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长眼轴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64例,分为两组,其中长眼轴患者30例为试验组,正常眼轴患者34例为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后观察各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后裸眼远视力,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残留散光及术后残余散光,人工晶状体的旋转度数等情况.结果:术后裸眼远视力(LogMAR)在试验组为0.06±0.11,对照组0.03±0.08,均较术前改善(P<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残余散光在试验组为0.44±0.09D,对照组为0.41 ±0.08D,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人工晶状体旋转度数(4.43°±1.36°)大于对照组(3.59°±1.1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眼轴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Toric IOL术后人工晶状体旋转度数较正常眼轴者大,但是术后裸眼远视力、残余散光与正常眼轴者相比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非球面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视力和对比敏感度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2014-05/2015-05期间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合并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58例72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植入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29例36眼;对照组植入散光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29例36眼。术后随访1、6mo,观察术后患者的裸眼远视力(UCDVA)、裸眼近视力(UCN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残余散光、暗光下对比敏感度。
  结果:两组术后1、6mo UCDVA、BCNVA、BCDVA 以及残余散光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6mo 的 UCNVA 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mo 两组对比敏感度在高空间频率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非球面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疗效确切,与散光型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均可改善患眼视力,且采用非球面散光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后可获得更好的裸眼近视力和对比敏感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非球面矫正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比较,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远近视力、剩余散光、视远脱镜率、视近脱镜率、视觉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等情况.方法:选取2014-02/2016-06在我院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46例48眼,实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植入AcrySof IQ ReSTOR Toric人工晶状体23例24眼作为试验组;AcrySof IQ 人工晶状体23例24眼作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mo,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UCDVA)、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裸眼近视力(UCNVA)、最佳矫正近视力(BCNVA)、剩余散光和术后患者视远脱镜率、视近脱镜率、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满意度.结果:术后1、3、6mo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远视力和最佳矫正近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裸眼远视力、裸眼近视力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wk,1、3、6mo的剩余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时两组患者对疗效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视近视远脱镜率,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具有良好的近附加和散光矫正,可为患者提高良好的裸眼远视力和裸眼近视力,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脱镜率和对疗效的满意度,是白内障术后患者尤其是散光伴有明显视近阅读需求患者的福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植入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与AcrySof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确诊为老年性白内障并伴有规则角膜散光的患者56例63眼,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别植入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实验组)27例30眼;AcrySofNatural球面人工晶状体(对照组)29例33眼。均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时间6mo。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前术后角膜散光变化情况、术后散光、AcrySofToric人工晶状体轴位稳定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wk,6mo裸眼视力,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wk,6mo散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6mo的角膜散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crySof Toric IOL的轴位移动度,术后1d;1wk;1,6moIOL平均轴位移动度分别为:(4.22±1·69)°,(4.64±1.97)°,(4.87±1.91)°,(5.39±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59,P>0.05)。术后6mo96.67%的患眼轴位移动度<10°。结论:与普通球面人工晶状体比较,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能安全、有效、稳定矫正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具有良好的轴位移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 0眼白内障实施晶状体超声乳化并植入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 ,对照组5 0眼植入眼力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IOL) ,观察术后1周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以视远矫正度数矫正近视力、中间距离视力、对比敏感度、视觉症状及MIOL组术前术后散光变化。随访3月,观察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无明显差异(P >0. 0 5 ) ;裸眼近视力、视远矫正度数矫正近视力及中间距离视力,MIOL组明显优于SIOL组(P <0 . 0 5、P <0 . 0 1) ;后发性白内障MIOL组13眼(2 6 .0 0 % ) ;SIOL组5眼(10. 0 0 % ) ,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 ;MIOL组手术前、后的散光状态无明显变化(P >0. 0 5 ) ;MIOL组对比敏感度明显下降。结论 MIOL在保证远视力的同时,又获得很好的中、近视力,取得近似“天然”的全程视力,使白内障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6.
