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影响恒河猴肝移植模型建立的因素较多,模型的成功率和长期生存率较低。目的:分析恒河猴肝移植后早期死亡的原因。方法:实验采用改良前和改良后两种方法建立恒河猴肝移植模型。改良后供体采用腹部"十"字形大切口进行快速切取供肝,在修肝时将肝腔静脉、门静脉套管和胆道支撑管留置好,受体采用经典式原位肝移植+二袖套法+胆道支撑管建立稳定的恒河猴肝移植模型。结果与结论:成功实施的25对恒河猴肝移植模型中,早期死亡7只,其中应用改良前方法移植的9只中死亡6只,用改良后方法移植的16只中死亡1只。死亡7只中因腹腔出血而死亡5只,原发性肝脏无功能死亡1只,气胸导致呼吸衰竭死亡1只。结果表明,恒河猴肝移植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腹腔出血;改良后的恒河猴肝移植方法对减少肝移植后出血有明显效果,提高了肝移植后早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影响恒河猴肝移植模型建立的因素较多,模型的成功率和长期生存率较低.目的:分析恒河猴肝移植后早期死亡的原因.方法:实验采用改良前和改良后两种方法建立恒河猴肝移植模型.改良后供体采用腹部"十"字形大切口进行快速切取供肝,在修肝时将肝腔静脉、门静脉套管和胆道支撑管留置好,受体采用经典式原位肝移植+二袖套法+胆道支撑管建立稳定的恒河猴肝移植模型.结果与结论:成功实施的25 对恒河猴肝移植模型中,早期死亡7 只,其中应用改良前方法移植的9 只中死亡6 只,用改良后方法移植的16 只中死亡1 只.死亡7 只中因腹腔出血而死亡5 只,原发性肝脏无功能死亡1 只,气胸导致呼吸衰竭死亡1 只.结果表明,恒河猴肝移植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腹腔出血;改良后的恒河猴肝移植方法对减少肝移植后出血有明显效果,提高了肝移植后早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会伴有移植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水平的增高。目的:探讨恒河猴移植肝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建立恒河猴同种异体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移植后不给予抗排斥处理)和对照组(移植中及移植后均给予抗排斥处理)。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移植后24,72h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01)。移植后12h实验组移植肝即表现为轻度急性排斥反应,说明急性排斥反应时肝功能变化滞后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移植后24,72h表现为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6h实验组肝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膜、胆管上皮细胞上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呈持续增强,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增强,排斥反应加剧,说明在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肝功能、病理学仅有轻微改变时,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即显著升高。提示移植肝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检测对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会伴有移植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水平的增高。目的:探讨恒河猴移植肝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建立恒河猴同种异体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移植后不给予抗排斥处理)和对照组(移植中及移植后均给予抗排斥处理)。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移植后24,72h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01)。移植后12h实验组移植肝即表现为轻度急性排斥反应,说明急性排斥反应时肝功能变化滞后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移植后24,72h表现为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6h实验组肝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膜、胆管上皮细胞上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呈持续增强,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增强,排斥反应加剧,说明在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肝功能、病理学仅有轻微改变时,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即显著升高。提示移植肝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检测对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rhIL-12对恒河猴造血系统辐射防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本研究旨在初步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2(rhIL-12)对急性辐射损伤猴造血系统的防护和治疗作用,为同类型病人的临床救治提供实验依据。在体外实验中,观察了不同浓度rhIL-12(0、1、5、25、125和625ng/ml)对来自人和健康成年猴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在体内实验中,用11只经3.0Gy全身照射后90d活存猴再经致死剂量^60Coγ(6.0Gy)射线全身1次照射以建立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动物模型。模型动物被随机分为照射对照组(n=4)、单次给药组(n=3)和分次给药组(n=4)。