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年青肱骨远端骨折患者具有明显的优势,优良率为65%~100%。老年此类骨折患者由于骨质疏松和全身状况等原因,是否有必要接受金属植入物的内固定治疗干预,尚缺乏验证。目的:探讨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老年患者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效果,并与保守治疗及年青患者作比较。方法:选择2002-01/2007-06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骨一科收治的27例肱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年龄68(60~76)岁;其中20例肘关节实施开放复位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7例进行保守治疗。术后3,6,12周临床和影像学评估分析患者伸屈功能、关节面台阶和前倾角,并与文献中中青年患者内固定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2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7~28个月,其中26例骨性愈合。金属植入物内固定组1例不愈合,为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因全身情况而拒绝进一步治疗;无钢板断裂,2例存在螺钉松动,3例克氏针松动,但不需要手术干预。金属植入物内固定组患者伸屈功能、关节面台阶和前倾角评定结果及优良率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P < 0.01)。内固定治疗组不愈合率(骨折部位和截骨部位)、感染、异位骨化、神经损伤以及和金属植入物相关的症状与文献中年中青年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其他关节内骨折一样,老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也需要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干预,只要遵循基本的外科和内固定的原则,保持前倾角和关节的完整性,均能获得一定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背景:膝关节周围骨折早期多采用传统的股骨或胫骨髁钢板、外固定支架及交锁髓内钉固定等治疗,但存在广泛剥离骨折周围软组织,骨折断端局部血运破坏严重,感染机会增大,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等缺点。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手术指征、方法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胫骨及股骨骨折患者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42 (18~60) 岁。在CT三维重建基础上,经皮插入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过程均按照Liss内固定系统的标准操作程序完成。置入后4周内每周随访1次,以后每月随访1次。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法评估效果。
结果与结论:24例患者获6~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HSS评分显示,优18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结果说明使用Liss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对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小,对骨折端局部微环境干扰小,可最大限度保护骨折端局部血运,感染风险低,内固定可靠,允许患者早期主动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置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剑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52):9857-9860
背景: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髓内固定承受应力的轴心比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向内移,抗疲劳能力增大,具备抗内翻支撑和防止近端骨折块旋转的功能,对骨折是否稳定要求不高,因此适用于不稳定性骨折。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置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44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24例,年龄63~86岁。Evans-JensenⅡ型骨折3例、Ⅲ型8例、Ⅳ型10例、Ⅴ型23例。随访12个月,记录各型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临床愈合时间及功能评分。
结果与结论:44例平均5个月获得骨性愈合,除2例早期负重出现髋内翻畸形,其他所有病例未出现股骨近端再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断钉、感染等并发症。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为96%。说明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置入治疗各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较好,尤其适用于粉碎性或骨质较差的骨质疏松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骨量丢失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我科自2009-01~2011-01共手术治疗86例65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的患者,经过治疗及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科自2009-01~2011-01共手术治疗86例65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的患者,经过治疗及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86例,男35例,女51例。年龄65~90岁,平均72岁。骨折类型:股骨粗隆间骨折31例,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6.
