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心脏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资料。结果86例患者中,死亡1例,死因为重度低心排综合征。其余患者恢复情况良好。结论外科围手术期合理处理可减少心脏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心脏疾病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许多心脏疾病后期常合并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会导致麻醉风险增加,并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应加强对围术期肺动脉压力的监测与控制。近年来有关围术期肺动脉高压的麻醉处理的研究报道很多、方法不尽相同,各有利弊。我院近5年共施行了合并有肺动脉高压的心脏手术45例,在采用硝酸甘油(NTG)与多胺一多巴酚丁胺合剂合用的同时,我们还在心肌保护及心脏复跳后心血管功能维护与支持方面采取了恰当而有效的方法,现将麻醉处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我科近五年来心脏瓣膜病变合并肺动脉高压组(n=269)与肺动脉压正常组(n=67)在死亡率与围术期主要并发症方面的统计学对比。资料表明:肺动脉高压不构成手术禁忌,重症肺动脉高压对围术期的主要影响在血动力学方面,表现为术后低心输出量及恢复期慢性心功不全的发生率增加。与正常组对比肺动脉高压组室颤发生率也有统计学意义。肺动脉高压组对主要肺并发症(肺功能不全及肺感染等)影响与正常组相比不具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行瓣膜手术的疗效,分析影响其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手术前后肺动脉收缩压(PAS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等作为疗效观察指标,评价不同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及术前PASP等级患者的疗效。结果年龄〉60岁组患者的术后PASP变化值[(25.86±4.27)mm Hg]及LVEF变化值[(2.64±1.62)%]均低于年龄≤60岁组患者[(28.37±3.53)mm Hg,(3.71±1.95)%],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33%)及死亡率(13.33%)均高于年龄≤60岁组(12.50%,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各项疗效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心功能等级的升高,术后PASP值逐渐升高,LVEF值逐渐降低,并且并发症及死亡率也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PASP越高,术后PASP值及LVEF值变化越大(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越高(P〈0.05)。结论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行瓣膜手术治疗的疗效与年龄有关,而与性别无关;心功能越差,术后的整体疗效越差;术前的PASP水平越高,疗效越差,应对其高危因素加以注意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1991年~1994年间,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19例,室缺均用涤纶补片修补.术后应用血管扩张剂,呼吸机充分供氧.适当过度通气。结果本组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经处理后治愈。手术死亡1例,死亡率为5.26%.余病人恢复顺利,一般情况良好。结论术后应用血管扩张剂,呼吸机充分供氧适当过度通气.可有效降低肺动脉压。  相似文献   

7.
叶斯  葛建军  樊扬名 《重庆医学》2015,(27):3822-3824
目的:研究瓣膜病继发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行手术治疗的早中期效果,总结分析此类患者行瓣膜手术的围术期治疗经验,探索提高早期生存率的方法。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68例心脏瓣膜病继发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术后及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治愈出院66例,死亡2例,术后超声心动图复查围术期肺动脉收缩压较术前显著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可显著降低肺动脉收缩压,获得较为满意的术后近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瓣膜外科手术(瓣膜置换和/或瓣膜成型)对合并有肺动脉高压的瓣膜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60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心功能等级、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预后。结果术前心功能Ⅲ~Ⅳ级患者,术后的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接受手术的60例患者中共有2例死亡,死亡率为3%,共20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心功能Ⅲ~Ⅳ级患者的CVP、MAP、CI、PVRI、PAP和LVEF指标,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瓣膜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瓣膜病患者,肺动脉压力越高并发症发生率越高(P<0.05),2例死亡患者均是重度肺高压。结论心脏瓣膜病患者肺动脉压力与手术并发症高度相关,术前肺动脉压力评估应作为手术适应证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和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手术矫治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  1 5 3例术中测量肺动脉压 /体循环压 >0 .75的患者 ,采用心脏停跳手术 95例 (停跳组 ) ,其中室间隔缺损 (VSD) 79例 ,房间隔缺损 (ASD) 1 3例 ,动脉导管未闭 (PDA) 3例 ;心脏跳动中手术 5 8例 (跳动组 ) ,其中VSD 43例 ,ASD 1 0例 ,PDA 5例。结果 停跳组早期死亡 1 2例 (病死率 1 2 .6 % ) ,呼吸衰竭作气管切开 8例 (8.4% )。跳动组无早期死亡和气管切开病例。痊愈出院 1 41例 ,随访 3月至 1 0年 ,停跳组 2例术后 6年发生顽固右心衰 ,其余恢复良好。结论 心脏跳动组手术矫治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明显优于心脏停跳组 ,其机制可能是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肺保护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征,完善的术前准备,适宜的手术方法,术后有效的降肺动脉压治疗及呼吸道管理,均可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过去认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心脏B超提示在房室平面有右向左分流或双向分流,即列为手术禁忌症。近年来,由于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手术指征放宽,认为双向分流患者仍可手术。本研究采取缺损补片留孔[1],孔左心面作活瓣的方法,对8例合并...  相似文献   

