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分化上皮-肌上皮癌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性.27岁。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上磨牙肿胀、疼痛1年余.伴左侧头部间断性胀痛,发作时疼痛剧烈.影响劳动和睡眠。无张口受限,眼球凸出及面部畸形。CT示:左侧上颌后下占位性病变,后壁骨质破坏.内壁后部骨质呈虫蚀状,全麻下行上颌窦取肿物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气管上皮-肌上皮癌(epithelial-myoepithelial carcinoma,E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HE、免疫组化SP法对4例支气管EMC的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分析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结果 EMC由内层腺上皮及外层肌上皮构成,呈双套管结构。腺上皮成分CK、EMA均呈阳性,肌上皮成分Calponin、p63、CK、CD117、S-100、GFAP均呈阳性。结论原发于支气管的EMC临床罕见,多数位于大支气管内,诊断依靠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应与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转移性透明细胞癌鉴别。EMC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也可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3.
支气管上皮-肌上皮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5岁,因胸闷、咳嗽、发热、盗汗入院。CT检查示:左侧胸廓较对侧变小,肋间隙变窄,纵隔左移,左肺局部见斑片状致密影。X光片示:左肺不张,支气管镜发现左主支气管新生物,堵塞管腔,取活检做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详细说明上皮.肌上皮癌(EMCa)的临床病理学谱,作者报道了近30年来遇到的61例EMCa大体、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表型特点。患者平均年龄60.9岁,女性多发(1.5:1)。最常见部位是腮腺(62.1%)、鼻腔鼻窦浆黏液腺(10.3%)、腭(8.6%)和颌下(8.6%)。大多数EMCa呈结节状/多结节状生长及典型的双相管状组织学特点。可是,已经观察到EMCa新的形态学特征如退行性变(8.2%)、Verocay样改变(3.3%)和皮脂腺分化(13.1%),还有一些特殊的组织学变异:去分化EMCa(3.3%)、嗜酸细胞EMCa(8.2%)、EMCa在多形性腺瘤中(1.6%)、双透明EMCa(3.3%)和伴间变肌上皮的EMCa(3.3%)。所有细胞角蛋白选择性的混合应用使上皮成分更加明确。[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气管上皮-肌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气管上皮-肌上皮癌(epithelial-myoepithelial carcinoma,EMC)的临床病理学、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技术对1例气管EMC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标记,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患者男性,25岁,肿瘤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分叶状生长,管状和实性区混合存在。瘤细胞由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组成,呈双层腺管样结构。免疫组化染色示:上皮细胞CK、EMA均(+),肌上皮细胞SMA、S-100、p63、HHF35、GFAP均(+),管状结构周围PAS染色(+)。结论原发于气管的EMC十分罕见,影像学具有一定特征,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应与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瘤、嗜酸细胞瘤、腺样囊性癌等鉴别;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阴肌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外阴肌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37岁,外阴见1枚界限清楚的无痛包块。镜下肿瘤组织呈实性排列,肿瘤细胞形态多样,由上皮样、浆细胞样及透明细胞样细胞组成。细胞核显著异形,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12~15个/10 HPF),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表型:EMA、vimentin均弥漫阳性,Calponin、SMA、CD99均阳性,CKpan、CD31、CD34均部分阳性,GFAP、S-100均局灶阳性,HMB-45、MyoD1、Myogenin、desmin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15%。随访25个月,患者生存状况良好,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外阴肌上皮癌形态学广泛,结构有异质性,易误诊,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诊断时需结合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必要时可行分子检测用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腮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腮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吴继锋张王海王保太王道斌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合肥230032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3岁。左颈上包块4月,渐增大,经抗炎治疗无效。细胞学穿刺诊断为“粘液表皮样癌”收住院。病程中无发热、头痛、呕吐,亦无鼻塞、流涕及耳...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40岁。因左耳下缓慢生长无痛性包块半年,于1993年5月18日入院。体检:触及左腮腺区一3cmXZcmXZcm肿块,中等硬度,活动,无压痛,边界清楚。临床诊断腮腺混合瘤。行单纯切除术。病理检查:肿物为ZcmXI.scmXI.scm大小,类圆形,表面尚光滑,无包膜。切面呈灰黄灰红色,粗糙质脆。镜下:在浆液性腺泡小叶内和小叶间有结节状分布的增生导管。导管大小形态不一致,部分管腔内有红染分泌物。管壁由二类细胞构成。内为单层住状上皮,外为肌上皮细胞,形成双套层膜管样结构。部分导管肌上皮增生显著,呈复层排列。胞浆透亮,Best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肌上皮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改变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采用HE及免疫组化Leica BOND-MAX全自动染色仪Bond Polymer Refine Detection法,对3例乳腺肌上皮癌进行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乳腺肌上皮癌的癌组织多由梭形细胞组成,部分病例可见上皮样细胞、浆样细胞和透明细胞,呈实性片状、肺泡样、条索状排列;核分裂象易见;无坏死;可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免疫表型:3例均表达CK、EMA、CD10、p40、actin、Calponin、p63;2例表达CK5/6、CK14、SMA;1例表达S-100蛋白、D2-40、CAM5.2;CD117、CD34、ER、PR、C-erb B-2/HER-2和desmin均不表达;Ki-67增殖指数为10%~20%。结论肌上皮癌细胞形态多样,结合免疫组化组合标记可做出明确诊断,治疗方式以乳腺癌根治术为主。  相似文献   

10.
