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学龄前多动行为儿童与正常儿童在被动吸烟情况的差异,分析被动吸烟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症的相关性,为儿童保健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被动吸烟与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的关联,检验水准为0. 05。结果实际调查15 291名学龄前儿童,筛查出多动行为儿童1 317名,多动行为儿童检出率8. 6%。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与儿童性别、年龄、居住地和(母)文化程度有关(P<0. 05),儿童被动吸烟经历、家庭中吸烟人数与多动行为检出率显著相关(P<0. 01),在控制儿童年龄、性别、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与有被动吸烟经历的儿童相比,未经历被动吸烟的儿童多动行为的风险降低[OR=0. 786 (0. 683~0. 905),P<0. 01]。结论被动吸烟是学龄前多动行为儿童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加大宣传力度,减少儿童受被动吸烟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湖北某山区城市学龄前儿童睡眠和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设计,对湖北某山区城市7所幼儿园1 379名2~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睡眠相关问卷调查及身高、体重和血压等体格检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线性回归及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和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 儿童平均年龄为(4.4±1.0)岁,男童占55.5%。儿童平均每天午睡中位数1.1 h,夜间睡眠中位数9.5 h, 24 h总睡眠中位数10.7 h,平日与周末睡眠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学龄前儿童平日睡眠不足检出率为19.9%,周末睡眠不足检出率为29.9%。平均收缩压(98.2±12.0)mm Hg,舒张压(59.1±11.9)mm Hg,高血压检出率7.5%。在校正性别、年龄、BMI等相关因素后,暂未发现儿童午睡、夜间睡眠或24 h总睡眠时长与血压间存在关联。平时与周末睡眠时长改变(午睡和24 h总睡眠)与儿童收缩压有非线性关联,周末午睡和24 h总睡眠时间缩短,收缩压有下降趋势,而时间延长,收缩压有升高趋势(周末-平日午睡时长改变P非线性=0.002,周末-平日2...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睡眠相关因素及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为提高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促进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新疆阿勒泰地区378名学龄前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长处、困难问卷(SDQ)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对其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3.5%。在养育观念分歧方面,家庭父母观念一致的家庭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较低,存在分歧的家庭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较严重,不同类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1,P0.01)。其他人口学类别方面,即性别、是否独生、母亲受教育程度、父亲受教育程度、班级、共睡情况、睡眠环境、养育风格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0.22、-0.03、1.21、0.01、0.43、0.65、0.82、0.72,均P0.05)。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SDQ总分为14.69±3.54,CSHQ总分为47.31±6.44。学龄前儿童平均睡眠时间为(9.0±0.54)h,午休时间为(1.0±0.39)h。Pearson分析显示,夜间睡眠时长与品行问题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r=0.13,P0.05)。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得分与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得分存在普遍的相关性(r=-0.29~0.32,P0.05或P0.01)。结论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人口学变量、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养育因素和睡眠因素等存在关系,睡眠觉醒和睡眠持续长短对哈萨克族儿童行为问题的改善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方法于2017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湖北、安徽、江苏11个城市的109所幼儿园为研究现场,将3~6岁的儿童纳入研究,共27987名,回收有效问卷(问卷均由家长或主要监护人填写完成)27200份。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和“父母行为量表”收集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评定,并分析不同特征的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异常率的差异;以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为因变量,以父母支持/参与和强制/敌意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的关联。结果27200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4.35±0.96)岁,男性13975名(51.4%),城市儿童24634名(90.6%),独生子女17916名(65.9%)。父母双方支持/参与均高占14.9%,均低11.9%;父母双方强制/敌意均高占15.2%,均低11.3%。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率分别为9.5%、9.5%、18.2%、24.5%、11.2%和1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性别、独生子女、居住地区、家庭经济状况、母亲年龄和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等因素后,与父亲/母亲高支持/参与、低强制/敌意的学龄前儿童相比,父亲/母亲低支持/参与和高强制/敌意者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P值均<0.05);与父母双方均高支持/参与、均低强制/敌意的学龄前儿童相比,父母双方均低支持/参与和均高强制/敌意者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P值均<0.05)。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及其教养方式一致性对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影响, 为制定早期家庭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庆市共抽取19所幼儿园的2 744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父母行为量表(PBI)调查家长的教养方式, 使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CSHQ)评估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  结果  学龄前儿童总体睡眠障碍检出率为15.5%, 并同时伴有睡眠持续时间障碍(70.0%)、睡眠阻抗(64.2%)、入睡延迟(38.7%)、睡眠焦虑(15.5%)、白天嗜睡(10.1%)等多个维度的睡眠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父亲支持参与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入睡延迟、睡眠持续时间短等睡眠问题, 母亲支持参与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入睡延迟、夜醒等睡眠问题呈负向关联(P值均<0.05);父亲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阻抗、睡眠持续时间短、睡眠呼吸障碍、白天嗜睡以及总的睡眠问题, 母亲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持续时间短、睡眠焦虑、夜醒、白天嗜睡以及总的睡眠问题呈正向关联(P值均<0.05)。