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季一娟#  巢益群  卞婕 《癌症进展》2016,14(12):1255-1257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HAPVF)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方法选取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4例,其中一般性上消化道出血58例,顽固性出血46例,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伴HAPVF患者行肝动脉栓塞术。结果顽固性出血组患者HAPVF发生率为82.61%(38/46),高于一般性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4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为肝癌合并HAPVF,其中29例为中央型,19例为周围型;肝动脉栓塞术后,所有患者瘘口均封堵成功,术后1~2 d停止出血,1周后粪便隐血阴性,1个月后无消化道出血复发者。结论 HAPVF是肝癌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肝动脉DSA检查可明确诊断HAPVF,瘘口栓塞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癌中肝动-静脉瘘的发病率、分型、发生部位以及与肝癌类型、肿瘤血供和门脉高压之间的关系.方法:110例选自我科1989-1999年间收治的经临床和影像资料证实的583例肝癌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行DSA检查证实为肝动-静脉瘘.其中男102例,女8例,年龄27-70岁,平均48.5岁.原发性肝癌103例,转移性肝癌7例(其中原发结肠癌3例,壶腹癌2例,胰腺癌1例,贲门癌1例);合并腹水58例,上消化道出血31例.行纤维胃镜检查33例,上消化道钡餐检查30例.结果:肝癌中肝动-静脉瘘平均发生率为18.9%.肝动-静脉瘘多发生于多血供、巨块型、原发性肝癌(发生率分别为80.9%、 62.7%、93.6%).肝动-静脉瘘中103例为单纯型,占93.6%,表现为:肝动脉-门静脉瘘97例(88.2%),肝动脉-肝静脉瘘4例,肝动脉-下腔静脉瘘2例.7例复杂型表现为:同时存在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下腔静脉瘘3例,肝动脉-下腔静脉瘘、肝动脉-肝静脉瘘1例,先肝动脉-门静脉瘘,后肝动脉-下腔静脉瘘1例,先肝动脉-下腔静脉瘘、后肝动脉-门静脉瘘1例,3处肝动脉-门静脉瘘1例.按肝动-静脉瘘发生部位分型:周围型95例(86.4%),中央型15例(13.6%).上消化道钡餐和纤维胃镜对合并腹水和上消道出血病例的检查结果显示:纤维胃镜对食管静脉曲张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结论:肝动-静脉瘘在肝癌中的发生率较高.其中原发性肝癌明显高于转移性肝癌.肝动-静脉瘘多发于巨块型、多血供肝癌,常提示病变的严重程度;肝动-门静脉瘘可能是中晚期肝癌顽固性门脉高压的重要原因之一.肝动-静脉瘘引起的门脉高压中,临床表现腹水为主,出血次之.纤维胃镜对食管静脉曲张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钡餐检查.DSA应做为合并门脉高压肝癌患者的常规检查.肝动脉栓塞可阻断肝动-静脉瘘,缓解门脉高压所致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并减少通过静脉分流引起的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 门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寻找相应的肿瘤治疗及瘘口封堵策略,改善合并动门脉瘘的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769 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中112 例合并肝动脉- 门静脉瘘(hepatica rtery-portal vein shunt,HAPVS)者进行影像学分析,认识其特点,结合动门脉瘘的分型,尽可能越过瘘口至肿瘤供血动脉栓塞肿瘤,再退至瘘口近端行瘘口封堵;对无法跨过瘘口的中、重度瘘,先行封堵瘘口,再栓塞肿瘤或单纯化疗灌注;对轻度周围型直接同步栓塞肿瘤及瘘口;同时处理合并的门脉癌栓及动静脉瘘。结果:肝癌合并动门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为门静脉早显及异常分流,在112 例中、轻度52例、中度34例、重度26例;中央型及中央型合并周围型31例、周围型81例,同时合并肝动- 静脉瘘7 例,门静脉癌栓50例。成功栓塞肝癌病灶101 例(90.1%),成功跨过瘘口栓塞癌灶48例(42.9%);瘘口封堵成功74例(66.1%)。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周围型、轻中度动门脉瘘较容易封堵瘘口,而中央型、重度动门脉瘘封堵瘘口难度较大。大多数患者得到有效的肿瘤栓塞及瘘口封堵,介入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癌肝外动脉在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3-2010-08山东省肿瘤医院2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DSA资料.