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对肺结核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结核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肺结核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8例,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肝治疗及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抗结核效果。结果观察组第10d、第30d ALT、AS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BV-D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停止抗结核治疗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抑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情发展,减轻肺结核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抗结核时,肝脏功能出现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疗效。方法以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接受诊疗的5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于此基础之上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各项观察指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6%,对照组为72%,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护理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护理效果及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30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乙肝转阴汤和贺普丁联合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0例,6个月后后查肝功能,HBV—DNA。结果: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总有效率90%。结论:乙肝转阴汤和贺普丁联合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明显,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2b(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利巴韦林联合中药方剂(自拟增效白升汤)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58例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39.4岁。病程均在6个月以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及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1%)明显高于对照组(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3例患者因白细胞下降不耐受而终止抗病毒治疗,观察组没有出现。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较治疗前都有所好转,观察组肝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中药方剂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不但能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使肝组织的病变得到缓解,还能减少干扰素的各种副作用,提高了患者对抗病毒治疗的耐受性,进而提高了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的治疗效果欠佳,有关肝移植受者乙型肝炎复发后的抗病毒治疗经验及研究,国内外较少报道。目的:应用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抗病毒治疗方案,探讨肝移植后乙型肝炎病毒复发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及肝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01/2008-10于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治疗的208例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所有患者肝移植后给予拉米夫定+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复发,术后随访6~43个月,共有19例复发,其中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13例,明确有YMDD变异8例。19例复发患者均在原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结果与结论:19例乙型肝炎复发患者在治疗12,24,48周时,乙型肝炎病毒DNA、谷丙转氨酶与前次比较明显下降(P0.01)。治疗48周时谷丙转氨酶复常率、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转率、乙型肝炎病毒DNA阴转率分别为84%,77%,79%。说明联合应用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治疗肝移植后乙型肝炎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拉米夫定,观察组应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AST及ALT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但治疗后两组的AST水平和AL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HBV DN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CD8+T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行抗HP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均行抗Hp三联疗法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83.0%,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5.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皮疹、腹胀、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肝肾功能不良反应。结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行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研究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消化性溃疡患者总共148例,将选取的148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阿莫西林三联疗法进行治疗。结果使用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94%;使用阿莫西林三联疗法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94.59%,可以看出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接近,两组在总有效率两方面比较差异不明(>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9.45%,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10.81较为接近,两组在不良反应率方面比较差异不明(>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接近,不良反应率也都较低,若从治疗成本可以使用费用花费较少的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He-Ne激光穴位照射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阳性的疗效.方法:治疗组66例患者在维生素、利肝丸等保肝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He-Ne激光穴位照射治疗.每次照射30分钟,每天1次,15天为一个疗程.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保肝治疗.治疗一个疗程后,休息5天,再治疗一个疗程,每个疗程后检查1次乙肝病毒(HBV)标志物和肝功能.结果:治疗组66例中,39例转阴,转阴率为59.1%:对照组34例中,7例转阴,转阴率为20.5%.两组HBeAg转阴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e-Ne激光穴位照射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阳性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硬化失代偿期应用阿德福韦酯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乙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41例患者,显效21例,占51.2%,有效18例,占43.9%,无效2例,占4.9%,治疗总有效率为95.1%;而对照组41例患者,显效10例,占24.4%,有效22例,占53.7%,无效9例,占21.9%,治疗总有效率为78.1%,治疗效果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乙型肝硬化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阿德福韦酯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控制肝硬化失代偿的并发症,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转归的影响.方法 348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抗病毒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生存率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差异.其中低病毒载量组173例(HBV DNA<105拷贝/ml)、高病毒载量组175例(HBV DNA≥105拷贝/ml).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抗病毒治疗是影响预后的有利因素.观察24周,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生存率高于常规治疗者(X~2=32.865,P=0.000).在治疗4周存活患者中,抗病毒治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及HBV DNA降幅就高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低病毒载量及高病毒载量患者抗病毒治疗组的生存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低病毒载量患者也需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联用阿德福韦酯在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乙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我院肝病专科2014年2月-2015年2月80例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替比夫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替比夫定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6、12个月时的HBV DNA载量、HBeAg血清学转换、ALT复常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6、12个月时的HBV DNA载量对数值比同期对照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6、12个月时HBV 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12个月时HBeAg转阴率、血清学转换率及ALT复常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 替比夫定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高病毒载量乙肝患者具有较强抗病毒作用,对高病毒载量乙肝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抗病毒治疗对低病毒载量的乙肝ACLF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低病毒载量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 352例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其中低病毒载量组175例、高病毒载量组177例,各组分为护肝治疗(对照)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生存率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24周,抗病毒治疗组的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总体生存率高于护肝治疗者(P=0.010),低病毒载量组中抗病毒治疗组的生存率高于护肝治疗组(P=0.001),高病毒载量组中抗病毒治疗组与护肝治疗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6),抗病毒治疗组中低病毒载量组与高病毒载量组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低病毒复制的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唐平阳 《医学信息》2018,(10):129-130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5年2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初治患者120例,根据入院顺序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50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Child-Pugh积分、血清病毒学HBV-DNA和PTA的数据。