测BrdU、TuJ1、MAP-2、GFAP的表达,同时观察增殖细胞表达VEGF及其受体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鼠SVZ的BrdU阳性细胞数在脑缺血后4 d组明显增加,14 d组达到高峰;Br-dU/TuJ1、BrdU/MAP-2阳性双标细胞数在脑缺血后14 d组开始增加,28 d组达到高峰;但BrdU/GFAP阳性双标细胞数则无明显变化;增殖的BrdU阳性细胞同时表达VEGF及其受体FLK-1。以上结果提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可激活SVZ自体神经前体细胞原位增殖、分化,且增殖的细胞同时表达VEGF及其受体可能是脑缺血后神经发生增强的调节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鼠胎脑皮质神经干细胞(NSCs)在体外低氧条件下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情况,分析HIF-1α对NSCs增殖与分化的作用。方法:体外低氧条件下(3%O2)培养扩增胚鼠皮质来源的细胞,实验分低氧1、2、3、4d组,常氧组为对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神经干细胞及其子代细胞,RT-PCR检测实验组细胞HIF-1α mRNA的表达。结果:低氧4d组细胞呈HIF-1α阳性,其余HIF-1α为阴性。实验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平均灰度值进行性增加。各实验组HIF-1α mRNA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低氧能促进NSCs的增殖与分化过程中,HIF-1α表达变化可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下区(SVZ)和颗粒下层(SG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方法取老年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脉冲标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单标记技术,观察正常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后3、7、14、21、28 d组SVZ和SGZ区BrdU阳性细胞的变化;用BrdU累积标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技术,观察脑缺血14 d后SVZ和SGZ区BrdU/NeuN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的数量.结果在正常组、假手术组及各脑缺血组大鼠的双侧SVZ和SGZ均可观察到BrdU阳性细胞.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后SVZ和SGZ区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加.缺血组SVZ区BrdU阳性细胞在脑缺血后7 d时达到高峰,28 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SGZ区BrdU阳性细胞在脑缺血后14 d时达到高峰,28 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通过BrdU累积标记和免疫组织化学双标发现:脑缺血14 d后,老年大鼠SVZ区有部分细胞显示BrdU/NeuN(0.98%)或BrdU/GFAP(12.56%)双标阳性,而SGZ区未见双标细胞.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可激活老年大鼠室管膜下区和颗粒下层的神经干细胞明显增殖,并且室管膜下区有部分增殖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或神经胶质.  相似文献   

6.
嗅鞘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观察嗅鞘细胞(OECs)对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取孕14d的SD胚鼠嗅球和腹侧中脑组织,分为OECs+NSCs共培养组和NSCs单独培养组进行培养。用p75免疫组化法,p75、BrdU/nestin、GFAP、NF(神经原纤维)和p75/nestin免疫荧光法分别鉴定OECs和NSCs并观察其增殖与分化。在培养7d时,绝大多数OECs呈梭形且发出2~3个突起,少量呈扁平椭圆形,两者均呈p75阳性。在7d时,单独培养的NSCs表现为典型的神经球悬浮生长,呈BrdU/nestin阳性;14d后偶见神经球贴壁分化,球中的少数细胞呈绿色荧光标记的NF阳性,大部分呈GFAP阳性。在5d时,OECs+NSCs共培养组形成神经球;10d时球体积不断增大,球心透亮度良好;12d后神经球的体积不再增大,开始贴附在OECs上生长,可见神经球向四周伸出突起并开始分化;14d时NSCs紧贴OECs生长并同OECs广泛交织在一起,可见NSCs和OECs分别呈nestin和p75阳性,NSCs中的大部分呈NF阳性,小部分为GFAP阳性。NSCs单独培养组和OECs+NSCs共培养组中NF阳性细胞率分别为47.2%和69.5%,前者明显少于后者(P<0.05)。以上研究结果提示OECs有促进NSCs增殖和诱导其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和尾壳核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与nNOS表达的关系。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分裂增殖细胞,免疫组化单标和双标记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皮质和尾壳核BrdU阳性细胞和nNOS的表达。模型组大鼠皮质和尾壳核BrdU阳性细胞再灌注后3d开始增多,14d达高峰,nNOS阳性细胞再灌注后7d表达增强,28d达高峰,BrdU/nNOS双标细胞在14d达高峰,占皮质BrdU阳性细胞数的42.95%,尾壳核内占42.56%。新生细胞分化组BrdU阳性细胞和BrdU/nNOS双标细胞显著多于模型组(P<0.05),皮质双标细胞占BrdU阳性细胞数的54.08%,尾壳核内占47.84%。提示局灶性脑缺血可增强大鼠皮质和尾壳核的增殖能力,部分增殖细胞分化为nNOS阳性神经元,参与神经网络的重建。  相似文献   

