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在老年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单肺通气时,两种通气方法对动脉血气值及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老年肺癌择期行肺叶切除术患者45例,年龄60~79岁,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B组:单肺通气时术侧肺行高频喷射通气(HFJV);C组:术侧肺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APA)。分别于单肺通气前,单肺通气30min,单肺通气结束,恢复双肺通气30min。测动脉血测血气分析。根据公式计算肺内分流率。结果:单肺通气30min及单肺通气结束时,B、C两组PaO2较A组高,Qs/Qt较A组降低(P〈0.05)。但B、C两组间各时点数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老年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单肺通气时,术侧肺实施CPAP及HFJV均可明显提高氧分压。减少肺内分流,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椎管内麻醉及手术中呼吸支持的效果。方法选择23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后行双水平正压(BiPAP)通气,BiPAP呼吸机采用S/T模式,设定呼吸频率为15次/min,吸气相压力(IPAP)为10~16cmH2O,呼气相压力(EPAP)为4cmH2O,吸入氧浓度为50%。监测无创血压、呼吸、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麻醉前、BiPAP通气后1h及脱机30min后的动脉血气值。结果患者BiPAP通气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降低,从(62.6±13.1)mmHg降至(51.0±8.7)mmHg(P〈0.01);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增高,从(54.3±12.2)mmHg升至(71.4±14.5)mmHg(P〈0.01);动脉血pH显著增高,从(7.31±0.09)升至(7.39±0.07),(P〈0.01);脱离BiPAP通气30min后动脉血气比麻醉前基础水平略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水平正压通气可明显改善COPD患者在低平面阻滞麻醉及手术期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腹膜后腔镜手术高二氧化碳血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其相关因素,为麻醉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择期腹膜后腔镜手术患者40例,观测并记录气腹前(T0)、气腹后30min(T1)、气腹后60min(T2)、气腹后90min(T3)、停气腹后30min(T4)各时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血氧饱和度(SpO2);并同时行动脉血气分析,观察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如患者合并皮下气肿,对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结果全手术过程中所有患者的PaO2均〉100mmHg,SpO2均为100%,患者的HR、SBP、DBP和MAP基本平稳。与T0相比,T1、T2、T3患者PaCO2和PETCO2呈进行性升高,pH明显降低(P〈0.05),T1、T2、T3高二氧化碳血症(PaCO2〉50mmHg)发生率分别为10%、41%、75%;30例发生皮下气肿,其中轻度13例、中度12例、重度5例,5例重度皮气肿患者PaCO2最高超过80mmHg,PETCO2最高超过50mmHg;另有1例术中出现气胸。结论腹膜后腔镜手术易发生高二氧化碳血症,气腹时间、皮下气肿严重程度等都为相关因素,提示麻醉期间应警惕高二氧化碳血症,以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喉罩全麻手术不同通气模式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66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自主通气组(SV组,n=33)和机械通气组(IPPV组,n=33)。麻醉诱导采用七氟醚诱导,SV组待下颌松弛后插入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并维持至术毕;IPPV组加用维库溴铵全麻诱导后插入喉罩并予以机械通气。观察两组患者的清醒时间、拔管后胃胀、返流误吸、咽喉部不适、呼吸抑制、肺部并发症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麻醉诱导前(T0)、喉罩置入即刻(T1),喉罩置入后15min(T2)、喉罩置入后60min(T3)、喉罩拔出即刻(T4)、喉罩拔出后15min(T5)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结果 SV组的清醒恢复时间短于IPPV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V组和IPPV组在喉罩置入前后的HR、MAP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SV组的PetCO2,T1、T2、T3与同组T0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PPV组的同时点比较也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手术使用喉罩保留自主呼吸有助于减少麻醉药的使用量,缩短苏醒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利于护理。但使用喉罩长时间保留自主呼吸有产生二氧化碳蓄积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相气道正压结合反比通气应用于麻醉患者时对术中患者各项呼吸参数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探讨对正常肺如何实施肺保护策略。方法随机选择腹部肿瘤手术患者26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45~60岁,平均年龄45岁。美国麻醉学会(ASA)Ⅱ~Ⅲ级,术前无重大心肺疾病。全身麻醉,先以容量控制方式通气,吸呼比:1:2,90min后转换到双相气道正压结合反比通气,吸呼比=2:1。呼气终末正压(PEEP)从0.392kPa(4cmH2O)开始,吸气压(Pin)从0.686kPa(7cmH2O)开始,根据潮气量和呼气末CO2分压调整△P,保持与容量控制通气相同的潮气量。记录气道峰值压(Pmax)、平均气道压(Pmean)、呼气末CO2分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变化,计算肺顺应性并在每一种通气方式90min稳定后抽取桡动脉血测血气分析。结果双相气道正压结合反比通气时,Pmean明显升高,肺顺应性明显升高,与容量控制通气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凡。及动脉血CO2分压、氧分压、血流动力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相气道正压结合反比例通气应用于全身麻醉患者,‰。显著升高,肺顺应性明显改善,对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影响,可安全用于全身麻醉患者术中机械通气维持。  相似文献   

6.
