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CD200和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蛋白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中的表达情况、与预后的关系及其在AITL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及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9年12月39例AITL患者和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9年7月诊断为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L)及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患者各10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200、ICOS、CD10、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bcl-6及CXC趋化因子配体13(CXCL13)蛋白表达情况,分析CD200、ICOS蛋白与AIT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及二者在AITL与PTCL-NOS、CHL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结果:39例AITL患者中CD200、ICOS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1.79%(28/39)、61.54%(24/39);10例CHL患者中CD200弱至中等阳性7例,ICOS蛋白均为阴性;10例PTCL-NOS患者中,CD200阳性4例,ICOS蛋白阳性1例;AITL患者与CHL、PTCL-NOS患者间ICOS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AITL患者与CHL、PTCL-NOS患者间CD200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0.013, P=0.911;χ 2=3.551, P=0.060)。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及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3~4分的AITL患者CD200阳性率高于相应的LDH正常和IPI评分0~2分患者(均 P<0.05);LDH升高及PD-1阳性AITL患者ICOS阳性率高于相应的LDH正常和PD-1阴性患者(均 P<0.05)。CD200阳性与阴性AITL患者3年总生存(OS)率(4.2%比66.7%)和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5.3%比77.1%)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ICOS蛋白阳性与阴性AITL患者3年OS率(15.3%比38.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1),两组间3年PFS率(18.6%比4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D200( HR=0.076,95% CI 1.555~79.497, P=0.001)、结外是否受累( HR=11.117,95% CI 1.555~79.497, P=0.016)、LDH( HR=2.147,95% CI 0.844~5.459, P=0.109)是AITL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CD200( HR=0.075,95% CI 0.016~0.357, P=0.001)、LDH( HR=2.335,95% CI 0.929~5.870, P=0.071)是AITL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CD200和ICOS可以作为AITL辅助诊断的指标,ICOS蛋白有助于AITL与CHL、PTCL-NOS的鉴别。CD200可以作为判断AITL患者预后和病情恶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39例 AITL患者的临床资料。39例AITL患者治疗均采用全身化疗,其中29例行标准CHOP方案,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客观疗效。采用 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各亚组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39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62岁,男女比例为2.5∶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者30例,ECOG评分>1者13例,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29例,β2微球蛋白(β2 MG)升高者20例,低白蛋白水平者19例,淋巴细胞数增多者19例,结外侵犯数目>1者12例,有浆膜腔积液者16例,Ki 67≥50% 者11例,IPI评分2~5 者33例。全组患者获完全缓解(CR)9例,部分缓解(PR)14例,有效率(RR)为58.9%。全组患者预期1、2、3 年生存率分别为81%、59%、40%,中位OS为27个月(95%CI:15.139~38.861个月),中位PFS为9个月(95%CI:1.317~16.683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1、结外侵犯数目>1、有浆膜腔积液、Ki-67≥50%与AITL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结论 AITL是一种侵袭性强、预后不良的疾病。患者治疗前ECOG评分、结外侵犯数目、是否存在浆膜腔积液和Ki-67水平可作为其预后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组具有明显异质性的大细胞淋巴瘤,通过多种检查手段早期识别DLBCL预后较差的亚群,对于预后判断和治疗选择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选择了几种相对少见免疫表型表达的DLBCL类型(C-myc/Bcl-2共表达、NF-κB/p65阳性、CD5阳性及CD30阳性的DLBCL)和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阳性的DLBCL病例进行研究,通过检测肿瘤微环境细胞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表达情况,探讨PD-1表达相关的影响因素及其表达对相应DLBCL发生和发展的影响。方法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0-01-01-2018-08-31诊断的120例DLBCL患者资料,通过普通免疫组化染色(C-myc、Bcl-2、NF-κB/p65和CD30)、免疫组化双标(CD5、PAX5)及EBER原位杂交检测筛选出上述特殊类型的病例并分组,普通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微环境中PD-1蛋白表达情况。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0例DLBCL患者中,PD-1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ling lymphoeytes,TILs)阳性病例共有63例(52.5%,63/120);其中C-myc/Bcl-2共表达组中PD-1(+)-TILs病例27例(69.25%,27/39),NF-κB/p65阳性组30例(68.2%,30/44),CD30阳性组17例(73.9%,17/23),CD5阳性组14例(77.8%,14/18),EBV阳性组中为5例(55.6%,5/9)。