万灵  吴峥峥  王蓉 《眼科新进展》2012,32(8):763-765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新型衍射型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Tecnis AMO00及非球面单焦点人工晶状体Tecni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根据植入的晶状体不同分为2组:多焦点组46例62眼,植入Tecnis AMO00新型衍射型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单焦点组42例68眼,植入Tecnis非球面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1个月和3个月随访,观察术后裸眼远视力、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及中间距离视力,术后3个月进行角膜内皮计数及角膜地形图检查,问卷调查了解视觉症状和视觉满意度。结果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两组间患者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和最佳矫正近视力均无显著差异。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多焦点组裸眼近视力分别为0.65±0.27和0.68±0.28,中间距离视力分别为0.64±0.22和0.67±0.25,相比单焦点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裸眼近视力(分别为0.28±0.26和0.30±0.25)和中间距离视力(分别为0.27±0.25和0.29±0.27),具有明显优越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散光状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前、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之间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焦点组脱镜率(96.77%)明显高于单焦点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焦点组4例患者诉轻度光晕、眩光,但在可以忍受范围内。结论新型衍射型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Tecnis AMO00能提供良好的全程视力,有效降低患者对老视镜的依赖,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7.
50例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 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5 0例 (5 0只眼 )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并植入 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MIOL ) ,对照组 5 0只眼植入眼力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 (SIOL ) ,观察术后 1周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视远矫正度数矫正近视力、中间距离视力、对比敏感度、视觉症状及 MIOL组术前术后散光变化 ;随访 3月 ,观察后发障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裸眼近视力、视远矫正度数矫正近视力及中间距离视力 ,MIOL组明显优于 SIOL组 (P <0 .0 5、 P <0 .0 1) ;后发障 MIOL组 13只眼 (2 6 % ) ,SIOL组 5只眼 (10 % ) ,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MIOL组手术前、后的散光状态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MIOL组对比敏感度明显下降。结论  MIOL在保证远视力的同时 ,又获得很好的中、近视力 ,取得近似“天然”的全程视力 ,使白内障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谢南明  吕旭菁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865-1868
目的:研究不同术式白内障术后患者的屈光状态变化规律,分析白内障术后患者屈光稳定性,为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获得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01/2015-12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26例150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第1组行上方3 mm透明角膜切口42例50眼;第2组行颞侧3 mm透明角膜切口52例60眼,第3组行3 mm上方角巩膜隧道切口32例40眼。分别测量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球镜度数及散光度数,对比分析术后患者的屈光状态变化规律及屈光稳定性。
  结果:裸眼远视力组内比较,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早期(术后1、3d)与术后1、3mo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较术前均提高明显,且均在术后1 mo趋于稳定;最佳矫正远视力组内比较,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wk与术后1、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与术后1、3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后较术前均提高明显,且均在术后1 wk趋于稳定;球镜度数组内比较,术后1、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远视漂移,术后1wk与术后1、3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wk与术后1、3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球镜度数在术后1wk趋于稳定;散光度数组内比较,术后较术前角膜散光度数均增加,术后1d,各组术后角膜散光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术后1wk与术后1、3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与术后1、3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较术前散光度数均增加明显,且均在术后1 wk趋于稳定。
  结论:白内障手术中3 mm左右上方透明角膜切口、颞侧透明角膜切口及上方巩膜隧道切口不同术式术后视力恢复均良好,均可作治疗白内障的常规手术术式;白内障术后早期屈光状态呈轻度远视状态,且在术后1 wk左右稳定,结合临床可指导配镜。  相似文献   

9.