所有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肝外动脉探查,并对其行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TACE).结果:200例患者共接受257次TACE治疗,36例患者存在47条肝外动脉参入肿瘤供血,主要来自膈下动脉(10例),肋间动脉(4例),内乳动脉(1例),网膜动脉(3例),胃十二指肠动脉(8例),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10例).33例患者肝外动脉均行超选择性插管和化疗栓塞治疗,其余3例患者肝外动脉困未能成功超选择性插管而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后CR.结论:肝外动脉的存在直接影响肝癌治疗的疗效,对肝外动脉供血支超选择性栓塞治疗,对提高TACE的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大、肝脏血管图像清晰.多角度三维显示等特点,对肝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已显示出重要价值。目前对于多层螺旋CT肝脏血管三维成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肝脏肿瘤、肝移植术前评价及肝脏血管系统解剖,对于指导肝癌动脉化疗栓塞的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肝癌患者肝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h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图像.探讨MSCTA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本组50例肝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增强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pmjection,MIP)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重建技术行肝动脉、门静脉血管成像,再经股动脉插管分别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膈动脉DSA造影及TACE治疗,对比分析肝癌MSCTA与DSA图像。结果:肝动脉解剖分型和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DSA与MSCT的MIP、VRT血管成像显示符合率达到100%,χ^2检验,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而对肝动门脉瘘及门脉癌栓的显示MSCTA比DSA更有优势。结论:MSCTA检查无创、简单易行,其图像的三维重建立体感强,可准确提供肝动脉、门静脉及肿瘤供血来源等信息,对指导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有很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三期扫描肝动脉三维重建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临床纳入原发性肝癌患者10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肝脏CT平扫以及三期增强扫描,并进行肝动脉期与门静脉期血管的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容积再现(VR),比较2种重建方法对肝动脉以及门静脉吸痰的显示情况.此外,与同期进行肝动脉DSA的58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肝动脉期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腹腔干主要分支、肝动脉、解剖变异肝动脉以及肿瘤的供血动脉.MIP与VP对2级以下肝动脉分支以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与VP对3级以上肝动脉分支以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DSA检查的患者中,显示4级以上肝动脉方面,DSA明显优于MIP(P<0.05);在3级以下肝动脉显示方面,MIP与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期MSCTA能够清楚地显示出肝内静脉4级以上的分支,MIP与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能够准确地显示肝脏血管系统以及其与原发性肝癌之间的联系,能够为外科及介入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肝癌中肝动-静脉瘘的发病率、分型、发生部位以及与肝癌类型、肿瘤血供和门脉高压之间的关系。方法:110例选自我科1989—1999年间收治的经临床和影像资料证实的583例肝癌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行DSA检查证实为肝动-静脉瘘。其中男102例,女8例,年龄27—70岁,平均48.5岁。原发性肝癌103例,转移性肝癌7例(其中原发结肠癌3例,壶腹癌2例,胰腺癌1例,贲门癌1例);合并腹水58例,上消化道出血31例。行纤维胃镜检查33例,上消化道钡餐检查30例。结果:肝癌中肝动-静脉瘘平均发生率为18.9%。