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分析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及下颌骨的形态特征.方法 对60例生长发育高峰期及高峰期后的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使用CBCT采集颅面Dicom数据,使用Mimics 15.0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并建立三维坐标系.选择描述下颌骨、髁突及关节窝的11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中性侧与远中侧的下颌骨、髁突及关节窝形态无明显差异;生长发育高峰期后的患者治疗前中性侧的下颌支长度、髁突全高及关节窝前部宽度明显大于远中侧(P<0.05),而治疗后只有中性侧的关节窝前部宽度大于远中侧(P=0.023).结论 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是有功能性下颌偏斜向骨性偏斜发展,而在生长发育高峰期对其进行治疗,有利于减少后期的骨性畸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Ⅱ类高角型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关节结构特征,为正畸临床评估颞下颌 关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成人颞下颌关节正常及成人骨性Ⅱ类高角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锥形束CT ( CBCT)资料中各选取20例,将研究对象分2组,采用Invivo5 软件将CBCT 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分别 测量关节窝、关节间隙、髁突等关节结构。结果:同颞下颌关节正常组相比,20例成人骨性II类高角颞 下颌关节骨关节CBCT样本中,关节窝前后径显著增加、高度显著减低(P<0.01);关节窝顶骨质显著增 厚(P<0.01);关节结节高度降低、后斜面角减小(P<0.05);矢状向关节后间隙减小,而关节上间隙 及前间隙都增加(P<0.05);髁突前后径、高度减小(P<0.05);水平角、髁突前斜面宽度及后斜面 角增加(P<0.05)。结论:成人骨性Ⅱ类高角型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在关节窝改变最明显,其次是关节 间隙和髁突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季洪超  徐巍巍  邓旭霞  刘兰  李薇 《广西医学》2023,(9):1034-1037+1047
目的 探讨隐形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70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隐形组,各35例。常规组给予传统固定矫治器治疗,隐形组给予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相关指标(关节结节倾斜角、关节窝深度、髁突短轴长度、髁突长轴长度、髁突-正中面距、髁突上部高度、下颌骨升支高度、下颌骨长度、下颌骨升支高度与下颌骨长度比值),以及颞下颌关节间隙(颞下颌关节前间隙、颞下颌关节后间隙、颞下颌关节上间隙),并计算关节间隙指数(R值)。结果 (1)两组内治疗前后的关节结节倾斜角、髁突长轴长度、髁突-正中面距、下颌骨升支高度、下颌骨长度、下颌骨升支高度与下颌骨长度比值及常规组治疗前后的关节窝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隐形组治疗后的关节窝深度较治疗前变小,两组治疗后的髁突短轴长度、髁突上部高度均较治疗前增加,且隐形组的髁突短轴长度、髁突上部高度均较常规组增加(均P<0.05)。(2)常规组治疗前后的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及关节后间隙,以及两组内治疗前后的颞下颌关节上间隙比较,差异...  相似文献   

4.
陈峥  林紫燕  王海燕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5):82-85+89+169
目的观察安氏Ⅱ~1错患者接受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前后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区域的三维变化,分析Twin-Block矫治器对下颌骨生长发育以及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2月间生长发育高峰期安氏Ⅱ~1错患者20例,拍摄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前后的CBCT,导入Dolphin软件进行下颌骨三维重建后定点测量,运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下颌骨以及颞下颌关节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双侧下颌升支长、喙突长以及下颌骨综合长度、髁突内外径长、冠状向的髁突宽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其余关于颞下颌关节以及下颌骨的测量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能刺激安氏Ⅱ~1错患者的下颌体长度、升支高度以及下颌综合长度、髁突内外径、冠状位的髁突宽度增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口咽气道形态特征,分析上下颌骨的位置对气道的影响,为正畸临床评估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气道三维结构,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方法:筛选CBCT资料,按纳入标准分为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和上颌前突组,以骨性Ⅰ类错牙合为对照组(各40例),采用Invivo 5软件测量相关指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气道各段截面积、体积、矢状径、冠状径、气道角度及舌骨位置等测量项目上,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相对于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及骨性Ⅰ类组有较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明显呈现狭长、向后倾斜的口咽气道形态,而骨性Ⅰ类患者气道形态更为直立,且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口咽气道截面最狭窄。