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早期诊断对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对AKI的诊断仍然没有早期敏感特异的指标.本文通过对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肾损伤分子1、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等AKI早期标志物基本特征、基础与临床研究、应用前景等方面的阐述,探讨其在AKI早期诊断、功能分级及预后判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s,ICU)患者的常见疾病,死亡率高。目前,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发布的最新AKI临床实践指南仍以血肌酐值及尿量作为AKI的诊断标准,对AKI的早期发现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一些AKI生物标志物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如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白介素-18、肾损伤分子-1、L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和组织抑制金属蛋白酶-2、MicroRNA(miRNA)等,但因ICU中AKI患者存在更复杂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改变,这些生物标志物在ICU中并没有得到广泛使用,本文就AKI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在ICU患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临床常见危重症,发生率高,死亡率高。AK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和治疗成本的有效方法。目前临床上早期诊断AKI的生物标志物是尿液中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 2,TIMP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7,IGFBP7)浓度的乘积。TIMP2和IGFBP7的生物学功能,特别是在肾脏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文首先分析二者所属家族的蛋白特征和生物学功能,再对二者在肾脏发育和AKI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文献分析,从而为临床医师深入了解TIMP2和IGFBP7作为AKI生物标志物之外的作用和功能提供参考,并为其准确利用TIMP2和IGFBP7诊断和治疗AKI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由各种因素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尽管科学在发展,发病率、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这主要是由于对肾脏损伤的早期诊断缺乏敏感的、特异性的指标,使得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窗口。研究发现在AKI的早期给予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所以AKI的早期诊断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关键措施,期间出现了一系列AKI的早期分子标志物,包括NGAL、IL-18、miRNA、KIM-1、NAG、L-FABP、TIMP-1、IGFBP-7、TFF-3、GST-π、MYL12B等。本文就这些AKI分子标志物进行总结,阐述这些分子标志物在AKI诊断及预后预测中的价值,以便于及早制定有针对性的AKI治疗及护理策略,使早期诊断、早期干预AKI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因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传统的AKI诊断标志物“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尿量”等会不同程度受到“年龄、性别、蛋白质摄入量、利尿剂”等的影响而在早期诊断方面具有局限性,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以期改善预后。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肾损伤因子-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血清胱抑素C等在早期诊断AKI方面有一定的价值,根据作用机制不同,有的还可以反映肾损伤部位,判断病因,甚至预测预后,本文将就近年来发现的AKI早期诊断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陈洪  周春华 《北京医学》2015,(2):148-150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临床常见危重急症,发病率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及术后患者中为5%~20%[1],ICU内AKI发生率为普通住院患者的5~20倍[2]。研究发现AKI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5.6%、60.3%[3]。缺乏早期、敏感的诊断标志物是影响AKI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相关生物学标志物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患者AKI早期预测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6月入住ICU的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常规生化 结果,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胱抑素C(serum cystatin C,sCys C)、血和尿中性粒细胞胶原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serum 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sNGAL and urinary 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uNGAL),尿肾损伤因 子-1(urinary kidney injury molecule-1,uKIM-1)、尿白细胞介素-18(urinary interleukin-18,uIL-18)、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 酶(urinary N-acetyl-beta-D-glucosaminidase,uNAG),对比AKI和非AKI患者上述指标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共收集176例患者,诊断AKI 71例,其中57例入ICU时即并 发AKI,14例入住24 h后发生AKI。AKI分级高者行肾替代治疗比例也增高,病死率18.8%(占死亡总数46.5%)。AKI患者 sCys C,sNGAL,uNGAL和uIL-18明显高于非AKI患者(P<0.05),其中sCys C和uNGAL水平随AKI分级而升高。14例入住 24 h后发生AKI的患者其入ICU时sCys C,uNGAL,uIL-18,uKIM-1均值明显升高(P<0.05);uNGAL,sCys C,uIL-18诊 断AKI对应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2%,76.1%,54.9%和93.3%,96.2%,78.