PD-1(+)-TILs与PD-1(-)-TILs组病例之间IPI评分(χ^2=4.514,P=0.034)和Ann Arbor分期(χ^2=4.760,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1(+)-TILs组分期晚、IPI指数高;PD-1-TILs表达在阳性组C-myc/Bcl-2共表达(χ^2=6.485,P=0.011)、NF-κB/p65(χ^2=6.851,P=0.009)、CD30(χ^2=5.232,P=0.022)、CD5(χ^2=5.426,P=0.040)表达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1-TILs表达在EBV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70。生存分析98例随访病例中,PD-1(+)-TILs组病例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明显低于PD-1(-)-TILs组患者,χ^2=14.652,P<0.001;在C-myc/Bcl-2共表达(χ^2=4.071,P=0.049)、NF-κB/p65的核表达(χ^2=4.833,P=0.025)及CD30阳性DLBCL(χ^2=5.207,P=0.024)中PD-1(+)-TILs组的生存状况也明显较PD-1(-)-TILs组病例差;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D-1(+)-TILs是DLBCL的独立危险因素,HR=38.170,P=0.036。结论PD-1表达在C-myc/Bcl-2共表达阳性、NF-κB/p65阳性、CD30阳性和CD5阳性的DLBCL中明显增高,在EBV阳性的DLBCL中增加不明显,PD-1在肿瘤微环境细胞中的表达可能是(C-myc/Bcl-2共表达阳性、NF-κB/p65阳性和CD30阳性)DLBCL不良预后评估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 ,AITL)属于常见的侵袭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PTCL).占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15%~20%[1],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的1%~2%,AITL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为多.病程呈侵袭性,起病较急,以广泛的淋巴结受累、结外疾病、免疫性溶血及多克隆的高丙种球蛋白血症为特点,诊断主要依靠活检后免疫组化,AITL肿瘤细胞经常表达一些T细胞相关抗原,包括CD3, CD4,CD10,CD45RO,BCL6,CXCL13,PD-1等,提示记忆辅助T细胞是肿瘤的起源细胞,其中CD10、bcl-6和CXCL13可作为AITL的特异性性免疫标记,此外有学者认为分析原癌基因c-Maf的免疫组化可以从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unspecified,PTCL-U)中区分出AITL.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53例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 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6年8月至 2014年8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53例DLBCL 患者的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和探讨了153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Ⅲ~Ⅳ期、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3~5分、CD10蛋白阳性表达均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P < 0. 050) 。COX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发现,LDH升高、IPI评分3~5分均是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独立因素( P < 0. 050) 。结论: LDH升高、IPI 3~5分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CD10作为重要分子标志物,在评估DLBCL患者预后中具有一定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CHOP或CHOP样方案一线治疗血管免疫母细胞型T细胞淋巴瘤(AITL)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29例应用CHOP或CHOP样方案一线治疗的晚期AIT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分析疗效及其预后因素.结果 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9岁,全部为Ⅲ~Ⅳ期,17例(58.6%)伴B症状,26例(89.7%)IPI评分≥2分,20例(69.0%)起病时乳酸脱氢酶升高,9例(31.0%)出现≥2个结外器官受侵.中位随访20个月,总有效率为69.0%(20/29),其中17.2%(5/29)的患者初治达完全缓解或未确定完全缓解,51.7%(15/29)达部分缓解,20.7%(6/29)出现疾病进展,10.3%(3/29)稳定.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为6个月.1、2年PFS率分别为39.0%、20.0%.1、2、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76.8%、53.4%和17.1%.治疗有效患者PFS长于无效患者(P< 0.001),有效与无效患者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OP或CHOP样方案一线治疗AITL的总体疗效不满意,有待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介于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之间的未分类的B 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 ,unclassifiable,with features intermediate between DLBCL and Burkitt lymphoma,DLBCL/BL)的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增加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 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3例DLBCL/BL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 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 检验对临床分期、年龄、LDH 水平、IPI 评分、初治化疗方案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存在结外侵犯,13例患者的中位OS为10个月,中位PFS 为6 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IPI 评分、LDH 水平与预后有统计学相关性,行CHOP、CHOP 样与高强度化疗方案患者之间生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 结论:DLBCL/BL恶性程度高,生存期短,结外侵犯多见,对CHOP 及CHOP 样方案治疗反应差,高强度化疗可能改善预后,IPI 评分≥ 3 分及 LDH 