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为带血供半腱肌肌腱转位重建后交叉韧带 (PCI)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5 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半腱肌肌腱的形态、血供来源、分支及分布特点 ;2侧新鲜下肢标本进行摹拟术式。结果 :半腱肌腱长 15 2cm ,宽0 5cm ,厚 0 4cm ,其血供主要来源于月国动脉的半腱肌支、膝下内侧动脉的腱支和腱外周组织血管网。肌门位于半腱肌外后 ,距股骨内上髁上方 3 6± 0 8cm ;结论 :半腱肌肌腱与后交叉韧带形态相似、有足够的游离长度。血供丰富为多源性。以半腱肌肌腱转移重建前交叉韧带易成活和恢复功能。故采用带血供的半腱肌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是较理想的替代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应用效果. 方法:对4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医生完成所有患者膝关节镜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治疗,记录其治疗前后膝关节Lysholm及IKDC评分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结果:4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经膝关节镜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治疗后,Lysholm及IKDC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5例患者发生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1.90%). 结论: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给予膝关节镜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疗效及预后,有利于保障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4股半腱肌肌腱重建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前交叉韧带断裂、2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4股半腱肌肌腱进行重建.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2~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无伸膝活动受限.膝关节屈曲活动均>110°.结论:关节镜下采用4股半腱肌肌腱和微型纽扣钢板重建交叉韧带,手术创伤小,重建韧带强度大,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双股半腱肌与骨薄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手术可行性、方法及优点。方法2000年5月-2003年5月,关节镜下自体双股半腱肌与骨薄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32例。男29例,女3例;病程1年16例,半年14例,3个月2例。关节镜下均证实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用施乐辉(Smith Nephew)前交叉韧带重建设备取全长半腱肌与骨薄肌腱,对折成四股,在关节镜下进行重建,内扣器(Endobutton)与软组织挤压钉(Soft Silk Interference Screw)、锚钉(Anchor Screw)、带齿垫环器(Spiked Washer)固定。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28例打软腿、假交锁症状消失;4例偶有打软腿。术前32例有关节痛、肿,24例恢复,6例有改善,2例仍存在。运动范围28例正常,4例分别差20度、10度,X线见内固定物内扣器与软组织挤压钉、锚钉、带齿垫环器位置均好,无内侧不稳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双股半腱肌与骨薄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临床效果肯定,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带血管蒂大收肌腱修复陈旧性后交叉韧带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无下肢疾患的成人标本上解剖观测了 42侧后交叉韧带的长、宽、厚及其止点距大收肌腱止点的距离 ,研究了 70侧大收肌腱的形态特点和关节支的起止、分支、分布等。结果 ①后交叉韧带长为 (2 .6± 0 .4)cm、宽 (10 .1± 1.4)mm、厚 (3.5± 0 .2 )mm ;②大收肌腱腱质部长 (6 .8± 1.2 )cm ,宽 (9.6± 2 .0 )mm ,厚 (2 .2± 0 .6 )mm ;③后交叉韧带止点距大收肌腱止点的距离为(3.4± 0 .4)cm ;④膝降动脉的分支关节支的主干长 (6 .6± 1.2 )cm ,起点外径为 (1.9± 0 .5 )mm ,分支营养大收肌腱和股骨内侧髁骨质骨膜 ,并参与吻合形成膝关节动脉网。结论 带血管蒂的大收肌腱血供丰富 ,供区形态可塑性大 ,作为重建后交叉韧带有足够的长度 ,是修复后交叉韧带缺损的良好供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利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4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关节镜下利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用可吸收界面挤压螺钉、股骨横向钉、胫骨端用inra-fix固定系统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随访8~20个月,平均12个月,Lysholm评分。结果:术后Lysholm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性提高(t=23,P<0.01)。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材料选择理想,固定妥当,能早期锻炼,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目前关节镜下取自体材料交叉韧带重建,大多数采用游离肌腱或韧带进行重建。肌腱或韧带再血管化及本体感觉建立相对慢。文中探讨关节镜下半腱肌股薄肌肌腱联合应用并保留胫骨止点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外伤引起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46例46个膝关节,其中男40例,女6例;左前交叉韧带断裂19例,左后交叉韧带断裂5例,右前交叉韧带断裂13例,右后交叉韧带断裂9例;年龄16~66岁,平均34岁,均有外伤史。患者术前患膝均行MRI检查,提示有交叉韧带撕裂39例,未提示有7例。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保留胫骨止点半腱肌股薄肌肌腱联合应用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手术。结果术后随访8~54个月,平均随访29个月。患者术后3周可下地负重及进行功能训练,1.5个月基本恢复正常行走。45例患者术后3~6个月恢复至伤前的运动状态,优良率达98.7%。Lysholm评分为(92.35±0.61)分。