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新春  周长高  吴开霞  周兵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132-132,150
目的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96例患者分成PCI组、静脉溶栓再通组,在再灌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测量两组QTd并进行对照。结果PCI组及静脉溶栓再通组人院当时QTd值无显著性差异(P〉O.05),再灌注前及再灌注后1周PCI组与静脉溶栓再通组QTd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再灌注治疗成功可使AMI患者QTd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发病3h内),分别进行静脉滴注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和急诊行PCI术,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首次发生ST段抬高的AMI患者共229例,其中131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98例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急诊组)。两组均于发病3h内进行治疗;对比分析患者TIMI血流情况、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因素。结果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院内死亡率、院内无事件生存率、2周后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发病3h内)静脉滴注国产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与急诊行PCI术作用相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急诊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院内延迟时间及不同治疗时间的治疗效果。探讨缩短病人院内延迟时间的方法及溶栓治疗的有效时间窗,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急诊溶栓组经CT或MRI确诊后立即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住院溶栓组则在住院后进行。结果:急诊溶栓组病人来诊至溶栓治疗开始的平均时间为58min,发病6h内接受溶栓治疗者19例(47.5%),住院溶栓组来诊至溶栓治疗开始的平均时间为120min,发病6h内接受溶栓治疗者12例(30%),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病6-48h内溶栓仍有效,结论: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缩短院内延迟时间,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66例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冠脉再通成功率的研究,探索早期急性心肌梗塞医治的效果。方法 采用SPSS 18.0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对经溶栓时间分组后的急诊静脉溶栓与冠脉成功再通进行分析。结果 在检验水准α=0.05下,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发病与接受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不同冠脉的再通率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有效手段之一,且发病距接受溶栓治疗的低于6h的患者冠脉再通的成功率高于时间在6~12 h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前,见于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治疗上以再灌注治疗为主,其中包括溶栓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由于PCI只能在有条件医院开展,同时费用较高,故溶栓仍为首选。现将我科2002年9月至2006年3月对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在6小时以内的AMI病人进行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AMI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血清中心脏肌钙蛋白(cTn-T)释和动力学,给出cTn-T浓度曲线了解峰值特点;且将(cTn-T)浓度动态变化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浓度动态变化相比较,以确定AMI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血清中cTn-T的浓度动态变化可否作为溶栓再灌注指标之一,方法:将68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分成A组(发病时间≤3.5h,再灌注组),B组(发病时间)〉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PCI)和静脉溶栓治疗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期间收治的首次AMI患者211例,128例接受直接PCI治疗,其中30例溶栓后行补救PCI。83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45例溶栓患者48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结果溶栓组院内死亡率高于直接PCI组(P〈0.05)。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40.6%,梗死相关血管(IRA)达到TIMI 3级血流者为60.5%,直接PCI组血管再通率96.8%,AMI后2周左室射血分数:溶栓组为(49.3±12.1)%,直接PCI组为(64.2±9.6)%,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住院天数溶栓组为13.4d,直接PCI组为8.2d,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及时、充分、持续的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实现有效再灌注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与静脉溶栓相比,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更高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有利于挽救濒死心肌及缺血心肌,更好地保护心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缩短住院时间,并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长期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单纯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延迟PCI以及未再灌注治疗患者,了解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对AMI治疗的几种方法作出评价,更好地指导基层医院治疗.方法 选择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37例,分为再灌注治疗组108例(包括急诊PCI组29例,静脉溶栓组43例,静脉溶栓+延迟PCI组3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29例,连续观察3个月至3年,对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 再灌注治疗组远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P<0.05);LVEF≥50%者高于未再灌注组(P<0.05);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其中以急诊PCI组与3 h内溶栓远期效果最佳.结论 AMI后行再灌注治疗与未行再灌注治疗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别.其中3 h内溶栓与急诊PCI组,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PCI与3 h内溶栓及急诊PCI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并叙述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梗)的再灌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阅读关于ST段抬高的急性心梗临床疗效方面的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再灌注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心梗治疗的主要方法。结论:再灌注治疗可以降低急性ST段抬高心梗的住院死亡率,减少住院不良事件的发生。急诊PCI治疗效果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0.
