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孤立性染色体异常i(17q)在血液肿瘤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对172例血液肿瘤患者的骨髓细胞进行常规核型分析,对伴有i(17q)染色体异常者采用荧光原位杂交及RT-PCR技术检测RARα基因重排,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并分析患者临床特点。结果:172例患者中,12例出现染色体异常i(17q),其中9例伴有其他染色体异常,3例为孤立性i(17q)。3例孤立性i(17q)患者中,1例为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为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均无RARα基因重排,且对常规化疗效果差,生存期分别为45d、4个月和2个月。结论:孤立性i(17q)染色体异常在血液肿瘤中非常少见,主要见于髓系肿瘤,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1例罕见的初诊为t(15;17)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复发后演变成ins(17;15)的病例,并探讨其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骨髓细胞经直接法和24h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以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采用染色体15号和17号位点特异双色双融合PML/RARa基因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该患者初诊时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t(15;17)(q22;q12),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2红2绿1融合(2R2G1F)的异常信号。经诱导化疗及巩固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但是1年后复发,核型演变成ins(17;15)(q12;q14q22),7个月后又第2次复发。结论:ins(17;15)可以从t(15;17)的核型演变而来,可能提示病情恶化,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3.
17q12微缺失综合征是在17号染色体长臂12区1.06~2.46 Mbp跨度的DNA序列缺失导致的, 以糖尿病、胰腺发育不良、泌尿生殖道异常、神经精神发育异常为特征的罕见遗传病。本文报道1例以糖尿病就诊, 最后诊断为17q12微缺失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基因分析, 旨在加深对本病的认识, 为非典型表型识别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强直性脊柱炎全基因组扫描易感基因研究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强直性脊柱炎(AS)全基因组扫描研究,进一步确定AS遗传易感基因的染色体区域定位。方法2007年12月于山东省立医院图书馆检索分析已发表的有关AS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A)的全基因扫描文献结果,采用全基因组扫描研究的Meta分析(GSMA)软件进行分析。结果4项AS全基因组扫描研究共纳入479个家系1151例AS患者,GSMA结果显示5个区域最可能含有AS的易感位点,分别是6p22.3-p21.1、6pter-p22.3、17pter-p12、2p12-q22.1和5q34-qter。5项AS和SpA全基因组扫描研究共纳入544个家系1331例AS和SpA患者,GSMA结果发现6p22.3-p21和16q23.1-qter2个区域最可能含有AS的易感位点。结论GSMA显示6p22.3-p21.1是AS显著连锁区域,6pter-p22.3、17pter-p12、2p12-q22.1、5q34-qter和16q23.1-qter是AS的连锁区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IgD型MM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生存和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30例IgD型MM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5.5(33~83)岁,男女比例为2.3∶1.0,λ轻链型123例(占94.6%);103例患者有可分析的FISH结果,17p缺失、13q缺失、1q21扩增、t(11;14)、t(4;14)的发生率分别为15.5%(16/103)、28.2%(29/103)、68.0%(70/103)、45.5%(40/88)、4.5%(4/88),其中70例1q21扩增患者中,30例合并t(11;14)(其中9例同时伴13q缺失),12例合并17p缺失,19例合并13q缺失。22例采用传统化疗方案诱导治疗,108例采用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诱导治疗,2组的总体反应率分别为63.6%和86.1%(P=0.012)。13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4.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1.1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酸脱氢酶(LDH)是IgD型MM的独立预后因素,LDH升高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1.6个月,LDH正常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9.5个月,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IgD型MM是一种少见的MM类型,发病年龄较年轻,以λ轻链型为主,预后较差;FISH检测1q21扩增发生率较高,常合并其他遗传学异常,可能提示预后不良;采用新药化疗可提高其总体反应率;LDH是IgD型MM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IgD型MM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生存和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30例IgD型MM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5.5(33~83)岁,男女比例为2.3∶1.0,λ轻链型123例(占94.6%);103例患者有可分析的FISH结果,17p缺失、13q缺失、1q21扩增、t(11;14)、t(4;14)的发生率分别为15.5%(16/103)、28.2%(29/103)、68.0%(70/103)、45.5%(40/88)、4.5%(4/88),其中70例1q21扩增患者中,30例合并t(11;14)(其中9例同时伴13q缺失),12例合并17p缺失,19例合并13q缺失。