陈壁  李剑钢  沈国灿  桂琳 《医学信息》2019,(10):119-121
目的 探究高频通气在单肺通气低氧血症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62例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单肺通气,观察组采用高频通气,比较两组的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和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PaO2、PaCO2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0 min、20 min等时间点的HR、MAP的比较中,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通气应用在单肺通气低氧血症中,可以有效改善血气指标,对血流动力学产生的影响较小,从而有效改善低氧血症现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通喉罩通气在肺病理活检中的应用。结论对需实施肺活检的25例次成人患者,在快速诱导麻醉下实施三通喉罩插入,标准端口连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另一带有密封胶帽端口置入纤维支气管镜,实施肺活检、肺部止血术。记录麻醉前5min时(T0)、插入喉罩后即刻(T1)、通气1min时(T2)、通气5min时(T3)、通气10min时(T4)、手术结束时(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患者通气T1、T2、T3、T4、T5、的潮气量(VT)、气道峰压(Ppeak)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测定T0,T2、T3、T4时间点的血气分析。结果 21例、25次操作中SBP、DBP、HR、VT、AP及PETCO2无明显变化,手术均顺利完成,采取的病理标本满意,诊断明确。术后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三通喉罩用于肺活检具有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方便了手术操作,提高了病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胸科行右侧肺叶单肺通气手术时,支气管封堵器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术中需要行右侧肺叶单肺通气的择期胸科手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8例,A组插管方法采用传统双腔支气管法,B组采用支气管封堵器法。通过观察插管时间、插管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术中肺萎陷的质量、记录插管后、单肺通气20、40、60 min酸碱度(pH)、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气道压Paw、患者术中出现低氧血症的例数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比较两种方法的安全性。 结果 单肺通气后所有患者Paw均升高,但随着时间的延长,B组明显低于A组(P<0.05);B术中发生低氧血症及术后发生声音嘶哑等并发症的例数均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行右侧肺叶单肺通气的胸科手术中,支气管封堵器法可以解决术中因双腔支气管对位不良而导致术中患者血氧降低的问题,且对气道刺激较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单肺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使用喉罩通气对比气管插管通气两种麻醉方式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行全髋置换术中应用。方法40例AS患者需行全髋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喉罩通气组、气管插管通气组,通过监测记录两组麻醉插管顺利情况、麻醉诱导后1min及插管后1min的HR、MAP值。结果喉罩通气组全部插管顺利,气管插管通气组6例困难插管。A组麻醉诱导后1min及插管后1min的HR、MAP值相比无显著性变化。B组HR、MAP值相比有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喉罩通气比气管插管通气在AS患者全髋置换手术中优点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呼气未正压(PEEP)递增法肺复张联合保护性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换气功能及血流动学的影响.方法 对35例ARDS患者行PEEP递增法肺复张;测定肺复张前及肺复张后10mim、30min、1h、4h、24h时患者的氧合、呼吸力学和循环指标变化.结果 肺复张后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 )呈进行性升高,气道平台压 (Pplat)呈进行性降低,与肺复张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 P<0.05).实施肺复张前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气道峰压(PI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EP递增法肺复张结合肺保护通气策略是治疗ARDS的安全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术中肺保护性通气(LPVS)对肥胖患者肺顺应性及氧合指数(OI)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9年8月于我院择期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手术的68例肥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模式机械通气,观察组实施LPVS策略。比较气管插管后10 min(T1)、手术开始后60 min(T2)两组肺顺应性(CL)及氧合功能、血压(DBP、SBP)、心率(HR)及术前术后肺功能。结果 T1时两组CL、OI、P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观察组CL、OI、PaO2分别为(288.49±30.18)ml/cmH2O、(40.53±8.14)、(422.19±57.40)mmHg,均高于对照组的(221.54±28.67)ml/cmH2O、(31.68±6.70)、(331.74±36.5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两组DBP、SB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FEV1、FVC、FEV1/FVC分别为(1.37±0.43)L、(1.68±0.63)L、(81.29±11.76)%,均高于对照组的(1.06±0.32)L、(1.39±0.47)L、(74.83±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肥胖患者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时进行肺保护性通气可降低患者肺泡塌陷,改善氧合功能,增加肺顺应性,有助于保护肺功能,且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马维浩  张毅 《医学信息》2018,(18):37-40
良好的肺隔离技术是胸科手术顺利进行的保障,单肺通气可导致低氧血症和肺内分流及急性肺损伤。目前,改善低氧血症和肺内分流及急性肺损伤的方法主要有药物应用、麻醉方式、容量治疗和通气模式等方面。对非通气侧肺的研究较少,非通气侧实施持续正压通气或高频喷射通气是胸部手术的一种气道管理策略。该文将对非通气侧行持续正压通气和高频喷射通气两种不同的辅助通气方式对改善肺部并发症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吴仲东 《医学信息》2018,(4):106-108
