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显像观察骨水泥阻塞兔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对其股骨远端骨血流和代谢的近、远期影响.方法 兔左侧后肢股骨髓腔内灌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TJ骨水泥(PMMA),而右侧不灌注作为正常对照,制作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的兔模型.将24只实验兔根据不同的观察时间段随机分成术后当天(T0)、术后4周(T4)、术后8周(T8)、术后16周(T16)4组,每组6只.对模型兔双侧后肢股骨行动态(血流相)和静态(骨相)显像,选取双侧后肢股骨远端相同的感兴趣区(ROI),算出实验侧/对照侧放射性比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T0、T4组实验侧放射性计数均比对照侧明显降低,T8、T16组实验侧放射性计数均超过对照侧,T16组最高;实验侧/对照侧各时间段放射性比值比较:T0与T8、T0与T16、T4与T16、T8与T16、T4与T8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而T0与T4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动态显像和静态显像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结论 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后严重破坏了骨内和髓内的血液循环状态,引起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股骨远端的血供和代谢状况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单次大剂量射线引起大鼠股骨头坏死的早期病理改变,为放射性骨坏死特别是放射性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和防治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137Cs γ射线(30 Gy)体外局部单侧单次照射大鼠股骨头,受照后2、6和12周取双侧股骨头HE染色,光镜观察病理改变;照后2周骨髓间充质干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分离培养,观察BMSCs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照后12周血管内灌注Microfill造影剂,采用微CT对股骨头毛细血管网进行三维重建和分析。结果 137Cs γ射线局部照射后,受照侧股骨头软骨柱紊乱,骨细胞核皱缩、数量减少、空骨陷窝增多、骨小梁面积减少(P<0.05);受照侧股骨头毛细血管密度由未照侧的12.3%降至6.65%(P<0.05); BMSCs生长缓慢,集落形成率为10%,较对照组(21%)明显下降(P<0.05)。结论 30 Gy单次局部照射后骨组织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空骨陷窝增加,照射后6周空骨陷窝率达30%可作为放射性股骨头坏死早期预诊断的指标之一。辐射致股骨头损伤甚至坏死除了射线对骨组织的损伤外,还与射线对骨髓BMSCs和毛细血管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软X射线局部照射后大鼠伤口组织细胞周期的时相变化。方法 PI染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BrdU掺入后采用SABC染色检测细胞增殖。结果 在伤后3-9d,对照侧G0/G1期细胞逐渐减少,S期细胞增加,9d时达到峰值;G2/M期细胞增加,15d时达到峰值。照射侧G0/G1期细胞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减少。在伤后12-22d,照射侧S期细胞逐渐增加,22d时达到峰值,大量的细胞停留在S期。在整个愈合过程中,G2/M期细胞百分数均低于对照侧。BrdU掺入SABC染色阳性细胞主要为成纤维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结论 5.21Gy软X射线局部照射后,细胞发生G1期阻滞和S期延长,G2/M转换障碍,细胞分裂增殖受抑,创伤愈合延迟与细胞周期的紊乱有关,G1期阻滞和S期延长越严重,愈合延长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4.