升高是其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myc在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中蛋白表达和基因异常与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分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ALCL患者87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c-mvc、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CD3、CD10、CD20、CD30、EMA的蛋白表达情况;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c-myc和ALK基因异常情况;统计分析c-myc蛋白表达和基因异常与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87例ALCL中,ALK阳性者54例(62.1%),c-myc阳性者27例(31.0%),c-myc和ALK蛋白联合表达20例(23.0%).c-myc蛋白表达率、c-myc和ALK蛋白联合表达率随ALCL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升高,且在国际预后指数(IPI)高危组中表达率高于低危组(P<0.05).FISH检测结果:87例ALCL中,50例(57.5%)发现ALK基因的易位,19例(21.8%)发现ALK基因的多拷贝.所有患者均未发现c-myc基因的易位,但19例(21.8%)检测到c-myc基因的多拷贝.c-myc基因多拷贝的发生率在ALK蛋白阳性和阴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myc蛋白阳性和阴性组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PI高危组中发生率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c-myc蛋白表达及基因异常与ALCL临床分期、IPI相关,可作为判断ALCL恶性程度和预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原发小肠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non-Hodgkin’s lymphoma,PSI-NHL)发病率极低,国内外相关数据较为缺乏。本研究旨在探讨 PSI-NHL 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01-2014-01-01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67例 PSI-NHL 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 Kaplan-Meier 法计算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行 Log-rank 检验单因素分析和 Cox 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男41例,女26例,男女比例为1.58∶1,中位年龄55(7~79)岁。病变原发于回肠40例(包括回盲部23例),十二指肠14例,空肠13例。B 细胞淋巴瘤55例(82.1%),T 细胞淋巴瘤12例(17.9%)。ECOG 评分<255例(82.1%)。根据 Lugano 分期,早期(Ⅰ~Ⅱ2期)32例(47.8%)。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分组,低危组35例(52.2%),中危组22例(32.8%),高危组10例(14.9%)。67例患者的1、3和5年 OS 率分别为77.3%、60.5%和50.6%。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肿块大小、Lugano 分期、IPI 评分、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低白蛋白血症及治疗方法对预后有影响,均 P 值<0.05。多因素分析显示,IPI (P =0.045,95%CI 为1.01~4.03)、低蛋白血症(P =0.033,95%CI 为1.09~7.35)和治疗方法(P =0.019,95%CI 为0.30~0.90)为独立预后因素。各治疗组中,手术联合化疗组的预后最好。结论 PSI-NHL 发病率低,起病隐匿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 B 细胞表型为主,预后显著优于 T 细胞淋巴瘤。IPI 评分、低蛋白血症及治疗方法为影响 PSI-NHL 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手术联合化疗可作为 PSI-NHL 的最佳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硼替佐米联合CHOP方案治疗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4例AITL患者应用硼替佐米(2mg/m2第1天)联合CHOP方案治疗,每21 d为1个疗程,对疗效、安全性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4例患者中初治12例,难治2例.12例患者治疗有效,其中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6例.14例患者3年预计生存率为55%,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9.4个月,3年预计无进展生存率为38%.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6例)为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非血液学毒性均为Ⅰ~Ⅱ级,主要包括周围神经毒性(8例),恶心、呕吐(6例),腹泻(4例),感染(4例).结论 硼替佐米联合CHOP方案治疗AITL可在不增加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同时,提高治疗缓解率,改善预后,可用于AITL的诱导及挽救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淋巴瘤中EB病毒(EBV)的分布特点.方法 选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标记ALK1、CD3、CD5、CD7、CD10、CD15、CD20、CD23、CD30、CD38、CD43、CD56、CD68、CD79、CD99、CyclinD1、EMA、TdT与EBV潜伏膜蛋白(LMP-1),原位杂交技术标记EBV编码的RNA(EBER).按照2008年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对存档的438例淋巴瘤组织标本重新分类.结果 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NK/T细胞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HL)中EBER阳性率分别是5.4%(14/261)、16.5%(19/115)和59.7%(37/62),LMP-1阳性率分别为5.4%(14/261)、5.2%(6/115)和59.7%(37/62).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EBER在60岁以上组中的阳性率(13.2%,7/53)明显高于60岁及以下组(1.2%,1/81)(P<0.05);在NK/T细胞淋巴瘤中LMP-1蛋白表达与EBER表达具有不一致性,EBER阳性率明显高于LMP-1(P<0.05);5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中全部表达EBER;在HL淋巴瘤中LMP-1蛋白表达与EBER表达具有一致性.结论 EBV感染与淋巴瘤类型相关,EBV在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中表达率高,HL次之.鉴于EBER与LMP-1在HL中的一致性表达,出于经济学考虑,LMP-1可代替EBER用作EBV的检测.EBV可能在鼻型NK/T细胞淋巴瘤、HL等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成年人和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免疫表型,观察髓系抗原CD13的表达与费城染色体阴性(Ph-)B-ALL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液学特点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111例成年和32例儿童B-ALL患者免疫表型.