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与脑性瘫痪大鼠痉挛肢体的关系。方法 :将30只大白鼠分成3组 ,随机选择一组采用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 ,另一组采用颈上节交感神经切断术 ,观察术后大鼠上肢神经症状及肌张力的改变。结果 :交感神经阻断后 ,大鼠上肢痉挛症状改善 ,肌张力下降 ,以颈上节交感神经切断组明显。结论 :交感神经阻断 ,不同程度缓解其所支配肌肉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2.
3.
三甲痉瘫康颗粒对痉挛性脑性瘫痪大鼠肌张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三甲痉瘫康颗粒对痉挛性脑性瘫痪大鼠肌张力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11/12在河南中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成缺血性脑损伤的方法建立痉挛性脑瘫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评定肌张力,药物连续灌胃5d,再分别评定肌张力。结果:三甲痉瘫康颗粒高、低剂量组大鼠肌张力分级[治疗后(1.00&;#177;0.80)级,(1.40&;#177;0.90)级],与模型组[治疗后(2.10&;#177;0.70)级]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lt;0.05),与巴氯芬组[治疗后(1.30&;#177;0.70)级]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三甲痉瘫康颗粒高、低剂量组大鼠瘫痪肢体活动幅度[治疗后(17.90&;#177;2.80)mm,(16.50&;#177;3.0)mm],与模型组[治疗后(13.50&;#177;2.70)mm]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lt;0.05),与巴氯芬组[治疗后(16.60&;#177;2.70)mm]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三甲痉瘫康颗粒高、低剂量组均能降低痉挛性脑瘫大鼠的肌张力。  相似文献   

4.
韩雪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789-5789,5794
选择性脊神经切断手术并不是痉挛性脑瘫患儿治疗的终结,术后功能锻炼对改善患儿的异常运动非常重要,通过系统的功能锻炼使患儿的运动恢复到最佳状态。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跟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87例,术后经过完善系统的康复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患儿一两年的随访,有效率达100%,功能恢复满意率达95%。  相似文献   

5.
吴珊鹏  罗永湘 《现代康复》1999,3(9):1074-1075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大鼠交感神经与骨骼肌红、白纤维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0只大白鼠做成痉挛性脑瘫模型.分成三组,随机选择一组采用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另一组采用颈上节交感神经切断术.于术后20 d切取大鼠上肢部分肱三头肌组织.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及IBAS图像分析仪上分别观察三组肱三头肌组织内快收缩肌纤维、慢收缩肌纤维及中间型纤维三的改变情况。结果:交感神经阻断后.肌肉中的红纤维增加明显,而白纤维减少,尤以颈上节交感神经切断改变更为明显。结论:本研究为采用交感神经阻断治疗痉挛性脑瘫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6.
脑性瘫痪高危儿肌张力异常情况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通过对6mon以内脑性瘫痪(脑瘫)高危儿初诊时肌张力异常表现和康复治疗后转归的分析,试图为早期干预的介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55例平均月龄为(2.46±1.46)mon的脑瘫高危儿,来自新生儿或儿科ICU病房及门诊,经临床神经系统检查和发育评定,开始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将其高危病史、肌张力异常表现、康复治疗后的转归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早产、低出生体重、缺氧缺血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等仍是主要的高危因素。多数患儿以肌张力升高为初诊时主要表现,小婴儿常表现为角弓反张;而肌张力低和肢体颤抖可见于2mon以内患儿,并且以后可转为张力升高。这些患儿即使在康复治疗中,也有24例曾被诊断脑瘫,最终少部分遗留轻度后遗症或临界正常。以单纯踝跖屈张力高为主要表现的患儿预后较好。结论:脑瘫高危儿出现肌张力异常表现,应及时进行针对性早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三甲痉瘫康颗粒对痉挛性脑性瘫痪大鼠肌张力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11/12在河南中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成缺血性脑损伤的方法建立痉挛性脑瘫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评定肌张力,药物连续灌胃5d,再分别评定肌张力。结果:三甲痉瘫康颗粒高、低剂量组大鼠肌张力分级犤治疗后(1.00±0.80)级,(1.40±0.90)级犦,与模型组犤治疗后(2.10±0.70)级犦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巴氯芬组犤治疗后(1.30±0.70)级犦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三甲痉瘫康颗粒高、低剂量组大鼠瘫痪肢体活动幅度犤治疗后(17.90±2.80)mm,(16.50±3.0)mm犦,与模型组犤治疗后(13.50±2.70)mm犦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巴氯芬组犤治疗后(16.60±2.70)mm犦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三甲痉瘫康颗粒高、低剂量组均能降低痉挛性脑瘫大鼠的肌张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脑性瘫痪(CP)肌张力低下型和婴儿脊髓性肌萎缩(SMAⅠ型)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和影像学特点,加深临床医师对两种疾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对21例脑性瘫痪肌张力低下型及11例SMAⅠ型患儿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头颅影像学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并对部分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CP患儿围生期异常率较SMAⅠ型患儿高,肌无力常较轻微且随年龄增长而好转,肌张力降低轻于SMAⅠ型患儿且腱反射可以引出,病理征可以阳性,部分患儿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及癫痫;CP患儿可伴有脑电图(EEG)及头颅MRI/CT异常,神经传导功能检测及肌电图(EMG)正常;而SMAⅠ型患儿神经传导功能检测及EMG异常。15例CP患儿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好转,7例SMAⅠ型患儿病情恶化,4例已死亡。结论围生期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EEG、MRI/CT、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EMG检查有助于CP、SMAⅠ型的鉴别诊断,远期预后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加深对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对收治并误诊为脑性瘫痪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僵硬、步态异常及足内翻跖屈,症状晨轻暮重,服用小剂量左旋多巴后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病初均误诊为脑性瘫痪.后依据病史、临床特点及医技检查并试验性治疗明确诊断.结论: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有较明显的临床特点,对疑似患者可予小剂量左旋多巴试验性治疗,以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 简称脑瘫) 大鼠交感神经与骨骼肌红、白纤维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0 只大白鼠做成痉挛性脑瘫模型,分成三组,随机选择一组采用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另一组采用颈上节交感神经切断术,于术后20 d 切取大鼠上肢部分肱三头肌组织,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及 I B A S图像分析仪上分别观察三组肱三头肌组织内快收缩肌纤维、慢收缩肌纤维及中间型纤维三者的改变情况。结果:交感神经阻断后,肌肉中的红纤维增加明显,而白纤维减少,尤以颈上节交感神经切断改变更为明显。结论:本研究为采用交感神经阻断治疗痉挛性脑瘫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个体情景训练对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肌张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至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82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个体情景训练。采用Breg平衡量表(BBS)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平衡能力,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对粗大运动功能,采用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对发育状况进行评分,以及下肢关节活动度评估。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患儿干预3个月后BBS及GMFM评分均较干预前增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患儿干预3个月后应人能、言语能、应物能、动作能评分均较干预前增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患儿干预3个月后足背屈曲、腘窝角、内收肌角度数均较干预前增大,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个体情景训练对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实施干预,可有效改善其下肢肌张力及发育状况,提升平衡...  相似文献   

