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序贯氨甲环酸减少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纳入的5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8)和氨甲环酸组(n=28),对照组不予使用氨甲环酸,氨甲环酸组则从入院后至术前连续每天静脉使用氨甲环酸(10 mg/kg)1次,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输血量及血栓发生事件,并通过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方面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前、术后及总隐性失血量、输血量均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结论入院后至术前序贯氨甲环酸可明显减少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前的隐性失血量及围手术期的输血量,而对术后的隐性失血量减少不明显,不增加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加压钢板(PCCP)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PCCP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13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年龄、骨折类型、术前阿司匹林应用、合并内科疾病等对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及不同血红蛋白(HGB)水平的患者分布情况。结果平均隐性失血量499 mL,占总失血量92.54%,HGB平均下降11 g/L,A2.3型与A3型骨折患者HGB80 g/L入院时发生率6.62%,术后14.70%,A2.3型(862 mL)、A3型(698 mL)平均隐性失血分别高于A1型(430 mL)、A2.1型(450 mL)和A2.2型(415 mL),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A2.3型与A3型骨折、术前阿司匹林应用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微创PCCP手术显性失血少,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围手术期大量隐性失血的主要影响因素,A2.3型与A3型骨折是围手术期HGB80 g/L老年患者的早期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贫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本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单侧新鲜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7例,对照组55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人数及输血量;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术前、术后第1、3、5天清晨空腹时Hb及Hct;比较2组患者伤口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围手术期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观察组有4例接受输血治疗(7%,4/57),对照组有12例接受输血治疗(21%,12/5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平均输血量为(2.4±0.85)u,对照组为(2.5±0.82)u,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术后第3天Hb及Hct下降最明显,术后第3、5天观察组H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前、术后Hct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均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结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贫血安全而且有效,能明显减少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率,同时并不增加感染、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股骨万向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出血量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来我院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老年患者5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Gross方程计算公式计算患者的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以及隐性失血量,采用多重线性归分析评估影响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术中出血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出血和总出血量组比较性别、年龄、合并症、EVANS评分、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重线性回归中,性别、年龄、合并症、EVANS评分、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均为隐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论股骨万向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出血量中隐性出血量较大,需要骨科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Inter Tan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以及隐性失血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2月—2022年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创伤骨科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5例, 其中男34例、女31例, 年龄60~87(69±5)岁, 均采用Inter Tan手术治疗。采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计算患者术后隐性、显性及实际失血量, 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以全组患者隐性失血量的均值为界, 将患者分为2组, ≥均值28例入高隐组, <均值37例入低隐组。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隐性失血量与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6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Inter Tan术后实际失血量为(803.5±126.9)mL, 其中显性失血量为(104.8±23.8)mL、占13%, 隐性失血量为(698.3±113.6)mL、占8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75岁、饮酒史、骨折至手术时间≥3 d和手术时间≥60 min为老年股...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与髓外固定围手术期失血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特点,为临床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提高广大临床医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失血的重视。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并配合手工检索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与髓外固定失血特点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临床病例对照实验(CCTs)。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4年10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比较两组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同种内固定方式的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提取相关数据输入Rev 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修订后的Jadad量表。系统评价结果显示:髓外固定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16.78,95%CI[-322.64,-110.91],0.001);髓内固定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448.51,95%CI[-651.13,-245.88],0.001);髓内与髓外固定显性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44.08,95%CI[34.94,253.22],=0.01);髓内与髓外固定隐性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28.41,95%CI[-190.74,-66.08],0.001);髓内与髓外固定总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8.06,95%CI[-88.68,144.81],=0.64)。结论据本系统评价结果:无论是髓内固定还是髓外固定,其隐性失血量均多于显性失血量;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均具有巨大的隐性失血量,但二者相比,髓内固定的隐性失血量要多于髓外固定,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髓内固定的隐性失血;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的总失血量基本一致,对于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高龄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应用髓外固定(dynamic hip screw,DHS)与髓内固定(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12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年龄80~95岁,髓外组56例,髓内组72例。