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初步评估Array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有效性。方法 从我院住院的白内障患者中选择合适的病例。男4例4眼,女6例7眼,行标准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联合Array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后的远、近视力,角膜曲率,及视觉症状,结果 术后最好视力平均值:非矫正远视力为0.8,最佳矫正远视力为0.9,非矫正近视力为0.5,用视远的矫正度数矫正的近视力为0.6,最佳矫正近视力为0.9。角膜散光术前及术后无法小于1.5D。1例(9.1%)患者夜间有眩光。结论 Array人工晶状体可以同时提供良好的远视力和近视力,进一步的结论还有待大组病例的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对称性角膜切开术(AK)治疗伴有高度散光患者的安全、有效、可预测性。方法对27例(38只眼)散光>2.00 D伴随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AK。分别记录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时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地形图和IOL-Master。结果术前和术后曲率性散光的平均度数为(3.30±1.52)D和(1.59±1.20)D(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平均裸眼视力为0.28±0.23和0.55±0.28(P<0.01),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61±0.32和0.75±0.2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AK角膜散光切开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矫正曲率性高度散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程旭康  罗艳  鲁铭  冯劼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9):1745-1747
目的:观察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用于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41例47眼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2眼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25眼植入AcrySof IQ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6mo,分析不同时间点裸眼视力、术后残余散光、并发症等,比较两种人工晶状体的疗效。观察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稳定性。结果:术后随访观察6mo,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的实验组,术后裸眼视力平均0.73±0.37,明显优于植入AcrySof IQ人工晶状体的对照组平均0.47±0.18,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患者术后残余散光0.53±0.40D,明显低于对照组2.13±0.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组,随访6mo内视力稳定,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术后平均旋转4.22±1.46°。结论:对于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能够安全、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散光,提高术后视觉质量,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非球面散光型和非球面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效果。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 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在抚顺市眼病医院白内障科就诊的术前角膜散光为1.25 D以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06例(172眼)。根据自愿原则,其中50例(80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植入Acrysof IQ Toric IOL(SN6AT)作为Toric组,56例(92眼)患者植入AcrySof IQ IOL(SN60WF) 作为对照组。术前Toric组和对照组散光分别为(2.08±0.74)D、(2.14±0.95)D。术后6个月评估2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UDVA)、矫正远视力(CDVA)、脱镜率、残余眼散光和轴位旋转、对比敏感度、 波前像差、视觉满意度问卷调查等。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 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9例失访,失访率为8.5%,最终纳入对照组为51例(84眼),Toric组为46例(73眼)。术后6个月对照组和Toric组的UDVA(LogMAR)分别为0.22±0.14和0.15±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 P<0.001);CDVA(LogMAR)分别为0.11±0.09和0.09±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oric组看远脱镜率为77.8%(21/27),对照组为27.3%(9/3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5.15,P<0.001)。Toric组残余眼散光为(0.77±0.39)D,对照组为(1.99±1.12)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01); Toric组的轴位旋转4.6°±5.7°。Toric组低阶像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57,P=0.006)。 2组术后明视、暗视、暗视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视觉满意度调查问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非球面型IOL相比,非球面散光型可有效、安全地矫正白内障患者的术前角膜散光,稳定性好,大大提高术后脱镜率,且低阶像差更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合并低度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手术中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6年1-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白内障微切口超声乳 化吸除联合IOL植入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低度角膜散光(≤1.0 D)患者56例(65眼),根据患者 意向分为2组:散光组(Toric组,n=33眼)植入散光型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Toric IOL,SN6AT2 & SN6AT3);对照组(IQ组,n=32眼)植入非散光型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IOL,SN60WF)。观察2组 手术前后的裸眼远视力(LogMAR)、最佳矫正远视力(LogMAR),术前角膜散光,术后残余散光, 术后等效球镜度和IOL轴位等,并对术后残余散光进行矢量分析。随访3个月。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及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Toric组最佳矫正远视力中位数为0.39,IQ组为0.30。 术后3个月Toric组裸眼远视力中位数为0.09,优于IQ组的0.1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02, P=0.005)。术后3个月Toric组残留散光值中位数为0.50 D,小于IQ组的1.00 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Z=-3.636,P<0.001)。矢量分析显示,Toric组术后3个月残留散光的矢量J0比IQ组的减小0.11 D (t=1.456,P=0.151),J45减小0.11 D(t=1.998,P=0.050)。结论:与普通非球面IOL相比,散光型Toric IOL(SN6AT2 & SN6AT3)植入能够更加有效地矫正低度角膜散光(≤1.0 D),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双焦点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散光矫正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20-08/2021-09间我院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双焦点Toric IOL治疗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患者46例46眼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mo,评价术前及术后1、3mo裸眼远视力(UDVA)、裸眼近视力(UNVA)、矫正远视力(BCDVA)、矫正近视力(BCNVA)及散光的变化。测量并计算IOL轴位旋转度,行问卷调查在不同距离使用眼镜的必要性以及总体满意度。结果:术后1、3mo UDVA、BCDVA、UNVA、BCNVA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均P<0.001),而术后1mo UDVA、BCDVA、UNVA、BCNVA与术后3mo比较均无差异(均P>0.0167)。术后3mo UDVA达到0.20(LogMAR)者46眼(100%),UNVA达到0.20(LogMAR)者40眼(87%)。散光矢量分析显示,术前角膜散光均值为1.88±0.70D,质心值为0.61D@177°±1.93D,术后3mo残余散光均值为0.33±0.30D,质心值为0.03D@34...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撕囊口直径,测量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术后远、中、近视力,近立体视功能等指标,评估Toric IOL在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双眼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并双眼均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按人工晶状体不同分为两组:A组:Toric IOL组20例40眼,B组:IQ IOL组20例40眼。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等效球镜及术后7d, 1、3mo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中视力、近视力、实际残留散光、近立体视锐度、全眼高阶像差、全眼球差等指标。结果: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较IQ组,显著改善了术后7d, 1、3mo裸眼中、近视力,Titmus近立体视锐度及残留散光度(均P<0.05),减少了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而术后7d, 1、3mo两组最佳矫正远视力、全眼高阶像差及全眼球差无差异(均P>0.05)。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能有效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提高术后裸眼中、近视力及近立体视功能,减少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提升双...  相似文献   

16.
