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诊断、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肠道间质肿瘤无特异性临床征象,患者术前均未获明确诊断,均有腹痛、黑便症状。胃占60%~70%,其次是小肠占20%~25%,其他部位〈10%。免疫组化表型为CD34+、CD117+。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有较独特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有助明确诊断。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完全彻底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讨论肿瘤的来源,进而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对60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tin,S-100,SMA,Bcl-2的表达。结果:60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胃肠道间质瘤占85%,平滑肌肿瘤占8.33%,神经鞘瘤占1.67。其中51例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的表达率为90.19%,CD34的表达率80.39%,Vimetin的表达率86.27%,Bcl-2的表达率为74.5%(38例),S-100的表达率11.76%。结论: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以胃肠道间质瘤最多见。对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不能完全靠光镜,必须结合免疫组化,才能做正确诊断。对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最好联合使用一组免疫组化抗体,其中CD117和CD34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敏感而有效的免疫组化标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良恶性参考指标.方法 对3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化PV-9000法进行CD117、CD34、S-100、SMA、Des、Ki-67标记、分析.结果 34例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95%,CD34阳性率70%,S-100、SMA、Des局灶弱阳性或阴性表达,Ki-67表达不一.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腹胀、上消化道出血及腹部包块.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于中老年,肿瘤细胞形态多样,结构多样,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但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诊断须结合肿瘤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41例免疫病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41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组织学观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kit,CD34,Actin,S-100,Vim,SMA,NSE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表达。结果:发生于胃和小肠的间质瘤达82.9%(34/41),形态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根据免疫组化分型41例中平滑肌分化型占41.5%,神经分化型14.6%,双向分化型占14.6%,未分化型占29.3%。免疫标记C-kit,CD34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7.8%,68.3%。免疫组化检测与间质瘤良恶性无相关性。结论: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其光镜下形态相似,但免疫表型呈异源性,需根据免疫组化特征与平滑肌等肿瘤鉴别。C-kit,CD34对诊断胃肠间质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40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特点。方法 40例胃肠道间质瘤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其中4例新鲜标本同时进行电镜检查。结果 72.5%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和小肠。肿瘤可分为四个亚型平滑肌细胞分化型45%;神经源性分化型12.5%;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17.5%;未分化型25%。肌肉共同蛋白HHF-35在18例平滑肌细胞型肿瘤中,17例有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为平滑肌细胞分化最敏感的标记物。未分化型间质瘤的免疫表型为Vimentin和CD34阳性(100%)。电镜检查可见各型分化的特点。结论 尽管胃肠道间质瘤的光镜下形态相似,但其免疫表现型却呈异源性,需要做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以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通过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30例中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阳性30例(100%),CD34阳性25例(83.3%),SMA阳性1例,S-100阳性2例。胃肠道间质瘤在术前诊断困难,但对其进行免疫组化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是c-kit基因突变和特异的阳性表达,CD117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及系膜反应性结节性纤维假瘤(RNFP)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RNFP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结果本组3例为腹腔内多发性结节,累及肠壁和胃壁。肉眼观卵圆形肿块境界清楚,切面灰白色,质韧;镜检见少量梭形细胞或星形细胞杂乱稀疏地分布于玻璃样变的胶原间质中,部分胶原呈瘢痕样改变,间质内有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呈斑片状分布,病灶周边可见残留和内陷的神经束和脂肪组织。免疫组化vimentin、CD117、α-SMA和MSA(+),ALK-1和CD34(-)。结论胃肠道RNFP是一种不同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伴有肌纤维母细胞反应性增生的炎性纤维性病变,常发生于腹部手术后。组织学上需与多种肿瘤性病变,特别是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和胃肠道(外)间质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外间质瘤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胃肠道外间质瘤是指起源于腹腔或腹膜后腔软组织,且与肠壁及内脏浆膜面无关的一类间叶性肿瘤。该肿瘤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与胃肠道间质瘤相似,主要有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两种基本结构,最有诊断意义的抗体是CD117和CD34。可能来源于原始的、具有多潜能分化的中胚叶间质干细胞,预后较胃肠道间质瘤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67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观察其免疫组化标记物CD117、CD34、SMA、S-100、Nestin的表达。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形态结构多样,基本形态以梭形细胞及上皮细胞样为主,呈编织状、栅栏状排列,免疫组化67例中62例CD117阳性、52例CD34阳性、63例Nestin阳性、部分病例有SMA、Desmin、S-100的表达,多为局灶性弱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以上皮细胞样及梭形细胞为主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CD117、CD34、Nestin的表达是确诊该病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附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发生,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胃肠道间质瘤标本,用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经HE、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瘤细胞呈鱼骨状、栅栏状,车辐状和编织状排列,肿瘤内以梭形细胞为主,上皮样细胞占少数,核呈胖梭形、椭圆形,核染色质较细,核仁不明显。恶性的瘤细胞丰富(例1、3、4),排列紧密,核分裂象(6-20)/50HFP,有粘液和坏死。良性的细胞较少,排列疏松,核分裂象少或无。免疫组化(ABC法)染色:CD1174例均为弥漫强阳性,S-100蛋白(侈14)、α-SMA(例2)为局灶性阳性,CD34均为阴性。