目的 研究无创机械通气用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我院2015年8月~2017 年4月收治COPD并发呼吸衰竭患者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观察组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无创通气,两组患者如病情无明显改善或进步恶化时使用有创机械通气。记录患者的呼吸频率 、心率 、动脉血pH、二氧化碳分压 、氧分压变化、有创机械通气率及病死率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RR(18.2±5.1)次/min和HR(84.7±7.2)次/min、PaCO2(53.6±5.5)mmHg、PaO2(78.9±10.8)mmHg、pH(7.69±0.05)优于对照组(21.4±5.6)次/min、(96.2±6.2)次/min、(72.3±7.1)mmHg、(64.8±10.1)mmHg、(7.21±0.12),差异均存在统计学(P<0.05);病死率两组间比较无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呼吸衰竭患者加用无创通气可以改善呼吸功能和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辅助/控制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辅助/控制通气(ACV)较传统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的优越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2例因急性肺损伤需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32例用辅助控制通气;30例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将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氧浓度(FiO2)、吸气峰压(PIP)和肺氧合功能指标在0、2、6、12、24h进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儿平均上机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多少。结果ACV组在上机后6hFiO2、PIP有显著下降(P〈0.05)。而IPPV组在上机12hFiO2开始下降、上机24hPIP才有显著下降(P〈0.05)。上机2hACV组肺氧合功能指标较上机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PPV组在上机后6h出现显著改变。ACV组平均上机时间明显缩短(P〈0.05)。机械通气并发症也较IPPV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需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ACV通气方式能更快地降低FiO2和PIP.改善通气和氧合。缩短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王颖  石显江  陈斯乔  李小茂 《医学信息》2019,(11):150-151,158
目的 探讨多巴胺预注射在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应用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及胎儿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行剖宫产孕妇60例,随机分为多巴胺预注射组和一般腰硬联合麻醉组,各30例。一般腰硬联合麻醉组在麻醉前用6%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快速扩容。多巴胺预注射组在一般腰硬联合麻醉组基础上,在麻醉前用微量注射泵以1.2 μg/(kg·min)速度进行多巴胺预注射。记录两组产妇麻醉前、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麻醉后15 min心率和血压;麻醉前及麻醉后5 min胎心率;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静脉血pH、PaO2、BE值。结果 麻醉前两组HR、SBP和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巴胺预注射组与一般腰硬联合麻醉组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麻醉后15 min SBP和DBP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5 min,两组HR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巴胺预注射组与一般腰硬联合麻醉组比较,胎心率与新生儿Apgar评分、脐静脉血pH、PaO2、B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巴胺预注射在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应用能更好的减少产妇血压明显波动,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更利于保证胎儿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王建华 《医学信息》2019,(24):151-152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和地佐辛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疼痛过敏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术和子宫全切术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术毕给予地佐辛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疼痛过敏治疗,观察组术毕给予舒芬太尼预防治疗,比较两组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不同时间段[拔管即刻(T1)、拔管后10 min(T2)、拔管后1 h(T3)]疼痛(VAS)评分以及临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躁动、呛咳)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HR和MA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2时间段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间段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0.00%)低于对照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和地佐辛均可有效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疼痛过敏,不影响苏醒时机,但舒芬太尼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七氟醚麻醉对食管癌手术患者脑氧代谢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79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其中采用丙泊酚麻醉的38例为对照组,采用七氟醚麻醉的41例为观察组.观察术后两组恢复指标(呼吸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及麻醉前(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