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i X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3):889-891
阿司匹林曾经仅仅被当作一种抗血小板药,但目前已有超过100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汇总分析证据说明,在心血管高危病人中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长期治疗能够使严重血管事件联合终点发生率降低约1/4,其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减低1/3,非致死性卒中的危险减低1/4,血管事件死亡率减低1/6。  相似文献   

2.
阿司匹林能使多种高危患者发生严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可能性减少近1/4。人们认为,其主要的抗栓机制是通过使血小板环氧化酶-1失活从而抑制血栓素(可以激活血小板)的生物合成。然而阿司匹林并非总是有效。它仍然不能预防大部分(至少75%)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患者发生严重血管事件。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再发血管事件(“阿司匹林治疗失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的20年里,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证实。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3类,分别为阿司匹林、噻吩吡啶类和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合酶-1,阻断血栓烷A2的形成。这种阻断不可逆且一直持续到新的血小板形成。目前已有的超过100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汇总分析证据说明,阿司匹林可降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死亡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在心血管高危患者中长期治疗能够使严重血管事件联合终点发生率降低约1/4,长期应用的最佳剂量范围是75~150mg/日。  相似文献   

4.
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海丽 《吉林医学》2008,29(11):935-936
目的:探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雷抗血小板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各危险分层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UA患者1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81例),各组又根据危险分层标准分为低、中、高危险组。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用药4周内两组各危险分层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有效控制心绞痛,明显改善症状(P〈0.05),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P〈0.05),并对出、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在UAP各危险分层组中的疗效肯定且安全,并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与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就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服用1周后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患者是否出现阿司匹林抵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脑梗死复发以及其他血管时间发生率,分析阿司匹林抵抗与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糖尿病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预测因素(P<0.05)。糖尿病、LDL升高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动脉硬化血栓型梗死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阿司匹林(ASA),化学名为乙酰水杨酸。具有解热、镇痛和抗风湿作用,在临床中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1971年Vane发现了其独特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而使其重新焕发了青春。众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事件防治中的重要地位,是抗血小板治疗的一线用药。ASA通过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化酶1,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特别是血栓素的合成,从而阻断由之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绝大多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都与血栓形成有关,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能够充分降低血粘度,防止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各危险分层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UA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各组又根据危险分层标准分为低、中、高危险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用药4周内两组各危险分层组的临床疗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监测出、凝血指标,评价其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有效控制心绞痛,明显改善症状(P〈0.05),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P〈0.05),并对出、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但高危险组中血运重建的发生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在UA各危险分层组中的疗效肯定且安全,并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各危险分层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UA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用药4周后两组的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有效控制心绞痛,明显改善症状,心绞痛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明显改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在UA各危险分层组中的疗效肯定且安全,并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临床试验表明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一级预防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对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也有效。10%~20%动脉栓塞史患者即使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经过长期随访仍有血管事件复发。原因如下:第一血小板被其它途径激活,不能被阿  相似文献   

10.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一般治疗 1.1 抗血小板治疗,如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 )能减少早期痴呆患者进一步发生血管事件(B级推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效果。方法32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4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A组给予阿司匹林75mg/次,1次/d;B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C组给予阿司匹林150mg/次,1次/d;检测患者用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结果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受到抑制;A组、B组与C组相比,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结论服用75mg/d或100mg/d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鸡血藤提取物对大鼠离体主动脉舒张及抗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鸡血藤提取物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通过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观察阿司匹林以及不同剂量鸡血藤提取物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处死大鼠后对胸主动脉进行血管舒张功能检测实验,检测不同质量浓度的鸡血藤对血管的舒张作用。结果:阿司匹林,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鸡血藤提取物均能显著降低5 min内最大血小板聚集率(P0.05);离体血管内皮完整组血管舒张率显著高于对于去血管内皮组(P0.05),且鸡血藤提取物在1×10~(-4)~1×10-3g·m L~(-1)质量浓度范围内,离体血管胸主动脉舒张率与之成正相关。结论:鸡血藤提取物在体外能抗血小板聚集,且对离体胸主动脉起到舒张作用。  相似文献   

13.
阿司匹林抵抗:从实验室到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血小板药物在对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上起着关键作用,其中以阿司匹林应用最为广泛。但有研究报道40%的患者,其血小板功能未能被阿斯匹林抑制[1],同时这种药物低反应又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2]。阿司匹林不能充分抑制血小板聚集(生物学抵抗),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血浆CD40 L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CD40L的影响。方法对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别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观察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对血浆CD40L的影响。结果两组均显著降低血浆CD40L水平(P〈0.05),而且氯吡格雷组比阿司匹林组更能降低CD40L水平(P〈0.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减少CD40L的释放。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更能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可能是大大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信息窗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会在北京举行2005年11月22日,由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心血管专家组成的共识专家组集中讨论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一级、二级预防和急性期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制定出2005阿司匹林中国专家共识,以规范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共识指出:◎建议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疗获益/风险比良好的所有临床情况。◎现有证据支持阿司匹林长期治疗以预防中、高危患者(如冠心病10年危险≥10%)和已有血管事件病史的患者发生严重血管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论ST段是否抬高,均建议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  相似文献   

16.
<正>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是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现代药物治疗中的一个奠基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降低血管疾病患者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效力,在过去的20年里已经得到很好的认可,其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中可使该事件如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生率降低25%,冠状动脉搭桥及动脉栓塞事件降低48%,肺栓塞降低67%,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热点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Han YL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1):2171-2172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导致临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病理基础,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其形成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冠心病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环氧酶1抑制剂),噻吩吡啶类(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ADP受体拮抗剂),西洛他唑(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剂)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  相似文献   

18.
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阿司匹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已经作为常规药物广泛应用。然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临床观察中发现部分已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近年来。有学者采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来描述服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仍出现血栓性或栓塞性事件这一现象(又名阿司匹林无反应或阿司匹林耐受)。AR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AR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阿司匹林(ASA)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凝集药已被大量循证医学的资料证明,可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并有助于维持血管外科手术后或血管介入后的衄管通畅。然而不幸的是,并非所有的患者均能获得同样的抗血小板聚集效应。为此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AR)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改良抗血小板药物方案在有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HTPR)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患者介入栓塞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取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连续入选有HTPR的UIA患者166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并根据抗血小板药物剂量分为标准剂量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 1次/d+氯吡格雷75 mg 1次/d(n=83)]及修改剂量组[给予阿司匹林300 mg 1次/d+氯吡格雷75 mg 1次/d或阿司匹林100 mg 1次/d+氯吡格雷75 mg 1次/d+西洛他唑100 mg 2次/d(n=83)],疗程为3个月。采用3种方法多时点的检测血小板功能。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和血管内血栓形成等不良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修改剂量组在各时点的血小板反应性均低于标准剂量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修改剂量组较标准剂量组不良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vs 1.2%,HR=0.132,95% CI 0.016~1.101,P=0.030);修改剂量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标准剂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修改剂量抗血小板方案可以在不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的情况下降低有HTPR的UIA患者介入术后不良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