12.
颈交感神经阻断后脑瘫大鼠上肢肌电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珊鹏  罗永湘 《中国康复》1999,14(3):131-132
为在肌电图上观察交感神经阻事痉挛性脑瘫大鼠肢体痉挛状态的改善情况,将30只大白鼠做成骈挛性脑瘫模型,分成3组,随机选择1组采用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另1组采用颈上节交感神经切断术,于术后第8d用DANTEC肌电图仪测量3组大鼠上肢肱三头肌的F波。  相似文献   

13.
痉挛型脑性瘫痪拮抗肌是瘫痪肌--脑性瘫痪部分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采用主要针对拮抗肌群的按摩,或用肌兴奋仪刺激,则缓解痉挛、纠正异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功能建立的效果更好,而且早期应用效果尤佳。我们分析,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有可能是支配拮抗肌群的脑组织的损伤比支配痉挛肌群的脑组织相对为重,拮抗肌是主要瘫痪肌,而痉挛为失衡释放,正如左侧面神经瘫痪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学龄前痉挛型脑性瘫痪(SCP)患儿肌张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4例学龄前SCP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2例)采用任务导向训练联合常规运动训练3个月,观察组(10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外采用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训练3个月.观察训练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肌张力、智力恢复、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分析中文版高肌张力评估工具(HAT)在脑性瘫痪儿童人群评估中的信度、效度等心理测量学特征,为HAT在国内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33例4—13岁(男24例,女9例,平均月龄84.24±34.36)的脑性瘫痪儿童参加此项研究,使用校正Kappa(PABAK)测定HAT的重测信度、评价者间信度;以小儿神经专科医师对33例脑性瘫痪儿童的高肌张力类型评价结果为效标确定HAT的效度。 结果:HAT在鉴别肢体高肌张力类型方面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PABAK=0.82—1),同时具有良好的评价者间信度(PABAK=0.77—1);HAT与小儿神经专科医师的高肌张力类型评价结果间具有极好的一致性(PABAK=0.81—1)。 结论:中文版HAT的信度和效度指标满足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测量中国脑性瘫痪儿童的高肌张力类型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视听障碍、吞咽困难、言语不利及智力落后等。在我国.CP的发病率为1‰-5‰,并逐年递增。广西南宁市CP的发生率为1.28‰,是继小儿麻痹症被控制后儿童主要的:匿动障碍疾病。窒息、早产、核黄疽一直被认为是引起脑瘫的三大主因。小儿脑瘫的临床症状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7.
肌张力障碍是脑瘫患儿常见的临床表现,它可致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吞咽困难及流涎。苯海索(安坦)是一种中枢性抗胆碱药,它用于治疗成人肌张力障碍的历史悠久,但治疗小儿脑瘫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经验相对较少。本文就苯海索治疗小儿脑瘫肌张力障碍的疗效、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五行体感音乐对脑瘫患儿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聆听组(常规治疗+聆听五行角音)、体感音乐组(常规治疗+五行体感音乐),每组30例,每次30 min,每天1次,20 d为1个疗程,于1个疗程前后分别评估患儿双下肢肌张力。结果治疗前三组患儿年龄、性别、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聆听组及体感音乐组肌张力较治疗前降低(P<0.05);体感音乐组下肢髋、膝、踝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五行音乐聆听及体感音乐均可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五行体感音乐可有效改善下肢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9.
蜡疗对187例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观察蜡疗对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关节活动度的作用,对187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蜡疗。187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两个疗程后肌张力评估(AshWorth评分法)和关节活动度测量两种方法进行评定,显效98例,有效8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7.3%,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结果说明,蜡疗能降低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明显改善或消除患儿的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联合踝足矫形器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步态参数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某院的87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44例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戴踝足矫形器.观察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运动功能及肌张力.结果 干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