例1、3、4诊为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例2诊为良性间质瘤。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形态结构与平滑肌、神经鞘肿瘤不易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切除后复发率高而且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及胃肠外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和免疫组化特点,为其诊断、鉴别诊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39例胃肠及胃肠外间质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分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SMA及S-100蛋白。结果39例胃肠及胃肠外间质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其中38例CD117阳性,32例CD34阳性。结论胃肠间质瘤具有多向分化性,HE形态类似,CD117、CD34免疫标记阳性对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小肠间质瘤5例,胃间质瘤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腹膜间质瘤1例。患者临床表现以腹痛与消化道出血较多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5例,腹痛5例,腹部肿块就诊者2例。肿块平均直径为5.5 cm。术后病理学诊断:3例良性,8例交界性,1例恶性。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率为75.0%,CD34阳性率为58.3%。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40月,均存活,2例复发。结论肿瘤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免疫组化是判断GIST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对GIST患者必须进行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食管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食管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重新认识食管间叶源性肿瘤的组成。方法 用CD117、CD34、vimentin、SMA、S 10 0蛋白 5种抗体对 4 4例食管间叶源性肿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结果确诊食管胃肠道间质瘤 9例 ,平滑肌瘤 34例 ,神经纤维瘤 1例。结果 食管内胃肠道间质瘤少见 ,仅占同期间叶源性肿瘤的 2 0 .5 % (9 4 4 ) ,其中良性 6例 ,恶性 3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需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CD117、CD34是诊断间质瘤的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14.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与电镜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学起源与病理特点,方法 对15例恶性GIST标本,运用电镜与免疫3组化方法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 大多数病例c-kit与CD34标记阳性,电镜见瘤细胞树状突起、致密核心颗粒与间质丝团样纤维。结论 GIST符合卡哈尔间质细胞来源。超微结构病变特点与c-kit、CD34标记阳性对GIST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标准、良恶性参考指标和预后因素。方法:分析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其CD117、CD34、a-SMA、S-100蛋白的表达状况,并结合随访资料,分析其生物学行为。结果:本组GIST平均年龄57.5岁。最常见症状为腹痛和消化道出血。肿瘤境界清楚,切面灰白,部分区可见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镜下:梭形细胞型48例,上皮样细胞型5例,梭形/上皮样细胞混合型3例。CD117和CD34多弥漫强阳性,阳性率为89.29%、80.36%。a-SMA、S-100阳性率分别为28.57%、25%。56例GIST中,良性9例,交界性15例,恶性32例。良性与交界性病例随访24例均健在;恶性病例随访24例,18例无瘤生存,6例复发与转移。结论:GIST好发于中老年,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结构多样。免疫组织化学特征CD117、CD34阳性。肿瘤临床和病理形态、CD117和CD34表达是诊断GIST的要点。肿瘤直径>5cm,核分裂相>5/50HPF可作为良恶性参考指标。肿瘤性坏死、核分裂相>5/50HPF及肿瘤大小是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与诊治体会。方法对51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3种抗体(CD117、CD34、SMA)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GIST主要发生于胃及小肠,在所有患者中CD117均呈阳性表达,胞质弥漫强阳性染色;CD34阳性表达率为86.3%(44/51);SMA阳性表达率为41.2%(21/51)。结论 GIST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检查无特异性,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对72例消化系统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复习,应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结果 72例消化道梭形细胞肿瘤中,51例为胃肠间质瘤(GIST),其中25例发生在胃,其次是直肠多发,小肠和结肠较少;13例为平滑肌瘤,其中9例发生在食管;4例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3例为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FT),1例神经鞘瘤。GIST中CD117阳性率为86.4%,CD34阳性率为88.9%,55.6%GIST伴有actin和desmin灶性(+)。10例平滑肌瘤中actin、desmin及caldesmon均(+),而CD117、CD34及S-100均(-)。4例IMT中vimentin均(+),3例actin(+),CD117、CD34、S-100和desmin均(-)。3例CFT中vimentin均(+),1例CD34(+)。神经鞘瘤S-100(+)。结论消化系统梭形细胞肿瘤以GIST最多见,发生在胃最多;其次是平滑肌瘤,发生在食管多见。GIST生物学行为分为4个级别:极低、低、中和高危险度。IMT生物学行为中间型。CD117、CD34、actin、desmin、Ki-67和S-100可作为消化系统梭形细胞肿瘤的常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NA倍体和CD117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2例GIST和10例食管平滑肌瘤组织的石蜡包埋块切片经过脱蜡水化,酶消化处理,制成单细胞悬液.同时,制备8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单细胞悬液,用FCM分别检测DNA倍体和CD117表达.结果 GIST瘤组织细胞出现异倍体阳性率23.1%(12/52),其中极低度/低度危险组未出现异倍体,中度/高度危险组出现12例,两组异倍体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例GIST瘤组织CD117均高表达,食管平滑肌瘤CD117弱表达,两组间CD117表达荧光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T极低度/低度危险组CD117荧光强度与中度/高度危险组相比,CD11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NA异倍体可提示GIST的中高危险度,FCM检测组织单细胞CD117表达可用于GIST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回顾分析合并消化道癌的GIST 21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资料,部分病例补充完善CD117、DOG-1、CD34、Vimentin、Actin、S-100、EGFR、VEGF、Ki-67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合并消化道癌的GIST以60岁以上男性多见,发生部位以胃体最常见,本组发生在胃体12例,胃底5例,肠道3例,食管1例;合并胃体腺癌12例,食管鳞癌5例,结肠腺癌2例,十二指肠腺癌、空肠腺癌各1例。除消化道癌的常见症状外,均无其他特异性症状,术前GIST均漏诊。免疫表型:CD117、DOG-1、Vimentin阳性率为100%(21/21),CD34为94.4%(19/21),EGFR、VEGF、Ki-67分别为19.0%(4/21)、28.6%(6/21)、23.8%(5/21)。2例Actin和1例S-100灶性区域阳性。GIST危险度分级:极低危7例,低危10例,中危3例,高危1例。随访1~5年,死亡11例(52.4%),均因消化道癌转移及复发死亡。结论伴发消化道癌的GIST较单发GIST恶性程度低,危险度分级以极低度、低度危险为主,预后主要与消化道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