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分析南疆地区汉族及维吾尔族健康体检人群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壁冠状动脉(MCA)检出率、MCA合并粥样硬化检出率以及MCA发生部位及其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6年7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3 461例维吾尔族及汉族健康体检人群CCTA资料,其中维吾尔族1 987例,男1 267例、女720例,年龄25~79(48.43±10.61)岁;汉族1 474例,男944例、女530例,年龄28~74岁(47.79±10.56)岁。采用双源螺旋CT进行CCTA,并进行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重组,比较汉族及维吾尔族人群MCA检出率、MCA合并粥样硬化检出率、MCA发生部位的差异。结果 3 461例健康人群中,MSCT发现MCA 1 111例,占32.10%(1 111/3 461);其中汉族人群检出率为34.32%(506/1 474),维吾尔族人群检出率为30.45%(605/1 9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6, P<0.05)。汉族人群组1 474例中MCA伴发粥样硬化为136例、检出率为9.23%(136/1 474),维吾尔族人群组1 987例中MCA伴发粥样硬化为268例、检出率为13.49%(268/1 987),有统计学意义(χ2=14.902, P<0.01)。壁冠状动脉1 111例中,发生在左前降支的为1 001例,占90.09%(1 001/1 111),其中汉族432例,维吾尔族569例;发生在左回旋支为42例,占3.78%(42/1 111),汉族31例,维吾尔族11例;发生在第一对角支为55例,占4.95%(55/1 111),汉族37例,维吾尔族18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5例,占0.45%(5/1 111),汉族3例,维吾尔族2例;发生2支以上的8例,汉族3例,维吾尔族5例,占0.72%;两族人群MCA发生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22, P<0.01)。结论 南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健康体检人群CCTA显示的MCA检出率、MCA合并粥样硬化检出率以及MCA发生部位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疆南疆地区汉族及维吾尔族健康体检人群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1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3 565例维吾尔族及汉族健康人群CCTA资料。3 565例中,男2 271例、女1 294例,年龄25~79(48.13±10.60)岁。其中维吾尔族2 041例,年龄25~79(48.42±10.58)岁,男1 299例、女742例;汉族1 524例,年龄28~75(47.91±10.62)岁,男972例、女552例。对冠状动脉进行曲面重建(CPR)、最大强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比较汉族及维吾尔族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及其所致管腔狭窄程度,以及斑块性质的差异。结果 3 565例健康人群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CTA检出率为33.44%(1192/3 565),其中汉族人群检出率为28.41%(433/1 524),维吾尔族人群检出率为37.19%(759/2 041)。共检出不同性质斑块2 657个:汉族人群检出不同性质斑块802个,占总数30.19%(802/2 657),其中钙化斑块551个、混合斑块140个、软斑块111个;维吾尔族人群检出不同性质斑块1 855个,占总数69.81%(1 855/2 657),其中钙化斑块1313个、混合斑块311人、软斑块231个。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斑块狭窄程度:汉族人群组轻度狭窄者占71.83%(311/433),中度占12.47%(54/433),重度占3.23%(14/433);维吾尔族人群组狭窄程度分别为轻度占58.24%(442/759),中度占20.42%(155/759),重度占3.69%(28/759)。两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狭窄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0.190, Z=-11.396, P值均<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0, P>0.05 )。结论 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与汉族健康成人CCT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及其所致狭窄度存在差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腔镜射频消融术(LRFA)治疗特殊或高危部位原发性小肝癌患者术后的免疫状况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鄂东医疗集团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腺外科60例特殊或高危部位原发性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超声引导下LRFA 32例(LRFA组),行腹腔镜肝切除术(LH)治疗28例(LH组)。LRFA组男25例、女7例,年龄38~84(61.13±12.30)岁;LH组男23例、女5例,年龄35~80(60.07±12.90)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根治率、免疫状况、术后并发症及无瘤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LRFA组和LH组的手术根治率分别为96.9%(31/32)和100.0%(2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3~72(46.8±18.5)个月。与LH组相比,LRFA组术后4周、8周CD3+、CD4+、CD8+、CD4+/CD8+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RFA组术后8周外周血CD3+、CD4+、CD8+、CD4+/CD8+与术前比较显著升高,Treg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RFA组无瘤生存时间明显长于LH组,两组患者术后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3.7%、81.3%、56.3%和82.1%、71.5%、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LRFA可精确定位、动态观察消融过程,拓宽了射频消融的适用范围,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期。LRFA已成为特殊或高危部位原发性小肝癌微创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瘤切除术中甲状腺被膜解剖技术应用疗效及对喉上神经外支(EBSLN)的保护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6年6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150 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是否采用甲状腺被膜技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以及对EBSLN损伤的影响。