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输液反应的原因,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输液反应的原因、预防及处理应文真黄义驰福建省青州纸厂医院(365506)1输液反应的原因1.1体外因素①热原:常见的输液反应基本上属于热原反应,过去多归究于药物,现已认识到除药物外,还要注意输液器材。②微粒:近年来输液中微粒对人体的危害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4种静脉用中草药注射液加入输液后所含不同粒径的微粒数量进行检测,探讨中草药注射液对输液微粒的影响。方法模拟治疗常规的加药方法,制备几种常用中草药注射液与输液配伍的溶液,采用微粒检测仪检测其中的不溶性微粒。结果输液中加入中草药注射液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结论中草药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严重影响输液的质量,必须严格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通过17种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观察中草药注射剂对输液微粒的影响。方法:用ZWF-40Ⅱ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检测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数目。结果: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显著增加。结论:混合液微粒的增加是由于中草药注射剂和配伍变化产生。  相似文献   

4.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近年来采用静脉输液作为治疗疾病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对其存在的不良反应却常常被人们包括医务人员所忽视。微粒细菌污染是导致输液反应的原因之一,而配液的操作方法与环境条件是输注污染的主要因素与途径。此外还有器具污染、微粒污染、制品污染、不舍理用药等。本文对输液微粒的来源以及所产生的危害进行简要综述,强调了护理人员在进行合理护理操作时所采取的防范措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我院于1984~1988年间,由于加强了对输液微粒的予防控制措施,使输液反应发生率由0.188%降至0.015%(P<0.001)的经验。并结合文献对输液微粒的产生、危害及予防消除措施进行了扼要讨论,藉以引起对输液微粒的重视,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静脉输液时常发生热原反应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冷、继而寒战、发热、虚脱 ,如不及时抢救 ,可危及生命。微粒污染是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的污染 ,因此我们应严格无菌操作 ,认真把守输液过程的各个环节 ,最大限度地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1 治疗操作中的污染及预防1.1 微粒污染造成的热原反应大量的微粒可引起“热原反应”。中国药典 1985版第二部曾对输液中的微粒做了具体规定 :即输入液体中不得检出 5 0um以上的微粒 ,同时规定每毫升液体中大于 2 5um的微粒不超过 5粒 ,大于 10um微粒不超过 5 0粒。静脉输液操作中引起的微粒污染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层医院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再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在各级医院广泛应用,治疗效果迅速,有利于危重病人的抢救。但是,如果某一操作环节不当,将一些不溶性微粒输入人体,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通过探讨输液微粒的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进一步提高基层广大医护人员的微粒污染防护意识,减少热源反应,将静脉输液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8.
静脉输液中微粒过多会造成局部血管堵塞 ,供血不足 ,产生静脉炎和水肿、肉牙肿、过敏反应、热源样反应等[1]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已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静脉给药起效快、作用持久、副作用小 ,临床上常与输液配伍静滴 ,而其与输液配伍后 ,配伍液的澄明度合格但不溶微粒超标 ,潜在危害较大。本研究对几种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的配伍液进行了不溶性微粒检测 ,证实了输液配伍后澄明度合格而不溶性微粒超标的可能性 ,并观察到不同粒径的不溶性微粒倍增程度不同。1 材料与仪器1 .1 实验材料 :葡萄糖注射液 ( GS,…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产科用药不良反应情况,分析输液反应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监测记录1998-2000年产科发生的输液反应,追踪细菌内毒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例输液反应药品及输液器具热原检测结果符合有关规定。结论:产科输液反应的原因为:①滴注速度过快;②内毒素累加;③微粒;④操作污染;⑤合并用药。  相似文献   

10.
在临床治疗中,由于加药过程不规范引起的输液反应时有发生,如热源样反应、血栓及静脉炎等,这些不仅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身心痛楚,甚至可对生命构成威胁,输液反应的发生多是由于配置药液过程中微粒的污染所引起,如何在配置药液过程中减少微粒的污染,最大程度的安全输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成立帮助人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1.
张素菊  孙凌 《新疆医学》2003,33(6):104-106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大的直径可达50~300μm。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微粒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对于静脉输液微粒污染问题是一个需要严格控制的问题。我国1990年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输液微粒来源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氧化锌、粘土、纸屑、纤维素、玻璃屑、细菌、药物微晶等。微粒对机体的危害包括血管栓塞,肉芽肿、过敏反应、癌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血小板减少等。笔者将同行们关于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成因与对策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在静脉输液成为疾病诊断、治疗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段和途径的今天,微粒污染的危害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危害主要为:①造成局部组织栓塞和坏死;②引起静脉炎;③引起肉芽肿的产生;④引起药物过敏反应;⑤引起肿瘤形成和肿瘤样反应;⑥热原样反应。微粒进入人体后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因此,如何正确操作以减少微粒污染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①操作环境的净化;②玻璃安瓿的正确切割;③正确抽吸药液;④输液配制针头的选择;⑤橡皮胶塞的使用;⑥使用输液终端滤器。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有效减少了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输液微粒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7种中药注射液对输液微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中药注射液对输液微粒的影响.方法:利用ZWF-4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按临床用药组合对7种中药注射液与输液的混合液进行了微粒测定和比较.结果:输液中加入中药注射液后微粒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输液中加入中草药注射液可使微粒显著增加,应加强对中草药注射液输注微粒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输液发热反应与输液操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护士认为输液发热反应 (简称输液反应 )的发生与护理操作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 ,他们只注重强调药品、器具质量。其实 ,正确的输液操作是预防输液反应的重要环节之一。急诊科是输液量较大的科室 ,输液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 ,笔者通过近几年我科所发生的输液反应的观察、分析 ,发现输液操作与输液反应有密切的关系。1 导致输液反应的主要因素1 .1 配液加药中的污染(1 )微粒的污染 :我国 1 990年版药典规定 ,每ml输液剂中 ,直径 >1 0 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 2 0个 ,直径 >2 5 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 2个。而在配液操作中 ,由于安瓿的切割与…  相似文献   

15.
输液反应是由于输液过程中输入致热物质(致热源、细菌及微粒)引起,病人表现为发冷、发抖、高热,严重者可以发生休克,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制订合理的操作规程和防范措施是减少和防止输液反应发生的重要手段。我院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院具体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齐秀伟  李晓娟  张淑玲 《中外医疗》2010,29(26):164-164
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措施.输液安全倍受重视,要求近期无热原反应,远期无反应、无微粒、无污柒.目前,不溶性微粒污染较严重,越来越被重视.输液微粒指输入液体中直径为1~15um,少数为50~300um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如纤维毛、滑石粉粒,玻璃屑、橡皮粒、药物等.输液微粒污染指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静脉输液和静脉注射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操作中造成的微粒污染又是造成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现将微粒引起的输液反应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和异物,对患者有多方面的严重危害,如引起肺内芽肿、静脉炎、热原样反应、堵塞微血管等。因此,中国药典规定,输液须进行澄明度和微粒检查,合格后方能用于临床。输液一经使用,特别是添加其他药物后,上述两项检查常不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4种静脉用中草药注射液加入输液后所含不同粒径的微粒数量进行检测,探讨中草药注射液对输液微粒的影响.方法 模拟治疗常规的加药方法 ,制备几种常用中草药注射液与输液配伍的溶液,采用微粒检测仪检测其中的不溶性微粒.结果 输液中加入中草药注射液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结论 中草药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严重影响输液的质量,必须严格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20.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综述输液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方法 对微粒的种类、微粒的来源、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如何预防污染几个问题进行介绍。结果 输液微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结论 加强微粒对输液液体污染的防范措施以维护人类健康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