8.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皮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影响。本研究以"四血管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rdU和Nestin在不同组别各时间点的表达,用RT-PCR技术半定量检测大鼠脑皮质NSE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脑皮质基本未见到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表达,NSE mRNA表达没有变化;模型组大鼠脑皮质的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在全脑缺血再灌注3d后开始增加,7d达到高峰,NSE mRNA表达无明显增加;bFGF治疗组BrdU、Nestin阳性细胞较模型组在缺血各时间点均明显增加(P0.05),11d达到高峰,NSE mRNA表达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相比第15d表达有明显增加(P0.05)。结果表明全脑缺血再灌注能够引起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原位增殖,bFGF可促进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原位增殖,并延长增殖期,而且有明显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kgo biloba,EGB)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梗死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再灌注1~4d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Metamoph图像分析系统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EGB药物组神经功能评分较缺血再灌组好(P<0.05),GFAP阳性细胞于脑缺血2h再灌注24h后即已出现,48、72、96h阳性细胞表达量增加,其中以72h为最多,EGB可抑制缺血后GFAP的表达(P<0.05)。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可诱导脑组织GFAP表达增强,EGB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高表达,提示EGB对缺血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具有抑制作用,可能对脑缺血损伤的恢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后前脑室下带(SVZ)神经发生的增殖规律。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实验组,缺血实验组再分为缺血后1、4、7、10、14d组。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BrdU标记S期细胞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含BrdU的阳性细胞;测量SVZ区域BrdU阳性细胞核的总面积。结果:在缺血侧,缺血后4d BrdU阳性细胞核的总面积明显增加,7d时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在14d时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在缺血对侧,该区域也表现出同样的表达规律,在缺血后10d达到峰值,但增幅较小。结论: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可促进前脑室下带的神经发生,提示成年脑有潜在的自我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移植骨髓基质细胞(BMSCs)对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室下区(SVZ)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增殖细胞类型分析. 方法制作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MCAO)、PBS对照组(MCAO PBS)和治疗组(MCAO BMSCs),每组动物再分为脑缺血后7d和14d亚组.空白对照组不予处理,PBS对照组在脑缺血后1d移植PBS,治疗组在脑缺血后1d移植BMSCs.用Zausinger六分法检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注射5-溴脱氧鸟嘧啶核苷(BrdU)标记SVZ的新增殖细胞,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检测新增殖细胞的类型. 结果在脑缺血后7d和14d,与两个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较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缺血后14d,治疗组的大鼠患侧SVZ的BrdU阳性细胞较其余两组高,存在显著差异(P<0.05);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显示,新增殖细胞表达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物,提示新增殖细胞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混合体. 结论 BMSCs可以改善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促进SVZ的神经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老年和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方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VZ的5-溴脱氧尿核苷(BrdU)、神经元核抗原(Neu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SVZ的BrdU阳性细胞在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成年大鼠明显多于老年大鼠。