背景:骶髂关节骨折的治疗存在较大分歧,部分学者主张保守治疗,而有些学者则倾向积极的手术治疗,而方案的决定因素是骨盆稳定性。由于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破坏了骨盆的稳定性,易出现晚期不稳定和骨不连,引起骶髂关节疼痛,双下肢不等长,坐时疼痛和功能障碍,因此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金属植入物固定治疗预后明显优于保守治疗。
目的:总结各种金属内外固定植入物置入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情况。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1-01/2009-12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英文检索词为“Pelvic fractures, instability, surgical treatment”,中文检索词为“骨盆骨折,不稳定,手术治疗”。检索文献量总计115篇,选择植入物置入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排除陈旧及重复实验文章,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的文章,最终纳入3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是一种严重的高能量创伤,在治疗上越来越重视,尤其是不稳定的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稳定型的骶髂关节骨折脱位采取保守治疗,不稳定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宜行外固定、内固定重建骨盆的稳定性,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有待于提高,各种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特点如何,以及各种内固定后何时下地负重活动,有待于基础和临的床进一步研究。不稳定的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内固定方法很多,包括前路固定及后路固定。后路经CT引导下的经骶髂关节拉力螺钉等微创治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主要为动力髋螺钉,Gamma钉和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3种,究竟何种内固定更为安全、有效、可靠目前仍存在争议。
目的:对比3种不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石河子市人民医院骨一科2007-10/2009-12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DHS)组、Gamma钉组和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FNA)组。比较3组患者的内固定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9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PFNA组总有效率较DHS组和Gamma钉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PFNA组内固定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DHS组和Gamma钉组(P < 0.05),PFNA组骨痂出现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与DHS组和Gamma钉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PFNA组内固定并发症明显低于DHS组和Gamma钉组(P < 0.05)。提示PFNA对骨折端的血循环影响小和骨质破坏少,固定更为牢靠,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髋部骨折后应用内固定术后内固定物断裂及松动的原因。
方法:对1998-06/2006-09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外科手术245例和外院手术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120例髋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2例患者出现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其中9例螺钉松动,5例螺钉断裂,8例钢板断裂。术后随访情况为:①患者从内固定术后到发现内固定断裂的时间为3~38个月,平均为15.5个月,大多数患者在内固定物断裂被发现之前出现髋部疼痛不适、跛行、患肢畸形等临床表现。②X射线片示内固定断裂或松动:其中钢板断裂的部位均为钉板相接部位和钢板成角处;4例螺钉断于螺纹起始部,1例螺钉断于螺纹部;松动的螺钉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向后脱出。③术后除1例排异反应外,无切口感染、局部炎症反应、排异反应。
结果: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内固定物断裂及松动的原因有:①内固定器材选用不合理。②内固定物本身设计缺陷。③骨缺损严重或骨质量不佳,同时未行一期植骨或植骨未达到标准。④骨折复位不良。⑤轻视术后疗法。
结论: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必要时植骨以及术后适当的配合外固定材料,以有效的防止髋部内固定物的断裂及松动。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折的愈合除了与骨折类型、骨折局部血运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之外,还与内固定物的选择、使用及规范操作有着很大的关系。目的:分析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后出现骨不连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及合适的内固定物选择方案。方法:由第一作者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2000-01/2010-05有关骨折内固定后骨不连及治疗骨不连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骨折,内固定,骨不连”。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25篇文献进行深入分析。结果与结论:四肢骨折内固定后骨不连的发生率除了与骨折类型、骨折断端血运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之外,还与操作技术,尤其是内固定物选择以及内固定的使用方式有直接关系。对于许多骨折,如何针对骨折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以及准确的操作技术是维持内固定物长久有效性、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虽然由于受伤机制的不同,四肢骨折会有许多复杂的类型,并对骨折愈合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骨折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对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骨折有着越来越多针对性的固定方式。内固定物的选择及使用方式的准确与否,对于骨折内固定后的愈合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背景:动力髋螺钉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金标准”,但随着微创理念和髓外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应充分了解各种内置物的特点。
目的:评价不同髓外内固定系统对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并发症及生物力学的影响。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2010 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有关不同髓外内固定系统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并发症及生物力学方面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具有两枚或三枚头颈螺钉的经皮加压钢板及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能更有效降低股骨头的切出率,提高抗旋转性,增加骨折断端的稳定性,避免髋内翻塌陷畸形;引入了微创理念,具有钉、板分体的经皮加压钢板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在手术操上更加方便,对骨折处软组织干扰小,出血少,且减少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1.
