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患之一, 其中以冠心病、心肌梗死最为常见。导致心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的大量丢失及内源性修复机制的缺失,受损的心肌被瘢痕组织所替代,从而进一步导致心功能的丧失。心脏移植可以治疗严重心功能衰竭,但这一有效治疗措施受供体来源和免疫排斥反应等的限制。近年来,随着人类对干细胞认识的加深,应用心肌再生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2,(5):375-375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8月29日发表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通过向患有心肌梗死的实验鼠心脏中植入基因,成功使心肌细胞再生。这一成果有助于开发在体内实现心肌细胞再生的心肌损伤新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0ct4)腺病毒真核表达载体pAV.Exld.-CMV> mOCT4/IRES/eGFP,探讨Oct4腺病毒载体对小鼠心肌再生的作用.方法 利用Gateway(R)技术构建pAV.Exld.-CMV> mOCT4/IRES/eGFP载体,腺病毒包装后,用微量进样器直接注射到小鼠心肌,利用RT-PCR、免疫荧光分别检测心肌组织中Oct4的表达,HE染色检测Oct4表达后心肌组织是否正常.构建小鼠心梗模型,HE染色鉴定,在梗死区周围直接注射Oct4腺病毒载体,4周后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梗死区肌钙蛋白的表达.结果 免疫荧光法检测到外源性Oct4在心肌细胞核中表达呈红色荧光,RT-PCR在Oct4腺病毒组中可检测到Oct4的表达,而空病毒组与对照组则检测不到;HE染色结果表明Oct4在活体心肌表达后心肌组织形态正常,心肌梗死区周围注射Oct4腺病毒载体4周后肌钙蛋白在Oct4组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空病毒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5).结论 外源Oct4可在活体心肌中表达,能促进梗死区心肌的再生. 相似文献
4.
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大鼠缺血心肌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了解干细胞动员剂动员的骨髓干细胞的心肌细胞分化潜能及对缺血心肌的影响。方法: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CSV)和辛伐他汀动员大鼠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和迁移至心肌梗死区,用ISO后24小时、4周杀死大鼠,取出心脏,通过免疫组化、HE染色和VG染色方法观察大鼠心梗灶的CD34^ 细胞的浸润及心肌血管再生、心肌纤维化的情况。结果:用ISO后24小时,动员组大鼠心梗区可见CD34^ 细胞浸润,并有CD34^ 的新生心肌细胞生长,4周时瘢痕组织少,心肌纤维化程度轻,缺血心肌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急性心梗发生后,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辛伐他汀能迅速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向心梗区内迁移、存活和向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分化;并能抑制缺血心肌纤维化和保护缺血心肌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5.
胡昌兴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4,24(4):376-378
随着细胞生物工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 ,利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方法来增加梗死区功能心肌细胞的数量 ,从而改善心功能成为可能。而骨髓干细胞移植心肌再生最终应用于临床作为一种成熟有效的治疗手段之前 ,尚存在大量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缺血坏死大鼠模型中,干细胞标记物阳性细胞参与坏死区自发性再生。 方法 按4mg/kg剂量连续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7d,制备大鼠缺血坏死动物模型。通过形态学、免疫荧光和EdU示踪等技术,研究心肌缺血坏死区形态变化、干细胞和心肌细胞标记物表达和增殖细胞的特征。结果 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缺血坏死区限制在近心内膜的心肌组织,早期坏死区存在呈强嗜酸性圆/椭圆或细棒形细胞,超微结构显示细棒形细胞具幼稚心肌细胞特征;免疫荧光技术显示坏死区呈c-kit+/gata+细胞、CD34+/gata+细胞、 CD34+/factor Ⅷ+细胞;EdU标记显示新增殖的细胞呈cTnI阳性。结论 C-kit、nanog和 CD34阳性干细胞参与坏死区的修复,坏死区产生了幼稚的心肌细胞,CD34+干细胞参与坏死区微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7.
8.
在 冠心病自然病程中 ,心肌能够靠部分代偿性血管再生 ,逐渐建立起自身的侧枝循环 ,适应或抵御心肌局部缺血缺氧。最近的研究已经证明这种侧枝血管的形成 ,是由于局部组织释放的内源性促血管生长因子所引起的[1] 。这一事实启发国外学者试图通过“治疗性血管再生”消除或减轻缺血状态。“治疗性血管再生”就是人为地增加心肌局部促血管生长因子的浓度以刺激心肌缺血区小血管生长和侧枝循环形成 ,达到改善心肌缺血的目的 ,即心肌缺血区的“自我血管搭桥”。本文旨在综述心肌微血管再生及近几年来此方面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1 血管发生机制胚… 相似文献
9.