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5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7个月。观察组EBSLN损伤发生率2.7%(2/75),明显低于对照组12.0%(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7,P<0.05)。结论 在甲状腺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甲状腺被膜解剖技术可以有效降低EBSLN损伤的发生率,对EBSLN具有保护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情况及其血流流速在后循环缺血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1.5 T或3.0 T MRA证实为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住院患者40例为观察组,以头晕等症状门诊就诊、头颅MRA显示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且基底动脉发育正常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实验对象的基底动脉直径在MRA原始图像上使用MR扫描仪自带VolumeView软件远、中、近三段中点截面进行测量;使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并对患者后循环缺血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基底动脉直径分别为(1.98±0.20)mm、(3.40±0.47)mm,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分别为(36.0±5.6)cm/s 、(56.0±7.0)cm/s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602、-14.788, P值均<0.01);观察组患者后循环缺血的发生率20.0%(8/40),高于对照组的1.9%(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48, P<0.05)。结论 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不良导致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减慢,致使后循环缺血的发生率升高,为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平面外技术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腋路动脉旁注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单侧肘关节下骨折择期行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平面外技术联合神经刺激器行腋路动脉旁注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超声平面内技术联合神经刺激器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效果、运动阻滞效果、对止血带耐受情况、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时间。结果 两组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刺破血管、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发生。两组间比较,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6.0±1.2)min,短于对照组的(11.5±2.1)min;麻醉起效时间(13.0±1.7)min,长于对照组的(7.8±1.5)min;运动完全阻滞率为53.3%(16/30),低于对照组的90.0%(27/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464、-12.781,χ2=9.932,P值均﹤0.01);而两组感觉阻滞效果、止血带耐受、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超声平面外技术联合神经刺激器腋路动脉旁注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安全,效果确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灶癌行腔镜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132例甲状腺微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腔镜手术50例(腔镜组),男6例、女44例,年龄22~52(38.6±7.65)岁;开放手术82例(开放组),男18例、女64例,年龄23~59(38.6±7.65)岁。两组患者均行甲状腺一侧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总体引流量及住院时间,观察切口感染以及有无甲状腺旁腺功能减低、喉返神经损伤情况。术后第1天及术后6、12个月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腔镜组术后引流总量明显多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3, 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0.038,P值均>0.05)。术后第1天,腔镜组患者颈部肿胀发生率高于开放组、旋转颈部时紧绷感发生率低于开放组(χ2=7.374、11.065, P值均<0.05),而术后颈部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甲状腺激素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彩超检查未见术侧甲状腺残留,未见颈部淋巴结异型变化。腔镜组患者手术满意度优于开放组,术后瘢痕对患者的影响腔镜组小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52、12.287, P值均<0.05);而再次选择手术意愿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腔镜组8例、开放组13例失访。随访患者甲状腺激素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彩超检查:111例均未见术侧甲状腺残留;开放组有2例提示颈部淋巴结异型变化,经彩超引导下穿刺活检提示淋巴结炎。腔镜组患者在手术满意度、再次选择手术意愿方面均优于开放组,术后瘢痕对患者的影响小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09、11.150、53.911, P值均<0.05)。结论 腔镜下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微灶癌,临床疗效好,患者满意度较高,可作为甲状腺微灶癌手术方式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链法矫治正畸牙牙间隙关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4年6月—2017年6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72例不同上下颌牙列间隙的正畸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双链法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牙间隙关闭所需的时间、牙周指标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牙间隙关闭时间分别为(4.19±0.76)、(5.34±0.5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9, P<0.01);尖牙牙冠远中舌向扭转率分别为5.56%(2/36)、27.78%(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0, P<0.05)。