急诊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PCI) 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发病12h以内或 12~24h仍有心肌缺血且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分为PCI组和溶栓组, 分别给予直接急诊PCI和尿激酶 (150万U) 静脉溶栓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发病 2周时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 溶栓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62 5%, PCI组再通率为 93 3%; PCI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 (IRA) 均达到TIMIⅢ级血流; 溶栓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PCI组 (P<0 .001)。溶栓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大于PCI组患者 (P<0 .01)。溶栓组患者AMI发作 2周后左室射血分数 (LVEF) 低于PCI组 (P<0 .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可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缩短住院时间,有效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区级医院救治流程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10-05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2例AMI患者在发病的不同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转院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保守治疗情况。结果 27例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其中再通16例(59.3%);死亡1例;转院补救性PCI 4例;直接PCI 13例;保守治疗42例。结论发挥区级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优势,按流程救治AM I患者,在有效时间窗内溶栓,根据病情转院实施PCI,实现早期、完全开通冠状动脉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与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比较我院近两年内急性心肌梗死(3小时~24小时)急诊PCI治疗组和溶栓治疗组1月内发生心脏事件的差异.结果: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中27例接受急诊PCI治疗,25例接受溶栓治疗.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所有患者到医院至球囊扩张时间均在180分钟以内,而接受溶栓治疗的所有患者到医院至用完溶栓药物时间为90分钟.急诊PCI治疗组成功率为96.3%,溶栓治疗组成功率为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急诊PCI治疗组发生室颤并发症死亡1例.溶栓治疗组发生并发症共4例,其中心室颤动1例、心源性休克1例、心脏性猝死2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采取急诊PCI或溶栓治疗均是安全的,且急诊PCI的疗效明显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3.
Raymond  J.  Gibbons  Cindy  L.  Grines  王箴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6,25(5):309-310
过去20年,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急诊再灌注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发病12小时内就诊的患者,因为人们认定错过这一时间段后疗效就所剩无几。然而,有极少数患者在胸痛发作12小时后才因STEMI就诊。在两项大规模研究中,分别有8.5%和31.3%的STEMI患者在12小时后就诊。现有的随机试验证据提示,在这种情况下行急诊再灌注治疗效果甚微。溶栓治疗协作组织(Fibrinolytic Therapy Trialist Collaboration)报告说,发病12小时后就诊的患者行溶栓治疗不能降低死亡率。依据这些资料,现行的临床实践指南强烈倾向于对12小时内就诊的患者行急诊再灌注治疗,而对12小时后就诊的患者可否采用这种治疗则更为谨慎。溶栓治疗不起作用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溶栓药物无法开放已经闭塞数小时的血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尽早(小于6h)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开通相关梗死动脉恢复心肌血液再灌注的疗效。方法:入选治疗组为2009-01~2010-12在我院急诊就诊的22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其中156例来院时发病距就诊时间均小于6h,最短者时间为30min,尽快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间接判断溶栓2h内相关梗死动脉开通情况,以及住院后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直接观察相关梗死动脉开通情况,适合PCI治疗者同时进行治疗。对照组为72例来院时发病距就诊时间均超过6h,最长时间为2wk,未经静脉溶栓治疗,给予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治疗。结果:静脉溶栓治疗组相关梗死动脉开通率为76.92%,对照组为48.61%,出院时治疗组心功能不全为4.81%,对照组19.44%,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尽早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梗死动脉的开通率,恢复心肌血液再灌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12 h 内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后3-6 h 桡动脉入路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并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21例 STEMI 静脉溶栓后临床及 CAG 检查均符合直接 PCI 指征并行 PCI 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静脉尿激酶溶栓失败患者急诊 PCI 后,均获成功,IRA 全部再通,血流均达 TIMI3级血流。出院时心功能 I 级16例,II - III 级5例,LVEF 0.51±0.13。结论 STEMI 患者静脉溶栓后经桡动脉行补救性PCI 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次全量尿激酶溶栓联合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住院期间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8例初发STEMI患者分为次全量尿激酶溶栓联合急诊PCI(易化PCI)组36例和直接PCI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门.