肝动-静脉瘘多发生于多血供、巨块型、原发性肝癌(发生率分别为80.9%、62.7%、93.6%)。肝动-静脉瘘中103例为单纯型,占93.6%,表现为:肝动脉-门静脉瘘97例(88.2%),肝动脉-肝静脉瘘4例,肝动脉-下腔静脉瘘2例。7例复杂型表现为:同时存在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下腔静脉瘘3例,肝动脉-下腔静脉瘘、肝动脉-肝静脉瘘1例,先肝动脉-门静脉瘘,后肝动脉-下腔静脉瘘1例,先肝动脉-下腔静脉瘘、后肝动脉-门静脉瘘1例,3处肝动脉-门静脉瘘1例。按肝动-静脉瘘发生部位分型:周围型95例(86.4%),中央型15例(13.6%)。上消化道钡餐和纤维胃镜对合并腹水和上消道出血病例的检查结果显示:纤维胃镜对食管静脉曲张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结论:肝动-静脉瘘在肝癌中的发生率较高。其中原发性肝癌明显高于转移性肝癌。肝动-静脉瘘多发于巨块型、多血供肝癌,常提示病变的严重程度;肝动-门静脉瘘可能是中晚期肝癌顽固性门脉高压的重要原因之一。肝动-静脉瘘引起的门脉高压中,临床表现腹水为主,出血次之。纤维胃镜对食管静脉曲张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上消化道钡餐检查。DSA应做为合并门脉高压肝癌患者的常规检查。肝动脉栓塞可阻断肝动-静脉瘘,缓解门脉高压所致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并减少通过静脉分流引起的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非肝动脉供血的形成与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肿瘤包膜和病理分级等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121例HCC患者术前采用64层螺旋CT行动态增强扫描,并通过工作站获取血管重建图像;将全部病例的影像学和病理学信息(CT检查显示的癌灶大小及其位置和包膜、非肝动脉供血的血管情况及肿瘤病理分级等)与手术证实的非肝动脉形成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全组121个癌灶中,手术证实24个癌灶有28支非肝动脉供血血管,发生率为19.8%;CT发现27个癌灶中有30支非肝动脉供血血管。与手术所见进行对照分析,CT检查显示肿瘤非肝动脉供血血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正确率分别为96.0%、96.9%和96.7%。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及其位置与非肝动脉供血的形成密切相关(P〈0.05),肿瘤包膜完整与否和肿瘤病理分级与非肝动脉供血的形成无相关(P〉0.05)。结论 螺旋CT血管重建可较准确地显示HCC的非肝动脉供血血管;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等影像学信息是判断肿瘤有无非肝动脉供血的重要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9.
520例原发性肝癌的供血动脉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探讨肝癌的动脉供血规律,指导肝癌的介入治疗.520例肝癌动脉栓塞前常规腹腔动脉造影或肝总动脉造影,对疑有肝动脉变异的再行肠系膜上动脉和/或腹主动脉造影,分析DSA图像.结果表明只有熟悉肿瘤变异动脉供血,才能确保肝动脉插管的准确性和化疗栓塞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合并肝动静脉瘘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造影证实合并肝动静脉瘘的原发性肝癌病例,收集介入术前后临床资料,总结瘘口栓塞方法、栓塞效果和术后不良反应,分析血生化指标改变.结果 38例肝动脉-门静脉瘘患者中的31例(81.6%)和4例肝动脉-肝静脉瘘中的2例(50.0%)瘘口栓塞有效;介入及封堵术后无明显肝功能损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合并肝动静脉瘘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联合瘘口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对存在肝动脉肝静脉瘘的肝癌肺转移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8例存在肝动脉肝静脉瘘的肝癌患者,13例单纯行肝癌的介入治疗(对照组);15例行肝癌的介入治疗联合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BAI)(治疗组)。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肺转移与生存情况。结果:两组病例随访3~12个月。对照组发生肺转移9例,3、6和12个月肺转移率分别为55.6%、100%和100%,其生存率分别为69.2%、30.8%和7.70%。治疗组仅见2例肺转移,其3、6和12个月肺转移率分别为0、7.70%和14.3%,生存率分别为93.3%、86.7%和46.7%。两组肺转移率及生存率对比有明显差异。