22例采用传统化疗方案诱导治疗,108例采用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诱导治疗,2组的总体反应率分别为63.6%和86.1%(P=0.012)。13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4.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31.1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酸脱氢酶(LDH)是IgD型MM的独立预后因素,LDH升高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1.6个月,LDH正常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9.5个月,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IgD型MM是一种少见的MM类型,发病年龄较年轻,以λ轻链型为主,预后较差;FISH检测1q21扩增发生率较高,常合并其他遗传学异常,可能提示预后不良;采用新药化疗可提高其总体反应率;LDH是IgD型MM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肝细胞肝癌(HCC)细胞基因组中HBV X基因(HBx)所参与整合的位点.方法 取6例HBsAg阳性HCC患者癌组织,提取基因组DNA;行酶切、连接操作;针对HBx设计引物,行反向PCR扩增;将产物电泳后切胶回收特异性电泳条带,从中回收DNA并克隆至pMD18-T载体,转化、培养后取菌液行基因测序;用Blast工具进行序列比对.结果 反向PCR扩增后,电泳检测可见7条特异性条带;克隆后得到测序结果22个;经序列比对发现3个整合位点,分别定位于19q12、2q32.2、22q12,其中,定位于19q12的基因为CCNE1.结论 在HBsAg阳性HCC细胞基因组中存在HBx的整合;19q12、2q32.2、22q12是HBx参与整合的位点;提示HBV整合的CCNE1基因参与了HBsAg阳性HCC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散发性大肠癌(SCRC)癌组织18号染色体长臂(18q)微卫星改变(MA)的发生情况及其在大肠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色方法,对34例SCRC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及相应正常组织中MA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34例SCRC患者中有12例(12/34)癌组织18q上发生了至少一个位点的MA,发生率为35.29%,其中D18S34、D18S473、D18S487、D18S8位点的MA发生率分别为20.59%(7/34)、17.64%(6/34)、11.76%(4/34)、17.64%(6/34)。仅1例患者的癌旁组织在一个位点检测到MA。结论 SCRC癌组织18q上有较高频率的MA,可能存在与大肠癌发生密切相关的基因;18q上MA的检测可以作为大肠癌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急性髓系白血病M4/M5亚型的临床和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伴11q23异常的急性粒单细胞和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用染色体G显带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3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4、M5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测,患者均接受柔红霉素、阿糖胞苷为主的化疗方案,并对其随访。结果伴11q23异常13例,其中M59例(M5a1例、b15b8例)、M4b5例;异常核型为t(11;19)、t(11;17)、t(9;11)、t(10;11)、t(6;11)、t(11:?)(q23:)、del(11)(q23)。混合细胞白血病(MLL)基因阳性13例,其中hi58例、hi45例,其完全缓解(CR)率15.4%,低于MLL阴性者的57.0%;MLL阳性者中位生存期85d,低于MLL阴性者的130d。结论11q23异常以MLL.hi5、hi4患者发生率高,MLL阳性者CR率低,平均生存期短。提示MLL基因异常是MLL患者预后不佳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玉  杜书静  滕清良 《山东医药》2010,50(11):111-11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AML的一个特殊类型,占AML的10%-15%,95%以上的APL患者具有t(15;17)(q22;q12 or 21),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截止目前还未发现其他类型的白血病和实体肿瘤患者存有该种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遗传学异常对侵袭性套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伴外周血及骨髓侵犯的套细胞淋巴瘤患者资料。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患者D13S25/13q14、ATM/11q22、P53/17p13和IGH/CCND1/t(11;14)共4种DNA探针,分析遗传学相关性及预后的影响。