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足印区骨髓刺激技术结合双排锚钉修补手术治疗退行性较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01-2019-12采用双排锚钉修补手术治疗的28例退行性较大肩袖撕裂,14例在术中结合使用足印区骨髓刺激技术(观察组),14例在术中未使用足印区骨髓刺激技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肩袖再撕裂数以及术后1...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传统双排技术与缝线桥技术对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将44例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双排技术(DR组,22例)、缝线桥技术(SB组,22例)修复。对两组术中锚钉使用量、手术时间、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患肩活动范围、再撕裂率进行分析。结果 SB组手术时间短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4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VAS、ASES、Constant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组术中使用内排锚钉(1.4±0.2)枚、外排锚钉(2.3±0.3)枚,再撕裂率为9.1%;DR组术中使用内排锚钉(1.5±0.3)枚、外排锚钉(1.5±0.5)枚,再撕裂率为31.8%;两组内排锚钉使用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排锚钉使用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再撕裂率SB组少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技术修复全层中撕裂肩袖损伤均可达到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在术后再撕裂率及手术时间上较传统双排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采用单排改良Mason-Allen技术与双排缝线桥技术修复中型肩袖撕裂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1月—2022年5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中型肩袖撕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单排改良Mason-Allen技术修复肩袖撕裂(单排组),20例采用双排缝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撕裂(双排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肩袖撕裂大小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T2*值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周及3、6、12个月的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包括主观影响、疼痛、前屈、内旋、外旋、外展、肌力评分及总分),行功能MRI检查基于超短回波时间(ultrashort-echo-time,UTE)-T2*技术计算T2*值,定量评估肩袖组织愈合情况;术后12个月基于Sugaya分型标准评价肩袖愈合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1年随访,无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术后肩袖再撕裂等并发症发生。组内比较示,两组术后各时间点Constant-Murley评分中的疼痛、主观影响、前屈、...  相似文献   

4.
在肩袖肌肉中,冈上肌起着外展肩关节的作用。Inoue等[1]进行有限元分析,证实了冈上肌在肩关节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冈上肌也是肩袖中容易损伤撕裂的肌肉之一,双排带线锚钉固定修复法因其能增加冈上肌与肱骨头的接触面积,能降低肌肉再次损伤的风险而受到临床的亲睐,但有关该方法的生物力学分析还比较少。本研究分别建立可用于有限元分析的单/双排带线锚钉固定修复肩袖损伤的肩关节模型,比较两种方法修复后肩关节外展状态下冈上肌的应力变化,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探讨双排带线锚钉固定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修复治疗中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5-12采用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治疗的23例中型肩袖撕裂。结果23例均获得(17.9±5.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肩关节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Constant-Murley及UCLA评分明显增加,肩关节主动前屈上举、外展上举、90°外展位外旋及90°外展位内旋活动度、患侧肩关节外展肌力均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2枚带线锚钉单排缝合修复中型肩袖撕裂术后患肩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提高显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刘来有  吕智 《中国骨伤》2021,34(6):544-549
目的: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比较分析单排带线锚钉固定修复肩袖损伤和双排缝合桥固定修复肩袖损伤的力学差异。方法:将健康成年人肩关节的CT扫描数据依次导入Mimics,Geomagics和Hypermesh中进行两种修复模型的逆向重建、材料赋属和网格划分等操作,并设计出冈上肌撕裂的情况,处理完毕后将其导入ABAQUS软件中对其施加载荷与边界条件,模拟锚钉固定修复完成后肩关节前屈15°、30°,内旋15°、30°这4种工况。比较两种修复模型在4种工况下肩袖冈上肌,带线锚钉的应力变化。结果:两种前屈工况下双排缝合桥固定模型中冈上肌所受应力值分别比单排固定修复模型中冈上肌所受应力值小8.3%和12%。两种内旋工况下,双排缝合桥固定模型中冈上肌所受应力值分别比单排固定修复模型中冈上肌所受应力值小47%和48%。结论:双排4枚锚钉之间的“负荷共享”效应使应力分布更为分散,增大了冈上肌与肱骨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了锚钉的受力,避免了严重的应力集中现象,从生物力学角度解释了双排缝合桥固定方法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合固定法修复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合固定法修复巨大肩袖撕裂12例。