矫治前和矫治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牙龈指数(GI)分别为0.53±0.11、0.83±0.47,对照组分别为0.54±0.17、0.85±0.49,各组患者矫治前后G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29、3.586,P值均<0.01);研究组龈沟探诊深度(SPD)分别为(2.25±0.43) mm、(2.87±0.47) mm,对照组分别为(2.17±0.37) mm、(2.82±0.54) mm,各组患者矫治前后S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40、5.958, P值均<0.01);研究组龈沟出血指数(SBI)分别为0.67±0.36、1.23±0.35,对照组分别为0.64±0.38、1.15±0.21,各组患者矫治前后SB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92、7.048, P值均<0.05);研究组菌斑指数(PLI)分别为0.81±0.43、1.62±0.43,对照组分别为0.86±0.21、1.17±0.25,各组患者矫治前后PL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88、5.697, P值均<0.05)。治疗前后两组间GI、SPD、SBI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矫治后6个月PLI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28, 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78%(1/36),对照组为13.89%(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00, P<0.01)。结论 在正畸治疗中,使用双链法可缩短正畸牙间隙关闭的时间,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的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不同的二次干预方式对栓塞术后复发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6年1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患者共101 例,其中男36例,女65例;首次发病年龄15~69(45±11)岁,复发年龄16~76(48±11)岁。根据二次干预方式不同分为手术组(24例)、栓塞组(39例)、栓塞+支架组(30例)、保守组(8例),分析患者治疗前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变化、干预后是否存在并发症、干预后是否再复发,判断不同干预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 4组复发动脉瘤患者的二次干预时年龄、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吸烟、动脉瘤破裂发生率、动脉瘤直径及瘤颈宽度、mRS评分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组间动脉瘤部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37.485, P<0.05);二次干预前后mRS比较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次干预后手术组复发0例(0%)、栓塞组10例(25.6%,10/39)、栓塞+支架组3例(10%,3/30)、保守组2例复发进展(2/8),4组间动脉瘤再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6, P<0.05)。结论 对于复发动脉瘤,开颅夹闭、介入栓塞及支架辅助等均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中,开颅夹闭较介入治疗具有更低的再复发率;对于保守治疗的复发动脉瘤患者,需要严密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10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分别实施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手术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0.9,1.5)h和3.1(2.5,3.7)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8(44,60)mL和300(298,326)mL,住院时间分别为(13.67±1.92)d和(20.53±2.03)d,血肿清除率分别为(92.27±4.28)%和(85.17±9.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504、-6.681, t=3.871、-13.470, P值均<0.01)。观察组术后随访恢复良好率为83.33%(25/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67%(1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9, P<0.05)。结论 对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相比于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改善预后,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髓芯减压联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杆及多孔生物玻璃骨移植物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 本实验为前瞻性研究。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2009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64例(84髋),采用信封法行简单随机分组,分为髓芯减压联合n-HA/PA66杆及多孔生物玻璃骨移植物组(治疗组,29例38髋)及髓芯减压联合自体松质骨移植组(对照组,35例46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HHS)、VAS及其变化,随访终点时临床及影像学失败率,并应用生存曲线分析两组髋关节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VAS、HH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终点时,治疗组VAS、HH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值均<0.01);与术前比较,两组随访终点VAS、HHS评分有显著改善(P值均<0.01)。两组除Steinberg ⅡB、ⅡC、ⅢA患者间术前与术后随访终点HHS评分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01、2.242、4.435,P值均<0.05)外,其余分期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除Steinberg ⅡB、ⅡC、ⅢA患者间术前与术后随访终点VAS评分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3、2.119、3.513,P值均<0.05)外,其余分期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在随访期内治疗组髋关节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经Log-rank检验提示两组之间髋关节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53,P<0.05)。