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双酚A对人胚肝细胞DNA损伤和修复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双酚A(BisphenolA,BPA)对人肝L-02细胞DNA损伤修复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以1、10、50、100μmol/LBPA和100μmol/LBPA+30μg/LVitC处理L-02细胞,比较处理和未处理的人胚肝L-02细胞在DNA损伤程度、切除修复鼠缺陷交叉互补蛋白1(ERCC1)、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DG)、错配修复hMSH2基因(hMSH2)、DNA依赖蛋白激酶复合物(DNA-PKcs)及O6-甲基鸟嘌呤甲基转移酶(MGMT)表达水平的差异。每组细胞数均为1×106个/ml。[结果]BPA处理后,彗星试验显示BPA在低剂量(10μmol/L)时即具有DNA损伤作用(P<0.05),随着剂量增大,DNA损伤效应增加。100μmol/LBPA+30μg/LVitC组DNA损伤效应降低,显示抗氧化剂VitC可减缓BPA所致的DNA损伤效应,氧化损伤是BPA所致DNA损伤的方式之一。5种DNA损伤修复酶表达水平在1μmol/L、10μmol/L、50μmol/L剂量组依次降低,在100μmol/L、100μmol/L+VitC组依次增加,50μmol/L组各种DNA损伤修复酶表达水平最低。BPA50μmol/L组与溶剂对照比较,5种DNA损伤修复酶均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100μmol/L组的表达水平均高于50μmol/L组,100μmol/L+VitC组均高于100μmol/L组。除DNA-PKcs与hMSH2外,其他DNA损伤修复酶在100μmol/L+VitC组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BPA对L-02细胞具有氧化损伤作用,并可导致DNA损伤,多种DNA损伤修复酶参与修复双酚A所导致的DNA损伤。VitC可减缓双酚A的DNA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2.
双酚A对人胚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酚A(BPA)对人胚肝L-02细胞的凋亡的影响。[方法]以MTT来分析不同浓度BPA对人胚肝L-02细胞的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浓度BPA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RT-PCR分析BPA引起的生长抑制、DNA损伤基因GADD45、GADD153、GADD34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BPA处理后,L-02细胞的生存率随着BPA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在≥50μmol/L,细胞的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随着BPA浓度升高,细胞凋亡率增加,≥50μmol/L可显著升高L-02细胞的凋亡率(P<0.01)。生长抑制DNA损伤基因GADD45、GADD153.GADD34表达水平随着BPA浓度增加表达量也增加,100μmol/LBPA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在100μmol/L,BPA+VitC组三种GADD基因表达量均稍降低。[结论]BPA对L-02细胞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可导致细胞凋亡率升高,与细胞生长调控和DNA损伤相关的GADD45、GADD153、GADD34基因表达升高,VitC可减缓BPA对DNA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富勒烯对人胚肝细胞L-02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富勒烯(C60)对人胚肝细胞(L-02)的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L-02细胞液分别暴露于0、1.25、2.5、5、10、20、40μg/ml的C60悬浊液中染毒24 h后,检测细胞内LDH、GSH含量和SOD活力,并比较不加和加入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条件下的细胞存活率.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25、2.5、5、10、20、40μg/ml C60单独染毒组细胞存活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加人抗氧化剂NAC后,1.25、2.5、5、10μg/ml联合染毒组细胞存活率有所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25、5、10、20、40μg/ml C60染毒组LDH活力较高,5、20、40μg/ml C60染毒组SOD活力和10、20、40μg/ml C60染毒组GSH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氧化损伤可能是C60对L-02细胞毒性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滴滴涕(DDT)及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单独及联合体外染毒对人胚肝细胞株(L-02)内活性氧(ROS)含量及DNA损伤的影响。