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肾移植术后肺部蠊缨滴虫感染--附4例报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回顾性分析4例。肾移植术后肺部蠊缨滴虫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4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确诊蠊缨滴虫感染,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和治疗、预后。结果:(1)4例。肾移植术后肺部蠊缨滴虫感染均在术后2-3个月出现,其中2例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细菌和巨细胞病毒)。(2)病程早期均表现为单纯发热,胸片和CT显示肺门轮廓模糊、密度增高、结构不清,部分支气管影增粗,紊乱;病程中可出现咳嗽、咯痰、胸闷、气短。(3)4例经甲硝唑治疗及撤减免疫抑制剂后4-7天3例体温降至正常,1例降至37.5℃;胸片和CT上的渗出性改变明显吸收消散;2例患者治疗后行重复支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液镜检可见大量死亡的蠊缨滴虫。结论:(1)肺部蠊缨滴虫感染早期表现隐匿,对于病原学诊断不明确和治疗反应不佳的术后肺部感染患者,需注意蠊缨滴虫感染的可能;(2)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镜检是诊断蠊缨滴虫肺部感染的确切手段,撤减免疫抑制剂同时进行甲硝唑治疗可以迅速有效地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2.
本例患者咳嗽7d,发热2d,最高体温达38.5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左肺下叶基底段见大量乳白色脓性分泌物涌出,肺泡灌洗液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活动的蠊缨滴虫.予以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盐酸左氧氟沙星和吗啉硝唑氯化钠联合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目前,蠊缨滴虫的传播途径、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临床医师对蠊缨滴虫...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39岁。因反复咳嗽、咳脓痰5年,加重伴哮喘1周于2006年4月12日入院。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气肿、肺大泡、支气管扩张病史,曾在我院多次住院。本次住院前1周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加重,多为白色黏痰且不易咳出,并有哮喘发作,胸闷、烧灼感、烦躁不安,咽部及胸骨后有虫爬样感觉,自觉与往日发病症状不同。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肺蠊缨滴虫感染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目前支气管肺蠊缨滴虫感染的现状,进一步提高认识。方法报道1例长期随访病例的治疗情况,结合文献报道的16例,分析在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结果17例中,有12例报道用甲硝唑治疗临床观察提示有效,但有2例长期随访的病例提示甲硝唑类药物及其他抗原虫药物治疗无效。4例有支气管哮喘发作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能缓解症状。经支气管镜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方法。结论虽然甲硝唑治疗支气管蠊缨滴虫感染的药理作用机制不明,长期观察也有无效病例,但首次治疗仍应作为首选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减轻变态反应,可适量使用。  相似文献   

5.
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内发现蠊缨滴虫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内检到蠊缨滴虫。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喘憋和咳嗽。CT确诊为右下肺炎。用抗生素头孢哌酮2 g和左旋氧氟沙星0.2 g静脉滴注bid治疗无效,止咳化痰中药汤剂也不起作用。实验室检查,发现患者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并在患者咯出的痰内检到蠊缨滴虫。停用抗生素和中药,改用甲硝唑500 mg静脉滴注bid,5 d后患者治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对支气管肺蠊缨滴虫病的认识与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武警部队上海总队医院呼吸内科确诊的2例支气管肺蠊缨滴虫病的临床资料,结合1993-2006年文献报道的13例共15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1)2例患者中,1例表现为重症哮喘,反复夜间发作咳嗽、胸闷、气喘,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支气管镜检查提示右上叶支气管狭窄、黏膜充血水肿;1例表现为支气管扩张伴感染迁延不愈,患者反复咳嗽、咳痰伴低热,胸部X线片、CT示双肺多个叶段支气管扩张伴感染,支气管镜检查提示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管腔狭窄,支气管管腔内可见白色坏死样物.2例均经支气管镜检查采集标本检验后明确诊断.(2)文献报道的13例均经病原学检查并由寄生虫病专家鉴定,诊断依据确凿.支气管肺蠊缨滴虫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64.3%)和咳嗽、咳痰(71.4%),半数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增多,X线胸片及胸部CT影像以肺炎样改变多见(占摄片数83.3%),慢性患者可表现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痰液和经支气管镜检查采集标本,直接涂片检查是明确病原的方法.结论 支气管肺蠊缨滴虫病为新发感染性疾病,感染人体的蠊缨滴虫的宿主、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尚不清楚,治疗亦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蠊缨滴虫(Lophomonas blattarum Stein,1860)隶属于超鞭毛纲(Hypermastigida)超鞭毛目(Hypermastigida)缨滴虫科(Lophomonadae),通常寄生于白蚁和蜚蠊的消化道内,人体感染少见。1993年国内首次报道了人体感染蠊缨滴虫的病例,后又陆续报道了60余例。报道的病例多为肺部感染,鼻窦感染极少见,现报道1例上颌窦感染病例。患者,女,54岁,汉族,河北省涿鹿县食品加工厂工人。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发机会性感染致病病原——蠊缨滴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国外文献报告,蠊缨滴虫是一种寄生于白蚁、蟑螂(包括森林树木中的蟑螂)肠道的单细胞原虫.20世纪末,国内陆续有从人呼吸道检出蠊缨滴虫的报道,近年来该类病例报道明显增多.部分免疫功能低下感染蠊缨滴虫的患者常需呼吸机辅助呼吸,常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及时应用甲硝唑类抗生素治疗可使肺部感染得以控制.根据现有的报道我们认为蠊缨滴虫所致呼吸道感染可能是一种新发的、人们尚未完全认识的机会性感染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性,59岁,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人。患者因反复咯血15年,近1个月再次咯血(呈色红,量约50ml),伴胸痛1d,于2011年12月15日入院绍兴市人民医院。