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比较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FRS)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28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8.2个月。髓外组手术时间(77.8±8.4)min和显性失血量(154.4±45.3) m L大于髓内组(70.5±11.8) min和(123.2±32.1) mL(P0.001);髓外组总失血量(747.3±134.3) mL和隐性失血量(592.9±134.3) mL小于髓内组(906.8±143.6) mL和(783.6±141.3) m L(P0.001)。髓外组术后第1、3、5 d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均高于髓内组(P0.05)。髓外组部分负重时间(9.59±2.04)周、完全负重时间(13.43±1.55)周大于髓内组(8.11±1.39)周和(11.99±1.48)周(P0.001);髓外组骨折愈合时间(14.30±1.53)周、FRS评分为(76.32±8.56)分,髓内组为(13.97±1.73)周和(76.75±8.96)分(P0.05)。髓外组出现8.9%肺部感染,3.6%因心、肺、感染等并发症而死亡,1.8%下肢深静脉血栓,5.4%螺钉切割,7.1%髋内翻;髓内组分别为12.5%、5.6%、1.4%、2.8%、4.2%(P0.05)。结论在治疗高龄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时,髓外与髓内固定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但髓外固定在减少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上有优势,若采用髓内固定应尽量避免远端扩髓,术后3 d应严密监测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变化,准确评估隐性失血情况,及时纠正贫血状态,减少高龄患者术后严重贫血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从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资料。共51例,其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为41~91岁,平均72.8岁。根据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髓内固定组和髓外固定组。其中髓内固定组40例,髓外固定组1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术前、术后的Hb、Hct,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等,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51例患者总失血量平均为(1 784.2±209.8)m L,隐性失血量平均为(1 580.0±215.4)m L,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百分比为88.6%。髓内固定组的显性失血量(147.6±52.6)m L明显低于髓外固定组(410.5±137.8)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髓内固定组的隐性失血量为1 631.7±198.6mL,髓外固定组的隐性失血量为(1 391.9±169.2)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髓内固定组的总失血量也低于髓外固定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相似。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DHS+PFN内固定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6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健康状态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实施有针对性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功能锻炼的方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的合并症经术前处理相对稳定,术后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间护理效果良好。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DHS+PFN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和病死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使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 Ⅱ),不同平面的髓腔与髓内钉直径的比值(匹配度)对于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显性失血以及总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1月收治的因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闭合复位PFNA Ⅱ内固定的70位患者,统计其年龄,性别,身高,骨折类型,术前及术后的红细胞比积,术中显性失血量,根据CROSS方程计算出的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根据术后X线片,分别测量正侧位的髓内钉漏斗起始部,漏斗终止部以及股骨干峡部三个平面的髓腔与髓内钉直径的比值,每个平面正侧位片比值的均值记为R。对每个平面,按R值大小分为高匹配组(R小于中位数)和低匹配度组(R大于等于中位数),两组间分别比较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显性失血量。将隐性失血作为因变量,将年龄,性别,骨折类型,R值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在三个平 面中,高匹配度组的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均较低匹配度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显性失血均无显著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所有自变量中仅髓内钉漏斗起始部和漏斗终止部平面的R值与隐性失血量呈相关性(P0.05)。结论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漏斗部的匹配度越高,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越少。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氨甲环酸:是一种氨基酸赖氨酸的合成衍生物,半衰期3 h,在纤溶酶原激活中起着竞争性抑制剂的作用。由于其作用于纤溶系统,止血效果显著,如今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可减少围术期失血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心脏、脊柱矫形、关节置换及颌面部外科等手术中止血。 利伐沙班:是首个上市的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剂,药物相互作用少,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在老年患者及骨科大手术的抗凝治疗中更具有优势。 背景:目前世界上尚无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平衡止血和抗凝的共识及指南。将氨甲环酸与利伐沙班联合应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止血与抗凝管理的相关文献较少。 目的:观察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出血、输血及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方法:纳入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计划行股骨防旋髓内钉手术治疗,所有入组的患者给予利伐沙班10 mg/d抗凝,直至手术前24 h。患者分2组,试验组30例术中静脉滴入1.0 g氨甲环酸,对照组例静脉滴入相同体积的葡萄糖溶液。收集两组手术失血量、输血及出院前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①试验组的失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出院前静脉血栓形成无显著差异;②试验组中3例患者接受了输血,对照组7例患者接受了输血;③结果证实,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不仅可以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围术期失血,而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ORCID: 0000-0001-6249-9714(王海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微创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和传统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将9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46例采用传统方式置入内固定物治疗,微创组45例采用微创方式置入内固定物.对两组手术创伤大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主要通过考察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输血量、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术后术区肢体肿胀情况、血沉变化等来反映手术创伤大小.结果:两组手术创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传统组大于微创组(P<0.05).微创组有2例复位不良,传统组有3例复位不良,两组均无深部血肿发生.传统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获12~30个月随访,平均17.1个月.两组各有1例在随访期间死于其它内科疾病,其余骨折均获愈合.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微创组3.6个月,传统组3.8个月.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微创组84.1%,传统组79.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隆间骨折,手术创伤小,有利于围手术期恢复和髋关节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3.
