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时间护理的具体措施以及其对患者康复效果的临床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2013年收治脑梗死患者100例并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均有患者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脑梗死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接受脑梗死时间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接受干预后各项指标。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运动障碍以及生活质量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在接受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后其生活能力以及康复状况依然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合理护理措施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采用时间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能够在满足患者生理病理时间规律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的预后以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在行为护理与行为干预下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0例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实施常规脑梗死护理治疗25例患者标记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行为护理25例患者标记为观察组。采用临床FMA评定法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护理方式下对脑梗死运动障碍的临床护理情况与满意度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下经过治疗后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在实施行为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两组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规护理下实施行为护理能有效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度并且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张丽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3(2):97-99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心理卫生状况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76例处于恢复期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封其中的38例追行心理谩理干预(干预组),并与对照组(未干预组)退行比较。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于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末造行量表抨定。枯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主要心理闪题为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强迫、敌对、偏执等。干预组在干预后4周末SLC-90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3个因子分与干预前相比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强迫、敌对、偏执3个因子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各项因子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对照组各因子分干预前后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在SCL-90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强迫、敌对、偏执等6个因子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心理卫生状况,促进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脑梗死恢复期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与未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医疗费用结构的变化的分析,探讨临床路径实施效果,为优化该病种诊疗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HIS系统随机调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诊断为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住院资料,其中292例入临床路径管理,设为临床路径组,328例未入临床路径管理,设为非临床路径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材料费用及住院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路径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材料费用及住院日较非临床路径组患者下降,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结论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能有效降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住院各项费用,缩短住院日,规范医护人员临床诊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6.
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态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118名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87名其他重性精神障碍恢复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他们对亲属和出院后生活态度的差异,并就分裂症患者年龄,住院次数和各问卷答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护理干预降低脑梗塞患者恢复期的致残率和复发率.方法 出院前护士协助家属拟定家庭护理计划,出院后采取定期电话随访,给予应需指导,邀定复诊时间等方式进行康复指导.结果 11例好转患者,8例生活自理,自理率72%.结论 本护理方式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郝婷婷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1,43(5):779-781
目的:研究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82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训练方式的不同分为参照组(41例)和实验组(41例).参照组采用常规作业疗法的康复训练40次,2个疗程;实验组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20次,4周.通过用力肺活量(Fast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最大呼出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和FEV1/FVC%判断患者肺功能;通过上肢功能评定法(Fugl-Meyer,FMA)和Rosenbek渗透-误吸分级标准分别判断上肢功能状态和误吸程度.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上肢功能状态和误吸程度.结果:治疗后两组肺功能均有改善(P<0.05),实验组改善最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上升(P<0.05),实验组上升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吞咽误吸程度均下降(P<0.05),实验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使用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训练,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肺功能,减轻吞咽误吸程度并恢复一定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在提高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及改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治疗效果、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50% vs 7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为(21.46±2.13)分、Barthel评分为(57.81±5.6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8.52±1.84)分、(43.26±4.3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干预项目措施对10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0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音乐治疗、行为治疗、文娱治疗、健康教育等康复干预措施。分别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症状改善情况、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在为期3个月的康复干预项目管理后,WHOQOL-BREF各个项目的评分指标较前有显著改善(t=-2.083~-5.135,P0.05),其中在精神健康状态、身体健康状态、社交能力3个因子上,各项分值显著升高;PANSS总评分及各项因子分与干预前相比显著下降(t=2.856~7.156,P0.05);NOSIE的各项因子分中,个人卫生、社会能力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改善(t=-2.275,-3.583;P0.05),退缩和激动、抑郁较干预前显著降低(t=5.246,2.864,4.564;P0.01),而精神病理和社会兴趣表现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康复干预项目措施能够很好地促进全面康复,有利于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康复护理方法将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6例脑梗死患者,给予偏瘫康复护理方法,并在入院和出院时给予强度试验,对比变化之前和之后的肌肉强度。结果肌力测验提高,出院较入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的实施,对肌力恢复的更好的效果,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及预后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接诊的脑梗塞患者76例,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成两组,对比组给予传统护理,试验组给予康复护理干预。结果 试验组日常生活功能评分为(70.76±22.65)分,高于对比组的(43.85±21.68)分,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4.74%,高于对比组的78.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77±6.55)分,低于对比组的(15.67±6.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脑梗塞患者选择康复护理干预辅助治疗,可有效帮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使得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探讨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的日常护理措施,分析其对患者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基本资料和康复期的日常护理方法、护理效果。结果经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康复期日常护理之后,痊愈21例,好转16例,护理的有效率为92.5%;且患者在康复期护理过程中,无1例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或者机体不良反应。患者出院之后,生活自理能力均得到显著的提高。结论在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期,从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功能锻炼、感染预防等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日常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获得满意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2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进行系统性护理,观察两组临床有效率、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性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王栋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979-981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肢体在发病驰缓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进行康复训练和心理康复,观察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效果。方法将14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康复训练组在发病早期进行心理康复和肢体强化康复训练,对照组60例按常规治疗,执行常规治疗护理。结果康复训练后Barthel指数评测两组日常能力,康复训练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偏瘫病人早期进行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是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心理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心理卫生状况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106例恢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其中的53例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干预组),并与对照组(未干预组)进行比较。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于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末进行评定。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主要心理问题为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强迫、敌对、偏执等,干预组在干预后4周末SCL-90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强迫、敌对、偏执6个因子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因子分干预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的心理卫生状况,促进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理分析和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患者三个病程阶段的影响。方法对160例脑梗塞患者三个病程阶段进行心理状态分析,采取有效沟通,适时的心理疏导,指导和支持患者重建心理平衡。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改善脑梗塞患者的抑郁程度,积极配合治疗,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