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附加条件建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对3批ITP模型小鼠相关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按照病证结合模型辨识标准,评估注射APS的被动性免疫造模法复制的小鼠模型是否能够模拟人类ITP发病过程与临床特征。结果:注射APS复制的ITP模型小鼠特征如下:1)模型小鼠外周血小板计数下降、凝血时间延长,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骨髓产板巨核细胞减少,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0.001)。3)模型小鼠注射APS部位或其他部位有自发性出血。4)造模1周后模型小鼠即有活动减少,行动迟缓,不思饮食,进食(水)量明显减少,大便溏稀,皮肤瘀斑、瘀点,皮肤或注射部位自发性出血,并随造模时间延长,上述表征日趋加重。结论:在非附加任何条件下,注射APS的被动免疫造模法复制的ITP动物模型符合病证结合模型特征,从而为开展中药药理学实验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验证ITP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免疫法造模,依造模时间不同分3组,检测各组的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分类、病理及中医证候的变化.结果:模型1组,血小板在低水平维持72h恢复正常,模型2、3组,血小板在低水平维持48h即恢复正常,造模小鼠具有气虚血瘀证表现.结论:不加任何干预方法建立病证结合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不统血证动物模型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脾不统血证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现代医学免疫法腹腔注射抗血小板抗血清 ,结合中医苦寒泻下法灌胃番泻叶水浸剂 ,建立ITP脾不统血证动物模型。观察小鼠一般体征、外周血象、血清D -木糖含量、T淋巴细胞亚群及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变化 ,并予中药复健方加减归脾汤治疗。结果 :ITP脾不统血证动物模型符合ITP疾病特点 ,未改变ITP疾病模型的关键指标 ,未影响血小板减少造模法的主要特点 ;同时模型小鼠出现明显脾不统血证主症及脾虚客观指标变化 ,经中药复健方治疗后 ,脾不统血证主症和脾虚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免疫法结合苦寒泻下法建立ITP脾不统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可靠 ,重现性强 ,为中医药研究治疗ITP脾不统血证提供了较为合适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从肾论治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都已取得丰硕成果。中医认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肾虚为本,瘀血、火热、风邪为标,临证时应辨证论治、病证结合方能获效。然补肾中药的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鉴于ITP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晰,因此探讨人类ITP发病相近或相似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对ITP发病机制的认识与治疗效果的评估。系统回顾ITP模型的发展过程,对不同时期ITP的主动诱导、被动诱导(包括:抗血小板和单、多克隆抗体诱导、过继转移)以及基因工程病理模型在ITP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分析,为ITP的发病机制与药理学研究等提供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证结合肾阴虚小鼠模型。方法:将 ITP BALB/c 小鼠疾病模型与口服甲状腺素片肾阴虚模型进行融合。结果:该模型除具有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增多等 ITP 疾病模型特点外,还具有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增高,促甲状腺素激素(TSH)降低,睾酮、皮质醇、雌二醇、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升高,饮水进食量增多,体重下降,体温升高等肾阴虚模型特点,滋肾阴方改善上述主要指标的异常,而助肾阳方反之。结论:ITP 病证结合肾阴虚小鼠模型造模方法简便,指标可靠,可为中医药临床基础研究提供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7.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系血液系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中医药治疗ITP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主要从ITP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临床研究和中医药治疗ITP的机制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为ITP的临床治疗选择提供新的思路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常见的免疫疾病,主要是由于自身抗体同血小板结合,引起血小板的破坏增多。鉴于与其自身免疫相关的发病特点,本病的研究必须建立在与疾病本质相似的动物模型上。目前国内对ITP的实验研究主要采用免疫法造模。或者免疫法结合其它方法造模。笔者在实验中从经济有效的角度对该法进行了进一步摸索并稍加改进。  相似文献   

9.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ITP)既往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最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本病发病率高,容易复发,预后良好,是血液系统疾病中研究较多的疾病之一,本文主要从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ITP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中医证候模型研究思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动物模型是动物实验研究的首要因素,而颈椎病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塑造是实现颈椎病中西医结合现代化研究的关键环节。就有关颈椎病的病与证、疾病模型、证候模型及病证结合模型的研制(包括动物选择、造模方法、模型评价)等相关内容加以论述;从病证同塑、病证复合、基因敲除与转基因技术等角度探讨颈椎病中医证候模型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气滞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气滞血瘀证是临床常见证型,它的形成与饮食、情绪、环境等因素有关。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加大,情志不舒在所难免,再加上饮食油腻等方面的原因,很容易引发气滞血瘀型疾病。临床研究和治疗大都停留在外部宏观手段和技术上,很难对证型发展的微观改变及证型演变规律进行深入系统的了解,这就需要制作和临床发病机制相关的动物模型。为了了解近些年气滞血瘀证及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的现状,本文就造模方法、检测指标及造模原理等方面进行综述。气滞血瘀证常见的造模方法有肾上腺素法、右旋糖酐法、声光电复合刺激法、束缚法、夹尾法、高脂寒凝法、睡眠剥夺法等。