学术背景: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有着超过30年以上的使用记录。随着年轻患者使用日渐增多,金属离子在体内累积所引起生物学效应,如细胞毒性、遗传毒性、致癌性、金属过敏等受到重视和关注。
目的:论文阐述了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植入人体后,产生金属离子的诱因以及人体组织分布情况,特别是金属离子血清浓度变化情况、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生物学效应的病理表现。并探讨了金属离子血清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及金属离子生物学效应的机制。
检索策略: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4-01/2007-11的相关文献,检索词“Metals,Total hip replacement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07-11的相关文献,检索词“关节置换,金属离子”,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267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假体为金属对金属界面假体。②文章所述术式为髋关节置换术。③文章所述中心为金属离子生物学效应方面内容。排除标准:①非金属对金属界面假体。②其他部位的关节置换术。③文章所述中心为冶金学内容。④重复性研究。
文献评价: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因研究目的与此文无关的194篇,内容重复性的研究58篇,Meta分析0篇,共保留30篇中英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6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
资料综合:金属对金属假体在体内通过电化学(腐蚀)过程和机械增强电化学( 磨损–腐蚀 )过程释放金属离子。其随体液传播到各种人体组织,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人体对金属离子反应呈剂量依赖性,其血清浓度的高低决定生物学效应的大小。一般认为金属离子血清浓度影响因素有①排泄因素。②机械因素。③个体因素。④其他。目前认为金属离子生物学效有①炎症反应。②氧化损伤。③细胞凋亡。④骨质及细胞外基质溶解。⑤致癌。⑥宿主反应。其机制与腐蚀反应、巨噬细胞激活、活性氧生成、成骨细胞功能抑制、破骨细胞激活、金属–蛋白复合物生成等有关。其后果是一系列病理变化:①异物肉芽肿性滑膜炎。②引流淋巴结病变。③淋巴结铬沉着病。④恶性病变。⑤金属过敏反应。
结论:目前无更好的产品来替代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通过对其生物学效应的研究,人们逐渐关注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安全的磨损率?第二,什么是有害金属离子血清浓度标准? 相似文献
12.
背景:融合是腰椎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后稳定运动节段的重要方式,经典的融合方式包括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并后方椎间融合。很多研究报道过几种融合方式的优势、技术要求、临床疗效和融合后并发症,但结论各异,很难明确最佳融合方式。
目的:比较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并后方椎间融合的疗效差异,以期寻求最佳融合方式。
方法:选择167例因退变性腰椎疾病行1个或2个节段融合,随访时间最短为3年的患者,分为3组,后外侧融合组62例,后方椎间融合组57组,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组48例。通过目测类比评分、ODQ问卷和Kirkaldy-Willis 量表评价患者的腰痛、下肢疼痛和功能状况,并进行影像学评价,包括椎间盘高度、腰前凸、病变节段间角度、融合情况及融合后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最后1次随访结果表明,后外侧融合组患者中50例(80.7%)疗效优良,后方椎间融合组患者中50例(87.8%)疗效优良,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组41例(85.5%)疗效优良,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704)。3种融合方式都明显改善了椎间盘高度(P < 0.05),其中后外侧融合组椎间盘高度丢失最多,腰前凸和节段间角度明显增大,3种融合方式的节段间角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最后1次随访时,3种融合方式的不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并发症包括3例深部感染,4例暂时神经麻痹,1例永久神经麻痹,6例取骨处疼痛。提示3组融合方式在临床疗效和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后方椎间融合比后外侧融合能更好维持矢状面平衡。单纯后方椎间融合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及避免取骨处疼痛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肖占州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17):3167-3170
目的:对不同脊柱植入材料临床相关应用进行归纳总结,探讨脊柱,四肢植入内固定物后对磁共振成像的影响。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检索关键词“spinal,implants,MRI”,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CNKI数据库(www.cnki.net/index.htm),检索关键词“脊柱,植入体,磁共振成像”,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选择文章内容与脊柱植入物及磁共振成像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排除重复及较陈旧的文献。共纳入24篇文献。
结果:在脊柱重建过程中,移植骨常使用自体髂骨块和腓骨。但由于移植骨的获取而导致20%~30%的供骨区发生并发症,以及长期的供区疼痛。为避免供区并发症的发生,常采用同种异体骨和钛网取代自体骨移植,但同种异体骨移植又容易有融合率低和疾病传播的风险,所以钛网植骨作为一种新的置入方式逐步发展起来。磁共振成像检测显示镍,钴和铁伪影大,钛合金伪影最小。在矢状面T1和T2加权和轴位T1加权像上均可清晰显示脊髓和椎管内的结构。椎板勾的伪影较大,会影响对椎板附近结构的观察,在深入椎管内部分对脊髓观察有影响。椎弓根螺钉伪影较大,主要会影响对邻近部位椎管侧方、椎动脉、椎间孔、脊神经和后外突出椎间盘等的观察。