治疗组影像学失败率为21.05%(8/38),低于对照组的45.65%(21/46);临床失败率23.68%(9/38),亦低于对照组的52.17%(24/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571、7.081,P值均<0.05)。结论 髓芯减压联合n-HA/PA66杆及多孔生物玻璃骨移植物法可以显著缓解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关节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并阻止股骨头塌陷。由于本手术方法对股骨头坏死治疗效果可能与其Steinberg分期有关,推荐将该方法应用于早、中期股骨头坏死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分析中国西北与东北地区成人颈椎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14家医院2010—2011年诊治的成人创伤性颈椎骨折病例资料,排除病理性、陈旧性骨折和二次骨折。西北地区10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义为西北组,东北地区4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义为东北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各年龄段骨折例数及骨折AO分型等资料。结果 共收集成人颈椎骨折771例,其中西北组509例,男296例(58.15%),女213例(41.85%);东北组262例,男151例(57.63%),女111例(42.37%);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9,P>0.05)。西北组和东北组患者年龄分别为48(20)岁和57(2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405,P<0.01)。西北组41~50岁年龄段患者最多(26.52%,135/509),东北组51~60岁年龄段最多(21.76%,57/262)。西北组中青年(16~60岁)和老年(>60岁)分别有407例(79.96%)和102例(20.04%),东北组分别为155例(59.16%)和107例(40.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73,P<0.01)。西北组和东北组51.01节段高发类型均为A型,分别有20例(57.14%,20/35)、13例(46.43%,13/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66,P>0.05);51.02节段高发类型均为B型,分别有222例(92.50%,222/240)、71例(75.53%,7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89,P<0.05);下颈椎51.03~51.07节段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为A型,分别有187例(79.91%,187/234)、80例(57.14%,80/140),骨折类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19,P<0.05)。结论 西北、东北两地成人颈椎骨折均男性多于女性,西北地区41~50岁年龄段最多,东北地区51~60岁年龄段最多,51.01节段A型高发,51.02节段B型高发,下颈椎51.03~51.07节段A型高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左胸入路在Siewert Ⅰ、Ⅱ型胃食管连接部腺癌(EGJA)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手术治疗的83例Siewert Ⅰ、Ⅱ型EGJA 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20例,年龄37~79岁。按手术入路的不同分组:65例为改良组,选择左胸第8、9肋间进胸,切口前方位于胸肋关节处,后方至正对肩胛骨下角处;18例为经腹组,取上腹正中切口,经腹入路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量、纵隔淋巴结清扫比例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改良组和经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6.40±19.45)min和(172.67±21.73)min,清扫淋巴结分别为(16.55±2.42)枚和(12.06±2.88)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5、7.553,P值均<0.05)。改良组和经腹组患者的纵隔淋巴结清扫率分别为100.00%(65/65)和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11,P<0.01)。两组输血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改良左胸入路适用于Siewert Ⅰ、Ⅱ型EGJA的手术治疗,具有术野清晰、手术过程相对简便的优点,能满足胃周及下纵隔淋巴结清扫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图像融合显示输精管盆腔段及其周围结构的可行性,并对输精管盆腔段显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前瞻性研究。以连续入组方式纳入2018年1月—2018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有多期MSCT盆腔扫描资料、年龄20~50岁的男性住院患者174例。对患者盆腔MSCT平扫期、静脉期及排泄期图像分别行容积重组,获得输精管盆腔段、髂血管、输尿管及膀胱图像,再进行图像融合。对融合图像进行评定:以双侧输精管盆腔段、输尿管及髂血管清晰显示,且无邻近器官干扰为合格图像,其余为不合格图像。归纳影响图像显示的因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获得合格图像72例(41.4%),不合格图像102例(58.6%)。影响图像显示的因素有:患者体质量指数(BMI)、盆腔小肠积聚、邻近器官(膀胱和/或直肠)过度充盈、年龄。合格图像患者的BMI为17.19~31.49(24.49±2.93)kg/m2,不合格图像为14.17~27.95(20.59±3.02)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3, P<0.01);BMI≥22.55 kg/m2 为获得合格图像的界值,敏感度77.8%,特异度73.6%,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21。盆腔小肠积聚(72例)直接影响输精管盆腔段的显示,无法获得合格图像。无盆腔小肠积聚的102例患者中,无邻近器官过度充盈者与有邻近器官过度充盈者获得合格图像分别为84.6%(44/52)和56.0%(2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54, P<0.01)。按年龄段统计,合格图像比例随年龄增大而提高:20~30岁26.7%(8/30), 31~40岁39.6%(19/48),41~50岁46.9%(45/96),但不同年龄段的合格图像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36, P>0.05)。结论 MSCT多期图像融合可以直观、立体地显示输精管及其周围结构,尤其适用于BMI≥22.55 kg/m2的人群,在充分做好检查前准备的基础上,可获得合格的图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ACS)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P300潜伏期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1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20例ACS患者为狭窄组,选择年龄与之相匹配的同期正常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吸烟史、饮酒史以及高血压、糖尿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