正常人和偏侧咀嚼者颞下颌关节核素骨显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放射性同位素骨三相显像技术对正常人及偏侧咀嚼者颞下颌关节影像检查的差异.材料和方法:正常男性志愿者15名和偏侧咀嚼者20名,接受放射性核素骨三相显像检查,以分析、比较不同咀嚼方式对颞下颌关节及骨的血流和骨代谢的影响.结果:正常人及偏侧咀嚼者两侧颞下颌关节形态对称,偏侧咀嚼者两侧髁状突运动不一致.正常人下颌骨不同部位的骨血流和骨代谢有特定差异.偏侧咀嚼者骨扫描示上述部位差异改变,非咀嚼侧关节区放射性强度稍高于咀嚼侧.结论:放射性同位素骨三相显像可以准确显示颞下颌关节的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应用双焦点骨牵张术Ⅰ期修复下颌骨高速投射物伤性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6只犬以多功能生物撞击机的二级撞击机系统致伤,清创后即刻植入钛质内牵张器,7天后开始骨牵引,速率为1mm/d,0.5mm/次,2次/d,连续10天。在牵张结束后的2、4、10周分别行大体观察、X线片检查、苏木精一伊红染色(HE染色)组织学观察,并测量新生骨区骨密度;在固定期10周后使用三点弯法测量牵引区的抗弯强度并进行骨密度测量,均以未致伤侧下颌骨作为对照。结果所有实验动物都顺利完成下颌骨牵张,伤口愈合良好,平均下颌骨牵张长度为(9.62±0.7)mm。放射线观察显示:固定期10周后,牵引区已无明显的透光区,有皮质骨形成。组织学观察:牵张结束后即可见牵张骨端边缘有少量新生骨形成,牵张区充满胶原纤维组织;固定期10周后,牵引区两端骨小梁呈网状,基本平行于牵引长轴,可见形成的成熟皮质骨。三点弯法测试牵引区抗弯强度结果牵张组的常温抗弯强度和骨密度与对照组抗弯强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牵引术Ⅰ期修复犬下颌骨高速投射物伤骨缺损是可行的,新骨形成依靠膜内成骨和软骨成骨两种方式,新生骨质经放射线、组织学观察与正常骨质类似,抗弯强度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软X射线局部照射对创伤愈合的影响规律。方法 采用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胶原染色)和图像分析等方法,动态观察不同剂量软X线局部照射后大鼠伤口愈合的过程。结果 0.50、1.01、1.96、3.26、4.00、5.21Gy组照射侧的创面愈合时间比对照侧分别延长了1.6、4.2、5.4、6.6、8.2、9.4d,7.0及10.0Gy组则创面不愈(>40d)。各组的已愈创面百分率在3-9d之间的变化幅度均比对照侧小,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大,变化的幅度亦减小,表明创面愈合速度减慢。照射后伤口组织胶原的合成降低,排列紊乱,肉芽组织的结构不规则。结论 局部软X线照射后,大鼠伤口愈合延迟,在0.50-5.21Gy之间延迟时间随照射剂量的增大而延长。  相似文献   

7.
骨显像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原发恶性骨肿瘤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骨显像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疗效的价值。方法:用^99Tc^m-亚甲基二膦酸(MDP)及^99Tc^m(V)-二巯基丁二酸钠(DMSA)分别对HIFU治疗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前后行全身及局部显像,观察其变化。结果:(1)常规^99Tc^m-MDP显像肿瘤部位呈异常放射性浓聚区,治疗后局部呈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病灶范围缩小,部分患者病灶周围呈放射性浓聚区;(2)部分患者^99Tc^m(V)-DMSA显像示原有病灶治疗后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出现放射性浓聚,提示其局部复发;(3)治疗前后患者局部与对侧正常部位感兴趣区(ROI)分示示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99Tc^m-MDP骨显像可灵敏地反映病灶部位、范围及HIFU的疗效;^99tc^m(V)-DMSA显像可反映局部病灶复发与否。  相似文献   

8.