王骞  朱俊英  肖燕  陈鹏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9):1618-1619
目的:评价白内障手术中植入AcrySof IQ Toric散光型人工晶状体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的稳定性。

方法:对21例26眼伴有角膜规则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AcrySof IQ Toric散光型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 术前角膜散光、预计散光、总散光,术后角膜散光及残余散光; 以及术后人工晶状体旋转度。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 术后残留散光0.55±0.33D,与术前总散光2.05±0.57D相比明显下降(t=13.574,P<0.05); 与术前预留散光0.47±0.19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149,P>0.05)。术后3mo角膜散光-1.89±0.53D,与术前角膜散光2.01±0.58D相比无差异(t=1.908,P>0.05); 所有26眼的人工晶状体旋转度均<20°,平均旋转为(3.65±2.86)度。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AcrySof IQ Toric IOL植入矫正散光手术,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散光,术后IOL旋转稳定性良好,是治疗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的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联合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治疗伴有角膜散光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前瞻性不同病例前-后对照研究。将59例83眼术前角膜散光值≥0.75D的白内障患者分为Toric IOL组(39例53眼)和非Toric IOL组(20例30眼),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植入Toric IOL(Toric IOL组)或非Toric IOL(非Toric IOL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检测Toric IOL组术眼的裸眼远视力、屈光状态、IOL轴位、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 CS)、波前像差,并与非Toric IOL组术后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1)裸眼远视力:Toric IOL组术后术眼视力≥1.0的比例大于非Toric IOL组;(2)术后残余散光度:Toric IOL组术前预测的术后残余散光度与术后测得结果相比无明显差异。(3)人工晶状体旋转:Toric IOL组在术后3mo有22.2%的IOL发生了1°~4°的旋转,没有1例IOL旋转>5°;(4)CS:Toric IOL组患者术后不同空间频率CS均较术前提高,提高程度比非Toric IOL组术后同期相比更为明显;(5)波前像差:Toric IOL组术后彗差(C7和C8)、 球差(C12)、高阶像差均方根均较术前减小,非Toric IOL组C7和C8与RMSh较Toric IOL组高,C12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能够有效地矫正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从而提高白内障患者的裸眼远视力,并能改善其术后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两种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04/07在北医三院行眼科手术的35例50眼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其中,20例25眼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623T(Rayner组),15例25眼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Acrysof Toric(Alcon组)。比较术后3mo,两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残余散光度、人工晶状体旋转度数、对比敏感度、客观视觉质量(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斯特列尔比、客观散射指数、不同对比度下的客观视力)、NEI VFQ-25量表评分的差异。散光矢量分析运用Alpins分析法。结果:Rayner组术后平均裸眼远视力和最佳矫正远视力(LogMAR)分别为0.17±0.20和0.08±0.15,Alcon组分别为0.21±0.16和0.10±0.11(P>0.05);Rayner组术后平均残余散光度为(-0.57±0.24)D,Alcon组为(-0.50±0.28)D(P>0.05);两组术后3mo人工晶状体旋转稳定性、散光矢量分析、各空间频率下对比敏感度、客观视觉质量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yner组NEI VFQ-25量表评分为85.16±5.91,Alcon组为82.08±6.16(P>0.05)。结论:两种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Rayner 623T和Alcon Acrysof Toric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