结果 12例均获得随访12个月,术前、术后12个月的Constant-Merly评分为40.3、86.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CLA评分为10.6、28.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合固定法修复巨大肩袖撕裂可以取得较好的短期疗效,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比较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和双排固定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40例肩袖全层撕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治疗15例,采用双排固定技术治疗2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术前、术后3、6、9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评分、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Angeles,UCLA)、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rating scale of the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12个月,平均14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撕裂侧别、撕裂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9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肩关节评分、ASES评分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9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和双排固定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均可获得较好的肩关节评分,双滑轮结合缝线桥技术较双排固定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在术后早期疼痛减轻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单纯双排缝线桥技术与双排缝线桥技术联合Ⅱ型"Chinese way"处理巨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74例单侧巨大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9例, 女性35例, 年龄(60.2±7.8)岁(范围:42~77岁)。采用单纯双排缝线桥技术修补术(单纯组)44例, 采用双排缝线桥技术联合Ⅱ型"Chinese way"修补术(联合组)30例。单纯组行断裂肩袖的内外排锚钉固定;联合组首先将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至冈上肌腱足印区, 用1枚内排锚钉尾线缝合固定, 然后利用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修补剩余的肩袖断裂部分。记录患者手术基本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的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 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影像学结果, 计算术前与术后各观察指标差值。两组重复测量的定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组内不同时间点数据的两两比较采用LSD多重比较法。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排锚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9-01诊治的62例肱骨大结节骨折,24例采用单排锚钉内固定治疗(单排锚钉组),38例采用双排锚钉内固定治疗(双排锚钉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6个月Neer肩关节评分、末次随访时疼痛消失情况。结果 6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3(9~24)个月。单排锚钉组术后出现3例骨折再移位,1例锚钉拔出;双排锚钉组术后复查未发现骨折再移位及锚钉拔出。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排锚钉组术后6个月Neer肩关节评分较单排锚钉组高,末次随访时疼痛消失情况较单排锚钉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双排锚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及疼痛改善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双排修复术治疗创伤性与退变性冈上肌肌腱中撕裂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中心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双排修复术治疗的23例创伤性和退变性冈上肌肌腱中撕裂患者资料。根据撕裂原因分为2组:创伤性组8例(创伤性冈上肌肌腱撕裂), 男5例, 女3例;年龄(46.1±4.3)岁;撕裂大小(1.3±1.0)cm2。退变性组15例(退变性冈上肌肌腱撕裂), 男4例, 女11例;年龄(59.9±8.1)岁;撕裂大小(4.1±1.1)cm2。术前、末次随访时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肩关节疼痛程度, 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评分)和简明肩关节功能测试(SST)评价肩关节功能, 同时记录末次随访时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较术前改善幅度。结果创伤性组与退变性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创伤性组、退变性组患者术后分别获(40.3±11.2)、(36.4±12.4)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退变性组前屈活动度及内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压配式双排缝合法和双排缝合桥固定法治疗肩袖大型撕裂患者的疗效比较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肩袖大型撕裂患者共72例,按照数字表法将72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压配缝合组36例,行关节镜压配式双排缝合治疗,缝合桥固定组36例,行关节镜双排缝合桥固定治疗。