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于1993~1998年采用股四头肌松解术治疗膝关节纤维性僵直87例,术后配合功能康复护理,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87例膝关节僵直患者,男52例,女35例,年龄18~63岁。87例中股骨干骨折石膏固定时间过长26例,髌骨骨折23例,胫骨平台骨折18例,股骨髁上骨折20例。僵直时间8月~3年,平均1年2月。术前膝关节屈曲<35°79例,<45°8例。行股四头肌松解术后辅以早期锻炼,膝关节屈曲达90~130°。二、术后护理要点及体会1.关节屈伸锻炼:手术后24小时根据情况可酌情鼓励作股四头肌锻炼,但暂不进行膝关节伸屈活动。在不影响手术效果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膝关节是由股骨内、外侧髁和胫骨内、外侧髁及髌骨所构成的,在人体中是最大也是最复杂的关节,活动量大容易受到损伤。膝关节在受到外伤时,经常会出现关节囊积液。本文对我院骨科诊断为膝关节外伤后关节腔积液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从本院骨科抽取2013年1~12月由于膝关节肿胀或者外伤前来就诊的患者50例,年龄18~70岁,平均43岁。其中左膝32例,右膝15例,双膝3例。临床症状:外伤后膝关节红肿,活动受限,部分患者有浮膑现象,过伸或全屈实验阳性。所有患者均是由于膝关节外伤后肿胀前来就  相似文献   

3.
目的:胫骨平台骨折的几种治疗方法的比较,选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最佳方案,方法:本组总经胫骨平台骨折52例,按AO分型和塌陷程度分为B,C两种类型,B1,B2型骨折主要采用手法整复骨牵引或石膏外固定,B3,C1型骨折主要采用撬拔复位,植骨后采用松骨骨螺钉固定,C2,C3型骨折主要采用是坚强固定。结果:52例胫骨平台骨折获得随记47例,膝关节功能恢复按关节功能,活动范围,膝关节轴线,关节稳定性及骨折复位综合评定,膝关节功能优良者41例(87.24%),可及差6例(12.76%)。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应以关节面损伤程度为中心,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早期膝关节功能练习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胫骨平台骨折是指由内、外翻应力及垂直压力所致的胫骨内外髁劈裂或塌陷骨折,占骨折总数的4.38%[1] .多为交通事故或高处坠落所致的高能量损伤,波及负重关节面,常合并半月板及关节韧带的损伤,易导致膝关节强直、创伤性关节炎、关节不稳或者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关节镜下钢板内固定法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的优点,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手段.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采用关节镜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7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膝关节功能障碍是膝部骨折如髌骨、股骨髁、胫骨平台等部位骨折,关节制动后常见的并发症。自2005年以来,我科采用红外线、关节松动术、牵拉技术对87例膝部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9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术式分为对照组(46例)与观察组(47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给予观察组膝关节镜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下床活动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87.23%)高于对照组(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显著,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缩短骨折愈合及下床活动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补肾活血法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7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一般资料 本病的诊断依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以下简称<标准>):膝关节慢性疼痛,体位改变时明显,可伴关节肿胀、酸楚、僵硬、麻木,伸屈活动受限,被动活动时可触及粗糙的摩擦感,局部肌肉可见萎缩;X线照片显示股骨及胫骨关节有骨赘形成,胫骨髁间隆突变尖,关节间隙变窄等.73例病人其中女性24例, 男性49例;年龄最大84例,最小49岁;病程最长11年,最短1年零6个月;单侧膝关节发病者 19例,双侧54例;治疗时间最短2周,最长3个月,一般为1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8.
