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沙福祥 《医学信息》2019,(24):72-74
目的 观察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及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融合联合伤椎置钉术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56例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行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融合联合伤椎置钉术治疗。术后随访1.5年(至2019年10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程度、Cobb角矫正和丢失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内占位情况、脊髓功能E级、植骨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420±210.67) ml vs (830.23±260.52)ml],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155.71±43.50) min vs (195.08±45.42) min],Cobb角矫正丢失大于对照组 [(5.42±1.38)°vs (2.32±1.25)°],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程度大于对照组 [(4.58±0.52)% vs (2.14±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ODI指数、伤内椎占位、脊髓功能E级及植骨融合率情况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ODI指数、伤内椎占位情况及植骨融合率比较,脊髓功能E级占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57% vs 1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融合联合伤椎置钉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脊髓损伤,固定安全可靠,出血量少,增加前中柱的稳定性,促进骨性融合以及恢复伤椎体的高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徒手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方法、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1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行脊柱侧凸矫形术,通过徒手置钉技术、器械矫形原理对侧凸进行矫形。结果 共置入衍射172枚胸椎椎弓根螺钉,经术后CT检查,除13枚胸椎螺钉通过横突肋骨复合体进入椎体,8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进入椎体外,其余151枚胸椎椎弓根螺钉完全通过椎弓根进入椎体,术前平均冠状位胸主弯Cobb角为(72.80±7.98)°,术后平均Cobb角为(20.85 ±7.25)°,畸形矫正率为71.4%,均未发生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 徒手胸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置钉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截骨部分椎体切除矫形术( PUVCR)治疗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0年1月-2013年5月29例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4例,接受PUVCR;对照组15例,接受后路全椎体切除术( PVCR)。观察组男6例,女8例,年龄(26.7±4.7)岁(17~33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62.3°±7.6°;对照组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24.3±3.8)岁(18~32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58.3°±8.7°。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后凸矫正度( Cobb角法)、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疼痛缓解程度(视觉模拟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术前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值均〈0.05)。两组间比较,术后2周后凸Cobb角的矫正度、术后1年矫形丢失程度、术后1年神经功能恢复指标Oswestrg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对照组术中神经根损伤发生2例,观察组术中发生1例。两组病例术后1年椎间植骨均骨性融合。结论对于胸腰段先天性楔形椎引起的脊柱后凸畸形,改良PVCR可获得与PVCR同等的后凸矫正、神经功能恢复及疼痛改善,但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神经根损伤发生率更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柳立民 《医学信息》2018,(12):110-111
目的 观察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治疗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74例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36例实施常规手术治疗患者为对照组,38例实施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治疗患者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Cobb角、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22.22%,研究组复发率为2.63%,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治疗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临床效果确切,患者Cobb角改善明显,并发症、复发率低,可以作为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脊柱侧凸矫形手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研究分析720例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并探讨其发生原因及处理原则。方法选取在2009年12月之前于本院就诊并行手术矫形治疗的脊柱侧凸病例,共720例。男119例,女601例;年龄7-56岁,平均年龄14.7岁,术前Cobb’s角37°~130°,平均52.1°。结果术后随访3月~12年,平均2.6年,术后Cobb’s角平均26°,平均矫正51.2%。内固定造成脊髓损伤4例,断钉6例,断棒10例,椎板、椎弓骨折3例,曲轴现象5例,交界性后凸畸形23例。结论脊柱侧凸通过三维矫形手术可达到理想的矫形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要重视预防和处理各种内固定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弯手术置钉操作难度大,手术时间长,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可降低手术难度,优化置钉操作,提升置钉效果,具有显著优势。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在特发性脊柱侧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治疗的17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术中应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钉(3D组),9例术中常规徒手置钉(常规组)?术后采用CT扫描螺钉位置评估置钉等级与可接受率;比较2组置钉时间、术中X射线透视次数、置钉出血量、置钉等级、置钉可接受率、二次置钉率、主弯矫形率和置钉相关并发症。结果与结论:①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置钉操作,术中无置钉相关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出现。常规组术后出现1例背部疼痛,1例下肢疼痛,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②3D组置钉时间短于常规组,术中X射线透视次数、置钉出血量小于常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3D组置钉等级、置钉可接受率优于常规组,二次置钉率小于常规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2组主弯矫形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提示特发性脊柱侧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矫形过程中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可降低置钉难度,提升置钉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背景: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最常见的原因,半椎体切除可以直接去除致畸因素,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目的:观察和评价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体半椎体畸形引起的前后Cobb角的变化,来评价治疗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效果。 方法:纳入2008/2010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11例由单个半椎体引起侧后凸畸形的青少年患者,均经Ⅰ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椎弓根钉内固定修复。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0~2.0年,术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修复前的(49.2±12.8)°改善至(16.5±5.8)°,平均矫正率达66.5%,矢状面Cobb角由修复前的(35.7±6.2)°改善至(14.1±1.9)°,平均矫正率达60.5%。终末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19.0±5.8)°,丢失2.8°;矢状面Cobb角(14.4±1.9)°,无明显丢失。且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生神经系统损伤、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说明经后路Ⅰ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修复半椎体畸形所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满意,丢失率低,融合良好。  相似文献   

8.
