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引起神经肌肉骨骼性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引发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因素,现将该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肩周炎关联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湿针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湿针为主治疗肩周炎关联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80例评分在5分以上肩周炎患者,根据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特征认证受累肌肉,定位受累肌肉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位置。以湿针治疗结合受累肌肉的自我牵张锻炼,并做治疗前中后的疼痛评估。结果:治疗中期,好转率100%;2个月后治愈率和良好率分别达85%和1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肩周炎时,考虑治疗受累肌肉筋膜疼痛触发点。  相似文献   

3.
4.
5.
骨骼肌是人体的最大器官,占人体总重量的50%。每一块肌肉都可能发生疼痛和功能异常,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增加[1]。临床调查显示,30%骨骼肌疼痛患者是由于肌筋膜触发点导致局部疼痛和远处牵涉痛,这些疼痛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基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牵伸运动治疗髌股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牵伸运动治疗,对照组采用痛点电疗联合牵伸运动治疗.比较2组患者VAS评分、Lysholm评分和Q角大小及综合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基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牵伸运动治疗髌股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牵伸运动治疗,对照组采用痛点电疗联合牵伸运动治疗。比较2组患者VAS评分、Lysholm评分和Q角大小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下降,Lysholm评分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Q角比较(P<0.05);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理论治疗髌股疼痛综合征,能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且疗效优于局部痛点治疗。  相似文献   

8.
通过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来治疗疼痛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项技术,很多人将其视为经络理论中的阿是穴,但相对于传统经络理论对穴位的描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描述更为直观,也更容易掌握.本文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理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阐述其与传统经络理论之间的异同,以期为中医经络现象的科学解释提供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用冲击波在肌筋膜触发点(MTrP)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肩MPS)的疗效。方法:选取连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8月—2019年7月康复门诊收治的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30例,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后的VAS评分,临床症状、体征评价量表以及临床疗效的统计学差异。结果:经治疗后患者疼痛均可缓解,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术前,临床症状、体征及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2周的疗效优于治疗前1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冲击波肌筋膜触发点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针刺对慢性肌筋膜疼痛(MPS)模型大鼠痛阈值的影响,分析针刺治疗MPS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是否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蛋白有关。方法 随机将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MPS组、阳陵泉(GB34)组和肌筋膜触发点(MTrPs)组,每组6只。对照组正常喂养,MPS组、GB34组和MTrPs组采用钝性打击SD大鼠左侧腓肠肌结合离心运动的方式建立MPS模型,期间对大鼠进行8周造模干预和4周的恢复期。造模完成后,分别对GB34组和MTrPs组大鼠左下肢阳陵泉穴和触发点进行电针干预,电流强度以大鼠左下肢轻微震颤为宜,留针15min, 1次/d,连续7d。结果 MPS组大鼠腓肠肌形态发生改变,病理横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的圆形肌纤维,纵切面可见粗细相间的梭形肌纤维。针刺治疗可提高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并降低MTrPs周围损伤肌纤维中ERK、p-ERK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表达。此外,治疗后MTrPs周围炎性细胞减少,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降低。结论 针刺治疗可改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针刺触发点效果优于传统穴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容量注射液触痛点注射在治疗肌筋膜痛综合征中的效果。方法选择48例肌筋膜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A、B 2组,A组为试验组B组为对照组。A组每一触痛点注射配制液8~10 ml,B组每一触痛点注射配制液3~5 ml,观察2组患者在治愈率,并发症等的治疗效果并在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将2组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第1疗程后A组治愈率优于B组(P<0.05)。第2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治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均未有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B组有2例好转的患者复发,且A、B 2组患者治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大容量注射液触痛点注射较传统小容量注射治疗肌筋膜痛综合征在疗效及降低复发率方面有一定优点。  相似文献   

