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颤动疗法与抗异位搏动疗法,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些主要通过提高心肌电稳定和颤动电阈值,而防治室颤的药物,特称为抗颤动药,以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为代表;通过抑制室性异位搏动,而纠治心律失常的药物,则被称为抗异位搏动药,以Ⅰ类的奎尼丁为代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对预防心脏猝死、提高存活率有重要价值。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特征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从而延长复极时  相似文献   

2.
随着心肌电生理的研究深入,新型抗心律失常药(Antiarrhythic drugs;ATD)的大量涌现,临床用药也日趋复杂。本文仅讨论治疗心动过速型心律失常的药物。可大致分成以下四大类。1 Ⅰ类(膜稳定剂)1.1 Ⅰa 类奎尼丁的作用迅速,疗效显著。但因毒副反应大,限制了其作用。双异丙吡胺(Disopyramide;DP)的药理作用比奎尼丁  相似文献   

3.
地高辛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最常用药物,奎尼丁是重要的抗心律失常药,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时,此二药常需联合应用。但此二药均属药理作用强、对患者易于发生危险的药物。文献记载洋地黄化的心脏加用奎尼丁,可导致意外的心律失常,就是指地高辛所致洋地黄化,而洋地黄毒甙与奎尼丁合用时是极少发生不良反应的。地高辛毒性包括恶心、  相似文献   

4.
如何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世芳  向晋涛 《医药导报》2009,28(8):967-969
抗心律失常药(AAD)有治疗心律失常作用,同时有致心律失常作用。使用时既要注意其有效性,又要注意其安全性。需使用AAD的情况:①心动过速急性发作;②辅助电复律、器械置入后及心房颤动消融后的治疗;③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房颤动的防治;④心脏猝死的二级预防;⑤一般心律失常的短期治疗。AAD有4类,每类都有特定的药物适应于特定的心律失常,ⅠC类药普罗帕酮适于心脏结构和心功能正常者,Ⅱ类药β受体阻断药适于交感活性增高者;Ⅲ类药胺碘酮适于器质性心脏病或并发心力衰竭者;血管紧张肽系统抑制药适于基质的治疗。但由于个体差异和基础疾病的特殊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宜个体化。  相似文献   

5.
早在200年前Withering就确定了利用毛地黄来有效地治疗过速的,不规则的脉率。1918年奎尼丁也用于抗心律失常。直到1950年左右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才逐渐增加,近十几年增加更多。随着抗心律失常新药的不断增加,其分类方法也众说纷云。人们期望一种便于指导临床实用的分类法。Vaughan Willams于1984年提出了一种较为实用的分类法。他把抗心律失常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药是抑制钠的快内流,减慢最大除极率。这类药又根据它们对总动作电位时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并非一律有效,而且常引起副作用。至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法对死亡率的影响豆类抗心律失常药可增加死亡率。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长程观察证明,心肌梗塞恢复期无症状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口服思卡胺、氟卡胺或安慰剂后,药物治疗组死亡率比安慰剂组高2~3倍。据认为,这是由干扰心律失常药诱发的致死性心律失常增加。CAST11显示,莫里西唤(moricizine)组与安慰剂组总死亡率相似,分别为15%和12绎。但莫里西喷组头2周的死亡率则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分别为2.3%和0.3掖(户<0,02)。在630例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患者…  相似文献   

7.
侯俊 《首都医药》2000,7(1):54-54
心律失常患者日常经常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苯妥英钠、胺碘酮、心得安等,心律失常病人在服用上述药物时不免还要服用其他药物,如制胃酸药、镇静催眠药、抗生素等,一些药物与上述抗心律失常药如同用,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将导致抗心律失常药药效降低或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抗心律失常药物为四大类钠,分别为通道阻滞药(Ⅰ类)、β-受体阻滞药(Ⅱ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Ⅲ类)、钙通道阻滞药(Ⅳ类)。在抗心律失常药物中,长期使用药效比较肯定且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药物是β-受体阻断剂和胺碘酮。这两种药物均有抗心脏缺血作用。胺碘酮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心室颤动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包括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毗胶、氟卡尼、普罗帕酮、索他洛尔和胺碘酮等,常用于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发;但在美国仅奎尼丁和氟卡尼被批准用于此症。239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村V动病人,随机口服氟卡尼(122例)或奎尼丁(117例),平均随访1年。结果发现,氟卡尼和皇尼丁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的效果相似:服药>270日无复发症状的人数分别为23.8%和20.5% (p=0.54);因无效而停药的人数分别为9.8承和12.0%(无统计学差异)。因不良反应而停药的人数,奎尼丁组为29.9%,氟卡尼组为18.0领(户一0…  相似文献   

10.
心房纤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初发的房颤常常伴有快速的心室率,造成患者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而且,房颤持续时间越长,会使房颤变成持续性甚至永久性房颤,严重影响心脏功能,为此,转复房颤可以说是阵发性房颤的首选治疗。总的来说,抗心律失常药分为Ⅰ、Ⅱ、Ⅲ、Ⅳ类。可以用于转复房颤的药物包括ⅠA类(如奎尼丁)、ⅠC类(如普罗帕酮、莫雷西嗪)和Ⅲ类(胺碘酮、索他洛尔)抗心律失常药物。它们主要作用于心房,延长心房不应期或减慢心房内传导。2007临床药物治疗杂志案例报道第5卷第1期Clinical Medication Journal心率(次/min)QT间期(ms…  相似文献   