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0.90, 0.69。结论:sCys C,uNGAL和uIL-18有助ICU早期预测和诊断AKI,并可能有助于AKI分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中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和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中的应用。方法:119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根据AKI诊断标准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分别采集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液和尿液标本,采用酶法进行血肌酐(Scr)测定、ELISA法进行尿KIM-1和尿IL-18测定。结果:119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有29例患者在24~48h内Scr绝对值升高≥26.4μmol/L,或Scr较基础值升高≥50%,符合AKI诊断标准,AKI发生率为24.3%。与术前相比,AKI组患者尿KIM-1术后4h开始升高、尿IL-18术后6h开始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KIM-1和尿IL-18与血Scr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6和0.812(P0.01)。尿KIM-1在AKI诊断中ROC曲线下面积为0.855,95%可信区间为0.717~0.993(P0.01);尿IL-18在AKI诊断中ROC曲线下面积为0.823,95%可信区间为0.661~0.985(P0.01)。结论:检测尿KIM-1和尿IL-18对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发生AKI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肾损伤(AKI)是住院患者尤其危重症患者的常见病,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由于血清肌酐值和尿量变化在早期诊断AKI和评判预后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寻找并获得有潜力的AKI生物标志物可对临床实践有诸多帮助,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相继被发现一些新型AKI生物标志物,如细胞周期阻滞标志物(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基质金属蛋白酶7、微RNA、血管紧张素原等,在评估AKI进展和不同病因引起的AKI方面具有应用前景。联合评估多种生物标志物不仅能明显提高早期诊断AK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预测预后也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的浓度,探讨KIM-1是否对脓毒症相关肾损伤具有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自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76例,另有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KIM-1、血β2-微球蛋白(beta 2-microglobulin,β2-MG)。随访28天,记录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随访28天,51例患者出现AKI,AKI发生率29%。脓毒症患者KIM-1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全部患者按KIM-1浓度五分位分组,随着KIM-1浓度升高,AKI发病率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KIM-1是预测肌酐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16,95%CI:1.155-1.737)。KIM-1是预测急性肾损伤的指标,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结论 KIM-1在肾损伤早期浓度升高,并与急性肾损伤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KIM-1是脓毒症相关肾损伤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诊断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标准,比较急性肾损伤网(acute kidney injury network,AKIN)及RIFLE标准对心脏术后AKI的发病率及预后差异.方法 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所有行心脏手术的住院患者资料,根据AKIN与RIFLE诊断标准,对心脏术后AKI患者的发病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AKIN及RIFLE标准对心脏术后AKI的发病率差异,并对心脏术后AKI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调查,观察比较患者长期预后情况.结果 (1) 548例心脏手术患者中,根据RIFLE标准诊断心脏术后AKI的发生,与AKIN标准比较,发现AKIN标准诊断的1期AKI的发生率与相对应的RIFLE标准诊断的Risk期AKI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而2期AKI的发生率与Injury期AKI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对于两者诊断的Ⅲ期AKI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对于2诊断标准在AKI患者预后比较发现,AKIN标准对患者预后没有表现出优势.在对AKI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调查中,53例参与随访,28例出现失访,失访率为34.57%;随访患者第1月、第3月、第6月肾功能与出院时肾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 AKIN标准较RIFLE标准诊断术后AKI发病率稍高,但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 (2) AKIN与RIFLE两标准比较,对改善心脏术后AKI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 (3) AKI患者出院后肾功能与出院时肾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病情况、致病原因及治疗措施等,为明确诊断、及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56例AKI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病变程度以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病因AKI患者的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KI分级越高病死率越高(P0.05),透析和非透析治疗的病死率相似(P0.05)。结论:AKI的预后与其病因和分级关系密切,透析治疗对AKI患者的预后无显著改善,AKI早期诊断、及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常合并多学科并发症,内外科各种病因均可导致AKI,目前常用的血清肌酐及尿量在作为诊断要素明确AKI时常为时尚晚,因此了解AKI时的细胞和分子途径对于早期干预、早期预防AKI有很大意义,如肾小管上皮细胞、SOX9、细胞周期阻滞等对于评估AKI的活动及预后均有重要优势。  相似文献   

14.