吴建立 《医学信息》2018,(9):147-149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活血祛瘀汤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6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33例,对照组行常规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口服活血祛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手术前后椎管侵占率及Cobb 角变化。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4% vs 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椎管侵占率、矢状面Cobb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椎管侵占率、矢状面Cobb角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活血祛瘀汤有助于改善患椎侵占情况及椎体高度,疗效确切,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背景:陈旧性后凸畸形需要矫形手术来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前路、后路及前后联合入路的手术方式进行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的矫正,但仍存在争议。目的:探索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并以矢状位后凸Cobb角评价效果。方法:以四川省巴中市中心医院在2005年7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26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前后路联合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则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治疗后平均后凸Cobb角减小更为显著。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2010采取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20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术前、术后均行胸腰椎X线检查,评定胸腰段Cobb角矫正情况、植骨愈合情况、临床疗效、内固定位置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无术中死亡及术后感染,术中2例患者硬膜破裂,术后1例患者麻痹性肠梗阻,2例出现短暂不全瘫。随访15~60个月,后凸畸形均获明显矫正,胸腰段Cobb角平均矫正35.6°,矫正前后有显著性差异﹙<0.05﹚。末次随访无内固定断裂、脱出,均达骨性融合。结论单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CT三维重建在脊柱半椎体畸形矫正手术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先天性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作用和价值。  方法 21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畸形患者,术前采用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设计手术节段及切除范围,采用后路椎板、半椎体切除,全椎体切除,截骨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或单纯前路骨骺阻滞,分析手术前后Cobb's角度数,评价术后临床疗效。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151.43±22.2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709.52± 359.03)ml。术前侧凸角度(81.81±25.06)°,术后侧凸角度(27.05±16.56)°,矫正率(69.85±13.33)%;术前后凸角度(77.29±28.10)°,术后后凸角度(29.38±19.55)°,矫正率(66.15±18.85)%。  结论 术前螺旋CT三维重建可以帮助设计手术方案,对手术操作有指导意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分析角度定位仪与3D打印导航模板在椎弓根螺钉置钉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0年7月溧阳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脊柱骨折或脊柱退行性变患者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9.55岁。术前均行CT薄层扫描,将获取的Dicom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分割手术节段,设置进钉通道后进行模型3D打印。病变节段包括颈椎、胸椎、腰椎,按照不同节段进行区组随机化分组,分为定位仪组和导航模板组,各20例,均行后路钉棒内固定术。定位仪组:将夹具固定模型在俯卧位状态,定位仪先进行脊柱水平校零,测量进钉通道的水平面螺钉置入角度(TSA)角及矢状面螺钉置入角度(SSA)+A角(椎体倾斜角)。术中通过定位仪进行手术床的水平校零,采用预演的进钉角度,置入椎弓根螺钉。导航模板组:采用个体化设计的椎弓根定位导航模板,3D打印后进行模拟操作,随后用于术中椎弓根定位。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以及模拟手术时间、临床手术中显露与置钉时间;术后复查CT,根据Andrew椎弓根螺钉CT位置分级标准评价椎弓根钉位置。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病变节段部位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85枚。定位仪组患者模拟手术时间为(13.55±5.92) min,导航模板组为(13.60±5.06)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9, P>0.05);定位仪组术中显露与置钉时间为(53.25±15.59) min,短于导航模板组的(66.90±19.8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3, P<0.05)。40例185枚椎弓根螺钉位置均为Ⅰ~Ⅱ级,定位仪组Ⅰ级86枚、Ⅱ级5枚,导航模板组Ⅰ级91枚、Ⅱ级3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3, P>0.05)。无一例出现脊髓、神经根、血管损伤。结论 角度定位仪在椎弓根置钉方面与椎弓根定位导航模板均有良好的准确性,配合含进钉通道的3D打印模型,有效实现了个性化准确置钉的目的,保障了手术安全;定位仪组在显露与置钉时间方面优于导航模板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2015年5月收治的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56例的临床治疗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36例;年龄55~70岁(平均62.7岁)。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组(26例)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18个月伤椎前缘压缩变化和术后3个月、18个月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24月,平均18月。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出现感染和内固定失效。手术前两组患者在伤椎前缘压缩和Cobb角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0.05)。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均小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0.05);在术后3个月、18个月伤椎前缘压缩和术后Cobb角变化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组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组修复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均能够有效恢复椎体前缘高度,能够有效改善椎体后凸畸形,但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组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量,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4.