11.
《药学实践杂志》1988,(4):36-36
盐酸恩卡胺(encainide,商品名:Enkaid,药厂:Brislol—Myers)可替代奎尼丁治疗症状性室性心律失常。这一种1C类药物能阻断浦肯野氏纤维和心肌的钠通道。对有突然死亡危险的病人而对其它抗心律失常药不能耐受或无效果时,使用本品证  相似文献   

12.
<正> 洋地黄类药物的发现,距今巳有200多年的历史,现在临床上仍不失为治疗心衰和控制房颤的有效药物。目前最常用的洋地黄制剂仍为地高辛。随着洋地黄与抗心律失常药以及其他药物联合应用的不断增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屡见不鲜,可导致洋地黄疗效的增强或减弱、毒性的增加或降低。本文就此作一概述。 洋地黄与抗心律失常药的相互作用 1.洋地黄与奎尼丁 1978年Leahey等首先发现奎尼丁  相似文献   

13.
<正> 抗心律失常药近10yr来,抗心律失常新药中不少是口服有效的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并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心肌细胞电生理学特点,这类药物可分4类,即:第Ⅰ类钠通道抑制剂,以奎尼丁为代表。在Ⅰ类中又分a,b,c3个亚类;第Ⅱ类β受体阻滞剂,以普萘洛尔为代表;第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相药物,如胺碘酮等;第Ⅳ类钙通道阻滞剂  相似文献   

14.
抗心律失常药物广泛用于临床,对治疗和预防心律失常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此类较新药物的临床应用予以重点综述。吡二丙胺当奎尼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和复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无效时,本品可能有效.预防电转复复发像奎尼丁一样有效。除预激综合征外,本品抗房性心律失常作用不甚显著。本品的负性肌力作用较明显,因此心衰或严重左室机能障碍者禁用。延长QT 间期和促使室颤。由于其抗胆碱能活性,可产生尿潴留、口干、视力模糊、便秘和加重青光眼.美西律静注和口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有效,主要用于长期口服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梗塞后。与其它抗心律失常药合用效果更好。据报道,服  相似文献   

15.
探讨心房纤维颤动(AF)的病因及药物治疗。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常用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允许心房颤动存在,通过减慢房室结传导控制心室率,常用Ⅱ类、Ⅳ类和洋地黄类药物。心房纤维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心律失常。AF虽不是致命性心律失常,但AF后心功能受损,诱发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6.
双异丙吡胺(Disepyramide,以下简称DP)是一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经药理及临床研究发现有类似奎尼丁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较奎尼丁强2~3倍,比普鲁卡因酰胺强4倍以上。临床广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越来越高。自1909年人类认识心房颤动以来,心房颤动的治疗经历了仅着眼于转复心房颤动本身的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直流电转复以及外科迷宫手术等单一治疗,发展到针对心房颤动的病理基础、离子通道、并发症预防等综合治疗。治疗方式、方法、途径与以往比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近年来房颤的射频消融有了飞速发展,但药物治疗仍然是一线治疗,有时甚至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抗心律失常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综述如下。一、洋地黄类 1.地高辛与奎尼丁的相互作用: 1978年已有报告提到,用地高辛的患者,当并用奎尼丁时,可使血清地高辛的浓度增加。Leabey等发现,两药并用者有90%以上可见到其相互作用。Dahyqvist等报告血清地高辛增加的程度为投用奎尼丁前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有30%~40%死于入院前,慢性心功能不全者有40%~50%以猝死而终结生命,这些猝死病例中近80%由心律不齐引起,因此作为预防的首选方法是应用抗心率失常药。心叽梗塞患者的预后依赖于左心室功能,在左室功能低下的患者中,频发室性期外收缩的病例猝死率明显增高。Cast试验结果显示氟卡胺、恩卡胺等Ic类药虽能显示抑制心室期外收缩,却不能改善预后,甚至还能使预后恶化,Ia类药奎尼丁和I_b类药慢心率也是如此,而Basis和Camiat等试验显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乙胺碘呋酮能预防心肌梗塞患者的猝死。在阿根延进行GESICA试验证实该药对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也能改善预后,说明该药预防猝死的作用机制即包括抗心律失常作用,也有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西苯唑啉(Cibenzoline)是近年来用于临床的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既能口服,又可注射,临床常用其琥珀酸酯,即Cipralan。本品的化学结构为4,5-二氢-2-(2,2-二苯环丙基)-1 H-咪唑衍生物,与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大不相同;其电生理性质类似于奎尼丁和普鲁卡因胺;对室性或室上性心律失常具有较好地治疗作用。本文仅对西苯唑啉的药动学、电生理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简单介绍。一、药动学西苯唑啉口服吸收良好,首过代谢作用很小,全身生物利用度约为90%。该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