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3 病方进展 不治太甚 【原文】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 【译文】病势正在进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时攻治,应坚守正气,这好比使敌军疲惫的方法。 【今释】中医认为,疾病过程,从正邪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产生、发展及转归取决于正邪斗争的消长,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即元气,指机体的抗病能力;邪气指致病因素。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抗御和祛除病邪;祛邪能够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使邪去正安,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内养正气,  相似文献   

2.
张迎春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2):103-103,105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水平的恶性克隆性增殖性疾病。常表现为感染、出血及贫血。中医虽无“慢粒”病名,但据其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出现以上表现及倦怠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食纳减少、消瘦、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可归属“虚劳”、“血证”、“积”等范畴。在正虚前提下,感受邪毒,正邪相争,正不胜邪,邪气踞之,逐渐发展而成。内因为正气亏虚,外因情志抑郁、气滞血瘀或饮食不节,滋生痰浊或邪毒侵袭,留恋不去。以上诸邪气常交错夹杂,混合致病,痰、瘀、毒邪搏结于骨髓,连及脏腑,耗损正气而成虚劳。其病位多责之于肝脾,病理改变多为气滞、血瘀、痰结。邪毒久羁,变生多端,据以上病因病机采用中医扶正益气、活血化瘀解毒并配合羟基脲治疗巨脾一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中医正邪理论与微生态学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良铎  焦扬  张喆 《陕西中医》2006,27(8):970-971
目的探讨中医正邪理论与微生态学的关系。方法应用微生物生态规律诠释中医正邪理论。结论中医理论与微生态学最具相通之处的是中医学的正邪理论。他们在理论上和观念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微生态平衡的情况下,微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具有“自净”机制,这也是机体“正气”的重要内容;微生态失衡时微生物的一些作用由生理转变为病理性,形成微生物致病机制,微生态系统由“正气”向“邪气”转化。此项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今后应该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以期丰富和发展中医临床治疗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成人病毒性肺炎中医临床辨治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成人病毒性肺炎的中医辨治思路,认为本病病因有“时行邪气”、“伏邪”和“非时疫邪”三种,其发病以正气不足为基础,毒邪、痰瘀内生是其重要病机,治疗应及早祛邪解表,重视扶正活血化痰。本文对SARS的证治亦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正气与邪气作斗争的过程。邪正消长,既是人体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的复杂变化,也是人体在抵抗一切外来的致病因素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综合表现。中医所谓的“邪”,是指一切可能致病的因素;中医所谓的“正”,是指人体能够抵抗邪气的生理功能。邪气和正气的消长过程,尤其是正气的盛衰,是决定受病与否的主要因素,也就是外因决定于内因的意义,因而成为机体在发病过程中形成虚实证候的关键,同时也是决定治疗方针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6.
虚实是中医辨证的纲领,论治的依据。对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就是根据癌肿不同阶段的正邪变化,作出相应的治疗。所以能否正确认识癌症的邪正关系,也就决定了正确治法的能否确立,从而最终影响治疗的效果。1瘤邪所凑.正气未必先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是中医发病学理论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大多数医家将此语解释为:凡是遭受邪气侵犯,人体必定首先正气亏虚。也就是说,是正气亏虚招致邪气的侵袭。正气亏虚是因,邪气侵袭是果。在解释恶性肿瘤的发病缘由时亦借用此语。所以认定恶性肿瘤的发生同样是由于正气先虚…  相似文献   

7.
石卫东 《光明中医》2011,26(3):421-423
人之有病,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正邪相搏”即是此意。如果正气旺盛,虽有邪气侵入,可以不发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祖国医学的治病特点,就是调整正虚邪实,扶正祛邪,使未病者不发病,使已病者得以愈。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是因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而致的一种传染病 ,在我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及饮食失当等因素有关。其中 ,感受疫毒之邪又是发病之关键。而病邪能否侵入人体 ,侵入人体后是否致病 ,都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正如《内经》中云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现代医学认为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能否发病 ,特别是病情的转归都与人体的免疫功能 ,亦即正气密切相关。基于此 ,笔者在临床中以中医正邪理论为指导 ,依据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认为表面抗原 (HBs A g)、e抗原 (H Be…  相似文献   

9.
王希知老中医治疗肝硬化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平  陈新渝 《中国中医急症》1999,8(6):264-264,270
肝硬化属中医“积”、“胁痛”、“臌胀”等范畴,为难治之症。我所名老中医王希知主任医师行名50余年,在临床上治疗肝硬化有其独特的经验,观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1有虚实夹杂,可攻补兼施肝硬化乃时疫外染,郁而不达;或饮酒过度,酒湿之浊气蕴滞不行;或血吸虫感染,痰浊与气血搏结而致病。湿浊邪毒留恋不去,缠绵日久,终至邪气不去,而正气渐衰。疫毒和湿邪滞留是肝硬化发病的外部因素,正气虚亏则是肝硬化发病的内在原因。正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曰:“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王老认为,肝硬化的病机演变与人体的正…  相似文献   

10.
养生的目的是预防疾病发生,争取健康长寿。中医认为疾病是否发生取决于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双方力量的对比,若正气充盛,人体各脏腑、经络等组织生理功能协调,则邪气不易引起发病;若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或致病邪气作用过于强烈,超过人体防御能力,则致病因素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故《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若人能养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主中州而灌溉四旁 ,脾的功能健旺 ,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中医“脾”的概念除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内分泌、神经、血液等系统的功能外 ,其“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论点与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1 邪气、正气与脾胃之气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互相斗争的过程 ,而斗争的结果取决于人体正气。早在《内经》中就载有“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也就是说正气旺盛则身体强壮 ,正气虚衰则邪气易侵犯机体而致病。这里所指的正气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  相似文献   

