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对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运用漠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19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现状调查.结果 (1)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6.86%;(2)卒中后抑郁患者HAMD、ADL.和NFDS评分高。结论 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不利于卒中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23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为41例痴呆组与189例非痴呆组,回顾性分析其可能因素,甄选危险因素,探讨各因素重要性.方法 临床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危险因素.结果 经过分析后得知,在230例患者中,痴呆发生率为16.4%,主要包含年龄、血压、血糖、部位与抑郁症等五个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准确分析其痴呆发生率,痴呆是因多个因素决定,临床上需给予重度重度,合理控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浅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浅析刘谷珩陈振华陈燕芳李道林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精神科脑卒中后抑郁是国内外学者普遍感兴趣的问题。为了探讨急性脑卒中病人抑郁的发生率,抑郁与脑卒中的性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的关系,我们对89例急性脑卒中病人进行了初步的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团体治疗在卒中抑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住院患者249名,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筛选出62名卒中后抑郁患者,62名患者被分为对照组(组1)和治疗组(组2),每组31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定期开展开放式团体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2周采用HAMD、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测评。结果:团体治疗12周后,两组HAMD评分均显著下降(t=14.228,4.385;P0.001),治疗后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t=-7.417,P0.001),两组MBI评分均显著升高(t=-28.570,-20.135;P0.01),且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t=10.416,P0.01)。结论:团体治疗能显著改善卒中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并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确诊为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20mg/d联合认知疗法,对照组仅单用艾司西酞普兰20mg/d治疗,疗程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末评定疗效,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从治疗第2周开始,两组间HAMD、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1,-2.690;P0.05或0.01);在治疗的第6周末,两组间HAMD及NIHSS评分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254,-3.192;P0.01)。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起效较快,效果更好,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卒中单元内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各50例.对照治疗组患者行临床常规方法治疗,康复治疗组患者行卒中单元内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评价两组患者住...  相似文献   

7.
张利山 《医学信息》2019,(18):38-40
缺血性脑卒中在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其发病率在神经科中高居首位,致残率与致死率均较高,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发病后对患者的健康与安全均危害严重。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血管疾病患病率不断升高,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的患病风险也相继提升。尽管近年来临床对于脑卒中疾病管理方面取得明显进步,但关于脑卒中后癫痫疾病相关问题的研究资料仍缺乏,对其疾病发生机制以及治疗方面仍需不断进行研究。而临床上依据脑卒中后癫痫首次发作时间将其划分为早发性与迟发性两种,对于早发性癫痫主张服用抗癫痫药物终止疾病发作,并不建议长期用药,大部分迟发性癫痫患者需长期用药,方能有效控制疾病,但不论是早发性或迟发性癫痫发作,通过合理抗癫痫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均可取得理想的控制效果。本研究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等展开系统分析,旨在为缺血性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米氮平合并认知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 对7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用米氮平治疗,部分病例合并认知治疗进行临床对照研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两组均有效,合并认知治疗组起效快(P<0.05),疗效好.结论 米氮平合并认知治疗对治疗脑卒中抑郁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RPV1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和机制。方法:45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脑缺血再灌注组(I/R),脑缺血再灌注+TRPV1抑制剂Capsazepine组(I/R+CPZ)。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HE染色观察病理性损伤;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免疫印迹检测IL-1β的表达;7 d后进行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结果:行为学检测显示与I/R组相比,TRPV1抑制剂可显著改善小鼠的抑郁样行为(P<0.001)。HE染色结果表明,I/R+CPZ组杏仁核区病理损伤明显减轻。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结果显示,杏仁核小胶质细胞有TRPV1的表达,且I/R+CPZ组与I/R组相比,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明显减少(P<0.001)。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给药后IL-1β的表达量明显少于IR组(P<0.05)。结论:抑制TRPV1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小鼠的抑郁样行为。  相似文献   

10.
心理治疗对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卒中后的抑郁状态(PSD)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60%。临床上采用综合方法治疗PSD。本研究着重分析心理治疗对PSD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脑梗死恢复早期抑郁障碍的疗效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新出院初发脑梗死恢复早期患者进行心理评定有抑郁障碍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9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和2个月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NS)评分.结果 94例全部完成测评,综合干预治疗组HAMD评分明显改善,CN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综合干预对脑梗死恢复早期抑郁障碍有很好疗效,同时也对患者神经康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有目的的、系统的心理干预,干预前后分别填写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结果观察组术后焦虑、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能减轻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介入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李恒 《医学信息》2019,(10):166-167
目的 探讨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栓弹力图(TEG)检查价值和结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4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46例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均行TEG检查。对照组不作干预,观察组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溶栓前及观察组溶栓前后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血栓最大弹力度(MA值)、凝固角(Angle角)结果。结果 溶栓前,观察组R值和K值低于对照组,MA值、Angle角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 h,观察组R值和K值高于溶栓前,Angle角和MA值低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3 h,观察组R值和K值高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le角和MA值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2 h,观察组R值、K值、Angle角和MA值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检查可有效反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凝状态,为该病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200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100例,采用双嘧达莫治疗,观察组患者100例,采用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及治疗后,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ADAS-Cog评分)及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检测患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结局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ADAS-Cog、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DAS-Cog、NIHSS评分等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DAS-Cog、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经过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四项指标均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观察组患者PLT及MP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8.01,P<0.05)。随访1年,观察组的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够有效改善症状及短期预后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患者对微栓子(MES)的干预作用。方法:将220例MES阳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普通组(对照组)、氯吡格雷治疗组(治疗组)来研究氯吡格雷治疗对MES的干预作用并随访二年后的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出院后半年内、半年至1年内、1年至2年内MES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1),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MES形成,有效预防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及神经康复的影响。方法: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8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个性化的多元整体护理干预。结果:两组病人在Hamilton抑郁评定量表评分、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上的差异显著(P<0.05),干预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科学合理的整体护理干预对重症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的改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预防复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璇 《医学信息》2019,(15):92-93,96
目的 观察高压氧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到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实验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实验组吞咽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00% vs 8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综合治疗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临床中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合并微出血(CMBs)对脑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与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2月~2019年4月脑病科SAO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应用1.5T超导磁共振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序列及磁敏感(SWI)序列检查,分析SAO患者认知功能损伤与CMBs的关系。采用Keypoint诱发电位仪检测P300电位,分析SAO患者CMBs与P300电位关系。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70例SAO患者,其中MoCA总分异常者48例,MoCA总分正常者22 例。年龄、教育年限、高血压病史、白质疏松程度和CMBs的有无与SAO患者MoCA评分异常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MBs的有无(OR=5.648,95%CI=1.105~28.869,P=0.038)仍然是MoCA评分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微出血(CMBs)组 MoCA总分降低,P300潜伏期显著延长、波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MBs程度与P300潜伏期相关Pz(r=0.252,P<0.05);Cz(r=0.296,P<0.05)。结论 CMBs与SAO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相关,伴CMBs的SAO患者P300电位有明显改变,P300可作为评估SAO合并CMBs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78名对照组健康人和173例AIS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 AIS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小面积梗死组、中等面积梗死组和大面积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且D-二聚体含量与脑梗死灶面积呈正相关(r =0.926,P<0.05).结论 AIS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且随梗死面积的增大呈上升趋势.血浆D-二聚体对AIS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玲慧 《医学信息》2019,(20):185-187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对PCI术后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行PCI治疗的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术期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并随访1年。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LVESD、LVEDD、LVEF)水平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护理后LVESD、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7.14%,低于对照组的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路径护理在冠心病PCI治疗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好,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