结果压配缝合组的缝合固定时间(11.06±1.93)分钟略小于缝合桥固定组(17.18±2.49)分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298,P0.05)。手术治疗后3个月,压配缝合组患者的VAS评分小于缝合桥固定组,而UCLA评分、ASES评分均明显大于缝合桥固定组(P0.05);手术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UCLA评分及ASE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治疗后3个月,压配缝合组的患肩前屈、体侧外旋、外展活动度均明显大于缝合桥固定组(P0.05);手术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肩的前屈、体侧外旋、外展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肩袖大型撕裂患者,采用关节镜压配式双排缝合法进行治疗,肩关节在早期即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以改良Mason-Allen(mMA)法及双排缝线桥(SB)法修复肩袖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9月至2017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关节病专科诊治的59例肩袖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26例,女33例,年龄(58.1±9.1)岁(34~79岁)。行全关节镜下手术,采用mMA法34例(mMA组),采用双排SB法25例(SB组)。术中记录包括肩袖撕裂大小、使用锚钉数量。分析术前及术后肩关节活动度(前举、外展、内旋、外旋)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并用MRI检查评估患者术后肩袖再撕裂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至少个12月。术前mMA组肩袖撕裂为(1.2±0.7)cm,小于SB组[(1.6±0.6)cm,P0.05];肩关节外展及外旋角度、Constant评分和UCLA评分SB组均低于mMA组(P0.05)。术中mMA组使用锚钉(1.2±0.4)个,少于SB组[(2.8±0.8)个,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及VAS、Constant评分和UCL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的肩关节活动度及各项临床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MRI检查随访发现,两组患者肩袖再撕裂情况无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以mMA法和双排SB法修复肩袖损伤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并缓解症状,mMA法手术操作更为简单,植入锚钉相对较少,而SB法可能更适用于肩袖撕裂较大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肩关节镜下双排与单排缝合治疗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治疗的76例肩袖撕裂患者,36例采用双排缝合技术固定(double row, DR),40例采用单排缝合技术固定(single row, SR)。DR组男12例,女24例,平均年龄(58.75±7.32)岁。SR组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7.57±7.2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rating scale of the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ASES)。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8±3)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排缝合组对比,双排缝合组在术后3个月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UCLA评分、ASE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再撕裂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治疗肩袖撕裂,双排缝合技术和单排缝合技术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比单排缝合技术,双排缝合技术改善术后早期疼痛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修补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采用肩关节镜下双排锚钉修补方法治疗肩袖损伤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30~57岁,平均44岁。病程3~22月,平均13月。定位大结节处,置入前排锚钉,应用镜下过线技术将前排锚钉的缝线穿入肩袖破裂处将缝线拉出。用VERSALOK锚钉做为外排锚钉收紧固定。结果12例患者全部获随访,随访时间3~26月,平均15月。肩关节疼痛减轻或消失,活动均明显改善,肩关节功能采用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功能评分标准评估,优10例,良1例,可1例。术后肩关节稳定性良好,无锚钉拔出和损伤复发。结论现在运用VERSALOK锚钉修复肩袖损伤,操作简便,且把持力强,力学上稳定,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双排缝合技术治疗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肩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双排缝合技术治疗32例肩袖撕裂患者。采用肩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ASE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36个月。末次随访时,前屈上举、外展、体侧外旋由术前的60°~140°(100. 2°±15. 5°)、40°~145°(104. 4°±40. 9°)、11°~30°(15. 8°±3. 5°)升高到130°~180°(153. 6°±10. 3°)、110°~175°(140. 5°±30. 5°)、21°~40°(30. 5°±7. 5°); VAS评分从术前5~10(7. 3±2. 2)分降低至1~3(1. 5±0. 7)分; ASES评分由术前的12~50(31. 8±15. 3)分增加到70~90(79. 5±7. 5)分;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未发生血管损伤、神经损伤、锚钉拔出、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肩关节镜下双滑轮结合双排缝合技术治疗肩袖撕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单排带线锚钉修补结合大结节骨髓刺激技术治疗大到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4例大到巨大肩袖撕裂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肩袖止点内移单排带线锚钉修补,并在修补肌腱外侧大结节裸露足印区打孔。