结论:成人不同骨性错牙合畸形口咽气道三维特征不同,下颌骨矢状位置、长度较上颌骨对口咽气道形态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患者和Ⅰ类均角颞下颌关节窝位置及形态的区别。方法:选取12~18岁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患者为试验组,骨性Ⅰ类均角患者为对照组,每组30例。利用Invivo5三维重建软件对颞下颌关节窝及其相关解剖结构进行三维指标的测量分析。结果:两组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ar至前鼻嵴点Ans及蝶鞍点S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低点ae至其在SN平面投影点的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cf至后鼻嵴点Pns及蝶鞍点S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cf在SN平面的投影点至蝶鞍点S的水平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cf至其在SN平面投影点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后点ar至其在SN平面投影点的距离,颞下颌关节窝最高点cf与蝶鞍点S连线和SN平面所成角度具有显著差异(均P<0.01)。结论:骨性Ⅱ类高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的位置及形态与矢状面型有关联;骨性Ⅱ类高角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更靠近颅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青少年和成人安氏Ⅱ类一分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畸科收治的40例安氏Ⅱ类一分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包括青少年和成人各2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接受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BCT)检查,比较青少年组和成人组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的差异。结果①青少年组中性侧髁突形态、位置和关节窝形态分别与远中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成人组:与中性侧相比,远中侧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髁突长轴与正中矢状线成角、髁突最大轴面面积、髁顶高度、关节间隙(内、上、后)较小,远中侧关节前间隙、关节窝深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人组远中侧髁突中心到正中矢状面距、关节中间隙、关节外间隙、关节窝长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度与中性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成人组中性侧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髁突最大轴面面积、髁顶高度、关节窝深度和关节窝长度均大于青少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性侧髁突中心到正中矢状面距、髁突长轴与正中矢状线成角、关节间隙(内、中、外、前、上、后)、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成人组远中侧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髁顶高度、关节前间隙、关节窝深度、关节窝长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度大于青少年组,成人组远中侧髁突长轴与正中矢状线成角、髁突最大轴面面积、关节间隙(内、上、后)小于青少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远中侧髁突中心到正中矢状面距、关节间隙(中、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青少年安氏Ⅱ类一分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有一定的生长潜力。与中性侧相比,成人安氏Ⅱ类一分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远中侧髁突向后上内移位且形态较小。  相似文献   

8.
韩红娟  任小华  吴浩  蒋芳  牟雁东 《西部医学》2018,30(2):268-270+275
【摘要】 比较骨性II类高角和均角患者的髁突位置的异同,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张震康法测量骨性II类高角组(HG组33例)与均角组(AG组27例)的颞下颌关节间隙的相关指标:关节上间隙、关节前间隙、关节后间隙、髁突相对位置,及由X线头影测量下颌骨形态相关指标:PP MP、SN MP、OP SN、SNA、ANB、Ar Go Me、SNB的角度和L6c MP、U6c PP、Co Go、Go Gn的线距,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髁突位置、关节间隙及下颌骨形态等。结果 髁突与关节窝位置关系的指标中,两组患者髁突关节窝相对位置均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G组关节前后间隙比AG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骨形态的指标中,HG组下颌骨体长、上颌升支长度均比AG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G组上后牙槽高度及平面角∠OP SN明显大于于AG组(P<0.001),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结论 骨性II类高角与均角患者髁突相对位置无差别,由于前者下颌发育明显不及后者,故前者代偿治疗中以控制和压低上后牙,减少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为主。  相似文献   

9.