结论:对存在肝动脉肝静脉瘘的肝癌行预防性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可以有效预防肺转移,提高病人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APS)的多排螺旋CT(MSCT)成像特点,以DSA成像为参考标准,评价MSCT诊断不同类型AP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PHC合并APS患者的MSCT和DSA资料,将APS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弥漫型;分析不同类型APS的MSCT和DSA成像特点,以DSA为金标准观察MSCT对不同类型APS的诊断率。结果45例PHC患者均经DSA造影明确合并APS,中央型17例、周围型23例、弥漫型5例。MSCT共检出APS36例,阳性率为80.0%(36/45),其中中央型100.0%(17/17)、周围型65.2%(15/23)、弥漫型80.0%(4/5)。MSCT对中央型APS检出率与DSA相当,对弥漫型APS的检出率稍差,而对周围型APS的检出率明显不及DSA。结论PHC合并APS具有特征性的MSCT及DSA表现,MSCT可准确地评价中央型及弥漫型APS,但在评价周围型APS方面较DSA仍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3.
大肠癌肝转移瘤DSA表现和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肠癌不同类型肝转移瘤DSA表现和介入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回顾分析 10 6例大肠癌肝转移瘤DSA表现 ,介入治疗方案选择和效果评价。结果  10 6例中 ,单结节和少结节转移灶 (病灶≤ 3个 ) 3 0例 ,占 2 8.3 % ;DSA造影表现以富血供为主 ,多发转移瘤 76例 ,占 71.7% ;DSA造影表现以乏血供为主单发富血供转移瘤行化疗栓塞 ,余经动脉药盒 (PCS)行规律化疗灌注 ,前者生存期较后者明显延长。结论 大肠癌肝转移瘤以多发、乏血供的转移为主 ,介入治疗为肠癌肝转移瘤提供了一条较好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肝癌APS的16层螺旋CT和DSA表现,探讨16层螺旋CT对肝癌APS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75例肝癌患者的16层螺旋CT扫描和DSA影像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检出和显示肝癌APS影像学征象方面的差别并分析16层螺旋CT诊断肝癌APS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6层螺旋CT在显示肝癌APS的密度差异和解剖位置上优于DSA。以DSA作为金标准,16层螺旋CT诊断肝癌APS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8%、98.4%、99.1%。结论 16层螺旋CT对肝癌APS的密度差异和解剖位置显示优于DSA。16层螺旋CT诊断肝癌APS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方法 对31例3D-MSCTA诊断的颅内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经手术证实, 13例经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MSCTA图像后处理包括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方位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结果 3D-MSCTA在31例患者中, 共发现38个动脉瘤。其中3例为两个动脉瘤, 2例为三个动脉瘤。38个动脉瘤中大脑中动脉瘤9个, 大脑前动脉瘤7个, 大脑后动脉瘤2个, 后交通动脉瘤3个, 颈内动脉瘤12个, 基底动脉瘤3个, 胼周动脉瘤1个, 小脑上动脉瘤1个。MSCTA均清晰显示瘤体的大小、位置、形态及瘤颈宽度、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动脉瘤最小1.0mm×1.3mm, 最大59mm×73mm。有DSA资料对照的13例中, MSCTA发现16个动脉瘤中DSA只发现13个, 另外DSA发现1个动脉瘤而MSCTA漏诊。3D-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9%、97.1%、81.3%、99.0%。结论 3D-MSCT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和术后随访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320排CT三维血管成像(CTA)对原发性肝癌(PLC)的诊断价值.方法:103例介入治疗前行全肝320排CT三期扫描及CTA重建的PLC患者,以DSA为参照,分析CTA对肝内瘤灶、动静脉瘘(AVF)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对其中31例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比较其CTA与DSA的检出率.结果:CTA和DSA对肝内瘤灶的诊断及其血供评价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TA诊断AV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准确性为97.1%;31例PVTT患者中CTA发现29例优于DSA的22例(P<0.05).结论:320排CT及其CTA重建可对介入治疗前的PLC作出快速而准确的诊断与评价,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