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研究童年创伤经历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一般情况调查表对52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正常对照组48例进行测查。结果: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及躯体忽视4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情感虐待(Waldχ2=9.163,P0.01),情感忽视(Waldχ2=4.750,P0.05),性虐待(Waldχ2=4.519,P0.05),躯体忽视(Waldχ2=4.602,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童年期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及躯体忽视是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童年期被虐待经历。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OCD患者,应用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做定式检查,最终确诊44例患者为被试,用PDQ+4在OCD患者中筛查,再用(PDI-IV)做半定式查询确定人格障碍患者,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施测。另招募正常对照50例施测CTQ-SF。结果:OCD患者除躯体虐待外,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除躯体虐待外,伴有人格障碍组的CTQ-SF各因子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5.50/32.54,49.63/36.30,55.84/32.32,51.03/34.76,52.72/34.32,P〈0.01)。不伴有人格障碍组则只有情感忽视显著高于对照组(42.50/28.25,P〈0.05)。结论:OCD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较正常对照组严重,提示共病人格障碍的OCD患者童年期遭遇过较多的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而“纯粹OCD”患者则受到较多的情感忽视。  相似文献   

3.
强迫障碍与人格障碍共病及其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及其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方法:符合DSM-Ⅳ临床诊断标准的44例OCD患者为被试,应用PDQ+4筛查,筛查阳性后再用PDI-Ⅳ做半定式查询确定其中的人格障碍患者.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IQ-SF)测查OCD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结果:有32例OCD患者共病人格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除性虐待、情感忽视外,情感虐待(Wald x2=6.428,P<0.05)、躯体忽视(Wald X2=4.608,P<0.05)、躯体虐待(Wald x2=5.031,P<0.05)三因子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其中情感虐待(b=1.021,exp(b)=2.776)和躯体忽视(b=0.617,exp(b)=1.853)两因子的回归系数(b)均>0、比值比(OR)=exp(b)均>1,而躯体虐待(b=-1.435,exp(b)=0.238)的回归系数(b)<0、比值比(OR)=exp(b)<1.结论:童年期的情感虐待和躯体忽视是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的危险因素,而躯体虐待则可能不是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期创伤、一般自我效能感、消极应对方式与军校大学生焦虑之间的关系,为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整群抽取的某军校450名军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焦虑高分组在儿童期创伤、情感虐待、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身体忽视、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上均高于低分组(t=-8.584,-7.331,-6.323,-5.721,-7.397,-8.102,-4.407;P0.01),而在积极应对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上则低于低分组(t=7.444,9.904;P0.01)。焦虑得分与儿童期创伤总分、情感虐待、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身体忽视、消极应对方式均呈正相关(r=0.266~0.540,P0.01),与积极应对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负相关(r=-0.320,-0.413;P0.01)。儿童期创伤总分、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消极应对方式可有效预测焦虑情况(β=0.416,-0.305,0.164;P0.01)。一般自我效能感、消极应对方式在儿童期创伤与焦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儿童期创伤不仅对军校大学生的焦虑情绪有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改善消极应对方式对军校大学生的焦虑情绪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迫型人格障碍(OCPD)和童年创伤性经历之间的关系。方法:先用PDQ-4+的强迫分量对5340例大学生进行筛查,再用DSM-IV结构式临床访谈问卷(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 SCID)对178例OCPD阳性者进访谈和半定式查询。然后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TQ)对73名强迫型人格障碍和81正常对照进行童年创伤经历的调查。结果:OCPD的CTQ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OCPD量表总分和CTQ各因子(性虐待除外)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躯体忽视(OR=0.75,P0.05)和躯体虐待(OR=0.38,P0.05)对OCPD患病存在显著预测作用。结论:童年期躯体虐待、躯体忽视可能是OPCD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共病轴I及其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44例OCD患者为被试,应用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半定试检查OCD患者共病轴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的情况,确定共病轴I障碍患者。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测查OCD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结果有25例OCD患者共病轴I心境障碍和或焦虑障碍。OCD共病轴I障碍除了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外,只有性虐待(Waldχ2=4.036,P0.05)1个因子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其中性虐待b=1.813,exp(b)=6.131,exp(b)95%的C.I.为(1.045~35.960),性虐待因子的回归系数(b)0,比值比(OR)=exp(b)1。结论 OCD患者童年期的性虐待是OCD共病轴I心境障碍和或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违法劳教群体及其B群人格障碍患者章年期被虐待经历的情况。方法:先用PDQ+4筛查,再以PDI—IV对筛查的阳性被试做半定式查询确定B群人格障碍患者,然后用章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测查所有被试的童年被虐待经历。结果:劳教人员B群人格障碍组的章年期躯体和情感虐待性经历较对照组严重(P〈0.05)。