117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核素骨显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的为提高骨显像对骨性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的诊断效率,对117例PHPT患者骨显像特点进行分析。方法117例PHPT患者,男50例,女67例,其中116例为甲状旁腺腺瘤,1例为甲状旁腺腺癌,平均年龄61.1(12~86)岁。所有患者均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显像,骨显像图分为4种类型:Ⅰ型骨显像阴性;Ⅱ型骨显像局部骨异常,即局灶型,又再分为2个亚型:ⅡA型颅骨和下颌骨放射性浓聚,ⅡB型表现为除有ⅡA型特点外,还存在其他局部骨代谢异常;Ⅲ型全身骨放射性摄取增加;Ⅳ型表现为全身+局部骨代谢异常。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17例骨显像表现为Ⅰ型者47例,占40.17%;Ⅱ型35例,占29.91%,其中ⅡA21例,ⅡB14例;Ⅲ型30例,占25.64%;Ⅳ型5例,占4.27%。70例Ⅱ、Ⅲ、Ⅳ型异常骨显像PHPT患者有骨折史、结石史、骨折+结石史、骨质疏松史和骨痛史,分别占55.71%(39例)、11.43%(8例)、10.00%(7例)、72.86%(51例)和37.14%(26例);而47例骨显像Ⅰ型者上述病史分别为2.13%(1例),0,0,21.28%(10例)和21.28%(10例)。两者各种病史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52,P=0.01)。Ⅱ、Ⅲ、Ⅳ型(骨显像异常)与Ⅰ型患者的肿瘤体积、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钙、血磷分别为(14.52±13.72)cm^3和(0.78±1.33)cm^3、(731.67±618.40)ng/L和(112.04±62.98)ng/L、(3.05±0.29)mmol/L和(2.56±0.42)mmol/L、(0.71±0.14)mmol/L和(1.03±0.36)mmol/L,两者相比t=-5.724,-5.741,-7.274和-6.451,P均〈0.01,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约40%PHPT患者骨显像正常;(2)PHPT患者4种骨显像结果反映了骨损害的情况;(3)PHPT的骨显像特点有助于该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99^mTc-MDP动态骨显像在定量监测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过程中血管化和成骨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兔15只,制作颅骨缺损模型[缺损处对称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Ⅰ型胶原复合人工骨(nHAc)和颗粒羟基磷灰石/Ⅰ型胶原复合人工骨(pHAc)],随机分为2、4、8、10和12周5组,每组3只.耳缘静脉注射99^mTc-MDP后,行常规骨动态显像,利用ROI技术,计算出放射性峰值和摄取比值.比较nHAc和pHAC植入区各时相的放射性峰值或摄取比值.行头颅X线摄片,并观察分析图像.结果 ①骨动态显像:nHAC组植入区各时间点的血流相放射性峰值及静态相摄取比值均显著高于pHAc组(P<0.01);随时间延长,nHAc及pHAc组植入区的血流相放射性峰值与静态相摄取比值均逐渐增高;nHAc组上述参数于第8周开始显著高于第2周(P<0.05),而pHAc则始于第10周(P<0.01).②X射线检查:nHAc组骨修复时间早于pHAc组,且前者各时间点的新生骨密度均更高;nHAC组植入区边缘及中央区均见新骨形成,而pHAC组仅限于边缘部位.结论 在促进早期血管化及加速成骨活动方面,nHAc明显优于pHAc.99^mTc-MDP动态骨显像能准确、定量、动态地评价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中血管化和成骨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型32P支架对再狭窄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新型32P支架对兔髂动脉狭窄的预防作用,机制及其“边缘效应”。方法:以Ni-P复合镀法制备32P放射性支架,与镀31P的非放射性支架配对后,随机植入兔两侧髂动脉,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30d造影,观察动脉狭窄程度;术后30d取材进行组织图像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术后30d,放射性支架侧的血管最小腔径(MLD)显著大于对照侧(P<0.01),而其后期丢失,丢失指数,支架内狭窄程度等指标则显著小于对照侧(P均<0.01),放射性支架侧血管管腔面积显著大于对照侧(P<0.05),而其新生内膜面积显著小于对照侧(P<0.01),放射性支架植入段血管a-actin阳性细胞数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支架侧,但32P支架边缘部位的血管狭窄程度大于对照支架侧。结论:该32P支架在较低活度下即可有效防止再狭窄,具有安全,成本低、制备简便的优点,但仍有“边缘效应”。  相似文献   

11.