结果 治疗50周后,两组患者治疗指标均有所好转,观察组Child-Pugh 积分、HBV-DNA、PTA分别为(9.48±1.87)分、(2.87±0.12)log copies/ml、(0.79±0.11)%,优于对照组的(5.76±1.09)分、(4.58±0.46)log copies/ml、(0.61±0.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长期应用拉米夫定导致YMDD变异是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恩替卡韦等新型强效低耐药抗病毒药物在乙肝相关性肝病中取得的很好的疗效,但对其在肝移植后预防乙肝复发作用的研究较为少见。 目的:分析恩替卡韦联合小剂量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在肝移植后预防乙型肝炎复发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移植患者的随访资料。所有患者肝移植前即开始给予核苷(酸)类似物预防,肝移植中和移植后均给予核苷(酸)类似物联合低剂量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的预防方案。在所有患者和具有乙肝复发危险因素(术前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肝癌、YMDD变异)的患者中分别比较恩替卡韦+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和拉米夫定+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预防的不同效果。 结果与结论:共完成253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移植,死亡29例。拉米夫定组共202例,有16例复发,26例死亡,复发率为7.92%(16/202);恩替卡韦组共51例,未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复发,3例死亡,两组患者复发率、死亡率差异不明显。恩替卡韦+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与拉米夫定+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相比,能有效降低具有乙肝复发危险因素患者的乙肝复发率。复发后均停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并调整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疗乙型肝炎病毒DNA均<500 IU/mL,肝功能稳定。Log-rank检验显示乙型肝炎病毒复发后及时治疗对患者长期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结果说明,在核苷(酸)类似物联合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预防方案的预防下,乙肝复发后及时处理对预后影响不大。恩替卡韦联合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能有效预防乙肝复发。对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恩替卡韦联合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较拉米夫定联合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可以更有效地降低肝移植后乙肝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1年疗效。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病例,选取54例为抗病毒治疗组,选取历史病例67例为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对照组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病死率、HBVDNA水平、INR、MELD评分及肝功能结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15例(27.8%),显著低于对照组(32例,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15例(27.8%),显著低于对照组(37例,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ALT、AST、TBIL、INR水平及MEL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组HBV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及1年后抗病毒治疗组AⅡ、AST、TBIL、INR、HBVDNA水平及MEL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加快肝功能好转,抑制病毒复制,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病情好转后维持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Chronic infection with the hepatitis C virus (HCV) represent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worldwide. Although liver transplantation offer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HCV reinfection of the transplanted graft is a critical and almost inevitable complication with major influence on graft- and patient survival. Pre-transplant antiviral therapy in advanced liver disease is limited by poor tolerance and only applicable to mildly decompensated patients but was able to show promising results in patients reaching negative viral load when undergoing transplantation. Prophylactic therapy with HCV antibodies during the anhepatic phase has not been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studies to date. Antiviral therapy after transplantation but before evidence of reinfection, so called pre-emptive treatment, is limited by frequent complications and a high rate of side effects. The mainstay of management represents directed antiviral therapy after evidence of recurrence of chronic Hepatitis C. With a combination therapy of pegylated interferon and ribavirin, 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 rates of 25–45% are achieved. However, tolerability is often poor, and the need of dose reduction is frequent. To date, there is no general consensus on modality, timing and dosing of antiviral treatment of HCV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liver disease and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Mo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are needed. Moreover, upcoming new treatment approaches, e.g. specifically targeted antiviral therapy for hepatitis C (STAT-C) with HCV-specific polymerase and protease inhibitors, may represent a therapeutic alternative.  相似文献   

18.
观察血浆置换、内科治疗对中晚期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生存率的影响,探索中晚期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法。方法观察在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患者的肝功能、并发症及疾病的转归,与同期仅予内科综合治疗的患者相比较,对相应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了解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血浆置换组36例,18例好转、18例死亡,内科治疗组32例,13例好转、19例死亡,两组之间患者生存情况无统计学差异;肝功能指标(ALT、AST、SB、ALB、TC、ChE和凝血酶原时间(PT)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内科治疗相比较,在其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并不能提高中晚期重型病毒性肝炎生存率;中晚期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决定于其肝功能衰竭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癌发病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市一级以上医院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发肝癌患者90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9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并发肝癌与糖尿病、长期饮酒史、不良饮食、HBV DNA(+)、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HBc(+)、谷草转氨酶(AST)、肝癌家族史、其他肿瘤家族史和未抗病毒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长期饮酒史、不良饮食、HBV DNA(+)、HBSAg(+)、抗-HBe(+)、肝癌家族史、未抗病毒是引起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发生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肝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存在较多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给予密切关注,早期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20.
陈新华 《医学信息》2019,(18):151-15215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采用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采用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量患者治疗6个月及治疗12个月的乙肝病毒基因转阴率,评估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6个月及治疗12个月的乙肝病毒基因转阴率分别为60.00%和98.67%,均高于对照组的45.33%和8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00% vs 8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及TBIL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ALT、AST及TBIL水平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4.00% vs 2.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采用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长期疗效更佳,改善肝功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