性虐待、躯体和情感忽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住反社会人格障碍组和对照组、其他人格障碍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发现五种形式的虐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违法人群中,多种人格障碍共病的个体童年期受到的虐待较非人格障碍者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中不同类型的早年创伤、人格特质与临床症状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适应不良的人格特质在早年创伤与强迫症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147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强迫症患者,使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测量被试的强迫症状严重度,早年创伤问卷-自评版(ETI-SF)测量其早年创伤经历,NEO大五人格量表(NEO-FFI)测量其人格特质。结果:ETI-SF中情感虐待分量表得分与Y-BOCS总分呈正相关(r=0.19,P0.05),NEO-FFI中神经质人格得分与Y-BOCS总分呈正相关(r=0.31,P0.001),宜人性人格得分与Y-BOCS总分呈负相关(r=-0.18,P0.05)。通径分析显示神经质人格在情感虐待与强迫症状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大小为0.107(95%CI:0.04~0.19,P0.05)。结论:早年情感虐待可能与强迫症状呈正相关,而神经质人格在情感虐待与强迫症状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职业中专学生的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179名职中生(研究组)及58名普通高中生(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研究。结果 1研究组的人际信任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690,P0.0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消极应对"得分略高,"积极应对"得分略低,且均无显著差异(P0.05);2职中生的人际信任和应对方式状况,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3职中生的人际信任程度与应对方式中的"消极应对"呈显著的负相关(r=-0.214,P0.01),与"积极应对"呈不显著的正相关(r=0.039,P0.05)。结论职中生的人际信任程度低于普通高中生且相对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越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学生,其人际信任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0.
强迫障碍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与强迫障碍发生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 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以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量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61名强迫障碍患者及按照性别、年龄(±3岁)、受教育程度进行配比的无精神障碍的志愿者122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负性事件[(40.8±50.6)vs.(13.8±21.4)]、家庭实际亲密度[(61.0±14.0)vs.(66.7 ±11.3)]及适应性[(39.9±12.0)vs.(47.3±9.5)]、积极应对[(25.7±6.4)vs.(36.0±6.1)]、消极应对[(37.3±5.5)vs.(31.3±5.8)]、父母养育方式[如病例组父亲情感温暖(42.6±12.6),对照组(47.9±10.7)]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强迫障碍发生的保护因素是积极应对(OR=0.14;95%CI:0.06-0.32);危险因素是消极应对(OR:3.74;95%CI:1.30-10.82)及家庭适应性之差(OR=5.97,95%CI 1.61-22.14).结论: 个人应对方式及家庭关系与强迫障碍发生有关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儿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采取书写表达积极情绪方法的干预效果。方法:对56名遭受医暴的儿科护理人员,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名。观察组采用书写表达积极情绪方法干预,对照组采取一般心理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进行应对方式问卷评估。结果:干预4周后观察组在成熟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得分(0.96±0.32)分,求助得分(0.83±0.46)分,合理化得分(0.84±0.6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在不成熟应对方式中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书写表达积极情绪对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儿科护理人员进行干预,能有效提高其应对方式,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青少年应激反应的状况及特点,并考察了应对方式对应激反应的作用机制,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642名青少年进行应激反应和应对方式调查。结果:青少年应激反应以疑病和焦虑为主,高中生的焦虑显著高于初中生(t=-3.259,P0.05),女生的疑病、焦虑和总分均显著高于男生(t=-3.585,-2.651,-2.266;P0.05),病例多类型学生的焦虑显著高于病例少类型学生(t=-2.591,P0.05);应对方式以处理问题和期望为主,高中生的处理问题、期望、逃避、控制情绪、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中生(P0.05),女生寻求支持、控制情绪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2.339,-2.121;P0.05),病例多类型学生期望的得分显著高于病例少类型学生(t=2.055,P0.05)。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与应激反应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140,0.372;P0.001),消极应对对应激反应有显著预测效应(β=0.373,P0.001)。结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侧重女性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和低年龄青少年的不良应对方式,心理干预应将消极应对方式的调整和改变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抑郁症患者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以及生活事件方面与健康人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心理科住院的抑郁症患者30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时期本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使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量表(SSRS)以及生活事件量表(LES)进行测评并比较。结果 病例组SCSQ总分及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SSRS总分及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LES总分及家庭生活、社交及其他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来自家庭生活方面和社交方面的刺激事件可能更容易引起抑郁症的发生,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提高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以及在处理事件中选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将有助于降低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心理咨询师儿童期虐待和生活事件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咨询师儿童期虐待与生活事件的特点以及"受伤的治疗者"的涵义。