查体:体温36.7℃,脉搏88次/min,血压145/86 mm Hg,呼吸20次/min。患者有Ⅱ型糖尿病史10余年,神志清,精神可,颈静脉无怒张,浅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正常成年胸,两肺呼吸动度对称,叩诊清音,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肺蠊缨滴虫感染是一种新的寄生虫疾病,1993年至2008年国内共确诊48例,临床诊断和治疗有一定进展,但蠊缨滴虫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缺少特征性,蠊缨滴虫自然宿主、传播途径、流行区域及致病机制等多个方面也尚不明确,其生物学分类地位也有争议,国内还没有建立抗原抗体检测或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The present case described a 70-year-old male who was initially diagnosed and treated as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 Ultimately Lophomonas blattarum (L. blattarum), a rare protozoan causing opportunistic infection, was found in suction sputum smear. Bronchoscopy showed a lot of purulent sputum in airways, diffusely swelling and friable mucus on bronchus. After single tinidazole treatment, symptoms and image showed marked improvement. It indicates though in the untraditional immunocompromised case, the suspect of opportunistic diseases is necessary, especially in the cases failed to improvement under empirical treatment. It also supports the tinidazole treatment is efficacy in L. blattarum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我国现有文献中报道的蠊缨滴虫肺部感染是否被误判,蠊缨滴虫是否为引起肺部感染的致病原.方法 对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6例肺部疾病患者BALF中发现的顶端带有纤毛的活细胞的活动状态、光镜特点及电镜下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鉴定其来源和性质,确定是否为蠊缨滴虫,同时进行文献检索.以“蠊缨滴虫”和“Lophomonas blattarum”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复习文献中提供的细胞图片及诊断方法,确定文献中肺蠊缨滴虫感染的诊断是否正确.结果 6例患者BALF 中发现的活细胞,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均表现为气道纤毛上皮细胞的特点,细胞核位于细胞的基底部,且不具有蠊缨滴虫特有的结构(萼器、核周小管、轴丝).文献报道的蠊缨滴虫感染病例均依据细胞的活动性及具有纤毛的特点进行诊断,未对照文献报道的“蠊缨滴虫”的形态和结构进行超微结构研究.所有发表文献中的细胞染色图片与本研究发现的上皮细胞形态基本一致.结论 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报道的有关“蠊缨滴虫”肺部感染的病例均为误诊,目前尚不能确定蠊缨滴虫为引起肺部感染的致病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肺挫伤的合理有效诊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肺挫伤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本组治愈110例,治愈率92.4%;死亡9例,死亡率7.56%。在死亡病例中,伴有颅脑损伤者5例,占死亡病例的55.6%。伤后24h因失血性休克伴多器官衰竭死亡2例,伤后72h因ARDS死亡1例,另1例连枷胸并血气胸,严重肺挫伤,后期并发严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结论严重肺挫伤患者病情较重,早期诊断、动态监测、合理的治疗措施,是提高肺挫伤疗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肺动脉夹层临床上非常罕见,但是该病是最为严重的心内科急症之一,死亡率极高,因此应该予以重视,本文通过对一例肺动脉夹层的诊治分析和文献复习,使医务人员熟悉该病的临床特点、可靠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措施,以期提高对于该病诊治水平,并达到及早诊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Köksal D  Altinok T  Kocaman Y  Taştepe I  Ozkara S 《Lung》2004,182(6):363-368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ulmonary hydatid disease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clinical problem in areas of the world endemic to echinococcal infection. We report two patients, ages 14 and 34, respectively,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clinic for investigation of nonresolving pneumonia. Neither had responded to antibiotics prior to admission. Chest x-rays demonstrated lobar collapse and consolidation in both patients. Fiberoptic bronchoscopy revealed laminated membrane of hydatid cyst occluding the bronchus of apicoposterior and anterior segmental bronchi of the left upper lobe in the first patient and the anterior segment of the right upper lobe in the second patient. The diagnoses were confirmed at the time of surgery.  相似文献   

16.
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归纳肺动静脉瘘(PAVF)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特征及合并症,分析各种诊断方法的优缺点,以提高对PAVF的认识,从而提高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2例临床病例,结合文献资料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认识。结果22例中12例行肺部手术,其中9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1例多发PAVF行左下肺动脉结扎,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另1例行左全肺切除,术后早期症状改善,半年后失访。1例弥漫性PAVF行全肺切除,术后1年死亡;另外10例弥漫性PAVF中5例行非肺部手术,患者能够耐受手术,但PAVF症状改善不明显;5例未行任何特殊治疗,失访。结论超声心动声学造影是确定PAVF的最简单、有效、创伤小的检查方法;肺动脉造影可确定PAVF部位、大小及范围;手术治疗效果肯定,但必须恰当选择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