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纳入2011-01/2016-12我院高度近视MHRD患者26例26眼,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术后定期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裂隙灯眼前节和眼底检查,并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黄斑裂孔解剖情况。以发病年龄、裂孔Gass分期、发病天数、裂孔闭合形态(W、V、U型)、初始视力5项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术后BCVA的因素。

结果:高度近视MHRD术后黄斑裂孔(macular hole,MH)闭合率为58%。依据OCT图像,将高度近视MHRD术后OCT闭合形态分为3类:U型(3眼),相对正常的中心凹形状; V型(4眼),黄斑中心凹较陡; W型(8眼),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缺损,但裂孔缘未翘起,无囊腔形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后预后视力提高与裂孔闭合OCT形态和初始视力相关(P<0.05),术后U型裂孔闭合视力提高是W型的6.9倍。

结论: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治疗高度近视MHRD的有效方式。高度近视MHRD术后视力提高与黄斑裂孔愈合的OCT形态和初始视力相关。  相似文献   


2.
罗霁菡  匡毅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8):1565-1568
目的:观察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经过YAG激光消融术治疗后的玻璃体及视网膜结构变化.方法:筛选符合条件的40例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术前检查最佳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眼前节彩照,OCT测量黄斑中心小凹厚度(foveola thickness,FT)和视神经纤维层厚度(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由同一位操作熟练的医师进行1~2次YAG激光消融术治疗,术后予以测量非接触眼压和普拉洛芬眼液点眼qid,3d,术后2d,1wk,1、3mo复查最佳矫正视力和非接触眼压,术后3mo进行眼前节彩照,术后1wk,1、3mo复查FT和RNFL.结果:术前与术后2d,1wk,1、3mo的最佳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眼前节彩照能够发现明显的单个或片状玻璃体混浊物,术后3mo玻璃体混浊物明显变小或者消失,玻璃体腔内未见其他异常变化;术前黄斑和视盘OCT测量数据显示,术前FT为214.60±9.35μm,术后1wk,1、3mo的FT结果分别为213.75±9.07、213.40±8.83、213.85±9.22μm;术前RNFL上方为130.26±14.23μm,下方133.15±14.46μm,鼻侧82.48±13.50μm,颞侧75.40±11.89μm;术后1wk的RNFL分别为上方130.02±14.02μm,下方132.99±14.05μm,鼻侧82.35±13.07μm,颞侧75.42±11.66μm;术后1mo的RNFL分别为上方130.28±14.43μm,下方133.08±13.99μm,鼻侧82.31±13.72μm,颞侧75.45±12.03μm;术后3mo的RNFL分别为上方130.43±14.30μm,下方133.22±14.20μm,鼻侧82.27±13.11μm,颞侧75.46±11.91μm,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分别比较,FT和RNFL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YAG激光消融术对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的玻璃体和视网膜结构未造成不良影响,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3.
王群  刘丹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179-2181
在解剖上,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相邻,玻璃体与视网膜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病理状态时,玻璃体的改变为许多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玻璃体在许多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了关键性作用。消除玻璃体改变在疾病中的作用,是近年来眼科界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玻璃体和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结构和黏连机制、玻璃体与视网膜界面变化的危险因素、对视网膜疾病影响的描述,阐述了玻璃体后脱离对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疾病的影响及采用的检测方法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永  戴虹  卢颖毅  龙力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8):576-577,W001
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描述玻璃体牵拉视网膜不同时期的特征。方法 :对 12 1例 ,14 7眼 ,诊断为视网膜前膜或有玻璃体视网膜牵拉者行OCT检查。每眼均行四个方向放射状线性扫描。结果 :OCT证实 112例 (83 % ) ,13 8眼 (94% )符合玻璃体牵拉视网膜的各种特征。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增至 3 44 8± 13 5 1um ,范围为 13 8~ 865um。 49眼有玻璃体后脱离、 5 5眼有部分玻璃体后脱离的高反光带。 5 6眼有程度不同的视网膜囊样水肿 ,OCT表现为视网膜增厚伴有低反射腔隙。 2 4眼为Ⅱ期以上黄斑孔。 2 6例双眼受累。平均视力为 0 45 8± 0 3 2 ,范围为 0 0 1~ 1 2。结论 :OCT可帮助发现玻璃体牵拉视网膜发展至黄斑裂孔的全过程 ,且助于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YAG激光治疗生理性玻璃体混浊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筛选40例生理性玻璃体混浊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试验组采取YAG激光治疗,术后1、2wk,1、3、6mo复查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术后6mo进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房角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并完成患者治疗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对照组采取口服卵磷脂络合碘治疗,于治疗后1、3、6mo复查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并填写患者治疗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治疗后6mo).结果:两组在矫正视力、眼压等方面,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试验组的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角OCT测量数据除上方房角测量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术后上方房角>术前),下方、鼻侧、颞侧房角测量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术后6mo治疗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明显改善率优于对照组.结论:YAG激光治疗生理性玻璃体混浊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6.
引起玻璃体出血原因有很多 ,其中视网膜裂孔是其原因之一 ,早期由于屈光间质混浊 ,难以发现视网膜裂孔 ,往往发展到视网膜脱离 ,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时 ,才能明确诊断。我院自 1995年 1月至 1999年10月共治疗此类患者 15例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对象 :我院因玻璃体出血继发  相似文献   