赵安佩 《西部医学》2017,29(2):276-279+283
【摘要】 急性肾损伤(AKI)是感染、药物使用及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如何及早发现并予以预防,减少进入透析率及死亡率是治疗重点之一。早期 AKI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为诊断和治疗AKI提供了可能。目前已有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NGAL)、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 C(Cys C)、白介素 18( IL 18)等标志物广泛用于临床诊断。近年来仍有新的AKI标志物得以发现,逐步用于临床监测及预后评估。本文就其中几种标志物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陶怡婷 《医学综述》2013,19(6):986-988
急性肾损伤(AKI)是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早期发现AKI并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影响着患者的预后。传统的AKI诊断指标为血清肌酐水平上升,但血清肌酐的上升往往发生在AKI出现后的48~72 h,不利于AKI的早期诊断。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性脂质运载蛋白、肾损伤分子1、胱抑素C、白细胞介素(IL)18、IL-6、IL-8、脂肪酸结合蛋白、神经生长因子1等的检测可能会更早地预测AK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接受体外循环换瓣术患者检测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l(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和尿肾损伤分子-1(acute kidney injury,KIM-1)对早期诊断急性肾损伤(AKI)以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接受体外循环换瓣术患者78例术后分为AKI组20例和非AKI组54例,分别留取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液和尿液标本,检测血清肌酐(Scr)、HMGB1和尿KIM-1水平。结果:AKI组血清Scr在术后24 h升高显著,符合AKI诊断标准,48 h达到高峰值,不利于AKI早期诊断。AKI组术后6 h及以后时间点的尿KIM-1显著高于非AKI组,术后24 h及以后时间点血清HMGB1高于非AK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KI组术后6 h尿KIM-1与48 h血清Scr水平(r=0.743)、术后24 h血清HMGB1与7d血清 Scr水平(r=0.815)均呈正相关(P<0.01)。AKI组ROC曲线下面积0.821,95%可信区间为0.812~0.863(P<0.01),临界点取1.97 ng/mL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4.21%和75.14%。以术后24小时血清HMGB1判断预后,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95%可信区间为0.837~0.899(P<0.01),临界点取4.08 ng/mL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0.30%和89.12%。结论:体外循环下接受换瓣术的患者,检测尿KIM-1和血清HMGB1水平对早期诊断急性肾损伤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02年急性透析质量倡议组(acute dialysis quality initiative group,ADQI)制定了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RIFLE分成诊断标准[1],将AKI分为如下5期:1期,风险期(risk of renal dysfunction,R);2期,损伤期(injury to the kidney,I);3期,衰竭期(failure of kidney function,F);4期,失功能期(loss of kidney function,L);5期,终末期肾病期(end - stage kidney disease,ESKD).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的定义和分期标准不断被更新并趋于统一,从ARF到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从风险期、损伤期、衰竭期、丧失期、终末期肾病(risk,injury,failure,loss,end stage kidney disease,RIFLE)标准到急性肾损伤网络(acute kidney injury network,AKIN)分期,这2种分期标准在进行诊断时各有利弊。文中对AKI的定义、诊断标准等问题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血、尿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 18 ,IL-18)和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 1,KIM-1)联合检测在冠心病介入术后急性肾损伤( acute kidney injury,AKI) 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诊断为冠心病并行介入术治疗的患者243例,分为AKI组48例,非AKI组195例;收集所有患者术后0、2、4、6、8、10、12、24、48、72 h血液及尿液样本,检测各时间点血液样本的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IL-18和KIM-1,尿液样本的IL-18和KIM-1水平。结果:AKI组患者术后12、24、48、72 h SCr值均明显高于0 h基线值(P均<0.05);AKI组术后各时间点血、尿IL-18和KIM-1水平均高于0 h基线值,IL-18在2 h(血)或4 h(尿)时达到峰值,KIM-1在6 h(血)或8 h(尿)时达到峰值(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KI组术后血(2 h)、尿(4 h)IL-18和血(6 h)、尿(8 h)KIM-1水平均与术后24 h SCr呈正相关(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2 h)、尿(4 h)IL-18和血(6 h)、尿(8 h)KIM-1 ROC曲线下面积(AUC)对AKI的诊断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血(2 h)、尿(4 h)IL-8和血(6 h)、尿(8 h)KIM-1联合检测诊断AKI的AUC均大于两者的单独检测。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术后的2 h血IL-18、4 h尿IL-18、6 h血KIM-1、8 h尿KIM-1的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AKI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或可成为早期诊断AKI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尿维生素D结合蛋白(urine vitamin D-binding protein,uVDBP)的排泄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ic mellitus,T2DM)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u VDBP在T2DM患者中的检测意义及其与肾小管的关系,为T2DM肾损害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方向。方法: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105例T2DM患者(患者组)和同期募集健康体检者30例(正常对照组),收集所有入组人员的一般资料及血、尿液生物化学指标,并采用ELISA法检测uVDBP、尿人肾损伤因子-1(urine kidney injury molecule 1,uKIM-1)、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urine 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uNGAL)、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ine retinol-binding protein,uRBP)水平,再经尿肌酐(creatinine,Cr)校正为u VDBP/Cr、uKIM-1/Cr、u NGAL/Cr、u RBP/Cr。采用Pearson和Spe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