背景:采用裸金属支架置入治疗心肌梗死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肌功能,但容易出现血栓等情况。目的:分析肝素缓释支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血管再生及心肌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纳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7例,其中男47例,女40例,年龄55-81岁,分两组治疗,观察组(n=45)经皮冠状动脉置入肝素缓释支架,对照组(n=42)经皮冠状动脉置入裸金属支架。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血管再生、心肌功能改善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观察组新生血管密度A值、心肌存活面积A值、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 < 0.05);随访3个月时,观察组有1例出现再次血运重建,1例出现急性复发心肌梗死;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再次血运重建,1例出现急性复发心肌梗死,1例出现心脏性死亡,两组心脏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经皮冠状动脉置入肝素缓释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有效促进血管再生,改善心肌功能,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心肌钻孔结合肝素化bFGF缓释支架植入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结扎冠脉前降支制作猪急性心梗模型,然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均6只)。治疗组,于心梗区用自制高速钻孔器由心外膜打2个直径为3.5mm透壁孔道,每孔内植入一枚肝素化bFGF缓释支架。术后每周2次静脉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 250mg,用以标记DNA复制。用RT-PCR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 mRNA表达,心肌灌注核素显像评价心肌灌注、心功能变化,免疫组化检测新生心肌。结果 治疗后6周,治疗组SDF-1 mRNA表达为4.02±0.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3±0.21(P<0.001);治疗前后灌注质量缺损百分率的差值为-3.22%±0.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3%±0.31%(P<0.001);BrdU 的A值为1639±105 pixels/hpf,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0±53 pixels/hpf(P<0.001);存活心肌面积的A值为94118±4476 pixels/hpf,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345±3714 pixels/hpf(P<0.001);左室射血分数为6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9%±3%(P<0.001)。结论 心肌钻孔结合肝素化bFGF缓释支架植入可能成为心肌梗死后心肌再生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NT-proBNP、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临床疗效、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hs-CRP、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10.92±1.65)mg/L vs(18.39±3.03)mg/L]、[(234.41±28.34)ng/L vs(314.65±36.1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ST、CK-MB及MYO水平低于对照组[(31.17±3.96)U/L vs(43.86±7.52)U/L]、[(6.18±1.02)ng/ml vs(10.34±1.66)ng/ml]、[(38.42±7.61)ng/ml vs(56.19±10.1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0%,高于对照组的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有助于降低心肌梗死患者hs-CRP和NT-proBNP水平,改善患者心肌受损情况,提高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对急性心肌缺血的检测,探讨其在左室心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头开胸的猪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采用二维超声及DTI对照检测缺血部心肌的运动状况。结果 DTI显示心肌缺血在15s内收缩期、舒张早期运动速度显著降低,心肌色彩暗淡或缺失。而传统超声在结扎1min后才出现显著差异。结论 DTI技术既能通过色彩反映室壁缺血的范围,又能量化其运动速度,可为临床早期评价局部心肌缺血及功能异常提供充分证据。 相似文献
13.