胰腺实性-囊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1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胰腺实性—囊性—乳头状上皮性肿瘤(SCPEN)很少见,占胰腺非内分泌肿瘤的0.17%—2.70%。国内文献对该肿瘤报道较少,其组织学来源尚未确定。笔者结合文献报道1例SCPEN。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腮腺改良切口在腮腺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21例腮腺切除术应用腮腺改良切口.结果 手术历时1.5~2h,无1例出现面瘫,腮腺漏.随访半年至1年,未见复发.结论 腮腺改良切口,切口位置隐蔽,易被年青人接受.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手术难度.但只适宜于4cm以下良性肿物,术前须肿物细针穿刺及术中冰冻切片排除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2.
大鼠腮腺的5-羟色胺免疫组织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腮腺内5-HT的分布。方法: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大鼠腮腺各级导管的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及小血管的内皮细胞均呈5-HT免疫反应阳性。免疫反应物分布于胞质,胞核为阴性反应。结论:大鼠腮腺各级导管上皮细胞内含有5-HT,其存在对腮腺的功能可能有一定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涎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发生于涎腺部位的肿瘤较少见,恶性肿瘤更为少见,占所有头颈部恶性肿瘤的5%~6%,仅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3%。尽管涎腺恶性肿瘤发生率较低,但是它们的形态学变异较大,不同类型的肿瘤之间可有相似的形态学特点,给诊断带来了困难。而不同类型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生物学行为迥异,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因而这些肿瘤的明确诊断非常重要。近年来,免疫组化新抗体在涎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正常涎腺组织的免疫组化特点涎腺是管泡状外分泌腺体,由腺泡和导管组成。正常涎腺有2种细胞:腔上皮细胞和非腔上皮细胞。腺泡的腔上皮细…  相似文献   

14.
涎腺粘膜相关淋巴瘤临床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涎腺粘膜相关淋巴瘤的病理诊断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 分析临床资料,利用HE染色,白细胞共同抗原,CD20,CD45RO,上皮膜抗原的SP法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了27例涎粘膜相关淋巴瘤,结果 男性24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3.45岁,其中腮腺12例,颌下腺15例,涎腺粘膜相关淋巴瘤是由弥漫性中心细胞(CCL)细胞组成,并有“淋巴上皮病变”。CCL细胞呈CD20阳性,CD45RO阴性,电镜下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软组织恶性混合瘤/肌上皮癌(malignant mixed tumor/myopeithelia carcinoma,MMTM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1例原发于大腿的软组织MMTMC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75岁,3个月前发现右大腿后部占位,进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9例上皮样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临床正确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安阳市肿瘤医院病理科2009年月3月至2016年8月321例完整切除GIST标本,经筛查并重新阅片诊断上皮样GIST 29例.结果:29例上皮样GIST,发生胃部15例,小肠2例,肠系膜3例,直肠4例,腹腔3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恶性GIST 25例,良性4例.瘤细胞丰富,胞质嗜酸或透明,部分瘤细胞核质比高,核大小不等具有多形性,核分裂较多,可伴有多灶凝固性坏死,间质多数伴有黏液样变性.组织结构形成器官样、片状、巢状及腺泡状等.免疫组织化学CD34,DOG-1在上皮样GIST均弥漫阳性(阳性率100%),CD117阳性率(86%).结论:上皮样GIST发生部位广泛,形态多变,易误诊其他上皮样分化的肿瘤;免疫组织化学CD34,DOG-1,CD117在上皮样GIST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如肿物较大、细胞丰富、核分裂多、间质黏液样变性;绝大多数要考虑恶性GIST.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涎腺肌上皮肿瘤(myoepithelial tumor, MT)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病理科2006-2016年手术切除的涎腺肿瘤标本,筛选出37例MT,其中恶性13例,良性24例.所有病例均进行了临床资料采集、组织学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EWSR1基因重排情况,归纳本研究中FISH阳性MT的形态特点以及EWSR1基因重排检测在判断该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结果 37例MT均发生于腮腺,患者多以无痛性肿块就诊. 13例恶性MT中,男性7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62岁;24例良性MT中,男女比5∶7,中位年龄54岁. 37例(100%)MT均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阳性,并表达p63、S-100蛋白、Calponin、CK14中至少1种肌上皮标志物. 26例检测到EWSR1信号,其中8例(4例恶性MT、4例良性MT)EWSR1分离探针检测阳性.根据MT肿瘤细胞主要形态划分,4例EWSR1重排阳性的恶性MT中,2例呈透明细胞样,2例呈上皮样组织学形态;4例EWSR1重排阳性的良性MT中,有2例呈透明细胞样、1例呈浆细胞样、1例呈梭形细胞形态.结论 MT多发于腮腺,男女发生比例相近. MT均表达CKpan,并至少表达1种肌上皮标志物. EWSR1基因重排存在于一部分MT中,伴有该重排的 MT 形态学特征多样,EWSR1 基因重排检测对于判断该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8.
脊柱上皮样肉瘤一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患者男 ,2 5岁。 1 998年 3月无诱因出现右上肢感觉及运动障碍。核磁共振 :示颈 4~胸 1椎体骨质破坏 ,在外院两次手术刮除病灶 ,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 ,术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且逐渐加重 ,于 1 999年 6月转入我院 ,核磁共振 :示颈 4~胸 1多处病损 ,原有病灶有继续扩大趋势 ,且腰 1椎体亦出现相似的病灶。体检 :胸腹各脏器及四肢未见肿块。术中见肿物位于椎管内硬膜外 ,由内向外生长 ,侵蚀骨质。病理检查 :送检组织 5粒 ,直径 0 .6~ 1 .5cm ,切面灰白、灰褐相间 ,有出血点和小黄点 ,质中。镜下观察 :瘤细胞排列成结节状 …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43岁。胸椎置换术后3年,双下肢进行性麻木无力9个月于197年9月15日入院。3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第7胸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双下肢麻木、乏力,行胸椎第6~8椎体切除,人工椎体置入,术后感觉及肌力均恢复正常。9个月前又逐渐出现双下肢麻木、乏力、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