杨珊  何科  任嫒姝  戴红卫 《重庆医学》2012,41(26):2706-2708
目的运用锥束CT(CBCT)测量AngleⅡ类错患者髁突的表面积和体积,探讨AngleⅡ类错患者髁突形态大小的特点。方法选择该院正畸科就诊患者中年龄为20~28岁的AngleⅡ类错患者66例(男33例,女33例)进行CBCT检查,运用Mimics10.0软件对左、右两侧髁突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其表面积与体积,计算髁突形态指数。并与AngleⅠ类错患者髁突大小进行比较。结果 AngleⅡ类错患者男性的髁突体积与表面积均大于女性(P<0.05)。AngleⅡ类错患者右侧髁突的体积与表面积均大于左侧。AngleⅡ类错患者髁突的体积与表面积均小于AngleⅠ类错患者(P<0.05)。髁突形态指数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leⅡ类错患者的髁突大小与性别和髁突位置有关。且AngleⅡ类错患者髁突小于AngleⅠ类错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III类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特征。方法:纳入46名成人骨性III类错牙合畸 形患者,根据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进行锥形束CT扫描,通过三维分析软件Invivo 5对颞下颌关 节进行三维重建,测量髁突位置、髁突形态和关节间隙等9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III类患者双侧颞 下颌关节三维形态结构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角和均角组患者相比,低角组患者关节上间隙更 大,关节结节后斜面更陡峭,髁突长轴径更大,关节内间隙更大;与均角和低角组相比,高角组髁突前后径更小。 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III类患者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髁突形态上有一定差异,应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进行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分析Forsus矫治器治疗安氏II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对牙颌及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取21例下颌后缩的安氏II类错牙合畸形的青少年患者,使用Forsus矫治器引导下颌向前,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CBCT扫描,通过Invivo 5软件分别对治疗前后的颌骨、牙与牙槽、颞下颌关节有关数据进行测量,并应用Pancherz分析法对治疗前后的颌骨变化进行对比。结果:经统计学对比发现在治疗前后两组中,与髁状突在关节窝内位置的有关测量指标没有明显差异(P>0.05),与颌骨相对位置有关的Pancherz测量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安氏II类错牙合下颌后缩的青少年患者经Forsus矫治器治疗后,颞下颌关节髁状突位置改变较少,下颌骨发生明显的向前生长,侧貌的改善和咬合关系的纠正主要是由牙槽骨的适应性改建和颌骨的生长完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有颞下颌关节(TMJ)弹响和疼痛的骨关节病患者的锥形束CT(CBCT)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影像学上髁突位置和骨关节病征象的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CBCT诊断有TMJ骨关节病(TMJOA)的患者120例为试验组:根据临床症状分组,关节弹响组40例,关节疼痛组40例,弹响和疼痛组40例;同期健康无症状对照组40名。利用Invivo5软件对CBCT数据测量分析,包括髁突形态、关节窝高度、关节间隙,髁突骨关节病征象诊断,分析伴弹响和疼痛的骨关节病患者CBCT的影像学特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髁突内外径、前后径、后间隙、上间隙以及髁突头部高度均减小(均P<0.05)。前间隙、关节窝深度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弹响与左、右侧内外径和左、右侧髁突头高度显著相关(均P<0.05)。疼痛与左侧前后径和左、右侧髁突头显著相关(均P<0.05)。弹响和疼痛同时存在与左、右侧内外径,左、右侧前后径,左侧后间隙,左、右侧髁突头高度和左侧关节窝深度显著相关(均P<0.05)。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定量研究Herbst矫治器治疗后颞下颌关节的改建。方法:选择Ⅱ类1分类患者18例,治疗前后拍摄4张左右颞下颌关节磁共振片.在磁共振片上测量髁状突表面软骨增生的量,并用Kurita方法分析髁状突、关节盘及关节窝之间的位置关系在治疗前后的改变。结果:①髁状突后上方表面软骨有明显的增生迹象:增生量最大为1.3mm,最小为0.6mm,平均0.93mm;②治疗前后髁状突、关节盘及关节窝之间的位置关系有所改变:TC/TP、TD/TP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1,TD/TC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rbst矫治器可刺激髁状突、关节盘及关节窝产生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Forsus推杆矫治器改良应用治疗安氏II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整群选取2011年—2013年该院收治的16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采用Forsus推杆矫治器改良应用实施治疗,产生显著的牙性和骨性改变,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变化,并对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经过6~8个月的Forsus矫治器治疗,发现患者髁状突后上方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现象,患者治疗后髁状突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关节盘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髁状突与关节盘的关系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应用后的Forsus推杆矫治器治疗安氏II类错牙合中具有较好的矫正效果,不仅能有效刺激患者髁状突和关节盘,提高其建造适应性,而且能有效保持髁状突、关节盘及关节窝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Enlow颅面部配对分析的方法,比较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不同垂直生长型之间下颌升支相关颅面结构的特征指标.方法:选取90例处于生长高峰前期或生长高峰早期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其中平均生长型、垂直生长型及水平生长型各30例,根据Enlow的配对分析理论,运用Winceph v7.0软件进行测量项目数据编程,对3组患者数字化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比较各组间下颌升支相关颅面形态特征.结果:下颌升支后缘与下颌骨体部下缘交角(RP-MP)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垂直生长型组最大,水平生长型组最小.垂直生长型组与其它2组比较,下颌升支位置(Xi-Cc-PM)明显前移(P<0.05);下颌升支高度(Go-Cd)显著减小(P<0.01);下颌升支宽度(R1-R2)明显缩窄(P<0.05).颅中基底角(Ba-SE-PM)垂直生长型组与水平生长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不同垂直生长型中,下颌升支相关颅面结构形态特征存在差异,可能与不同生长型有关.  相似文献   

16.