结果 儿童与成年B-ALL患者CD13、CD33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1.3 %(10/32)比19.8 %(22/111),18.8 %(6/32)比29.7 %(33/111),均P> 0.05].在Ph-B-ALL患者中,儿童CD13阳性表达率高于成年人[32.3%(10/31)比9.4%(6/64),P< 0.05].在儿童和成年Ph-B-ALL患者中,CD13+和CD13-患者的诱导完全缓解率和缓解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在儿童Ph-B-ALL患者中,CD13+和CD13-患者的复发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1±16)d比(683±57)d,P<0.000 1].儿童和成年CD 13+Ph-B-ALL患者的复发时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111±16)d比(319± 16)d,P< 0.000 1].结论 在Ph-B-ALL患者中,儿童CD1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成年人,CD13+ Ph-B-ALL患者尤其是儿童CD 13+ Ph-B-ALL患者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分析本院单中心近年收治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特点及常规化疗近期疗效。方法:1999年9月~2010年9月于本院明确诊断AITL患者23例,其中21例接受治疗。初次治疗17例予CHOP样或CHOP方案,4例予左旋门冬酰胺酶+博莱霉素+地塞米松+长春地辛方案;化疗后予受累野照射每组各1例,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每组各1例。复发后予ICE、DHAP或ProMACE/CytaBOM方案化疗。维持治疗采用干扰素或联合沙利度胺治疗者5例,采用西达苯胺者3例。结果:发病中位年龄60岁,男 :女为1.9:1,Ann Arbor Ⅲ~Ⅳ期占96%,57%患者有B组症状,22%患者合并脾受侵/脾肿大。实验室检查结果示,39%患者乳酸脱氢酶升高,75%患者β2微球蛋白升高,80%患者D-二聚体升高。病理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XCL13阳性率100%(12/12),EBER阳性率80%(8/10)。疗效结果分析,CHOP样方案组7例获CR,8例获PR;含左旋门冬酰胺酶方案组1例获CR,1例获PR。21例患者中位生存27(2.9~51.1)个月,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4%、29%。化疗后90%患者出现Ⅲ~Ⅳ度骨髓抑制,33%患者出现肺部感染,1例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结论:AITL为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和生物学行为的外周T细胞肿瘤,多数患者同时存在凝血机制异常。AITL患者因并发免疫功能异常,化疗后骨髓抑制及感染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岳婷  李璐  李召  刘璐  袁成录 《现代肿瘤医学》2022,(12):2243-2247
目的:探讨CD20阳性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 lymphoma,AIT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例CD20阳性AIT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69岁,以水肿及腹腔积液为首发表现,CT提示全身淋巴结肿大。免疫表型:CD20阳性、CD3(+)、CD5(+)、Ki-67(+,85%),其它B细胞标记阴性,EBER原位杂交阳性,TCR基因重排及IGH单克隆性重排阳性,多种治疗方案均无效。结论:CD20阳性AIT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易与B细胞淋巴瘤混淆,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TCR基因重排检测等可减少误诊。利妥昔单抗及其他靶向药物的应用可能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儿童肠道息肉样淋巴瘤(P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江西省儿童医院诊治的15例儿童肠道PL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0、bcl-6、bcl-2、MUM-1和ERCC1表达,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结果 15例肠道PL中伯基特淋巴瘤(BL)13例,患者CD10、bcl-6、bcl-2、MUM-1和ERCC1阳性率分别为100.0%(13/13)、92.3%(12/13)、0、7.7%(1/13)和15.4%(2/13),EBER阳性7例(53.8%);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介于BL和DLBCL之间的未分类B细胞淋巴瘤(BL/DLBCL)各1例.13例BL患儿临床分期:Ⅱ期11例(84.6%),Ⅲ期和Ⅳ期各1例(7.7%);DLBCL和BL/DLBCL患者临床分期均为Ⅱ期.术后化疗的14例PL患儿均无瘤生存,随访时间24~120个月,1例术后未化疗的Ⅳ期BL患儿于术后2个月死亡.结论 儿童肠道PL以BL多见,临床分期较低,术后积极化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16.
赵兵  李迅  刘炜  李妍  赵振慧  杨顺娥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19):1244-1248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Bcl-6、c-myc基因易位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荧光免疫原位杂交(FISH)方法,对233例DLBCL活体石蜡切片进行Bcl-6、c-myc基因检测。观察Bcl-6、c-myc基因易位与DLBCL患者临床资料的关系,并对不同民族在不同亚型DLBCL中Bcl-6、c-myc基因易位的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233例DLBCL中,Bcl-6基因重排51例,占21.89%;c-myc基因重排39例,占16.74%;Bcl-6基因易位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临床分期和LDH水平无显著相关(P>0.05),而与民族、IPI评分、结外侵犯、B症状、DLBCL不同亚型和近期疗效有相关性(P < 0.05);c-myc基因易位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临床分期、LDH水平和DLBCL不同亚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民族、IPI评分、结外侵犯、B症状和近期疗效有相关性(P < 0.05);维、汉不同民族GCB中Bcl-6、c-myc基因易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汉不同民族非生发中心活化B细胞(non-GCB)中Bcl-6、c-myc基因易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Bcl-6,C-myc基因易位的表达与维、汉不同民族、IPI评分、结外侵犯、B症状和近期疗效有相关性;维、汉民族non-GCB亚组中Bcl-6、c-myc基因易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