[方法]生长良好的L-02细胞,分别加入0.001、0.01、0.1μmol/L的DDT,0.01、0.1、1μg/mL的nano-TiO2,以及上述各浓度的DDT和nano-TiO2联合剂量,染毒时间均为24 h;运用DCFH-DA作为荧光探针,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DDT与nano-TiO2联合作用下L-02细胞内ROS含量,运用碱性和中性两种彗星试验检测各组DNA断裂损伤程度。[结果]0.01μmol/L以上浓度组DDT单独作用24 h引起ROS升高(P〈0.05)和DNA损伤增加(P〈0.05);各浓度nano-TiO2单独染毒均不能引起DNA损伤增加(P〉0.05),但1μg/mL单独染毒可引起ROS升高(P〈0.05)。各剂量组单独染毒24 h后均无明显的DNA双链损伤(P〉0.05),但可导致DNA单链断裂损伤。析因分析结合反应曲面模型显示两种受试物联合染毒可协同增加ROS水平与DNA损伤作用(P〈0.05)。[结论]DDT和nano-TiO2联合作用可协同增加各自对DNA单链断裂水平的影响,诱导产生ROS导致DNA损伤是DDT和nano-TiO2引起机体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和常规TiO2对细胞的毒性及DNA损伤有无差异。[方法]体外培养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彗星实验)比较25、50、100、200μg/mL质量浓度(以下简称“浓度”)的nano-TiO2(5-10nm)和常规TiO2的细胞毒性与DNA损伤作用。[结果]nano-TiO2对A549细胞的毒性与常规TiO2的变化趋势相近,nano-TiO2毒性大于常规TiO2,200gg/mL浓度时作用12h以上两者细胞存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nano-TiO2各剂量组尾DNA含量、Olive尾距、彗星尾长均明显增加(P〈0.05);常规TiO2在受试剂量下尾DNA含量、Olive尾距、彗星尾长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增加。[结论]nano-TiO2对A549细胞的毒性高于常规TiO2,且nano-TiO2可诱导DNA损伤,而常规TiO2未观察到DNA损伤作用。表明nano-TiO2与常规TiO2在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双酚A对人胚肝细胞L-02的毒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双酚A对肝细胞L- 0 2的毒性作用及可能损伤机制。[方法] 1、10、5 0、10 0 μmol/L浓度的双酚A作用肝细胞L 0 2后,检测双酚A对肝细胞L-0 2的存活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P5 3、caspase3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双酚A处理后,肝细胞L 0 2的存活率随着双酚A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在≥5 0 μmol/L浓度,细胞的存活率显著降低(P <0 .0 1)。双酚A诱导肝细胞L -0 2中的SOD含量降低(P <0 .0 1) ,GSH和MDA含量在1μmol/L明显降低(P <0 .0 5 ) ,而后随着剂量的增加升高明显(P <0 0 1)。CAT水平先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到10 μmol/L的(10 5 .68±9.63 )U/g蛋白,而后随着剂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 .0 1)。≥5 0 μmol/L浓度的双酚A能明显诱导肝细胞L 0 2凋亡和P5 3、caspase3mRNA的表达升高(P <0 .0 1)。凋亡率从对照组的(8.16±0 .0 7) %上升到10 0 μmol/L的(17.2 0±1.2 5 ) % ,5 0、10 0 μmol/L浓度P5 3和caspase3mRNA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1.42±0 .2 5 )、(1.65±0 .13 )、(1.41±0 .12 )和(1.77±0 .0 6)倍。[结论]双酚A对肝细胞L 0 2具有细胞毒性和氧化损伤作用,并能诱导肝细胞L 0 2发生凋亡和P5 3、caspase3mRNA的表达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亚砷酸钠(NaAsO2)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细胞株(L-02)的氧化损伤作用. [方法]用不同浓度NaAsO2(50,100,150 μmol/L)染毒L-02肝细胞24 h,MTT法检测NaAsO2对L-02肝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L-02肝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钼酸铵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法检测DNA损伤. [结果]NaAsO2作用L-02肝细胞24h后,50、100、150 μmol/L浓度NaAsO2组的L-02肝细胞存活率和CAT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且呈剂量-反应关系;100、150μmol/L浓度NaAsO2组ROS生成量显著增多(P<0.01);50 μmol/L的NaAsO2即可引起出现彗星现象的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拖尾细胞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且呈剂量-反应关系. [结论]NaAsO2对L-02肝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引起L-02肝细胞内ROS增多和CAT活性降低,引起细胞DNA损伤.  相似文献   

8.