7.
曹芳  曹虹 《国际眼科杂志》2009,9(9):1775-1776
目的:观察视网膜裂孔引起玻璃体积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对于视网膜裂孔引起玻璃体积血,给予半卧位、双眼包扎、应用止血剂及裂孔激光光凝封闭等对症处理。结果:经双眼包扎、应用止血剂及半卧位治疗1~14d,眼底可视度增加,行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后,视网膜裂孔封闭,无再出血。结论:视网膜裂孔伴玻璃体积血时,双眼遮盖并及时行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可避免视网膜脱离是争取较好视力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割手术过程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iatrogenic retinal breaks,氉IRB)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29例133眼玻璃体手术病例,记录眼别、术前诊断、玻璃体后脱离状态、晶状体状态,分析术中IRB的数目、分布及预防措施。结果 133眼中12眼术中出现13个IRB,总体发生率为9.0%。其中,黄斑裂孔或黄斑前膜33眼中3眼(9.1%)出现IRB,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2眼中6眼(11.5%)出现IRB,玻璃体积血40眼中3眼(7.5%)出现IRB。8眼(6.0%)出现巩膜切口相关IRB,5眼(3.8%)出现其他区域IRB,其中1眼同时存在巩膜切口相关IRB及其他区域IRB。术中制作玻璃体后脱离组的IRB发生率(12.3%)高于术前存在玻璃体后脱离组(6.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6);有晶状体组的IRB发生率(10.5%)高于术中联合超声乳化组(4.5%)及人工晶状体或无晶状体组(8.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4眼(3.0%),所有视网膜脱离眼经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均达到解剖复位。结论各种疾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均有发生IRB的可能,没有证据表明术中制作玻璃体后脱离及晶状体状态与IRB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为避免IRB可能引起的玻璃体术后视网膜脱离,术中仔细排查与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罗陈川  王朱颖 《眼科研究》2003,21(6):619-621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形态检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zeissHumphrey OCT检查仪对48例(48眼),经玻璃体视网膜术后临床检查为复位成功的患者黄斑区进行经中心凹水平和垂直扫描,观察黄斑形态,并测量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结果 48眼接受检查,黄斑结构正常10眼;黄斑水肿12眼;黄斑变薄6眼;神经上皮下积液8眼;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3眼;黄斑前膜7眼;黄斑裂孔2眼。术后黄斑的形态及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与术后视力存在一定关系。结论 OCT能精确探查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结构变化,并且在病变的定量随访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报告4例因视网膜裂孔形成而表现为急性、掩盖眼底观察的致密玻璃体积血的病例。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复习各例的临床记录。结果:患者4例为2男2女,年龄38~69岁。患眼为右眼(也为高度近视眼)1例,左眼(近视1例,正视眼2例)3例。病程1d~3wk。首诊时视力为手动~0.04。经过玻璃体手术(3例)和单纯激光光凝(1例)处理视网膜裂孔,最后随访视力均有改善,分别为0.04,0.2,0.6与0.8。结论:对于因视网膜裂孔形成引起的急性玻璃体积血应保持警惕,早期诊断和封闭裂孔可避免视网膜脱离,获得较好的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裂孔或脱离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必要性。 方法:对28例28眼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裂孔或脱离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视力改变,并分析玻璃体积血与视网膜裂孔或脱离的关系。 结果:不同原因所导致的玻璃体积血28例中,7例术前B超未发现视网膜脱离,而在术中发现3例裂孔,4例伴裂孔周围浅脱;28例患者术后视力(包括术后随访最佳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数指/眼前以上者27例(96%),≥0.05者20例(71%),≥0.3者5例(18%),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玻璃体积血合并视网膜裂孔或脱离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安全有效,且能尽早发现视网膜裂孔及浅脱离,阻止视网膜脱离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视网膜裂孔源性玻璃体出血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了自发性玻璃体出血病例23眼,玻璃体出血原因均为马蹄形视网膜裂孔伴裂孔区血管撕裂所致,2眼为单纯视网膜裂孔并发玻璃体出血,21眼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玻璃体出血;3眼行单纯激光治疗,20眼行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或玻璃体切除手术。