单次给药组于照射后2h皮下注射rhIL-124μg/kg,分次给药组分别于照射后2h和3、6、9d皮下注射rhIL-121μg/kg,对照组于皮下注射同样体积的PBS。观察照射后动物活存情况和外周血象变化。体外培养结果显示,不同浓度rhIL-12可明显促进正常猴和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形成各系造血祖细胞集落,特别是CFU-E和CFU-GM最为明显。照射对照组动物于照射后22d内全部死亡,死亡动物平均活存时间为(20.3±1.2)d;rhIL-12单次给药组3只动物全部存活,rhIL-12分次给药组1只动物于照射后17d因贫血死亡。与对照组比较,rhIL-12治疗能明显提高动物存活(P=0.018),并促进外周血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以及网织红细胞数的恢复(P〈0.05)。结论:rhIL-12可明显促进灵长类骨髓造血祖细胞体外集落形成,并明显促进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猴的造血功能恢复,提高动物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恒河猴脊髓神经损伤前、损伤修复后的不同行为学变化,对神经损伤及修复进行宏观的评价,建立一种适用于恒河猴下肢运动行为学评价的实验方法。 方法:为了评估脊髓损伤后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行为学,本文建立了3只恒河猴胸段(T7—T9)脊髓半侧移除模型。本研究基于VICON运动捕捉系统,对脊髓损伤前后的恒河猴设计了步态分析实验。随后,利用FootScan平衡测试分析系统测量分析脊髓损伤前后恒河猴自然站立时双侧下肢的承重情况。 结果:恒河猴脊髓损伤后6周、12周右膝、踝关节活动的角度变化范围小于左侧;脊髓损伤后12周右腿的足底压力较6周有所提高,6周、12周右腿的足底压力均值分别为7.25%、8.43%。 结论:该实验方法适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行为学评价,对于动物脊髓损伤后修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核因子κB作为一种重要的核内转录因子,是多种信号转导途径的汇聚点,参与机体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细胞凋亡等多种反应物质基因的表达调控,在体液和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恒河猴移植肝组织内核因子κBP65蛋白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将恒河猴随机分为2组:急性排斥反应组肝移植后不给予抗排斥处理,对照组肝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均给予抗排斥处理。分别在移植后6,12,24和72h4个时间点收集血标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取移植肝脏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结构和排斥反应,根据Banff评分系统判断排斥反应程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中核因子κBp65的表达。结果与结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肝功能变化滞后于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当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移植肝组织中核因子κBp65表达上调,急性排斥反应程度也随之加剧。并且在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肝功能、病理学仅有轻微改变时,核因子κBp65表达显著升高。因此移植肝组织中核因子κBp65表达水平的检测对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同时核因子κB可能成为控制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背景:经门静脉及经肝动脉是胰岛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2种途径,经门静脉途径并发症较多,经肝动脉移植创伤小,并发症少,但缺乏深入研究.目的:对经肝动脉及经门静脉异种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恒河猴模型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18只恒河猴糖尿病模型分成经肝动脉组(n=6)、经门静脉组(n=9)及对照组(n=3).经肝动脉组采用Seidinger技术肝动脉插管经导管植入处理好的新生猪胰岛(50 000胰岛当量/kg);经门静脉组在超声引导下门静脉穿刺经导管植入处理好的新生猪胰岛(50 000胰岛当量/kg);对照组2只经门静脉穿刺注入门静脉组等量生理盐水,1只经肝动脉注入肝动脉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均使用相同免疫抑制方案.结果与结论:肝动脉组及门静脉组外源性胰岛素的用量较移植前分别平均减少约59.53%,48.39%,2组间外源性胰岛素减少的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肝动脉组及门静脉组血清猴C-肽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而血清猪C-肽的水平逐渐升高,2组之间血清猪C-肽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门静脉组因移植后不同并发症出现4/9只糖尿病猴死亡,而肝动脉组仅因穿刺点渗血死亡1只,提示经肝动脉肝内移植途径操作较经门静脉途径更安全、简便,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小,移植物均能长期成活并发挥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9.