12.
1肺癌中医病机理论的再思考 肺癌的病机涉及正邪两个层面。现代学者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正气亏虚,因虚致癌。认为肺癌的发生系在正气内虚的基础上,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肺失宣降,脏腑阴阳失衡,诸邪阻肺,久而成积。所谓“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强调正虚在肺癌形成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早期之虚以肺脾气虚、气阴两虚多见,晚期多见阴虚内热、阴阳两虚。因虚致实,病理因素无外乎气(气滞)、瘀、痰、毒胶结为患;二是毒邪袭肺,瘀痰毒聚而成肺积;三是痰湿内聚,瘀痰化毒,胶结成积。针对虚、瘀、痰,毒之病理因素,临床采用扶正培本与清热解毒、软坚化痰、活血化瘀之法辨证施治,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中医药在有效地缩小瘤体,以及抗肿瘤术后复发与转移方面,疗效仍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3.
疾病的过程,从正邪关系来讲,是人体的正气与致病邪气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正盛邪退,病情好转,邪盛正衰,病情逐渐恶化,在具体运用中要区别扶正与祛邪的主次,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是先扶正而后祛邪,或先祛邪而后扶正,最终要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外感病由天时之不正,实则亦由正气之先虚,不能固御其邪,感冒一病,是一个正邪相争的发病过程,正盛则邪退,正气不足则邪气乘虚而入,正气足则六淫之邪就不能侵入人体,尤房屋之墙壁坚固,盗贼亦何由而入,其邪能侵入人体内者,皆由身体怯弱,而…  相似文献   

14.
从IL_2—FN—NKC系统探讨正邪学说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青生 《陕西中医》1990,11(3):137-139
<正> 正邪学说是祖国医学基本理论之一。“正”即正气,是人体一切正常物质及其功能的总概括。“邪”即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子。正气能驱除邪气,调节和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因此,一般认为正气包括免疫功能或相当于免疫功能。白细胞介素2(IL_2)—干扰素(IFN)—自然杀伤细胞(NKC)系统是近年来国内外免疫学研究中受重视的一个新的免疫调节系统。而中医治病的主要机理在于调整病理性机能紊乱,即增强机体的调控效应,恢复机体动态平衡。这是辨证论治的主要目的,也是正邪学说的基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一基础离不开 IL_2—IFN—NKC 免疫调节系统。本文根据该系统中医药研究现状,对正邪斗争及其转化消长的实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补法在中医妇产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法是中医的治疗大法之一,它是一种增强体质,改善机体虚弱状态的治疗方法。从中医发病学的观点来看,任何疾病的过程,都是正邪斗争的过程,没有正、邪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构成人体的疾病。在这个过程中,其正邪这对矛盾必定有一方是主要的,也就是说疾病的性质,不是偏重于正气虚,就是偏重于邪气实。在治法上不外“补”和“泻”两大法。  相似文献   

16.
孙燕院士指出,21世纪重视传统医学的作用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四个趋势之一。中医药治疗肿瘤已成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手段之一,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1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现状1·1理论基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也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理论基础:(1)正邪相争;(2)平衡失调;(3)辨证论治。在邪正关系上,中医十分强调正气不足与脏腑亏损是邪气停留的根本条件。在邪气论中,“癌毒学说”正在成为研究热点:癌毒尤外来之毒,应包括化学、物理、生物致癌物;内生之毒,有多种致病因…  相似文献   

17.
中医从整体观出发,认为前列腺癌的发病,是机体受到病邪的损害与机体内正气的抗损害功能之间的动态过程。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晚期前列腺癌的患者,正邪交争日久,正虚邪进,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失调,就会出现疼痛、尿频、血尿、尿潴留等临床表现。而癌瘤的生长会进一步损耗正气,因此正气亏虚是晚期前列腺癌的主要状态。  相似文献   

18.
赵迪  徐榛敏  梁晓  刘红喜  张允岭 《中医杂志》2023,(22):2295-2299
中医脑病纷繁复杂,诊治面临诸多困难,亟须新的诊疗思路。发病是正邪交争的结果,常见的发病类型有卒发、徐发、伏发、继发、复发等,反映了正邪强弱、致病邪气、发病部位等信息。“辨发病”临床操作简单,可执简驭繁,有助于厘清中医脑病复杂的发展脉络。应用时应首辨缓急,主辨特点;把握病势,知病大体;抓同辨异,横向对比;精细洞察,动态认识。“辨发病”具有统括性、预后性的特点,可为辨证论治和“治未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的发病过程与“伏毒”隐匿、纠缠、凶戾等致病特点相似,且恶性肿瘤细胞与免疫系统相搏弈的过程与正气、伏毒之间“正气盛则毒邪伏而不出,正气虚则毒邪出而为病”的机理相同。因此认为恶性肿瘤发病的核心病机为“正虚伏毒”,文章从中医学及现代生物学两个角度分析“正虚伏毒”,阐释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小儿外感发热,是因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或温热疫毒之气侵犯小儿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小儿疾患.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自身正气较弱,易于感受外邪,如为阳热邪气,发热迅速,即使感受阴邪,也易因阳气痹郁,或正邪交争而发热. 1 小儿外感的发病特点 热证多.叶天士《幼科要略》"襁褓小儿,体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