外照射治疗部位软组织浓聚骨显像剂的影像表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局部软组织浓聚骨显像剂的影像变化。材料与方法:53例乳腺癌、30例鼻咽癌、49例肺癌、22例食管癌患者行99Tc—MDP全身骨显像,观察放射治疗局部软组织浓聚骨显像剂的情况。结果:154例患者中47例(30.5%)局部软组织浓聚。照射剂量<30Gy组,16.1%(10/62)出现软组织浓聚,照射剂量≥30Gy组,40.2%(37/92)出现软组织浓聚,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放射治疗可引起软组织弥漫性浓聚骨显像剂,软组织浓聚骨显像剂与放射治疗受照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兔放射性骨损伤模型,动态观察受照射骨髓的影像学变化,探讨CT能谱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对放射性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共用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6只制作下肢放射性骨损伤模型,采用直线加速器X射线30 Gy体外单侧单次照射兔后肢全长,于照射后1、2、4、6、8、12、18周行宝石能谱CT扫描.采用物质分离技术定量测定髓腔内脂质及水含量,定期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兔股骨及胫骨上段照射后1周髓腔内脂含量显著升高,2~4周逐步下降,4~8周趋于平稳,8~18周呈显著升高趋势.相应地,髓腔内水含量第1周显著下降,第2周明显升高,2~12周趋于平稳,稍有下降,12~18周后呈逐步下降趋势.能谱CT测量结果与病理学表现相吻合.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兔放射性骨损伤模型,CT能谱成像能够定量测定髓腔内脂水含量,可用于放射性骨损伤的早期监测及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定量检测放射性血脑屏障(BBB)破坏的不同方法,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放射性BBB破坏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急性放射性脑损伤模型大鼠(直线加速器6MeV电子束单次照射25Gy)分为单纯照射组和照射前尾静脉注射bFGF组(250ng/kg),并设未照射对照组;分别于照射后2、7和30d采用脑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并用单次静脉注射3mg/kg伊文氏蓝(EB)后脑组织的EB含量法评估BBB破坏情况。结果照射后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注射bFGF组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均低于单纯照射组(P〈0.05)。受照后不同日期的脑组织EB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含水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EB后检测脑组织,浓度法较干湿重法测脑含水量能更好地反映BBB的破坏情况;bFGF对受照后BBB破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帕金森病脑18F-FDG PET显像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18F-脱氧葡萄糖(FDG)PET脑代谢显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静脉注射18F-FDG后行脑断层显像,获得33例PD患者及32例正常人纹状体,丘脑,黑质,顶叶,颞叶,额叶,枕叶,海马单位面积放射性计数与小脑计数的比值(Rcl/cb),并与MRI进行对照。结果:正常人脑PET显像可见大脑各叶,基底节,丘脑,中脑及小脑放射性分布均匀对称。PD患者的PET异常率为96.97%,MRI异常率为30.30%,PD患者黑质,纹状体,丘脑及大脑半球各叶代谢低于正常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并与症状严重程度有关,症状重侧肢体对侧脑半球的黑质,纹状体,丘脑及额叶代谢较另侧降低,PD患者PET显像特征:非对称性黑质(93.94%),纹状体(69.70%),丘脑(36.36%)代谢减低,非对称性纹状体或丘脑代 谢轻度增高,占15.15%,非对称性大脑各叶代谢下降,其中以颞叶(51.52%),额叶(39.39%),海马(45.46%)为著,非对称性额叶,颞叶,海马代谢轻度增高占9.09%,结论:在除外脑内结构特异性损害基础上,18F-FDG,PET发现单侧或不对称性双侧黑质,经纹体,丘脑代谢减低或轻度增高有助P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加压外固定促进合并放射损伤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合并放射损伤的骨折难愈机制与促愈措施。方法 ^60Coγ射线15Gy局部照射成年兔右后肢小腿,人工致胫骨横型骨折,以微型半环槽式外固定器加压固定骨折为加压组,未加压者为对照组,每组72只。分别于术后第1、3、6、12和24周通过组织学、X射线片、生物力学扭转试验、BMP,TCF-β1免疫组化染色、骨断端局部血流量测定及活体顺序性荧光标记新生骨等技术进行实验观察。结果加压组于术后12周断端已由骨性骨小梁完全连接;24周骨折断端骨性愈合,而对照组24周断端方由骨性骨小梁相连,但无血管及哈佛氏管形成。加压组于术后的各时相点骨断端处的局部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加压外固定能显著增加BMP、TGF-β1的表达;扭转试验测试,对照组12周骨折发生于原骨折处,其他各组均为骨干的螺旋型骨折,加压组12、24周抗扭强度及抗扭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X射线片示加压组12周骨折线消失,24周骨质塑形,而对照组24周骨折线消失。