结论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止点半腱肌股薄肌肌腱联合应用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手术,损伤小、恢复快。是一种较好的膝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保留胫骨止点半腱肌重建兔前交叉韧带术后1年内腱骨愈合过程.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半腱肌并保留胫骨止点重建前交叉韧带,于术后2周、4周、8周、3月、6月、12月分别采取标本.采用HE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骨隧道内腱骨愈合的过程.结果 术后2周移植的肌腱与骨隧道壁连接紧密可见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胶原排列不整齐.术后4周移植的肌腱与骨隧道壁的腱骨间形成纤维连接并有少量纤维软骨形成.术后8周移植的肌腱与骨隧道壁的腱骨间的组织出现分层,隐约可见4层结构并隐约可见潮线.术后3个月形成类似直接止点的4层结构,潮线较前明显.术后6个月形成直接止点的4层结构,潮线较前更明显.术后12个月形成了成熟的直接止点的结构,潮线清晰可见.结论 保留胫骨止点兔自体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骨隧道内腱骨愈合是由间接的固定点逐渐转化为直接止点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临床观察动静力联合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手术效果。方法:膝后“L”形切口,长约12cm。沿半腱半膜肌与腓肠肌内侧头间隙进入,游离腓肠肌内侧头肌腱,于起点处切断。找出半腱肌腱游离至腱腹交界处切断,近断端与半膜肌缝合,远端游离至胫骨内髁处。由胫骨内髁向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处做骨隧道。股骨内髁上方另做长约3cm纵行切口,向后交叉韧带股骨止点处做骨隧道。先将半腱肌腱经胫骨隧道引至膝关节后侧,再与腓肠肌内侧头肌腱同时经股骨内髁隧道穿出,屈膝300位,向前牵拉胫骨近端,拉紧肌腱后固定于股骨内髁。术后屈膝30。石膏托固定6周。结果:本组22例获0.5~5.0年随访,平均1.7年。19例关节活动良好.无伸膝受限者,股四头肌肌力正常,无明显肌萎缩。3例后抽屉试验I度阳性,但行走无关节不稳,患者满意。结论:半腱肌腱与腓肠肌内侧头联合重建后交叉韧带后,关节稳定。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双股半腱肌、股薄肌、微孔钢板同时重建损伤的前、后十字韧带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01-2006.03,在膝关节镜下采用双股半腱肌、股薄肌、微孔钢板同时重建损伤的前、后十字韧带10例。取自体腰绳肌,断端编织缝合并预张力后,移植物近端固定于横跨于股骨隧道外口的微孔钢板上,移植物远端固定于胫骨隧道外1:2的门型钉上。结果术后随访6—15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膝进行评估。术前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0.24±3.8)分,术后恢复评分(92.74±4.5)分。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膝关节稳定,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双股半腱肌、股薄肌重建损伤的前、后十字韧带,能够较满意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带血供的阔筋膜瓣转位重建膝交叉韧带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并观察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 ,解剖及观测大腿前外侧面阔筋膜的形态、血供来源、分支及分布特点 ,2例新鲜标本模拟手术。结果 :膝上外侧动脉起始外径 (1.7± 0 .3)mm ,干长 (2 .8± 0 .2 )cm ,起始后沿股骨后外侧向前外侧上行分为升支和降支 ,供血分布于大腿阔筋膜。临床应用该术式重建膝后交叉韧带断裂伤 1例 ,效果满意。结论 :以膝上外侧血管为蒂阔筋膜瓣转位重建交叉韧带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关节镜下保留止点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恒  于庆巍  宋成  姜丽  桑平 《吉林医学》2006,27(5):478-479,481
目的:介绍在关节镜下采用保留止点半腱肌及股薄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手术方法,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对51例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利用保留止点半腱肌及股薄肌四股肌腱进行重建,术后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了解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均无伸屈受限,膝关节屈膝活动度均大于120°。术后1年,患肢的股四头肌-腘绳肌力矩比超过正常侧的90%;屈膝70°时前抽屉试验I度阳性,Lachman试验阳性6例,其余为均为阴性;屈膝30°时前抽屉试验I度阳性,Lach-man试验阳性2例,其余为阴性;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为(90.7±2.3)。结论:在关节镜下利用保留止点半腱肌及股薄肌四股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方法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有利于愈合,能够可靠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自体半腱肌肌腱在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损伤中解剖重建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治疗体会。方法:取自体半腱肌肌腱用Aesculap聚乙烯缝线编织缝合肌腱两端,在腓骨及股骨膝关节后外侧结构肌腱附着点处钻骨隧道,用缝线纽扣钢板悬吊固定。结果:17例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1~2.5年,膝关节的稳定性良好。结论:应用半腱肌肌腱治疗在膝关节后外侧结构损伤中重建膝关节后外侧结构的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半腱肌重建术对后交叉韧带断裂的疗效观察王光斗,李汉秀,徐兆万,陈青(潍坊市人民医院骨科261041外科学教研室)后交叉韧带断裂临床并不多见,并且常被漏诊或误诊,处理上较为困难,远期效果亦不理想。1971年Barford首先报道利用肌腱功能重建后交叉初...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联合应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双股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端悬吊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行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双股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将半腱肌腱及股薄肌腱对折套扎编织,于ACL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附着部据腱粗细分别钻骨隧道,用半腱肌腱重建前内侧束,股薄肌腱重建后外侧束,将肌腱自股骨隧道外口引入,胫骨隧道外口引出,股骨端采用悬吊固定,胫骨端分别行可吸收界面螺钉挤压固定。