结果:Del 13q、Del 11q和Del 17p的发生率分别为36.0%、18.0%和34.0%。单因素分析显示MIPI预后评分系统,Del 13q和Del 17p均为无进展生存的影响因素,而Del 13q、Del 17p和不同治疗方案为总生存的影响因素。结论:P53缺失在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中作为常见的细胞突变,在患者预后中对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具有独立的不良预后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26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基因突变及治疗情况。方法 AML患者266例,采用R显带技术检测染色体核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基因突变;所有患者采用IA方案、DA方案或HA方案治疗,观察不同ELN危险分层、基因突变种类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266例AML中,染色体异常核型105例,其中复杂核型26例、t(8;21)(q22;q22)核型18例、Inv(16)(p13q22)核型10例、5q-核型7例、-Y核型9例、-7核型6例、其他核型29例;基因突变182例,其中WT1基因突变29例、CEBPA基因突变27例、DNMT3A基因突变27例、NPM1基因突变19例、TET2基因突变17例、FLT3-ITD基因突变17例、IDH2基因突变17例、KIT基因突变13例、NRAS基因突变15例、RUNX1基因突变12例、CBFβ-MYH11基因突变10例、IDH1基因突变8例、BCOR基因突变7例、BCR-ABL基因突变7例、TP53基因突变7例、ASXL1基因突变5例、KMT2A基因突变5例、PTPM11基因突变3例、ZRSR2基因突变2例、EZH2...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常见染色体异常情况及其与各项临床指标的关系,探讨有效预后指标。方法:运用IgH、RB1、D13S319、p53及1q21 5种序列特异性探针,利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以10例正常对照的骨髓建立各探针的检测阈值,检测结果大于阈值为阳性,小于阈值为阴性。然后对17例染色体核型分析阴性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检测。结果:①IgH、RB1、D13S319、p53及1q21 5种探针的阈值分别为:2.75%、2.65%、2.87%、2.94%和3.23%。②17例患者中,IgH及RB1检测到17/17例阳性,D13S319、1q21及p53检测阳性例数分别为16/17、14/17、12/17,且p53缺失与1q21扩增间、RB1缺失与D13D319缺失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688 2,P0.01;r=0.603 2,P0.05)。③IgH易位发生率高的患者骨髓浆细胞率较高(r=0.587 6,P0.05);D13S319缺失与外周血肌酐水平正相关(r=0.534 1,P0.05);p53缺失阳性细胞率与C反应蛋白水平及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900 0,P0.05;r=-0.503 4,P0.05);1q21扩增的阳性细胞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555 5,P0.05)。p53阳性与阴性患者间ISS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q21扩增阳性与阴性患者在是否有溶骨性破坏、疾病状态(稳定、进展、死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ISH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多发性骨髓瘤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及准确度,对于该疾病的评估预后及相关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腹股沟疝合并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嘉兴市第一医院2009-01至2014-05期间所确诊的17例腹股沟疝合并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中男性患者最常见,男女比例为4.67:1,腹股沟区可触及包块、呼吸困难及发绀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7例患者血浆D-二聚体均500μg/L,12例动脉血气分析异常,16例心电图提示异常,14例超声心动图提示异常,4例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提示存在下肢静脉血栓,10例腹股沟彩色超声检查提示左腹股沟疝,7例提示右腹股沟疝。6例患者行X线胸片检查,4例存在影像学改变。15例患者行肺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CT)血管造影检查均出现特征性影像学改变。经治疗后,17例患者中有4例死亡,死亡率23.5%。结论:腹股沟疝合并肺血栓栓塞症极易漏诊,且病死率高,故应提高临床诊治水平,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来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除1967年Engel等曾见1例6岁APL女孩,有17或18号染色体长臂缺失外,新近Rowley等应用染色体分带技术,首次发现2例APL均有17号染色体长臂近侧端(在中间部位)明显缺失,即[del(17)(q11 q21或22)]。并且最近又报告第3例APL也是如此,同时指出以上3例的核型中都还有异常的15号染色体,其长臂的中部有一个显著的暗带。Rowley认为,断裂发生于15号染色体的15q22带的位置,17号染色体的17q21带插入断裂的15号染色体,核型表达为[46,XY,ins(15;17)(q22?;q21?)]。另外,Okada和Sakurai等也各报告1例APL有上述15号和17号染色体异常,但他们认为系15号和17号染色体长臂相互易位的结果,而不是Rowley所解释的“插入”。因为异常的15号染色体的长臂与正常15号染色体相比,其末端带更明亮,而异常的17号染色体长臂的末端带不如正常17号染色体明亮。