实验组成年和老年大鼠均在缺血后增加,28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但成年大鼠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老年大鼠。在新生细胞中部分细胞是Brdu/NeuN或BrdU/GFAP双标细胞,但老年大鼠Brdu/NeuN双标细胞明显少于成年大鼠。结论:大鼠脑缺血激活SVZ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成年大鼠明显强于老年大鼠,且新生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也明显高于老年大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进入大鼠局灶性缺血脑内的短期存活情况及其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BrdU标记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后,经尾静脉注射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体内,分别在脑缺血术后1 d、7 d、14 d和28 d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观察移植后大鼠神经行为学变化情况,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移植到脑内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存活状态和脑内缺血区与非缺血区神经细胞死亡情况,用RT-PCR方法观察到骨髓基质干细胞表达细胞因子及神经营养因子。结果: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在14 d和28 d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静脉移植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移植的1 d主要分布在损伤侧大脑中动脉周围组织间质中,在第3d沿着损伤侧的下丘脑迁移至海马的CA1(cornu ammonis 1, CA1)区;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的死亡细胞在14 d和28 d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静脉注射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能迁移到损伤区并能够明显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功能恢复;抗凋亡、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改善微环境、动员神经干细胞并迁移至缺血区可能是静脉注射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与Notch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及姜黄素治疗组(I/R+curcumin)。动物在模型成功后1 h连续腹腔注射姜黄素7 d后处死。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梗死侧SVZ BrdU及BrdU/DCX标记NSCs的数目及迁移趋势。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Notch通路的中间产物Notch 细胞内域(NICD)的表达。结果: I/R+curcumin组的大鼠梗死侧SVZ BrdU及BrdU/DCX标记的NSC较I/R组显著增多(P<0.05),同时其较I/R组更广泛地分布在往病灶迁移的路径上。I/R+curcumin组较I/R组的NICD生成也增多(P<0.05)。结论: 姜黄素能促进缺血性大鼠脑SVZ NSCs增殖和迁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Notch信号通路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体外鼠胚脑皮质神经干细胞增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体外培养SD大鼠胚脑皮质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增殖和分化的生物学特性,为NSCs研究提供适宜的细胞模型;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NSCs增殖的影响,为NSCs的相关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对孕14d(E14)SD大鼠取鼠胚脑皮质悬浮培养、贴壁诱导分化。采用光电镜观察,以nestin免疫荧光染色鉴定NSCs,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2,MAP2)和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检测NSCs分化。取第三代(P3)NSCs向悬浮培养基中添加不同剂量的EPO,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法检测NSCs的增殖情况。结果分离E14dSD大鼠胚脑皮质,在添加B27、bFGF、EGF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可形成大量悬浮的神经球并可进行体外扩增传代,神经球内的细胞均呈Nestin阳性、BrdU阳性。在添加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神经干细胞可自然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与对照组对比,加入≥5U/mlEPO后MTT检测NSCsOD值明显增高。结论 SD大鼠胚脑皮质体外培养可得到大量增殖的神经干细胞并能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EPO可促进体外NSCs的增殖。  相似文献   

16.