1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动态监测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对AMI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免疫比浊法和酶学速率法对79例AMI(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和40例非AMI组患者2、4、8、12、24h和2、4、7、14d的血清或血浆进行蛋白肽类标志物(Myo、cTnI、hs.CRP、BNP)和心肌酶学标志物(CK.MB、LDH、AST、α-HBDH)水平的动态测定。结果表明AMI组患者血清或血浆中两组标志物均明显高于非AMI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AMI患者在发病2—4h后联合监测Myo、cTnI、hs—CRP和BNP阳性率明显高于CK—MB、LDH、AST和α-HBDH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上数据表明Myo、cTnI、hs—CRP和BNP联合测定对AMI作出更准确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含量的改变及凋亡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应用我所新建立的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的分离计数方法计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含量的改变并检测其凋亡。方法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后,将其先后标记以鼠抗人CD31抗体,FITC-羊抗鼠IgG及碘化丙啶。应用流式细胞伙计数CD31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并通过检测CEC的DNA倍体含量检测其凋亡状态。结果急性心肌梗塞组(n=16)与正常对照组(n=16)的 CEC分别为 62.9±24.5/ml及 29. 9±9.1/ml全血,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01)。两组均为双倍体DNA,无亚二倍体峰的出现,说明无细胞凋亡的发生。结论此方法克服了以往CEC研究方法的缺点,提高了特异性及回收率,使CEC真正成为来自活体的特异的且直接反映血管损伤的量化指示物。 相似文献
16.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随机分为骨髓干细胞移植组(n=6)和对照组(n=16)。干细胞移植组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状动脉注入;对照组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方法治疗。于入院后第10 d,术后2、4、8周,分别对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观察,并行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干细胞移植组术前及术后第两周与对照组的心功能及梗死面积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第4周,患者心功能较第二周明显改善(P<0.01);第六周优于第四周(P<0.01);术后第八周与第六周无明显区别,但明显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面积由术前的32.45%±6.5%下降至术后第4周26.23%±5.7%,第六周18.32%±5.34%;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有效改善心功能,有望为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临床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 分析了 36 6例AMI者有关资料 ,其中男性组 2 0 0例 ,女性组 16 6例 ,按 <4 5岁、4 5~ 5 5岁、>5 5岁分 3个年龄段 ,分析内容包括 :①既往病史 ;②梗死部位 ;③血糖、血脂 ;④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 ;⑤静脉溶栓治疗效果 .结果 ①女性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病史显著高于男性组 (p<0 .0 5 ,p<0 .0 1) ;②女性组血糖、血脂均显著高于男性组 (p <0 .0 1) ;③女性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猝死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男性组 (p <0 .0 5 ) ;④静脉溶栓治疗中 ,男性组溶栓再通率高于女性组 (p <0 .0 1) .结论 糖尿病、高脂血症是女性AMI的危险因素 ,绝经后女性AMI发病率增高 ,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均高于男性 ,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差 ,女性AMI患者近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血清肌红蛋白(myoglobin,Mb)在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时升高的时间特点及不同部位心肌梗塞之间水平的差异,我们测定了40例AMI患者在3-6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的Mb水平,同时测定了磷酸肌酸激酶-MB(CK-MB)及乳酸脱氢酶(LDH)。结果提示血清Mb在AMI患者发病3-6小时即明显升高(P〈0.01),阳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吸氧、阿司匹林、波立维、低分子肝素、硝酸异山梨酯及阿托伐他汀钙片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2周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心肌酶水平变化情况、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显著高于对照组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相比于单纯西医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更能有效降低患者心肌酶水平,同时疗效较为显著,且能够降低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Xiongyi Han Liyan Bai Myung Ho Jeong Joon Ho Ahn Dae Young Hyun Kyung Hoon Cho Min Chul Kim Doo Sun Sim Young Joon Hong Ju Han Kim Youngkeun Ahn Other KAMIR-NIH Registry Investigators 《Yonsei medical journal》2021,62(5):400
PurposeThis study aimed to compare mortality rates after discharge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 and those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and identify each mortality risk factors in these two type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Materials and MethodsBetween 2011 and 2015, 13105 consecutive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e Kore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registry (KAMIR-NIH); 12271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nd were further stratified into the STEMI (n=5828) and NSTEMI (n=6443) groups. The occurrence of mortality and cardiac mortality at 3 years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and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for NSTEMI and STEMI were evaluated.Results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and long-term follow-up outcomes showed that the cumulative rates of all-cause and cardiac mortality were higher in the NSTEMI group than in the STEMI group [all-cause mortality: 10.9% vs. 5.8%; hazards ratio (HR), 0.464;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359–0.600, p<0.001; cardiac mortality: 6.6% vs. 3.5%, HR, 0.474; 95% CI, 0.344–0.654, p<0.001, respectively). In the NSTEMI group, low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40%), no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old age (≥65 years), and low hemoglobin level (<12 g/dL) were identified as risk factors for 3-year mortality. In the STEMI group, old age, low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60 mL/min/1.73 m2), low LVEF, high heart rate (>100 beats/min), no PCI, and low hemoglobin level were identified as the risk factors for 3-year mortality.ConclusionThe NSTEMI group had higher mortality compared to the STEMI group during the 3-year clinical follow-up after discharge. Low LVEF and no PCI were the main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in the NSTEMI group. In contrast, old age and renal dysfunction were the risk factors for long-term mortality in the STEMI grou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