球时间、PCI手术时间、恶性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PCI前后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率、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两组患者自发病至就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5±1.35)hV8(5.04±1.26)h,P〉0.05];易化PCI治疗组PCI术前IRA开通率、PCI术后IRA开通率和住院期间LVEF明显高于直接PCI组[41.7%VS18.8%,P〈0.05;97.2%v881.3%,P〈0.05;(57.00±6.73)%V8(51.34±5.28)%,P〈0.05];易化PCI组PCI手术时间、恶性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直接PCI治疗组[(1.08±0.25)hVS(1.53±0.38)h,P〈0.05;13.9%VS34.4%,P〈0.05];两组患者MACE、主要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易化PCI组门.球时间高于直接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69±19.02)minVS(78.00±11.18)min,P〈0.05]。结论次全量尿激酶溶栓联合急诊PCI治疗STEMI能提高PCI术前和术后IRA再通率,改善心室功能,降低恶性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PCI手术时间,且不增加MACE和出血风险,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分析中国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基线特征及治疗现状。方法 作为国际多中心试验CREATE研究的一部分,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入选症状出现12小时内的STEMI病人,分析基线特征及治疗现状。结果 中国274中心人选7510例病人,STEMI病人中0.7%为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平均年龄62.7岁。11.5%接受PCI治疗,溶栓治疗52.5%,冠状动旁路移植术0.1%,总体接受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及直接PCI)为62.4%。其他药物治疗情况与以往的登记研究相似。7天的死亡、卒中、再梗死联合终点为10.3%。30天总死亡率为11.1%。结论 与全组急性冠脉事件登记研究相比较;中国STEMI病人的发病年龄与之相类似,伴发高血压者较多,有糖尿病史者稍少,接受再灌注率相似。但在再灌注治疗及药物治疗上还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溶栓治疗与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疗效的评价与分析。方法对我院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急诊PCI治疗40例与同期药物(包括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110例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急诊PCI组在平均住院日、住院死亡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再梗以及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均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急诊PCI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急诊PCI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的总体效果优于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脉血流水平、无复流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南阳医院收治的行急诊PCI治疗的139例AMI患者按再灌注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n=78)与血栓抽吸组(n=61),溶栓组靶血管病变部位逆向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血栓抽吸组对闭塞血管行血栓抽吸,比较2组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术后校正TIMI血流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及心功能变化,统计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90 min内ST段回落率及近远期不良出血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总结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影响因素。结果:①2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无复流率为5.13%,低于血栓抽吸组的16.39%(P<0.05);②溶栓组CTFC低于血栓抽吸组(P<0.05),ST段回落率为94.87%,高于血栓抽吸组的78.69%(P<0.05);③溶栓组术后30 d心功能指标均优于血栓抽吸组(P<0.05);④2组术后30 d及随访1年出血事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发病至入院时间、心肌缺血时间是AMI PCI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P<0.05),术中溶栓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冠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联合PCI可改善AMI患者血流灌注,降低无复流发生率,可能存在预后改善作用;而发病至入院时间、心肌缺血时间为AMI PCI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术中溶栓系其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20.
易化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施及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PCI是单一再灌注治疗策略中最好的一种.然而从患者入院至实施PCI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这种延误对心肌血运重建是极为不利的.由于早期药物溶栓疗法可以为PCI争取再灌注时间,目前两者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成了热点问题.笔者就减量溶栓联合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施及临床疗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