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742例PICC置管术后患者DVT的发生情况,并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PICC置管术后发生DVT的患者应用LMWH后再发深静脉血栓情况进行统计,与同期PICC置管术后未应用过LMWH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PICC置管术后DVT发生率为7.1%,其发生与D-二聚体增高、感染、伴糖尿病或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长期卧床等因素相关。PICC置管术后发生DVT的患者应用LMWH后再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零,PICC置管术后未应用过LMWH的患者DVT发生率为7.1%,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DVT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率与与D-二聚体增高、感染、伴糖尿病或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长期卧床等因素相关;LMWH可显著降低DVT发生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在有DVT高发风险的PICC患者中进行预防性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恶肿瘤患者PICC前后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分析140例PICC置管的恶肿瘤患者,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度法检测置管前1周内及置管后4周内D-二聚水平.PICC前后D-二聚体水平比较采用两相关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或多组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PICC前D-二聚体水平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ICC置管后D-二聚体水平0.995(0.568,1.568) mg/L较置管前0.680(0.375,1.255) mg/L上升(P<0.001).肿瘤分期为Ⅳ期者PICC前后D-二聚体水平差值0.340 (0.040,0.653) mg/L较Ⅱ/Ⅲ期者0.060(-0.215,0.333)mg/L高(P=O.001)、年龄>60岁者为0.415 (0.055,0.773) mg/L较≤60岁者0.160(-0.080,0.390)mg/L高(P =0.0001),余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ICC使肿瘤患者D-二聚体水平上升,其危险因素包括肿瘤分期为Ⅳ期及年龄> 60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行骨折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41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骨折手术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86例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下肢静脉超声检查、Wells评分与D-二聚体检测,评估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动态监测中观察组患者手术后1天、3天、7天、14天与21天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0.000、0.000、0.001)。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峰值分布及到达峰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18、0.046、0.039)。D-二聚体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一致性较好(χ~2=48.624,P=0.000);同时,D-二聚体与Wells评分的诊断一致性较好(χ~2=43.915,P=0.000)。不同类型骨折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不同疾病分期与血栓位置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临床检测骨折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诊断其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利伐沙班预防乳腺癌深静脉置管化疗患者导管相关血栓(CR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在北京市朝阳区三环肿瘤医院接受深静脉置管化疗的乳腺癌患者, 治疗组接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 10 mg 口服1次/d, 连续用药1个月;对照组未接受预防抗凝治疗。通过血管超声检查确认CRT的发生情况, 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 CRT形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235例乳腺癌患者, 置管总天数共19 035 d, 平均置管天数为81 d。对照组118例, CRT发生率为28.0%(33/118);治疗组117例, CRT发生率为20.5%(24/11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165例, CRT发生率为18.2%(30/165), 血栓最常见于腋静脉管周(63.3%, 19/30);锁骨下静脉置管63例, CRT发生率为39.7%(25/63), 血栓最常见于锁骨下静脉管周(88.0%, 22/25);输液港7例, CRT发生率为28.6%(2...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化疗患者PICC前后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分析100例PICC置管后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置管前1周内及置管后4周内D-二聚体水平。PICC前后D-二聚体水平比较采用两相关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或多组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 PICC前糖尿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1.330(0.463, 1.828)μg/ml较非糖尿病患者0.530(0.290, 0.965)μg/ml高(P=0.021),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水平上,PICC置管后的D-二聚体水平1.010(0.593, 1.568)μg/ml较置管前0.670(0.330, 1.293)μg/ml上升(P<0.001)。PICC前后D-二聚体水平差值,肿瘤分期为Ⅳ期者0.400(0.055, 0.750)μg/ml较Ⅱ/Ⅲ期者0.160(-0.170, 0.360)μg/ml高(P=0.010);年龄≥60岁者为0.470(0.160, 0.790) μg/ml较<60岁者0.110(-0.060, 0.370)μg/ml高(P=0.001),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使化疗患者D-二聚体水平上升,其危险因素包括肿瘤分期为Ⅳ期及年龄≥60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2例作为发生组,并以1:1配比选取同期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2例作为未发生组,收集2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是否超重、术后D-二聚体、术后纤维蛋白原(FIB)等临床信息,...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卵巢癌患者因肿瘤负荷、手术创伤等原因,凝血系统的平衡状态常被打破,容易出现出血或血栓性疾病。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卵巢癌患者手术前、后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测定161例卵巢癌患者和41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其中23例卵巢癌患者术后D-二聚体变化进行随访监测。结果:卵巢癌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P<0.01);卵巢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分期增加而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94,P<0.01),提示卵巢癌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障碍随病情发展呈现加重趋势;9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栓性疾病前,其D-二聚体水平均呈持续高水平或一过性下降后突然升高。结论:监测卵巢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有助于术前筛查血栓高风险人群,预警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争取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晚期肿瘤患者并发血栓栓塞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以53例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为病例组,收集同期不伴有血栓栓塞的3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小板、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水平等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53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27例,上肢深静脉血栓6例,肺栓塞13例,脑栓塞4例,门静脉栓塞2例,脾静脉栓塞1例,15例治愈,22例好转,总有效率为69.8%。结论恶性肿瘤临床分期晚、发生远处转移、D-二聚体水平升高、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与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上腔静脉滤器对肿瘤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预防肺栓塞发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资料。20例患者中肺癌6例, 胃癌4例, 乳腺癌2例, 卵巢癌、胰腺癌、鼻咽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食管癌、贲门癌、胸腺瘤术后左颈部转移各1例。其中9例患者行PICC(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置管化疗, 2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化疗。  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置入上腔静脉滤器, 保留深静脉置管的患者术后成功拔除深静脉导管,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 随访6~24个月, 术后无症状性肺栓塞、上腔静脉穿孔、滤器移位及上腔静脉综合征发生。  结论  恶性肿瘤及深静脉置管是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原因, 上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预防肿瘤合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生肺栓塞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CRT+ARC技术在局部晚期肺癌中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3月1日—2017年3月1日在我院放疗科放疗的100例局部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实验组制定CRT+ARC计划,对照组制定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调强放射治疗技术(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CRT+IMRT)计划。