模型成功与否的验证指标主要为血液流变学指标,其次还有旷场试验、微循环、体重、神经递质、血管内皮因子等方面的检测。常见的气滞血瘀证病证结合模型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气滞血瘀证模型、气滞血瘀证妇科疾病特点模型、糖尿病气滞血瘀证模型、非小细胞肺癌气滞血瘀证模型、气滞血瘀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等。不同的造模方法应用不同,本文通过将近些年造模方式、原理、检测指标进行汇总,为规范气滞血瘀证动物模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动物模型及其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发现目前IBS-D疾病模型的造模方法较多,以大鼠复合因素造模法为主,常通过番泻叶灌胃、母婴分离、直结肠刺激、急慢性应激等多种方式的单独或联合应用达到造模效果。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证型研究不全面,且缺乏规范的评判标准,以肝郁脾虚证和脾肾阳虚证IBS-D模型最为多见,多采用不同证型致病因素的叠加进行造模。因此,基于疾病模型基础上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仍是当前开展中医药基础研究的关键和难点。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杉  张敏  李琳  李苒  于春泉 《天津中医药》2013,30(12):729-731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把人类疾病的某些特征在动物上加以模拟,复制出与人体疾病症状和病理改变相同或相似的动物模型。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药物疗效评价必不可少的工具。目前,建立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动物模型常用的方法有两类,一是病证结合与中西医结合模型,二是转基因动物模型。现仅就这两类动物模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现有的喉痹动物模型,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及研究喉痹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中医喉痹与咽炎相对应,以"喉痹、咽炎、动物模型"为主题词在线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Sino Med)和Pub Med数据库近5年为主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目前模型动物可选择大鼠、家兔、豚鼠、猕猴。造模方法中常用的氨水直接造模法、氨水加松节油复合造模法和细菌注射法已较为成熟,吡啶诱导法、辣椒素诱导法、沙尘诱导法等亦各具特色。喉痹相关病证动物模型已有阴虚型及肝郁脾虚型慢喉痹大鼠模型的探索。现有模型评价指标多样,包括表观行为学、组织病理学、生化指标、血液流变学等。主要问题有模型构建方法与临床咽炎形成的病因、机制等存在差异,缺乏分子水平的病理机制阐述;造模给药浓度、给药频率及周期的确定等缺乏统一标准;部分评价指标的判别存在主观性;用于研究中医证型相关的喉痹病证动物模型不足。结论:喉痹相关动物模型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如深入探讨模型分子病理机制与临床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或一致性,同种模型应统一造模给药浓度、频率,规范造模后的评价指标等;其次,与中医证候相契合的喉痹相关病证动物模型亟待探索,以利于中医药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5.
高血脂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高血脂症成为现代常见临床疾病。目前对于高血脂症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与西药相比,中药治疗高血脂症的机制复杂,但鲜有不良反应发生。为探究其病理病机,寻找预防和治疗措施,阐明中药治疗高血脂症的优势和特色,需要建立与人类高血脂症相类似的动物模型。动物模型是实验研究的基础,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要尽量与病程发展相吻合,动物模型的评价指标也要尽量与临床指标相对应。理想的高血脂症模型应该具备造模方法可重复、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便于推广等特点。目前高血脂症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众多,化学诱导是最常用的方法,实验动物主要是大鼠、小鼠,先天性模型和转基因模型较为少用。不同动物的生物特性不同,适合的造模方法也不尽相同。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周期、实验技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模型动物和造模方法是高血脂症实验成功的关键。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过高血脂症模型动物的选择、造模方法及对应的模型评价指标进行归纳总结,为降脂中药新药开发者研究、选择和建立高血脂症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近年来中医药研究领域运用的脑出血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胶原酶诱导法、脑内注血法、自发性脑出血大鼠、明矾溶液脑内注射法、病证结合法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其做一评价,从而提出建立合理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中医药防治脑出血实验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更年期综合征动物模型的特点及发展方向。方法:分析和归纳现有更年期综合征动物模型的优势及不足,提出完善现有更年期综合征动物模型的思路和方法。结果:建立体现病证结合的更年期综合征动物模型和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反治验证,有利于对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结论:病证结合方法是完善更年期综合征模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医证候模型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迅猛,近年来随着中医病证方药的研究不断加深,为了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中医证候模型研究更加具体和深入。气虚血瘀证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证型,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病、癌症等疾病中多有出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因老年人多气虚,多血瘀的体质特点,气虚血瘀证的研究已成为中医学界的热点问题。综合近年来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将其造模思路概括为病理造模、病因造模、病证结合造模三方面。通过观察实验动物出现符合中医理论的宏观表征、肢体行为学表现,以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评价造模方法,为气虚血瘀证造模方法提供思路与借鉴,针对气虚血瘀证类模型的研究应遵循因-脉-证-治的思路,即病因-外在表征-病理机制-辨证论治,将中医证候模型研究同现代科学结合,令造模方法规范化发展,构建相对完善的气虚血瘀动物模型造模方法,为今后探究气虚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及新的治疗思路提供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