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电生理改变的相关性,通过电生理测定数据来提高中医辨证在病情程度上的确定性。依据中医证型标准将入选对象分为气虚血瘀、阴虚血瘀、痰瘀阻络、肝肾亏虚四个证型,应用肌电图仪进行电生理检查并记录相关结果,经分析,发现各证型之间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存在显著差异,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电生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118例DPN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采用肌电图仪测定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以及正中神经的F反应.结果 5种中医证型出现率依次为:气虚37.96%,血瘀20.37%,阴虚17.59%,阳虚12.96%,痰湿11.11%.血瘀证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气虚、阴虚证(P<0.05).阳虚、血瘀证患者与其他证型患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证型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LAT)和波幅(SNAP)方面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18例DPN患者中气虚比例最高,血瘀证患者HbA1c最高;电生理检测对阳虚证、血瘀证患者最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电生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118例DPN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采用肌电图仪测定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以及正中神经的F反应。结果 5种中医证型出现率依次为:气虚37.96%,血瘀20.37%,阴虚17.59%,阳虚12.96%,痰湿11.11%。血瘀证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气虚、阴虚证(P〈0.05)。阳虚、血瘀证患者与其他证型患者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证型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LAT)和波幅(SNAP)方面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18例DPN患者中气虚比例最高,血瘀证患者HbA1c最高;电生理检测对阳虚证、血瘀证患者最敏感。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敏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2):132-13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 28例DM患者辨证分型为:气阴两虚、脾虚痰湿、阴阳两虚、阴虚燥热、湿热痹阻、气滞血瘀.并检测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以及运动传导潜伏期(ML)等.结果 128例EMG异常肌肉382块(77.0%),其中气阴两虚型57例159块;脾虚痰湿型26例81块;阴阳两虚型1 4例38块;阴虚燥热型13例37块;湿热痹阻型10例36块;气滞血瘀型8例31块.MCV异常者823条(83.6%).其中阴虚燥热型MCV正常者最多,四种神经发生MCV异常的比率较其他证型明显减低(P<0.01),以气滞血瘀型MCV异常率最高,其次为湿热痹阻型.在6种不同证型中,以气滞血瘀型的ML最长,湿热痹阻型其次,气阴两虚型最短.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以气滞血瘀型最为显著,其次为脾虚痰湿型和湿热闭阻型,说明实证较虚证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机会增加,病情相对较重. 相似文献
5.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DPN早期无自觉症状和临床体征,若诊治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患者足部溃疡,甚至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1,2]。DPN诊断依据包括临床症状、神经系统体检以及神经肌电图(EMG)的检查[3]。EMG属于肌电图的一种。目前EMG被公认为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延伸,可以有效反映患者神经病变的程度[4]。DPN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消渴”等范畴,消渴日久,阴津日亏,无以载气,气血无力鼓动,血行不畅阻于脉络[5]。鉴于此,本研究探讨不同中医证型DPN与EMG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相关指标,初步探讨各证型与神经电生理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客观量化指标。方法:将纳入的80例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依据中医辨证标准分为脾肾气虚型、湿浊型、血瘀型、脾肾阳虚型各20例。所有患者采用肌电图仪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分别检测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结果:4组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组病程最长,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气虚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神经的MCV均高于脾肾阳虚组、湿浊组、血瘀组(P0.05);脾肾阳虚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神经的MCV均低于脾肾气虚组、血瘀组、湿浊组(P0.05)。脾肾气虚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的SCV均高于湿浊组、血瘀组、脾肾阳虚组(P0.05);脾肾阳虚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的SCV均低于血瘀组、湿浊组、脾肾气虚组(P0.05)。脾肾阳虚组CMAP波幅减小程度最大,脾肾气虚组减少程度最小。脾肾气虚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的CMAP波幅均高于脾肾阳虚组、湿浊组、血瘀组(P0.05);脾肾阳虚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的CMAP波幅均低于脾肾气虚组、湿浊组、血瘀组(P0.05);湿浊组腓神经CMAP波幅高于血瘀组(P0.05)。脾肾气虚组SNAP波幅减少程度最小;脾肾气虚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腓浅神经SNAP波幅均高于脾肾阳虚组、血瘀组、湿浊组(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周围神经病变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存在统计学差异,神经电生理是观察周围神经病变的敏感指标,可作为该疾病中医分型研究和干预治疗的客观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中医辨证分型,探讨脑心通及弥可保(甲钴胺)对其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玲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9):2982-298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合并神经病变时常起病隐袭,无明显自觉症状,给早期诊断造成一定困难.现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5月-2005年5月诊治的200例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诊断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的敏感指标及其与病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邓柳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2):4058-4059,4063