结果:经激光或手术治疗后23眼均无出血复发,裂孔封闭,22眼视力好于或等于术前,1眼视网膜脱离复发为牵拉型视网膜脱离。结论:孔源性玻璃体出血是玻璃体积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疗效,避免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卵磷脂络合碘联合糖皮质激素对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炎症反应的疗效。方法选择非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40例(40眼),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割、眼内光凝及C3F8填充术。术后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卵磷脂络合碘,第2组仅应用糖皮质激素。分别于术后2、3、4周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患眼玻璃体混浊的等级。结果玻璃体切割术后2、3、4周,第1组与第2组之间玻璃体混浊的等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组低于第2组。结论卵磷脂络合碘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有效地促进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玻璃体混浊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5例伴有玻璃体视网膜异常粘连的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进行了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前膜剥离、玻璃体注惰性气体及巩膜扣带术。术中重点在于玻璃体后界膜的分离。追踪观察6 ̄12个月,视网膜解剖及功能复位率为93.3%。根据术中所见,本文提出针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治疗方案,同时注射到玻璃体后界膜对黄斑孔的形成、视网膜脱离的发生,以及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在早期诊断周边视网膜裂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6例(26眼)经OCT完全确诊为早期周边视网膜裂孔的2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单眼发生,所有患者OCT检查前均经散瞳后前置镜、三面镜或双目检眼镜检查,对周边疑似裂孔的位置进行画图、定位,然后采用OCT进行检查,观察OCT对早期视网膜周边裂孔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结果 26眼患者中13眼OCT提示为牵拉性裂孔,其中9眼显示牵拉条索与裂孔的一端相连,4眼显示孔的盖已经完全脱离于孔的上缘;7眼OCT提示为干性裂孔;6眼OCT提示视网膜周边裂孔并伴有局限性视网膜脱离,4眼提示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2眼裂孔周围视网膜局限性脱离,未发现牵拉组织形成。结论 OCT在早期视网膜周边裂孔的诊断、判断裂孔的性质、指导临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陶明  李艳  张文芳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1):2006-2008
目的:通过观察空气填充在特发性黄斑裂孔闭合、黄斑形态和功能变化的情况,得出玻璃体术后空气填充是否是特发性黄斑裂孔值得推荐的填充方式。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连续手术的特发性黄斑裂孔31例31眼行23G玻璃体切除手术后填充空气,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闭合、IS/OS破坏直径、手术前后视物变形程度、手术并发症,探讨此类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空气填充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

结果:孔径≤250μm的闭合率是100%,孔径250~400μm的闭合率为88.9%,孔径400~600μm的闭合率为93.3%; 最佳矫正视力在基线和术后1、3mo是0.12±0.08,0.28±0.15和0.27±0.18; 手术前IS/OS破坏直径为1962.1±510.7μm,术后3mo,IS/OS破坏直径为1245.3±396.5μm,手术前后IS/OS破坏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术后俯卧位时间为3.5±0.4d; 患者视物变形明显改善; 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该研究表明,对于特发性黄斑孔而言,空气填充能达到较好的裂孔闭合、视功能恢复、俯卧位时间较短且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手术后填充空气是一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