12.
亚甲蓝痛点阻滞治疗腰部疼痛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亚甲蓝加镇痛液与单纯镇痛液进行痛点阻滞治疗腰部疼痛性疾病的效果对比观察。方法选择120例腰部疼痛性疾病患者,用随机、单盲方法分成两组。Ⅰ组为试验组,60例,用亚甲蓝加镇痛液阻滞;Ⅱ组为对照组,60例,单用镇痛液阻滞。每组根据患者自诉和术者按压选1~3个压痛点,每点注射2~3ml。镇痛液由局麻药、维生素、激素组成。结果两组注射点数和注射镇痛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3次阻滞后试验组治愈55例占91.7%,对照组治愈50例占8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甲蓝加镇痛液行痛点阻滞用于治疗疼痛性腰部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腰夹脊穴针刺疗法治疗肾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腰夹脊穴针刺术治疗泌尿系结石引起肾绞痛的疗效及可靠性。方法肾绞痛患者1∞例,随机抽出50例接受腰夹脊穴针刺术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对照组阿托品注射治疗的50例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腰夹脊穴针刺镇痛显效率76%(38/50例),总有效率94%(47/50例)。对照组显效率36%(18/50例),总有效率84%(42/50例),P〈0.05。结论该疗法治疗肾绞痛比解痉药效果好,起效快,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无毒副作用,并可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4.
脉冲射频治疗慢性疼痛的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脉冲射频是一种新颖的治疗方法,由于它具有效果好、损伤小、并发症少且可以反复使用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但其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故应对其临床进行广泛的研究。然而因其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所以是目前临床医师们很喜爱使用的一种疼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痛点注射联合口服药物与单纯口服药物治疗门诊常见疼痛性疾病的疗效。方法痛点注射联合口服治疗组(联合组)764例,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组(对照组)928例。随访1年观察其效果。结果联合组的VAS、关节触痛、WOM—AC骨关节炎指数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联合组无效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门诊常见疼痛性疾病痛点注射联合口服药物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口服药物治疗,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痛点阻滞与小针刀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方法将118例梨状肌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治疗组72例,在透视下采用小针刀加痛点阻滞法;B组为对照组46例,采用镇痛液局部痛点阻滞。结果A组和B组有效者分别为70例(97.2%)与34例(73.9%),A组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P〈0.05);复发者A组1例(1.3%),B组12例(26.0%),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在梨状肌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中,透视下痛点阻滞加小针刀治疗,疗效好,并且优于单纯痛点阻滞法。  相似文献   

17.
肌筋膜组织源性疼痛属于人体骨肌系统病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体力活动的减少,此类疾病发生率不断增高。半个世纪以前,Janet Travell教授对肌筋膜组织源性疼痛的病症进行了归纳,提出“触发点”概念。直至今天,其病因病理及可利用的研究方法仍不明了。在对国内外近20年来大量相关文献研读基础上,本文对此病的主流研究方向及方法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国内盛行的小针刀疗法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
转阿片肽基因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疼痛发生过程中通常伴随有神经系统的复杂改变。因此,慢性疼痛应被视为神经系统的一种病理状态。在探索治疗慢性疼痛的新途径时,基因方案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基因治疗是将镇痛性的蛋白质导入与疼痛相关联的结构中,并使其在靶细胞附近进行持久表达。近来,这些技术在许多慢性疼痛的动物模型上进行了成功实验,显示出某些基因特别是前阿片肽如阿片促黑皮质素原或脑啡肽原A在脊髓水平上的转运,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编码产物的大量产生,能够有效减弱炎症性和神经源性的疼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3):53-5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勾刀治疗成人扳机指(trigger finger,TF)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成人扳机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勾刀治疗,对照组在传统盲视条件下行勾刀治疗,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随访3个月,评价疗效。并对所有患者手指活动过程中的疼痛评分进行记录和统计,具体记录时段为: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3个月,疼痛评分依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分析统计。结果8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3个月,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3个月这3个时间点的手指活动时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根据对患者的后续随访和检查,治疗组患者在接受超声引导下勾刀治疗3个月后的总治愈率达85.00%,1次操作治愈率达90.00%,对照组的总治愈率达52.50%,1次操作治愈率达62.50%,治疗组患者的总治愈率和一次操作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勾刀治疗成人扳机指能准确定位病灶,提高安全性和治疗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