小鼠树突状细胞对不同抗原递呈作用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经蛋白、多糖可溶性抗原和颗粒性抗原预刺激后,与淋巴细胞共育,观察淋巴细胞对抗原应答的增殖能力,从而推测树突状细胞对各种抗原的递呈作用,结果表明,树突状细胞主要递呈蛋白类可溶性抗原,且这种作用受MHC-Ⅱ类抗原的限制,并可被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所抑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erve stem cells,NSCs)的增殖条件,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神经干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为BMSCs在神经科学领域内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恒河猴骨髓中分离出的BMSCs为实验对象,实验组利用NSC培养基和bFGF,EGF生长因子,进行体外培养、诱导、增殖。对照组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增殖。Nestin及CD133作为免疫细胞化学鉴定NSCs的细胞标志。结果:原代培养第6天时多数细胞表现为Nestin及CD133抗原阳性,此后实验组及对照组细胞数量开始明显扩增,但实验组增殖更为明显,bFGF+EGF组从第8天时的(96.30&;#177;8.78)&;#215;10^4增加到第18天时的(1407.90&;#177;26.62)&;#215;10^4,并且增殖开始的时间较对照组提前2dc.NSCs在10d后有少量细胞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结论:bFGF与EGF联合应用能够促使NSCs增殖时间提前及增殖效能显著提高。另外,bFGF和EGF还具有诱导NSC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中药中开1号对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感染实验观察。方法:以中国恒河猴感染SIVmac病毒为实验模型,观察中药对实验动物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中研1号复方能够提高感染SIVmac动物T、B淋巴细胞增殖,对免疫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仪采用两种四色抗体组合检测并计数国内健康个体骨髓和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检测35例健康骨髓中Lin^-HLA—DR^+CD11c^hiBDCAl^+的mDC和Lin^-HLA—DR^+CD123^hiBDCA2^+的pDC数量,并与普遍采用的Lin^-HLA-DR^+CD11c^hi的mDC和Lin^-HLA-DR^+CD123^hi pDC的三色设门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骨髓中DC亚群的绝对计数和pDC的相对计数均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男性DC亚群的绝对计数值高于女性(P〈0.05)。三色和四色设门方法均显示健康个体骨髓和外周血DC亚群的分布不同(P〈0.05)。外周血中mDC含量较高,两种方法检测的mDC与pDC的比值分别为2.70和2.31;骨髓与外周血截然不同,骨髓中含有大量pDC,mDC与pDC的比值分别为0.90和0.71。三色和四色的流式分析方法显示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对计数mDCr=0.86;pDC r=0.96,绝对计数mDC r=0.95;pDC r=0.98)。两种方法检测的DC亚群计数除在外周血pDC检测无明显差异外,外周血中的mDC和骨髓中mDC与pDC计数均明显不同(P〈0.001),三色方法确定的值明显高于四色方法,因三色方法确定的mDC与pDC中分别存在一定比例的Lin^-HLA-DR^+CD11c^hi BDCA1^-细胞和Lin^-HLA-DR^+CD123^hiBDCA2^dim/-细胞,在骨髓中这些细胞比例较高。结论:标本来源,性别,年龄和有核细胞计数是健康人DC绝对计数的影响因素(P〈0.05)。四色抗体组合可以界定更加严格意义的骨髓DC亚型。骨髓和外周血的DC分布不同,外周血含有大量的mDC,而骨髓中以pDC为优势群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在狼疮肾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狼疮肾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LFA-1表达.结果狼疮肾炎活动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LFA-1表达高于非活动组和健康对照组(7.49±1.17vs2.67±0.65、2.21±0.32,P值均小于0.01),而非活动组与健康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LFA-1表达与狼疮活动指数呈正相关(r=0.746,P<0.01).与狼疮活动指标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7、0.705,P<0.01),与补体(C3)呈负相关(r=-0.538,P<0.01).结论LFA-1分子与狼疮活动密切相关,临床上可以作为狼疮活动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背景:寻找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指标,可快速而有效的评估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风险,而T淋巴细胞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发挥主要作用。目的:观察恒河猴肝移植后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血管袖套+胆道支撑管+动脉吻合法建立16例稳定的恒河猴肝移植模型,并将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围手术期不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分别在移植后6,12,24,72h共4个时间点收集血标本和肝组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CD4~/CD8’水平,然后取移植后肝脏组织进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以观察肝脏组织形态结构的改变,并根据Banff评分系统判断排斥反应程度。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匿河猴肝移植后12,24,72h均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其中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在移植后24,72h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CD4+/CD8+的表达在移植后6h即开始增高,实验组增高最明显,实验组移植后24,72hCD4+/CD8+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移植后72h肝脏组织形态病理改变程度重于对照组,Banf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CD4+/CD8+的表达变化早于肝组织病理学及肝功能的改变。