患者李某,女,62岁,形体肥胖,左膝关节疼痛两年余,无明显外伤病史.患者自述两年前左侧膝关节有轻度痛感,早晨起床时左膝关节经常出现僵硬、疼痛的感觉,下蹲时困难,起立时需有家人扶持.此后,其左侧膝关节的疼痛逐渐加重,疲劳后或上下楼梯时痛感尤为明显.查体显示:患者的左膝关节稍肿胀,膝下及两侧有压疼感,活动髌骨时该关节有疼痛感,且伴有关节僵硬、腰痛、体重减轻、易感冒、舌淡、苔白、脉濡缓等症状.进行X线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左膝关节的正位片、侧位片均显示该关节间隙变窄,胫骨髁间棘变尖,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辅助治疗30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4月-2011年12月,对30例胫骨平台骨折应用膝关节镜进行关节内清理、胫骨平台复位、关节软骨及韧带修复、骨折内固定等手术治疗。结果:术后30例全部随访,时间为8~30个月,平均16个月,28例骨折线消失,关节面平整,关节功能恢复好;2例术后出现胫骨外侧髁稍变形、关节面欠平整,负重时有弹响及疼痛。膝关节功能按Merchan等评分标准:优19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达93.3%。其中无一例感染或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膝关节镜下辅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在直视下探查,明确诊断,关节镜手术有手术创伤小、复位准确、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辅助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王建祥 《河北医学》2008,14(8):997-998
胫骨平台是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受着体重负荷和膝关节的复杂运动。胫骨平台骨折与合并伤是膝部严重的创伤,治疗不当,将导致膝关节不稳、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以及促发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自1996年5月至2007年5月,我院共手术治疗6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总结如下:1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9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取膝关节镜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6个月两组关节功能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49%(43/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0%(3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5/4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66%(1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膝关节镜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有效提高患者关节功能优良率,缩短愈合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腓骨上段截骨结合关节镜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对力学、疗效改变。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膝关节炎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A组(单纯腓骨上段截骨术,30例)和B组(腓骨上段截骨术+膝关节镜清除术,34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胫骨关节间隙角、股骨胫骨角、胫骨平台成角及膝关节功能。结果:B组患者胫骨关节间隙角、股骨胫骨角、胫骨平台成角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3 d两组患者H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B组患者HHS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骨上段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维持患者力学稳定性,提高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股骨髁间骨折、胫骨平台骨折、髌骨骨折均系膝关节内骨折行手术切开骨折复位行内固定患者的护理.方法:在膝关节骨折术后2 d急性期过后即应用CPM活动器让膝关节行被动的持续的活动,并配合股四头肌主动舒缩活动,做好相应护理.结果:本组78例患者疗效满意,术后功能恢复好.结论:CPM的应用有效防止了膝关节内粘连、僵硬强直,并促进损伤的软骨再生与修复,利于骨折的愈合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利用自体骨植骨的方式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有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膝关节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例(12膝).观察术后患者疼痛、关节活动范围、畸形矫正程度及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并对患者手术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例患者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有效修复,承载假体可靠;术后载线片显示胫骨假体下方无骨质缺损表现,假体位置良好.术前HSS评分平均为(19.0±4.0)分,术后HSS评分平均为(87.6±12.5)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HSS疼痛评分为(14.8±3.6)分,术后为(25.4±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61.0±14.7)°,术后平均为(107.3±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平均胫股角(FTA)为(182.1±10.7)°,术后平均FTA为(176.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使用自体骨植骨修复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平台骨缺损,可合理利用截骨获得的自体骨,达到缺损部位的理想修复,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胫骨平台的骨量,又重建了胫骨假体的均衡力学支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自体骨-骨膜复合物修复膝关节的软骨缺损术后康复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胫骨平台骨折伴关节软骨缺损手术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 本组6例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0.5~1.5年,平均1年.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良好,疼痛症状基本消失.