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进行Lachman试验评估膝关节稳定性,用Lysholm评分方法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前Lachman试验均为阳性,术后18例为阴性,2例为阳性。术前Lysholm评分为36—61分,术后Lysholm评分为90~95分。结论: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双股双柬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端采用悬吊固定,动态稳定性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植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腱-骨界面,观察其增强腱-骨愈合强度的能力。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行双侧膝关节半腱肌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随机选取一侧膝关节作为实验侧,胫骨侧腱-骨界面植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对侧不植入骨髓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侧。于术后2、4、8、12周取材,测试移植肌腱的腱-骨界面抗拉伸强度,记录拉脱或断裂负荷及重建韧带的断裂部位。结果在术后2、4、8周,重建韧带断裂部位均发生在胫骨骨道内。术后12周,对照侧有1例自肌腱部分断裂,5例从胫骨骨道拔出;实验侧有3例自肌腱部分断裂,3例从胫骨骨道拔出。术后2周,实验侧与对照侧相比,两侧断裂负荷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4、8、12周,两侧断裂负荷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增强腱骨界面的抗拉伸强度,有利于腱-骨界的组织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4股自体半腱肌和股薄肌和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并固定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4股自体半腱肌、股薄肌和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前交叉韧带20例,应用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和纽扣钢板重建前交叉韧带20例,分别用Lysholm评分方法评定膝关节功能,同时分别计算每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40例患者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15个月。4股自体半腱肌、股薄肌组术前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47.25&#177;3.96)分;术后平均(86.90&#177;5.68)分。骨-髌腱-骨组术前平均(46.05&#177;4.18)分;术后平均(81.30&#177;6.06),术后膝关节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同时自体半腱肌、股薄肌与骨-髌腱-骨的术后与术前Lysholm评分差平均值分别为(39.65&#177;5.78)分;(35.25&#177;7.07)分。二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改善差异显著(P〈0.05)。自体半腱肌、股薄肌组和骨-髌腱-骨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35%、5%,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4四股自体半腱肌、股薄肌和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近期疗效满意、移植物固定可靠、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江涛  吴在顶  高飞  王怀波  吴启明 《安徽医学》2018,39(10):1253-1256
目的 研究保留胫骨止点的半腱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和后交叉韧带(PCL)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安徽理工大学附属淮南东方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采用保留胫骨止点的半腱肌、股薄肌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或后交叉韧带的38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术后随访,观察并记录膝关节前、后抽屉试验情况,测量膝关节前、后向移位距离以及膝关节Lysholm评分,与术前指标进行比较来评估手术效果。同时通过观察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手术安全性做出评价。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前、后抽屉试验均阴性;膝关节平均前后向位移由术前的(9.75±2.50) mm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2.0±1.39) mm;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64.86±7.65)分上升至末次随访时的(93.96±3.20)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切口及关节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保留胫骨止点的半腱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后交叉韧带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度内侧副韧带损伤采用半腱肌、半膜肌远端肌腱纵向1/2移位加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6例内侧副韧带重度断裂伤采取手术治疗,按解剖对合内侧副韧带直接缝合,纵向1/2半腱肌肌腱移位并用双U形钉固定在股骨髁。术后随访4月至3年,平均25个月,对所有患者按Lysholm评分法进行评分,并与术前比较。结果按Lysholm评分法评分,16例患者中,>90分3例,70~90分10例,50~69分3例,平均78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半腱肌、半膜肌远端肌腱纵向1/2移位加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疗效确切、可靠,符合生理学固定理念,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前交叉韧带是稳定膝关节的重要结构。ACL损伤后股骨与胫骨在负重时半脱位,可以导致半月板后角撕裂、膝关节不稳定、退行性变、功能丧失。为了恢复膝关节结构及功能,前交叉韧带损伤必须及时处理。近年来,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腘绳肌得到广泛应用,现综述如下。1半腱肌、股薄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