肝移植后血CD4+/CD8+水平的升高提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对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黄曲霉毒素B1(AFB1)对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E6)的毒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Vero E6细胞,不同浓度AFB1处理细胞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检测乳酸盐脱氢酶(LDH)释放率;利用Annexin V/PI双染、DAPI染色研究细胞死亡机制。结果 AFB1对Vero E6细胞有显著毒性损伤效应,200μmol/L AFB1处理Vero E6细胞48h后,细胞存活率不到10%。细胞LDH释放率随着AFB1浓度增加而显著升高。Annexin V/PI染色检测到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DAPI染色检测到细胞核碎裂。结论 AFB1对Vero E6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损伤作用,其可能通过凋亡的机制引起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16.
聚焦声束超声对猴胎儿定位损伤及再孕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探讨聚焦声束超声波对恒河猴胎儿的定位损伤及母体再孕能力。方法:应用GN-Ⅰ型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系统,采用0.8MHz,1200W/cm2超声定位于3只中晚孕恒河猴胎儿头部或心脏,辐照90秒。结果:(1)聚焦声束超声在B超引导下能准确损伤胎儿的心脏、脑等靶组织;(2)聚焦声束超声对所经过的皮肤、子宫壁等组织无组织学可见的影响;(3)聚焦声束超声定位损伤猴胎儿后对母猴再孕无影响。结论:聚焦声束超声是一种可行的终止妊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体外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树突状细胞(DC)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DC在抗病毒、抗肿瘤免疫治疗中具独特作用,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已证实,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HBV慢性发病机制与DC成熟状态,有着密切关系。本研究通过优化培养条件,为开展DC抗病毒治疗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ircRNA SLAIN1、PSEN1表达变化,探讨二者诊断PD的价值。方法 80例PD患者为PD组,依据Hoehn-Yahr分级分为轻度组28例,中度组28例,重度组24例;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PD组与对照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率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ircRNA SLAIN1、PSEN1相对表达量;Pearson相关法分析PD患者circRNA SLAIN1、PSEN1表达与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Ⅰ、Ⅱ、Ⅲ评分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估circRNA SLAIN1、PSEN1单独及联合检测对PD的诊断效能。结果 PD组年龄,MMSE评分,男性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circRNA SLAIN1、PSE...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甲型H1N1流感患者外周血NK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及22例健康人外周血NK细胞和T细胞亚群,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NK细胞百分数,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及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与健康组相比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4+/CD8+比值与健康组相比基本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型H1N1流感患者外周血NK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存在异常,提示甲型H1N1流感患者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时白细胞表面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细胞内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变化。方法:以创伤休克大鼠为模型,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测定休克时白细胞表面LFA-1,ICAM-1的表达。结果:创伤后3 h测得的多形核粒细胞表面LFA-1,ICAM-1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而单核白细胞表面LFA-1,ICAM-1表达量却无变化。结论:LFA-1/ICAM-1依赖的白细胞粘附机制不是剂量依赖性的,ICAM-1未见增多可能与其白细胞膜脱落有关。进一步研究LFA-1,ICAM-1功能结构改变和其它粘附分子变化,将有利于阐明创伤性休克时白细胞粘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