他们对畸变的核型的命名是[46,XX,t(15;17)(q22;q21)]。Okada考虑,17号染色体长臂的17q21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中浆细胞标记指数(PCLI)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与年龄、疾病分期、骨髓浆细胞数、β2-微球蛋白(β2-MG)、白蛋白、乳酸脱氢酶(LDH)、血肌酐、生存期及13q14缺失[del(13q14)]等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玻片计数法检测42例初诊MM患者PCLI,并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技术,用位于13q14的序列特异性DNA探针D13S319,检测患者del(13q14)异常情况。结果 42例初诊MM患者中,PCLI阳性18例(42.9%),其中del(13q14)阳性14例,阴性4例;PCLI阴性24例(57.1%),其中del(13q14)阳性12例,阴性12例,PCLI高表达患者具有更高的del(13q14)发生率(P〈0.01)。PCLI阳性与年龄、疾病分期、骨髓浆细胞数、β2-MG、白蛋白、LDH、肌酐等无相关性(P值均〉0.05),与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短有关(P〈0.05)。结论 PCLI是判断MM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阳性患者,疾病进展快,生存期短。PCLI阳性者del(13q14)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调节性T细胞(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平衡变化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对3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0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HBLF)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reg和Th17分化相关细胞因子及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水平进行检测.计数资料应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s多重比较检验.结果 ACHBLF组Th17分化相关因子IL-1β为(3.97±2.85) pg/mL,IL-6为(12.75±8.87)pg/mL,IL-21为(360.0±335.7)pg/mL,比健康对照组的IL-1β[(1.87±0.94)pg/mL,q=4.559,P<0.01)、IL-6[(5.28±o.72)pg/mL,q=7.309,P<0.01)和IL-21[(46.68±20.17) pg/mL,q=6.946,P<0.01)均明显上调.ACHBLF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q=3.972,P<0.05).与健康对照组和ACHBLF组相比,CHB组Treg细胞分化相关因子TGF-β明显升高(q=4.536、5.323,均P<0.01),外周血Treg比例也明显升高.ACHBLF组Th17细胞效应因子IL-17A水平最高,ACHBLF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与血清TBil水平呈正相关(γ=0.74,P<0.01).结论 慢性HBV感染中,宿主免疫存在Th17和Treg失衡,ACHBLF组以Th17细胞活动为主,CHB组以Treg细胞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18.
年龄 <75岁的20(男19、女1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于发病后6.0±0.9(4~12)h被随机分成2组。A组10例分次静脉注入美托洛尔,随后口服美托洛尔50mg、q6h。B组10例接受安慰剂。每例监测血流动力状态24h。AB两组的梗塞部位、心率、收缩压、肺樱压、每搏量指数、心脏指数和体循环  相似文献   

19.
背景:经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治疗,约75%的早期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可获得完全缓解。肿瘤细胞有BCL10核表达和t(11;18)(q21;q21)可能提示胃MALT淋巴瘤对根除治疗无反应。目的:探讨单纯H.pylori根除治疗对国人早期胃MALT淋巴瘤的疗效,以及肿瘤细胞BCL10核表达和t(11;18)(q21;q21)对治疗方案选择的提示作用。方法:收集19例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10核表达,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t(11:18)(q21;q21)。所有患者均首选H.pylori根除治疗,并行内镜活检病理随访。结果:本组19例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中10例(52.6%)经单纯H.pylori根除治疗获得完全缓解。10例完全缓解者中2例(20,0%)肿瘤细胞BCL10核表达阳性,9例对根除治疗无反应者中7例(77.8%)阳性,阳性率显著高于完全缓解者(P〈0.05)。14例患者行t(11;18)(q21;q21)检测,8例完全缓解者均未检出该易位,6例对根除治疗无反应者中3例(50.0%)检出该易位.两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H.pylori根除治疗可使本组52.6%的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获得完全缓解。胃MALT淋巴瘤肿瘤细胞BCL10核表达与其对根除治疗无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20.
18例患者行腹腔镜下胃肠间质瘤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70min,无并发症出现,平均住院4~9d。免疫组化检查:CD117阳性17例,CD34阳性12例。随访6~22个月,无复发及转移。提示腹腔镜下胃肠间质瘤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