术后按照康复计划渐进性康复训练。手术前和术后12个月对患肩采用VAS、UCLA、ASES评分系统进行疼痛和功能评估;并在术后第3天、3个月和12个月进行肩关节磁共振检查,观察肩袖修补和大结节足印区软组织覆盖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术前和术后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6.3±1.9)分和(0.4±0.1)分(P<0.05),UCLA评分分别为(10.1±4.5)分和(30.4±4.2)分(P<0.05),ASES评分分别为(27.9±17.8)分和(77.6±17.5)分(P<0.05),所有手术肩关节疼痛和运动能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2个月磁共振随访发现2例肩袖再撕裂发生,矢状位显示撕裂宽度均<1 cm;冠状位盂上切迹平面大结节足印区组织覆盖率在术后第3天、3个月、12个月平均分别为34.3%、89.1%和88.7%。 结论关节镜下肩袖单排带线锚钉修补结合大结节骨髓刺激技术治疗大到巨大肩袖撕裂能够提供可靠的修补,显著缓解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并促进术后大结节足印区软组织覆盖。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关节镜下单排缝合与双排缝合治疗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Scopus、Pubmed、Medline和Cochrane数据库,选择比较关节镜下单排缝合与双排缝合治疗肩袖撕裂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依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进行质量评价后,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采用Rev 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使用GRADE系统评价证据质量和推荐等级。结果纳入文献7篇。从临床评分看,在术后≤1年的Constant评分(WMD=-3.40,P>0.05)、ASES评分(WMD=0.98,P>0.05)、UCLA评分(P>0.05)以及术后≥2年的Constant评分(WMD=0.82,P>0.05)、ASES评分(WMD=0.64,P>0.05)上,单排组与双排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2年的UCLA评分(WMD=0.59,P<0.01)双排组占优;对大小≤3 cm的撕裂,术后Constant评分(P>0.05)、ASES评分(WMD=0.19,P>0.05)、UCLA评分(WMD=0.4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大小≥3 cm的撕裂,术后Constant评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ASES评分(WMD=1.45,P<0.05)、UCLA评分(WMD=0.63,P<0.01)双排组占优。从肩关节肌力看(WMD=-0.15,P>0.05),两组术后无统计学差异。从关节活动度看,双排组在前屈(WMD=5.41,P<0.01)、外展(WMD=5.65,P<0.01)方面优于排,但两组在内旋(WMD=0.89,P>0.05)、外旋(WMD=0.36,P>0.0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排组的术后肩袖愈合率(RR=1.20,P<0.01)高于单排组,单排组的术后部分愈合率(RR=0.53,P<0.05)高于双排组,但两组在术后再撕裂率(RR=0.81,P>0.0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GRADE系统的证据推荐等级评价结果显示:单排组与双排组比较,肩袖愈合率的证据水平为低,推荐意见为弱推荐;部分愈合率的证据水平为低,推荐意见为弱推荐;再撕裂率的证据水平为中,推荐意见为弱推荐。结论双排缝合技术能部分改善肩袖撕裂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尤其对大小≥3 cm的撕裂,双排缝合技术虽然术后肩袖愈合率较高,但并不能降低术后再撕裂率。上述结论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单纯锁骨钩钢板与锁骨钩钢板配合带线锚钉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30例(A组),应用锁骨钩钢板配合带线锚钉修复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25例(B组)。B组术后3个月取出锁骨钩钢板,带线锚钉不取出。采用Lazzcano标准评定患肩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术后1~3个月,两组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脱钩、肩锁关节再脱位。术后1、3、6个月,A、B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锁骨钩钢板配合带线锚钉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疗效与单纯应用锁骨钩钢板无明显差异,说明肩锁关节的解剖结构重建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关节镜下采取双排与单排缝合桥修复术治疗老年肩袖损伤的效果对比分析。 方法前瞻性收集简阳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118例老年肩袖损伤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关节镜下行单排锚钉固定)与观察组(关节镜下行双排缝合桥修复术),两组各59例,比较两组不同程度损伤患者手术前后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并对比两组术后再撕裂发生率。 结果治疗前两组四种撕裂程度Constant-Murley、UCLA、ASE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只有轻度撕裂三种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巨大、重度、中度撕裂的三种评分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再撕裂发生率17/59(28.81%)显著高于观察组6/59(10.17%)(χ2=6.535,P=0.011)。 结论老年肩袖损伤采取双排与单排缝合桥术均可行,但双排缝合桥术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且对于患者巨大、重度、中度撕裂改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