硒对氟致L-02细胞DNA损伤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硒对氟导致的L-02细胞DNA损伤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80μg/ml氟化钠和/或1.73μg/ml亚硒酸钠对培养的L-02细胞进行染毒,24 h后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检测各组L-02细胞DNA损伤情况;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组L-02细胞凋亡率。结果氟组L-02细胞DNA损伤率和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硒组和氟硒组(P<0.01);而对照组L-02细胞DNA损伤率和凋亡率与硒组和氟硒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氟可导致L-02细胞DNA损伤,诱导细胞凋亡,适量硒可拮抗氟导致的L-02细胞DNA损伤和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9.
冯本秀  徐海娟  杨敏  温薇  陈建雄 《职业与健康》2011,27(13):1489-1491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钛(TiO2)对大鼠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采用不同剂量(0、8、16、32 mg/kg)的纳米TiO2对大鼠进行染毒24 h,通过碱性彗星试验观察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结果当剂量达到32 mg/kg时与阴性对照组比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TiO2可导致人鼠淋巴细胞DNA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钛对小鼠DNA的氧化损伤作用. [方法]将20只雌性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低、中、高3个染毒组,每组5只动物,采用尾静脉注射染毒;各组纳米二氧化钛染毒剂量分别为0、100、200、400mg/kg体重;动物染毒后24h处死,碘化钠法提取小鼠肝、肺、肾、骨髓、大脑组织中的DNA,采用高效液相色谱-ECD(HPLC-ECD)法测定各组织中的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观察纳米二氧化钛对不同组织DNA的氧化损伤情况. [结果]低、中、高3个染毒组的肝脏DNA水平分别是每106个脱氧鸟苷(dG)中含8-OHdG个数(1.07±0.11)、(1.49±0.13)、(1.39±0.18),高于对照组(0.82±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染毒组其他脏器组织中8-OHd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纳米二氧化钛可导致小鼠肝脏DNA氧化损伤增加,对肺、肾、骨髓、大脑中的DNA氧化损伤未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铜致人肝细胞L-02的氧化应激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比色法测定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TBA)检测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铜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细胞生长活性,50、100、150、200μmol/L浓度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27%、16.89%、30.64%和39.32%,6、12、18、24h组分别为7.63%、16.83%、33.66%和38.7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铜抑制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抗氧化酶SOD活性,降低GSH含量,使氧化产物MDA生成增加,各浓度组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FCM结果表明随着铜浓度增大和时间延长,细胞凋亡率逐渐上升。5、100、150、200μmol/L浓度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06%、8.39%、13.81%和17.07%,6、12、18、24h组分别为5.30%、7.39%、13.81%和20.4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铜可致人肝细胞L-02氧化应激,抑制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铜对人肝细胞L-02线粒体的损伤作用。[方法]将硫酸铜用D-Hank’s液和培养液稀释成终浓度分别为50、100、150、200μmol/L的硫酸铜与L-02细胞共培养18h,进行量效关系研究;以150μmol/L浓度与L-02细胞共培养0、6、12、18、24h进行时效关系研究。正常对照组:加入与处理组等体积的D-Hank’s液。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线粒体酶抑制率和整体功能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罗丹明123(Rh123)和碘化丙啶(PI)结合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变化和细胞凋亡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色素C的释放。[结果]铜可引起线粒体酶抑制率和线粒体功能的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线粒体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并随剂量增大和时间延长损伤加重;FCM结果表明随着铜剂量增大,实验组Rh123平均荧光强度逐渐降低,由对照组93.60±18.12下降至200μmol/L组59.94±13.55,即膜电位呈逐渐降低趋势;而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由对照组2.73%增加至200μmol/L组17.07%(P〈0.05,P〈0.01)。