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标准评估患者的近期疗效,根据影像学检查及放射治疗肿瘤学组(Radiaton therapy ognization group,RTOG)标准明确放疗主要副反应放射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8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2,P=0.461)。实验组肺炎发生率为22%,对照组肺炎发生率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0,P=0.617)。结论 CRT+ARC技术在局部晚期肺癌临床应用中,与CRT+IMRT相比,近期疗效和主要的副反应放射性肺炎都没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1.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ssociated with use of a central venous access system is an urgent problem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bevacizumab (bev).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Doppler ultrasound imaging (DUS) in the early detection of 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 for avoidance of sever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received either FOLFOX-4 + bev or FOLFIRI + bev. DUS was performed on the deep venous system for detection of thrombus formation during the initial cycle of treatment, followed by re-evaluation after the third cycle in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thrombus formation.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until treatment was interrupted. Median duration of follow-up was 484 days (range 72–574). Among 41 enrolled patients, curable symptomatic thrombosis occurred in one, and asymptomatic thrombosis in 21 (51.2%). Of 21 patients undergoing re-evaluation, thrombi remained without progression in 17 patients, and enlargement in 4 patients. In two of the patients in whom there was progression, pulmonary embolism occurred after the sixth cycle. In the asymptomatic group, no thrombi developed as far as the superior vena cava in any patient. In the cases of progression, thrombotic enlargement was observed in all the 4 patients, with decreased vascular flow in 2. Using DUS, we were able to detect asymptomatic thrombosis in the early cycles of treatment, indicating its potential in the monitoring of venous thrombi. In the event of an enlarging asymptomatic thrombosis developing into the superior vena cava along with decreased vascular flow, careful follow-up and appropriate anticoagulant therapy may be recommended without increased risk of bleeding.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形成(VTE)的影响因素,治疗及VTE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近年收治 的33例合并VTE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小板,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生存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例肺栓塞患者4小时内死亡。其余32例患者中,痊愈11例,好转8例,无效14例。恶性肿瘤发生VTE时血浆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且D-二聚体高水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80天)远低于低水平的患者(420 天),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VTE后严重影响生存,治疗主要采用抗凝,祛 聚集等。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于VTE诊断及预后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形成35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形成(VTE)的影响因素、治疗及血栓形成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近年收治的35例合并VTE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栓是否再发、血小板、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水平及患者生存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例肺栓塞(PTE)患者中3例于3小时内死亡,3例治疗后好转;29例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中痊愈11例(37.9%),好转5例(17.2%),无效13例(44.8%),其中2例死于溶栓后肺栓塞。上肢发生DVT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10天,高于其它部位发生DVT的患者(P=0.018)。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时血浆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且D 二聚体高水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70天)远低于低水平的患者(450天)。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VTE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延误了抗肿瘤治疗的时机,治疗主要采用抗凝、祛聚集等,溶栓的好处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D 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水平对诊断VTE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治疗中血栓复发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颈癌放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在我院行体外照射加252Cf中子腔内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病例,共516例。分析下肢深静脉的发生率和发生中位时间,单因素分析同步化疗、临床分期、年龄、血清D-二聚体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共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2例,发生率为2.33%。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中位年龄为45岁。放疗后至确诊发生严重深部静脉血栓的中位时间为6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临床分期在有血栓和无血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是否行同步化疗差异显著(P=0.022)。结论:宫颈癌放疗后可能出现有明显临床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和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但同步化疗可能增加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预防性抗凝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相关性血栓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系统治疗前予PICC置管的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化疗过程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的95例患者纳入预防性抗凝组,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胸段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期间淋巴细胞下降与病理完全缓解率(pCR)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2-2016年期间接受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220例,并采集新辅助放化疗前至放疗后1个月的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下降程度根据CTCAE 4.0标准进行分级。采用χ2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细胞下降与pCR和复发的关系。结果 全组共95例患者(43.2%)在新辅助放化疗后达到pCR,71例(32.3%)患者术后出现复发。放化疗期间0、1、2、3、4级淋巴细胞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1.8%、6.8%、31.4%、38.2%、21.8%。4级淋巴细胞下降者的pCR率显著低于0-3级(22.9% ∶48.8%,P=0.001);此外,前者的术后复发风险显著高于后者(45.8%∶28.5%,P=0.023)。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长度、肿瘤部位、放疗剂量是食管癌患者放疗期间发生4级淋巴细胞下降的预测因素(P=0.013、0.001、0.002)。结论 新辅助放化疗期间发生4级淋巴细胞下降的食管鳞癌患者的pCR率较低且复发风险较高。淋巴细胞下降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pCR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监测胸外科肿瘤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80例行胸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未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PLIT)和纤维蛋白原(FIB)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d后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3天后,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胸外科肿瘤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超声能够作为早期监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气压治疗联合利伐沙班对结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间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2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 不同进行分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的4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气压治疗联合利伐沙班治疗的4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