12.
13.
先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治疗,死亡率高。本文报告18例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早期无一例死亡。随诊6个月至5年2个月,全组病例心功能均明显改善。我们认为,密切结合临床,全面正确评估肺高压的程度,加强围术期的处理是手术成败及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对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并严重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 :结合临床检查胸透、ECG、UCG、血气分析对 2 8例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高压患者进行评价。肺动脉压 70~ 1 1 5/35~ 63mm Hg,Pp/Ps为 0 .89± 0 .1 4,术前给予吸氧、口服 ACEI,静脉给予酚妥拉明、极化液以及强心利尿等综合治疗 2~ 3周 ,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缺损及合并畸形 ,术后对病人进行随访。结果 :术终 Pp/Ps为 0 .71± 0 .1 8,住院死亡率为 7.1 % (2 /2 8) ,1例因低心排出量脱机困难台上死亡 ,另一例术后 8d死于右心衰竭 ;在随访过程中有 1例因慢性右心衰竭术后 8个月死亡。结论 :完善的围手术期治疗能提高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高压的手术成功率 ,术后远期疗效尚待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5.
叶贵鸣 《中外医疗》2012,31(11):48-4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抗炎、规范化抗感染、扩张支气管、祛痰以及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强调戒烟与长期氧疗。观察并随访6个月~2年,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和血气分析的变化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血气分析均得到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抗炎、规范化抗感染、扩张支气管、祛痰以及对症支持等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强调长期氧疗和戒烟,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远期平均动脉压和血气分析改善程度,缓解肺动脉高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000年1月-2008年4月共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42例,围术期综合降肺高压.术中加强心肺保护,术后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应用前列腺素E1降肺动脉高压.结果 早期死亡4例(9.5%),其中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低心排1例,肺大泡破裂呼吸衰竭2例.随访38例,肺动脉压均降至中度以下.结论 术前注重筛选患者,围术期加强心肺保护,合理使用肺动脉扩张药,有利于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陈阳 《当代医学》2014,(4):29-30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脏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11年4月-2012年4月间接诊的100例肺动脉高压患者,以及50例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采用彩色超声对其心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PAH组患者的心脏功能与健康组差别明显,盱、SV、00、E和E/A值均低于健康组,且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AH组患者中,轻度与中度相比,EF、SV、E/A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轻度与重度相比,EF、SV、CO、E、A、E/A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中度与重度相比,EF、SV,CO、E、A、E/A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肺动脉高压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各项心功能指标明显下降;且随着肺动脉压力的升高,患者心脏舒张和充盈功能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围产期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妊娠结局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0例围产期合并P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PH分级为轻度6例,中度PH 12例,重度PH 2例;其中并发先天性心脏病14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19例行剖宫产术,1例阴道分娩。产妇无一例死亡,1例出现肺栓塞,已治愈。新生儿体质量1 185~3 300 g,低体质量儿5例,早产儿4例,胎儿生长受限5例。结论 PH患者在妊娠时随着心功能受损及肺动脉压力的增加,新生儿预后差;重度PH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应避免妊娠。  相似文献   

19.
孔建国 《中外医疗》2008,27(28):54-54
目的 探讨研究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5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结果 52例术后44例自动复跳,5例除颤1次复跳,3倒除囊2次复跳.本组死亡2例.结论 经积极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海东  杨康  廖克龙  曾会昌  景涛 《重庆医学》2004,33(12):1765-1766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方法全组84例病人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前经吸氧、血管扩张药物治疗,常规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防治肺动脉高压危象和低心排综合征.结果全组84例病人中,死亡4例,死亡率4.76%,并发症发生率9.5%,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结论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注重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可以降低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