目的探讨针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8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均继续控制血糖治疗,应用相同扩张血管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治疗,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进行治疗前后对照观察,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MCV、SCV及SSR均有显著变化,且2组比较神经传导速度提高的幅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SSR潜伏期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缩短,波幅均明显增高(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提高更显著。结论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医证候辨证与客观指标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研究对象1·1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标准依据美国ADA及神经病学会1988年SanAntonio会议[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临床症状、临床体征、电生理诊断、量化感觉评测和自主神经功能评测。在糖尿病的基础上,其中至少1个方面异常方可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以下疾病所产生的神经病变需除外,包括淀粉样变、麻风病、维生素B12缺乏、恶性肿瘤浸润、干燥综合征、马尾综合征等。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1999年WHO提出的诊断标准:(1)有糖尿病症状,任何时间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 mmol/L(200mg/dl);(2)空腹静脉血浆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T2DPN)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T2DPN病例,收集其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Cr)、空腹C肽(CP)、餐后2hC肽(P2hCP)等指标。遵循《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对入组病例进行辨证分型,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气虚血瘀证与痰瘀内阻证相似,与阴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比较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痰瘀内阻证SBP与阴虚血瘀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TC和LDL-C三者相似,痰瘀内阻证与其他3个证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血瘀证Cr、CP较其他3种证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内阻证、肝肾亏虚证的P2hCP值与其他2种证型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阴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痰瘀内阻证顺序,T2DPN病情有逐步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医辨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200例,根据中医临床症状辨证分为五组:气阴亏虚型、肾阴亏虚型、阴阳两虚型、津伤燥热型、瘀血阻滞型,另设正常对照组50例,均按常规方法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运动神经检测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检测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传导速度。结果:瘀血阻滞型与其它各型相比差异显著,表现为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减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以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减慢最为显著;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以腓肠神经减慢最为显著。结论: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可作为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在中医临床辨证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依据,进而为有效的指导临床论治,提升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200例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对该病的分型标准,按照统计学方法,探讨该病的征型分布规律。结果:本病证型分布由大到小依次为:气虚血瘀型〉阴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肝肾亏虚型,病机演变过程:随着糖尿病的发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按照气(阴)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虚血瘀→肝肾亏虚血瘀的规律而演变。结论:阴亏是发生DPN的关键;气虚是迁延不愈的症结;阳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血瘀贯穿DPN的始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6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中医证型分布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660例2000年1月—2014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病房以DPN为第一诊断患者的资料,观察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比较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临床特点,同时以中医证型为四分类反应变量,对自变量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660例DPN患者中医证型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阴虚血瘀(39.24%,259例)、阳虚血瘀证(29.39%,194例)、痰瘀滞络证(19.24%,127例)、阴虚风动证(12.12%,80例)。