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和生活事件量表(LES),选择90名心理咨询师为研究组,60名非心理咨询师为对照组。结果:两组被试在躯体虐待上得分差异显著(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咨询师在童年虐待各个因子得分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婚姻状况的咨询师在正性事件刺激量上得分差异显著(P<0.05);学历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童年总创伤(P<0.05,0.01,0.001,0.05,0.01)显著负相关;不同家庭住址的咨询师在躯体忽视(P<0.01)、正性事件刺激量(P<0.05)上得分差异显著。咨询师负性事件与童年虐待多项评定结果显著相关。结论:与非心理咨询师相比,心理咨询师没有经历更多的童年创伤,但其主观感受高于前者;这可能与其激活了内在的"治疗者"原型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仫佬族地区护理群体心理健康及其与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52名护理人员进行SCL-90、EPQ、SCSQ测评。结果仫佬族地区护理人员强迫、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分均高于中国常模(P〈0.05或P〈0.01)。护士的强迫、恐怖、精神病性症状均与精神质、消极应对呈正相关(P〈0.01),与内外向呈负相关(P〈0.05或P〈0.01);强迫、精神病性症状与神经质呈正相关(P〈0.05);3个症状均与积极应对无关(P〉0.05),恐怖与神经质无相关性(P〉0.05)。不同年龄段护士SCL-9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仫佬族地区护士群体心理健康水平与个体特有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心理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李海霞 《医学信息》2018,(7):110-111114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合并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140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的Yale-Boc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Yale-Bocs评分为(25.21±5.60)分,低于对照组的(32.44±5.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为(15.87±1.82)分,高于对照组的(10.53±1.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合并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强迫症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患者强迫症评分,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强迫症患者与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患者的强迫症状的临床差异。方法采用强迫症状评定量表(Y-B0CS)、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ilton焦虑量表(HAMA)、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56例强迫症患者和49例伴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比较分析二者的临床差异及治疗结果。结果强迫症组的Y-BOCS、HAMD、HAMA等总分明显高于的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组(P<0.O1);治疗后两组各量表分均有明显下降(P<0.01),但强迫症组的症状改善优于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组(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的强迫体验、抑郁、焦虑等较明显,对治疗的反应也更好,对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的患者可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8.
社交焦虑障碍的防御方式及应对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特点。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分别对40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测查。结果:社交焦虑障碍组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以及掩饰因子均分都高于正常对照组.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均分低于正常对照组。社交焦虑障碍组解除、制止.回避、隔离和同一化、投射、潜意呈现、退缩和躯体化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幽默分低于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社交焦虑障碍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降低,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增高。社交焦虑障碍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与HAMA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积极应对与HAMA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心理防御机制有其特点.他们较多使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和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大学生的分裂型人格特质特征的性别差异。方法:选取湖南两所高校的学生2469人,根据儿童创伤问卷(CTQ)的中重度标准,从有儿童期受虐待史人群中随机抽取215人为受虐待组,从无受虐待史人群中随机抽取236人为对照组。采用Chapman分裂型人格倾向量表(CPPS)测量阳性分裂型人格特质和阴性分裂型人格特质。结果:受虐待组的阳性分裂型人格特质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男性的阴性分裂型人格特质得分高于女性(P<0.001)。回归分析显示,CTQ情感虐待正向预测阳性分裂特质(β=0.98);性别负向预测阴性分裂型人格特质(β=-4.63)。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大学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阳性分裂特质。情感虐待与分裂型人格特质相关,男性表现出更多的阴性分裂型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对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127例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网络成瘾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分上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事件与心理健康各因子都存在中等程度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心理健康各因子分与积极应对方式呈现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结论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受到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