结论:到目前仍无公认的满意结果和统一的标准。多根据患者的病情、经济情况、不同的条件及医生的技术和经验而有所不同。而钛金属是最佳做磁共振成像的金属植入物,尽量使植入物长轴与主磁场一致,脊柱有钛合金植入体时最好用快速自旋回波,用短回波时间,尽量减少TE,在诊断时候应考虑伪影,以去伪存真,结合临床表现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肩锁关节脱位应用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方法及其内固定物的选择,评价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
方法:以“锁骨钩钢板;肩锁关节脱位;内固定”为检索词,检索1996/2010 PubMed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与金属置入物置入固定肩锁关节脱位相关文献,重点探讨了肩锁关节脱位治疗方法及内固定物的选择,并进行了临床验证。应用AO/ASIF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Rockwood分型Ⅲ型~Ⅴ型患者。采用Lazzcano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
结果:目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方法有单纯的克氏针固定法、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法、Bosworth法、喙锁间钢丝内固定、钛缆代替钢丝固定法、改良Weaver法或用肌腱、人工韧带重建喙锁韧带、锁骨钩钢板治疗法等,各有利弊。临床验证:应用AO/ASIF锁骨钩钢板治疗34例患者均获12个月的随访。未发现钢板、螺钉松动、折断情况。6~12个月内固定取出后2例出现肩锁关节半脱位,均未行喙锁韧带修复。采用Lazzcano评分标准评定优30例,良4例。
结论: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肩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15.
胡家美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30)
目的:比较解剖钢板(anatomic plate)和DHS(dynamic hip screw)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的疗效,探讨股骨粗隆部骨折内固定的选择策略。方法:收集自2006年3月~2008年4月我们应用临床常用的两种内固定方法(解剖钢板、DHS)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共128例,其中解剖钢板76例、DHS 52例。从术中情况、术后的并发症、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两组内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解剖钢板组的术中失血量低于DHS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解剖钢板组5.6%,DHS组21%(p<0.05);功能恢复评价按Harris评分,解剖钢板组优良率94.7%,DHS组84.6%(p<0.05)结论:解剖钢板和DHS均可应用于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两种内固定各有优缺点。其中解剖钢板治疗具有适应症更广泛、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功能恢复相对可靠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Intracranial and spinal implants are increasingly prevalent around the world, placed for a wide range of neurosurgical conditions. Patients with these devices, like many individuals, may have travel plans involving passage through metal detectors and other security screening devise. However, there are virtually no studies in the currently literature evaluating the safety and interaction of neurosurgical implants with these machines. This review of manufacturer information and existing literature serves as a compilation of this information, and our pre-travel recommendations for affected patients. 相似文献
17.
背景:对眶内植入物的分类、性质及其在眼窝重建中的应用和并发症的处理进行归纳总结。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CNKI数据库(www.cnki.net/ index.htm),在标题和摘要中以“眶内植入物,羟基磷灰石”或“orbital implant,hydroxyapatite”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眶内植入物类型、材料学特点、生物相容性及其应用效果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20篇文献。结果:熟悉眶内植入物的分类、特性,以及宿主与眶内植入物之间的反应,对于眼球摘除或眼内容物剜除后修复材料的合理选择是十分必要的。多孔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无毒,无致敏性,组织相容性好,其多孔结构便于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的长入,是目前眼球摘除后眼窝重建的主要植入物。义眼台暴露是其植入后最常见及最严重的并发症。在义眼台上包裹上另外一层组织可以减少多孔羟基磷灰石义眼台粗糙外表面对周围软组织的机械刺激,减少暴露的机会。结论: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时应用自体双层巩膜帽状扣盖亦可显著降低义眼台暴露的发生率。眶内植入物将向着组织相容性好,血管化快,抗感染能力强,并发症少等方向发展。关键词:眶内植入物;羟基磷灰石;义眼台;生物材料;眼窝重建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置入物治疗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盆骨折是常见的损伤,其中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易发生失血性休克,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目前对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采取开放或闭合复位,结合使用多种内外固定置入物,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明显降低了死亡率及致残率,提高了治愈率。后环结构的稳定是骨盆骨折治疗面临的最大挑战。虽然通过多种方法可以固定骨盆的后环结构,但是对于固定置入物的选择、手术时机和术后负重等问题还存在争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