胥虹贝  罗勇 《解剖学报》2022,(6):705-710
目的 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大脑皮质胶质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构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选取“百会”穴(GV 20)及左侧“四关”穴(合谷LI 4/太冲LR 3)为电针穴位。7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电针(I/R+EA)组。再灌注后7 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HE染色观察缺血侧大脑皮质损伤情况,免疫荧光标记缺血侧大脑皮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蛋白聚糖(neurocan)+、GFAP+/磷酸肌酸蛋白聚糖(phosphacan)+细胞,分析各组GFAP、neurocan及phosphacan平均免疫荧光强度。采用Real-time PCR分析各组缺血侧大脑皮质GFAP、neurocan及phosphacan mRNA含量。结果 与I/R组相比,I/R+EA组大鼠mNSS评分明显降低(P<0.01),脑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Sham组G...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诱导的神经干细胞(NSCs)是否比单纯NSCs移植对慢性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有更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NSCs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诱导的NSCs(T3/NSCs),诱导其分化7d后,免疫细胞化学或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半乳糖脑苷脂阳性(Gal C+)和GFAP阳性(GFAP+)细胞。用豚鼠脊髓匀浆诱导慢性EAE大鼠模型。在免疫后10d,脑立体定位仪分别移植T3/NSCs、NSCs和生理盐水入EAE大鼠侧脑室,T3/NSCs和NSCs移植前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标记。实验分为T3/NSCs组、NSCs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每天对大鼠临床症状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大鼠免疫60d后处死,HE和LFB染色分别观察脑的炎症侵润和脱髓鞘;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脑的Gal C+/Brd U+和GFAP+/Brd U+比例;RT-PCR法检测脑组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PDGFαR)、Gal C和髓鞘碱性蛋白(MBP)mRNA的表达。结果 T3/NSCs体外分化为Gal C+和GFAP+细胞的比例分别高于和低于NSCs的分化。T3/NSCs组和NSCs组神经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好。T3/NSCs组较NSCs组更明显改善脑的炎症侵润和脱髓鞘,其脑内Gal C+/Brd U+及GFAP+/Brd U+的比例分别高于和低于NSCs组,脑组织的PDGFαR、Gal C和MBP mRNA的表达也较NSCs组高。结论 T3/NSCs比NSCs对EAE有更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中观察低氧反应元件(HRE)介导的神经营养因子-3(NT-3)缺血/低氧调控表达及其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重组反转录病毒(RV-5HRE-NT3及RV-5HRE-EGFP)或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注射入大鼠脑内3 d后,用大脑中动脉线栓阻塞法(t MCAO)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T-3的表达,用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用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用Reglodi评分法检测大鼠神经功能情况。结果大鼠t MCAO 3 d后RV-5HRE-NT3组中NT-3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RV-5HRE-EGFP组,且着色较深;t MCAO后第1、3、7和14天,RV-5HRE-NT3组中的NT-3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RV-5HRE-EGFP组(P0.05)。在RV-5HRE-NT3组中,t MCAO 3 d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减小(P0.05),t MCAO 3和7 d后缺血半暗带凋亡细胞百分比也明显减少(P0.05)。RV-5HRE-NT3注射可以改善大鼠t MCAO后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HRE介导的NT-3低氧反应性表达上调可以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间断性低氧暴露及复氧休息对红细胞参数及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影响.方法:制备间断性低氧动物模型,检测全血RBC、Hb、HCT红细胞参数,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IF-1α、EPO水平,结合现场调查,检测间断性高原作业人员红细胞参数及EPO水平.结果:IH7、14、21、28 d组大鼠RBC、Hb、HCT水平明显高于常氧对照组(P<0.05),复氧后各参数水平下降.IH3、7、14 d组HIF-1α高于常氧对照组(P<0.05),EPO在IH3、7 d组高于对照组(P<0.05),复氧后HIF-1α、EPO水平下降.8个月组高原作业人员RBC水平高于平原对照组(P<0.05),Hb在2年组高于平原对照组(P<0.05).HCT与RBC大致呈同一规律,且2年组HCT仍明显高于平原对照组(P<0.05).与平原对照组比较,各组EPO的差异不显著.结论:间断性低氧暴露可以增加血清HIF-1α、EPO的含量,提高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的浓度,并随低氧周期的延长存在一定变化规律;复氧休息有利于低氧后机体的调整,使升高的红细胞参数及HIF-1、EPO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20.
银杏叶提取物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GFAP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kgo biloba,EGB)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大脑中动脉插线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EGB治疗组。缺血2h再灌注48h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内GFAP蛋白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可诱导脑组织GFAP表达增强,EGB可抑制缺血再灌注后GFAP的表达(P<0.05)。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可诱导脑组织GFAP表达增强,EGB可抑制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高表达,提示EGB可能对缺血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具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EGB抗脑缺血损伤保护神经元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