背景:椎体环截是近年来提出较多的脊柱矫形概念,因其操作技巧要求高,难度大,并发症多,既往相关文献报道角度各不相同,很多研究者注重并发症分析,究其原因与操作步骤及方式有关。 目的:分析单纯后路椎体环截及螺钉置入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单纯后路椎体环截及螺钉置入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切除椎体1.6个,随访15-64个月,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最后一次随访时Cobb角(冠状面及矢状面),并对手术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的脊柱畸形患者共分5类,其中脊柱侧后凸畸形11例,重度侧凸畸形20例,先天性脊柱畸形4例,球状后凸畸形3例,角状后凸畸形1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平均冠状面畸形角度由84°矫正到35°,总的矫正率达到54%。治疗前平均矢状面畸形角度由90°矫正到42°,矢状面 Cobb 平均减小了48°。手术时间平均545 min(204-1 355 min),术中平均估计失血量 1 610 mL(50-8 244 mL),平均失血量达65%。31例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3例术中神经功能异常(通过电生理监测及唤醒实验发现),及时处理后患者未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提示单纯后路椎体环截及螺钉置入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效果良好,但并发症高,操作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5.
背景:椎弓根螺钉置入是一种常见的修复各种脊柱疾病的方法,但在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 目的:探讨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实施三维影像引导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漯河市中医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18例行椎弓根螺钉置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按照引导方式分为两组,每组59例。观察组给予三维影像脊柱导航,对照组给予常规X射线透视。观察两组患者的螺钉置入情况和修复相关指标,置入后随访1-12个月,对两组患者的置入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观察组59例患者一共置入螺钉325枚,对照组319枚,观察组经评估为优良的有319枚,优良率为95%;对照组经评估为优良的有250枚,优良率为7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在螺钉置入所需时间方面,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5)。在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方面,观察组两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在螺钉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即表明在三维影像脊柱导航的影像引导下实施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可以有效缩短螺钉置入所需的时间,提高置入的准确性等,并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与腰椎360°融合术(CF)在严重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61例不合并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的严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腰椎后外侧融合组(PLF组,81例)和腰椎360°融合组(CF组,80例)。PLF组行腰椎后侧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及后外侧融合术;CF组行腰椎椎间盘切除联合后侧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及360°融合术。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腰腿痛VAS、ODI、腰痛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比较2组患者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融合率评估术后腰椎矢状位平衡及腰椎稳定性。结果术后2组患者的VAS、JOA、O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均恢复了腰椎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且2组术后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F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比PLF组更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2组共有8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PLF组1例(1.23%),CF组7例(8.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合并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的严重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后侧减压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及后外侧融合术后可以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实现手术节段间骨性融合,达到与腰椎椎间盘切除联合后侧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及360°融合术同样的手术效果,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应用于儿童脊柱损伤治疗中,儿童胸椎椎弓根细小,解剖结构变异大、毗邻关系复杂,如将以成人数据为依据的椎弓根螺钉技术简单地应用于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儿童,手术风险极大,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和降低失误率成为儿童椎弓根内固定技术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所在。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型技术为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提供一种个性化、精确化的定位方法。 方法:对4例儿童尸体标本CT 扫描后将原始数据利用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将标本随机分为2组:一组采用传统椎弓根内固定法,另一组采用逆向工程原理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并制造出个体化导航模板,利用个体化导航模板在标本上辅助置入腰椎椎弓根螺钉,随后分别根据CT 扫描评价椎弓根螺钉置钉位置。 结果与结论:传统椎弓根内固定法置钉准确率为58%;而个体化数字导航模板法的置钉准确率为81%,置钉成功率优于传统手术组,且经过卡方检验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充分体现了置钉个体化原则,为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的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分析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就诊的符合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诊断的76例患者,其中31例采取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PPS组),45例采取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WPS组)。对两组的术中用时、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3 d、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和ODI功能评分,以及术后1 d、3个月、1年的Cobb角及椎体前缘恢复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76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病例无脱落,经对各时间节点比较分析显示:术中用时及术中透视次数的组间比较,WPS组明显优于P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的VAS及ODI评分比较,PPS组明显优于W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的VAS评分及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3个月、1年的Cobb角及椎体前缘恢复率比较,WPS组明显优于PP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皆具有良好、确切的临床效果,其中WPS组术中透视次数更少,且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程度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