不同病程组证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血瘀证比例随病程延长有升高趋势。不同证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C肽(FCP)、收缩压(SBP)、血清总胆固醇(TC)、24小时尿蛋白总量(24 h UCP)、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虚血瘀证比较,阴虚血瘀证Hb A1c升高,SBP、SCr、BUN及24 h UC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2、0.001、0.001及0.007),阴虚风动证24 h UCP亦降低(P=0.34)。多分类Logistic回归示:以阴虚血瘀证作参照,Hb A1c是阳虚血瘀证的反向影响因素,8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8 h UAE)是危险因素;阴虚风动证危险因素为TC、SCr;痰瘀滞络证危险因素为SCr。结论DPN患者血糖控制差与阴虚血瘀证有关,阳虚血瘀证患者病程可能更久并与SBP控制不佳及肾功能恶化有关,DPN合并糖尿病肾病者更易出现阳虚血瘀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695例DPN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统一的辨证标准辨为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痰湿证、气滞证6个单证,将单一证候组合形成复合证型,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血瘀证(78.71%)、阴虚证(63.31%)比例较高,阳虚证比例随病程延长逐渐增加;血瘀证比例随年龄的增长和病程延长而增加,阳虚证、血瘀证均与糖尿病病程具有显著相关性(r=0.122和0.115,P0.01);不同病程组证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病程的延长,气虚、阴虚、气阴两虚证比例有降低趋势,阳虚、阴阳两虚证所占比例增加。阳虚证较非阳虚证患者神经传导功能异常率明显增高(P0.05);体重指数与痰湿证、糖化血红蛋白与阴虚证、空腹血糖与气虚证均有显著相关性(r=0.181和0.105和0.117,P0.05或0.01)。结论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候特点,可以为DPN的中医辨证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联系。方法:2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并记录不同证型患者之间空腹血糖的数值、血脂中(TC、TG、LDL、HDL)的数值、血清中C-反应蛋白的含量,最后统计分析。结果:(1)证型比较:阴虚发热(145例)人数明显高于阴阳两虚型(26例)、气阴两虚型(29例);(2)空腹血糖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发热型、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虚发热型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与"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阳两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反应蛋白含量的比较:不同证型患者C-反应蛋白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阴虚发热型、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虚发热型患者C-反应蛋白量与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阳两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患者C-反应蛋白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脂成分的比较:患者血脂中TC、TG、LDL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发热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而HDL的含量却相反,不同证型的患者血脂中TC、TG、LDL、HDL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糖尿病患者主要以阴虚发热为主。(2)血糖升高的水平、血脂成分含量(TC、TG、LDL、HDL)的改变、血清中C-反应蛋白含量的变化都与阴虚内热密切相关,并且不同证型之间的含量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与种族、遗传、糖尿病痛程、高血糖、肥胖、高凝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DPN的流行病学、DPN发病机制中医学认识、现代医学认识及应用红外成像技术(热CT)观察研究DPN各证型热辐射变化规律的临床意义。表明热CT能够为临床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从而使DPN中医辨证更为规范、科学。为祖国传统中医学与西方现代医学的融合提供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中医证型及其与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ympatheitc skin response,SSR)的关系。方法记录378名DPN患者的SSR检测结果、血糖、血脂、血压、中医症状及舌脉,按照先辨单一证候,然后将单一证候组合形成证型的辨证方式进行中医辨证。结果 DPN中医证型以阴阳两虚血瘀证最多见。随着年龄增长和病程延长,阴虚或兼痰瘀证、气阴两虚或兼痰瘀证的比例逐渐降低,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的比例逐渐升高。SSR异常率为67.5%,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的SSR异常率与其余各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该组中的主要证型阴阳两虚血瘀证及阴阳两虚痰瘀互结证与SSR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SSR异常与阴阳两虚血瘀证及阴阳两虚痰瘀互结证之间具有相关性,为DPN的中医辨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索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中医量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制订DPN中医证候问卷,调查156例患者,所得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医症状条目依次为四肢麻木、刺痛、皮肤瘙痒、脉涩、烧灼感、周身乏力、口干咽燥、气短懒言、舌底脉络曲张、视物模糊等;中医证型聚类分布为脾气亏虚、瘀血阻络49例(31.4%);脾肾阳虚、瘀血阻络57例(36.5%);肝肾阴虚、瘀血阻络29例(18.6%);热瘀交阻21例(13.5%)。结论 DPN患者中医证型以瘀血阻络为主,分为脾气亏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热瘀交阻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