随着铜作用时间的延长,Rh123平均荧光强度逐渐降低,由对照组93.60±18.12降低至24h组55.74±15.45,即膜电位呈逐渐降低趋势;而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加,由对照组2.73%降低至24h组20.45%(P〈0.05,P〈0.01)。免疫细胞化学实验显示,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入胞质,释放量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结论]铜可诱导L-02细胞线粒体损伤,引起膜电位降低,细胞色素C释放入胞质,线粒体结构和整体功能遭破坏,导致细胞损伤甚至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硫辛酸(a-lipoic acid,LA)对外源性促氧化剂H2O2诱导中国仓鼠肺细胞(Chinese hamster lung cells,CHL)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以及DNA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①胞质内活性氧检测:用H2O2作外源性促氧化剂诱导细胞活性氧升高,以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2’,7’-dichlorofluorescin- diacetate,DCFH-DA)作为荧光信号标记物捕获胞质内活性氧,设置两种反应体系:体系Ⅰ为H2O2 LA,作用20min;体系Ⅱ为Fe2 LA,分别作用2、4、8h;借助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信号强度。②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SCGE):用H2O2染毒细胞,诱发DNA氧化损伤,同时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LA反应2h,单细胞凝胶电泳分析DNA氧化损伤情况。[结果]ROS:①反应体系Ⅰ:H2O2引发细胞内活性氧骤升,但LA使活性氧水平剂量依赖性降低。②反应体系Ⅱ:Fe2 诱导胞质内活性氧升高,LA能抑制活性氧,降低荧光信号强度。100μmol/L Fe2 诱导细胞活性氧升高,并随时间增加而增强;LA能降低并持续抑制100pmol/I.Fe2-’诱导的活性氧升高,但未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SCGE: H2O2造成细胞DNA断裂损伤,彗星率、彗星尾长、尾部DNA含量、olive尾矩等指标值均升高;加入LA后使上述各指标值剂量依赖性下降。[结论]LA能清除活性氧,抑制Fe2 诱导的活性氧升高,表现出剂量-反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可能的机制为直接清除活性氧、阻断Fe2 介导的Fenton反应。LA发挥抗氧化作用,剂量依赖性降低H2O2诱导的DNA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氟化钠(NaF)与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单独及联合染毒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16-HBE)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对生长状态良好的16-HBE细胞,单独及混合加入NaF(mg/L,F^-)和nano-TiO2(mg/L)染毒,终浓度分别为:(0.0,0.0),(10.0,0.0),(20.0,0.0),(30.0,0.0),(0.0,10.0),(10.0,10.0),(20.0,10.0),(30.0,10.0)。72h后,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16-HBE的存活率,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丙二醛(MDA);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结果]30.0mg/LNaF(以F^-计)单独染毒组及各联合染毒组的16-HBE存活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30.0mg/LNaF(以F^-计)和10.0mg/Lnano-TiO2联合染毒组的T-SOD低于对照组(P〈0.05);各联合染毒组的MDA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染毒组NO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单因素方差分析,NaF及nano-TiO2联合染毒对MDA和NO有交互作用(P〈0.05)。20.0、30.0mg/LNaF(以F^-计)的单独染氟组及各联合染毒组的16-HBE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未发现NaF和nano-TiO2对16-HBE细胞凋亡存在交互作用。单独染氟或氟联合nano-TiO2染毒:氟与T-SOD呈负相关(P〈0.01);氟与MDA、NO、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NaF与nano-TiO2联合染毒可能增大对16-HBE的氧化损伤作用;随着氟浓度增高,16-HBE氧化应激水平及细胞凋亡均加重。  相似文献   

15.
镉对小鼠心肌细胞和肝细胞DNA的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镉体内染毒对小鼠心肌细胞、肝细胞DNA的损伤情况。[方法]用氯化镉腹腔注射小鼠染毒,剂量为1mg(/kg·d)。分别在染毒的第5、10、15天处死小鼠,分离心肌细胞、肝细胞,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测定镉对心肌细胞和肝细胞DNA损伤情况(彗星细胞数和彗尾长度)。[结果]镉在染毒的第5、10、15天与对照组比较,彗尾长度与受损细胞数目均有显著差别,P<0.05;且随着染毒天数的增加,心肌细胞和肝细胞的彗星细胞数目增多、彗尾细胞百分率升高、彗尾长度增加;在染毒第10天,心肌细胞彗星细胞数目及彗尾长度均高于肝细胞,说明心肌细胞较肝细胞更易受到损伤,但是随着镉染毒浓度的增加,在染镉第15天,肝细胞受损情况比心肌细胞严重。[结论]镉可以造成心肌细胞和肝细胞DNA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