谢琳  陈磊 《吉林医学》2011,32(15):2982-2983
目的:研究Forsus矫治器矫治生长发育高峰期骨性Ⅱ类错的效果。方法:采用Forsus推杆矫治器对17个下颌后缩生长发育高峰期骨性Ⅱ类错青少年患者进行治疗,平均年龄12.3岁。在Forsus戴用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覆、覆盖减小,尖牙、磨牙关系由远中调整为中性。SNB角增大,ANB角减小,下颌骨长度增长,上切牙内收,下切牙唇倾,面凸角减小,颏突角增加。结论:Forsus矫治器能够有效促进下颌生长、改善磨牙远中关系及Ⅱ类骨面型,对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单侧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下颌骨形态及髁突位置变化,为下一步建立下颌骨定量分析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锥形束CT检查,上颌骨定点匹配重叠后定量分析术前与术后下颌骨形态、髁突位置的变化。结果:单侧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健侧下颌骨形态及髁突位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于骨缺损不累及髁突的患者,重建术后患侧下颌骨形态及髁突位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于骨缺损累及髁突的患者,重建术后患侧下颌骨的形态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髁突位置表现为向外向下移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单侧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术可以健侧下颌骨作为匹配区域分析患侧下颌骨形态及位置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下颌骨定量分析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刘丽  段银钟  刘岚  葛雅丽 《医学争鸣》2008,29(10):924-926
目的:探讨应用固定斜面导板引导下颌向前骨矫形作用颞下颌关节(TMJ)变化的核磁共振(MRI)表现.方法:13例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台下颌后缩患者,经固定斜面导板进行I期矫治,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开始、治疗中、治疗后拍摄双侧TMJ的MRI片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13例患者MRI结果均可见到髁突后上部发生改建,有新骨形成的表现;2例可见到关节窝改建,位于关节后结节的前缘下方,治疗前后髁突在关节窝中位置无明显变化.结论:固定斜面导板引导下颌向前主要刺激髁突产生适应性改建,关节窝改建不明显,且矫治结束后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不受矫治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联合矫治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牙颌面效应及对髁突生长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处于生长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的Ⅱ类1分类错患者15例,使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联合矫治,对治疗前后的36项X线头影测量指标进行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下颌骨长度增加,下前面高增大,髁突垂直向高度增加,Ⅱ类骨面型得到改善;磨牙达到中性关系,覆覆盖减小;平面出现变平的趋势。结论早期应用高位头帽肌激动器联合矫治Ⅱ类1分类错患者,可促进下颌骨生长发育,对于改善侧貌,改正磨牙关系,减小覆覆盖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观察青少年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患者异常影像形态,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医院口腔科收治的经CBCT检查诊断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65例青少年患者为试验组,另选择同一时间段经CBCT检查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症状的65例青少年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CBCT影像学成像参数差异,并对异常影像形态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颞下颌关节左侧的后间隙、上间隙等CBCT测量指标与右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左侧与右侧各测量指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CBCT测量的上间隙、后间隙,以及前后径、内外径指标均有下降,口腔不良习惯发生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青少年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与髁突异常形态相关,CBCT能较好地反映髁突位置及形态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