杨权 《医学信息》2019,(2):124-126
目的 分析PFNA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9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47例。参照组患者予以DHS系统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PFNA系统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1.49%、87.2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61.46±4.33)min、骨折愈合时间(10.86±2  相似文献   

14.
文题释义:氨甲环酸:作为止血药物在临床上被应用广泛,抑制活性血管肽中蛋白质的降解,减少毛细血管的渗透性,改善抗血管脆性。与此同时,氨甲环酸积聚于细胞外,可稳定血液成分,达到其止血作用。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具体设计方面加工过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固定系统,在原有基础上,令固定更有效、手术操作更简单。术后早期可允许患者适当进行下床活动。 背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会出现大量隐性出血,减少隐性出血成为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的:评估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后隐性失血是否受术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 2019年7月在广安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就诊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2例,均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根据氨甲环酸使用情况分为2组,每组41例。试验组术前麻醉诱导时,缓慢静脉注射10 mg/kg氨甲环酸;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缓慢静脉输注。术前及术后第1,3,5天均复查血常规,统计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压积,理论总失血量可通过Cross方程来计算,同时记录2组输血率及术后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通过统计分析,2组显性出血量相差较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试验组围术期实际失血总量、术后隐性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术后统计试验组输血人数为3例(7%),对照组为8例(24%),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术后2组患者均无血栓并发症发生;⑤结果表明,氨甲环酸术前静脉滴注可有效减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后隐性失血,同时也不会增加术后血栓发生风险。 ORCID: 0000-0002-2477-8277(余东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等,究竟使用何种内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传统动力髋螺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的差异。 方法:2007-06/2010-03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96例,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各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致伤原因等情况匹配。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采用00Cr18Ni14Mo3不锈钢、Ti6Al4V钛合金或纯钛,部分钛合金或纯钛产品表面经阳极化处理,非灭菌包装。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弹性模量接近人体骨,耐体液电解,耐腐蚀强,性质稳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动力髋螺钉组相比,锁定加压接骨板组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 0.01)。锁定加压接骨板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动力髋螺钉组(94.6%,87.9%,P < 0.01)。提示与传统动力髋螺钉相比,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力学更合理,操作简便、微创、固定稳固、骨折易愈合,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或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髋动力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两种内固定术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8月~2011年4月,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83例,其中稳定性骨折38例、不稳定性骨折145例;随机分为两组,PFN组90例用PFN内固定术治疗,DHS组93例用DHS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5.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两种术式疗效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PFN组疗效优于DHS组(P<0.05).结论:DHST和PFN两种内固定术式分别有其各自的优点和适应证,都是治疗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好方法,PFN对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主要为动力髋螺钉,Gamma钉和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3种,究竟何种内固定更为安全、有效、可靠目前仍存在争议。 目的:对比3种不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石河子市人民医院骨一科2007-10/2009-12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DHS)组、Gamma钉组和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FNA)组。比较3组患者的内固定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9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PFNA组总有效率较DHS组和Gamma钉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PFNA组内固定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DHS组和Gamma钉组(P < 0.05),PFNA组骨痂出现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与DHS组和Gamma钉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PFNA组内固定并发症明显低于DHS组和Gamma钉组(P< 0.05)。提示PFNA对骨折端的血循环影响小和骨质破坏少,固定更为牢靠,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术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两种术式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于2014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5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采用PFNA术患者35例为A组,股骨头置换术患者20例B组,术后早期指导功能锻炼。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5个月及9个月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手术平均时间(96.03±14.0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04.29±17.87)ml,平均住院天数(12.97±4.28)d,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61.47±7.02)分,术后下地活动时间(10.49±1.63)d,B组手术平均时间(113.75±12.5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72.50±144.62)ml,平均住院天数(20.90±2.53)d,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74.26±9.31)分,术后下地活动时间(7.65±1.5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5个月、9个月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PFNA治疗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固定稳定且更符合股骨近端生物力学特性,术中出血量少,住院周期短,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陈冲 《医学信息》2019,(11):111-112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BFNR)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5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行PFNA,观察组行BFNR,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与术后髋关节功能量表(Harris)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73.56±11.44)min、切口长度(13.84±3.13)cm、失血量(345.18±32.58)ml均高于对照组的(65.24±11.15)min、(9.24±2.35)cm、(233.04±20.63)ml,卧床时间(7.49±1.83)d短于对照组(15.74±2.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及1个月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PFNA术,BFNR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有效缩短患者卧床时间,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