但骨髓腔未通。加压组骨皮质的改建至术后24周已基本完成.而对照组尚未完成。结论 加压外固定能加快骨复合损伤的修复速度并提高其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核素骨显像观察不同骨移植物对实验动物骨干缺损修复的动态过程,评价术后不同时期移植骨成活状态。材料与方法:用ROI方法定量地比计算三种材料樾入区和正常骨区放射性浓度集比值。结果:A组(单纯人工骨组)6.01:B组(红骨髓复合人工骨组)7.95;C组(自体移植骨组)5.77。结论:单纯人工骨组和自体移植骨组植入后成骨代谢无显著差异,加入自体红骨髓的复合工人骨组移植区成骨代谢明显估于前两组,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99Tc^m-MDP骨平面显像结合SPECT/CT融合显像在应力性骨折(SF)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8只,进行跑跳训练6周;对照组4只,自由活动6周。全部兔均进行^99Tc^m-MDP骨平面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将胫骨均分为上、中、下3段,分别在平面图像和SPECT/CT融合图像上勾画各段ROI和三维ROI体积,并计算各自单位面积和体积的平均放射性计数。以对照组兔胫骨总的平均放射性计数为正常均值,计算可疑SF病变骨段放射性计数与正常均值的比值(SF/N),SF/N〉1.46为显像阳性。对显像结果与对应胫骨的病理诊断进行一致性Kappa检验。结果12只兔共24根胫骨,骨平面显像半定量分析诊断SF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56.25%(9/16)、7/8和66.67%(16/24);骨平面显像结合SPECT/CT显像三维半定量分析诊断sF的相应指标分别为75.00%(12/16)、8/8和83.33%(20/24)。后者的诊断准确性较前者明显提高。平面显像结合SPECT/CT显像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Kappa值为0.667(P〈0.05),两者一致性较好。结论骨平面显像结合SPECT/CT显像诊断sF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改进的体外冲击波技术对骨组织影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邢更彦  姚建祥 《武警医学》1997,8(3):134-136
采用改进的体外冲击波作用于骨组织。通过动物实验,骨膜组织体外培养H3-TdR掺入放射性自显影研究,证实冲击后1、2周实验侧骨膜组织H3-TdR标记率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表明实验侧骨膜成骨细胞有丝分裂明显加强,骨膜成骨作用增强。通过体外冲击波治疗骨不连16例及骨折延迟愈合16例。治疗后16周,16例骨折延迟愈合均愈合。16例骨不连中13例愈合。文中还对体外冲击波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疗效及治疗方法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外照射后肿瘤摄取99Tcm-MIBI与其死亡和增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显像监测肿瘤放疗后细胞活力变化的可行性。方法 105只荷Ehrlich癌的雌性昆明小鼠按不同剂量(0、5、10、15、20Gy)行^60Co单次照射,并于照射前6h及照射后24、72和144h分别进行①^99Tc^m-MIBI显像及测量肿瘤组织放射性计数,计算肿瘤微分摄取率(DUR)及肿瘤与对侧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比值(T/NT);②测定肿瘤凋亡指数(AI)、肿瘤坏死面积百分比(PN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积分吸光度(PCNA-IA)结果 照射后DUR、T/NT随剂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少。24h DUR、T/NT分别与增高的AI、PNA呈负相关,与减低的PCNA-IA呈正相关,r分别为-0.849、-0.829;-0.883、-0.855;0.789、0.742(n =33,P<0.01)。  相似文献   

20.
直肠癌盆腔放疗后肠受照射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体位、性别、手术、膀胱充盈状态对直肠癌放疗后肠受照射的影响。方法36例直肠癌患者被研究,盆腔放疗采用1后2侧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的方法,处方剂量为50Gy。利用每个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对盆腔内肠的受照剂量和体积进行分析。结果膀胱充盈差和好时肠受照射的平均剂量分别是23.8和18.3Gy(P=0.004),V45高剂量受照体积分别是15.7%和7.8%(P=O.004);体位仅对肠V15,低剂量受照体积有显著影响;性别对肠受照射的最大剂量和V15,有显著影响;手术对肠受照射的平均剂量有显著影响,分别是术前19.0Gy和术后22.5Gy(P=0.015);在仰卧或俯卧、术前或术后膀胱充盈好时均比差时肠受照射剂量要低或体积要小。膀胱充盈好和差时肠受到高剂量照射的体积V4,在俯卧位分别是15.3%和7.4%(P=0.023),术后分别是14.1%和7.2%(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治疗体位、性别、手术对盆腔内肠受照射剂量和体积有一定的影响,膀胱充盈状态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