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综合评价,术后膝关节功能优3膝、良2膝,优良率83.3%.结论 加强自体骨-骨膜复合物修复膝关节的软骨缺损术后的康复护理,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分析膝关节镜下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方式选择及对比分析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术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6月期间行膝关节镜下内固定治疗的胫骨髁间棘骨折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Orthocord缝线固定组21例、钢丝固定组19例、螺钉固定组16例.术前与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均采用Lysholm评分.结果 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21个月.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平均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ysholm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膝关节X线片显示骨折完全愈合.其中3例出现前交叉韧带小部分断裂损伤,经关节镜治疗后取得满意恢复效果.结论 膝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创伤小、固定牢靠,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固定方式,术后可早期活动,使关节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恢复,是值得肯定的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我院 198 3年 5月~ 2 0 0 1年 9月 ,采用膝关节前、后入路手术治疗膝交叉韧带断裂伤 8例 ,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8例均为男性 ,年龄 18~ 5 6岁 ,平均 36 .5岁。左膝伤3例 ,右膝伤 5例 ;交通肇事伤 6例 ,高空坠落伤 2例。术前检查 :患侧膝关节明显肿胀 ,浮髌试验 (+) ,前后抽屉试验 (+) ,轴移试验 (+) ;3例侧方应力试验 (+) ,2例伸足趾功能丧失。患者均摄双膝关节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 ,可见胫骨平台前后有骨折块。加摄屈膝 90°位片 ,胫骨呈现异常前或后移 ,移动比分别在 2 0以下和 (或 ) 80以上 ,中点测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SchatzkerⅥ型骨折行内外侧双钢板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为胫骨平台SchatzkerⅥ型骨折手术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9例,术前行DR及CT平扫加三维重建明确骨折具体部位、关节塌陷移位程度;术中采用胫骨近端内外侧双钢板螺钉固定;术后予以抗感染抗血栓治疗,辅以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和器械辅助训练。观察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39例患者全部获得骨性愈合。参照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23例,良14例,中2例,总优良率为94.9%。术后患者在疼痛、关节功能、活动度、屈曲畸形、关节稳定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外侧双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Ⅵ型骨折固定可靠,术后配合关节功能锻炼和器械训练,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熊道海  张克远  曹力  李纲 《新疆医学》2006,36(6):102-103
我们自2003年4月~2006年6月关节镜治疗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股骨髁间窝撞击症病例100例120膝。主要病因为股骨髁间窝退行性狭窄、骨赘增生或前交叉韧带胫骨嵴止点处骨赘形成,造成股骨髁间窝出口前缘结构于膝关节伸屈时磨擦撞击前交叉韧带产生相应临床症状。其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前部或定位不确定的钝痛、渐进性关节伸屈障碍和反复关节积液。关节镜检可见前交叉韧带与股骨髁间窝结构发生磨擦、卡压致韧带纤维部分断裂或可动范围缩小。本组病人均在关节镜下行髁间窝扩大成形术,术后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恢复较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分析胫骨假体在矢状面上的位置对牛津(Oxford)单髁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行膝关节内侧间室单髁置换术的患者。依据术后胫骨假体后倾角度(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 将患者分为PTS标准组(PTS≥3°且PTS<8°)及PTS异常组(PTS<3°或PTS≥8°)。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比较两组病例术后膝关节协会临床评分(Knee Society Clinical Score,KSS-C)、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Functional Score,KSS-F)及膝关节活动范围,并评估手术前后PTS变化值与术后KSS-C评分、KSS-F评分及膝关节活动范围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72例患者(82膝),其中PTS标准组51例患者(58膝)、PTS异常组21例患者(24膝),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3.6个月。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前膝关节活动范围、术前KSS-C评分及KSS-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随访时,所有病例在膝关节活动范围、KSS-C评分及KSS-F评分上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病例在术后KSS-C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S标准组(88.76±2.79)vs. PTS异常组(84.42±3.35),P<0.01],但在术后KSS-F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手术前后PTS的变化值与术后KSS-C评分(r=-0.034,95%CI:-0.247 ~ 0.186,P=0.759)、KSS-F评分(r=-0.014,95%CI:-0.238 ~ 0.198,P=0.901)及膝关节活动范围(r=0.045,95%CI:-0.214 ~ 0.302,P=0.686)无相关性。结论: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中采用3°~<8°的PTS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功能,术中应避免胫骨假体PTS的过度增大或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