父母均较高的敌意强制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睡眠持续时间短呈正相关(OR=2.19, 95%CI=1.12~4.28, P=0.02)。  结论  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检出率高, 父母支持性参与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有正面影响, 而父母敌意强制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哮喘与睡眠障碍对ADHD症状发生的影响。方法 2014年4—6月选择安徽马鞍山市区16 439名3~6岁在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由儿童主要带养人回顾经医院确诊的儿童哮喘病史、儿童睡眠问题发生情况,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评估学龄前儿童ADHD症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作用。结果哮喘和睡眠障碍相互调整的同时,进一步控制母亲文化程度、独生子女、户口、性别、年龄、每日看电视时间、被动吸烟等因素,学龄前儿童哮喘和睡眠障碍与ADHD症状正向关联(OR_(哮喘)=1.45,95%CI=1.11~1.89;OR_(睡眠障碍)=2.88,95%CI=2.56~3.25);学龄前儿童哮喘伴睡眠障碍者ADHD症状的发生风险为(OR=4.3,95%CI:3.06~6.04),分别高于有哮喘不伴睡眠障碍者(OR=1.35,95%CI=0.88~2.07)和无哮喘仅有睡眠障碍者(OR=2.86,95%CI=2.53~3.24),协同作用指数为1.49。结论学龄前儿童哮喘和睡眠障碍对ADHD症状的发生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父母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问题的关联,为儿童自闭症行为问题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1年10月—2022年1月分层整群抽取合肥市12所幼儿园3 575名儿童,由父母分别填写情绪自评量表,由母亲填写家庭一般情况和儿童自闭症行为问卷,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的关联。探讨父母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问题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结果 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异常检出率为6.13%,男童自闭症行为(7.57%)检出率高于女童(4.53%)(χ2=14.366,P<0.001)。以父亲无焦虑母亲无焦虑为参照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有焦虑母亲无焦虑(OR=1.817,95%CI:1.053~3.135)、父亲无焦虑母亲有焦虑(OR=4.834,95%CI:3.519~6.641)、父亲有焦虑母亲有焦虑(OR=6.740,95%CI:3.902~11.640)均与学龄前儿童自闭症行为风险的增加相关(P<0.05);以父亲无抑郁母亲无抑郁为参照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无抑郁母亲有抑郁(OR=5.148,95%C...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长宁区非户籍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及睡眠障碍检出率,探讨非户籍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和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使用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参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编制的“儿童睡眠健康问卷”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结果】 长宁区非户籍学龄前儿童平时睡眠总时间(11.19±1.22) h,周末睡眠总时间(10.87±1.37) h,3~4岁儿童睡眠时间及5岁儿童周末睡眠时间均少于国外标准,不同性别之间睡眠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儿童睡眠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5名非户籍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检出率达50.30%,其中男童为50.88%,女童为 49.5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89,P>0.05 )。儿童睡眠时间和睡眠障碍阳性检出率受到儿童睡前是否有剧烈活动、父母亲及抚养人睡眠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结论】 长宁区非户籍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障碍阳性检出率高,睡眠质量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濮阳市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发生率及相关社会学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濮阳市5个县区共60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监护人进行自编问卷及Conners父母用量表进行调查,了解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状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次共回收有效问卷3 683份,其中1 210名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占32.85%。留守儿童中296名儿童存在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4.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孩(OR=3.770,95%CI:2.469~5.757)、主要看护人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OR=2.162,95%CI:1.246~3.750)、一般的家庭氛围(OR=1.675,95%CI:1.168~2.403)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独生子女、母亲高学历、家庭收入高以及仅父亲出去打工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在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中,应重点关注男童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此外,留守问题如若不可避免,则尽可能避免母亲角色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的各个镇、区的幼儿园的854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儿童气质问卷、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问卷调查,对变量进行χ2检验、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54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1.94%,男女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47,P0.01);儿童气质维度中情绪本质、趋避性、活动水平、适应性及坚持性与CBCL评分呈正相关(P均0.01);非父母抚养组及低收入组的CBCL外化性行为得分明显高于父母抚养组及中高收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家庭和睦组的CBCL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家庭和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氛围是学龄期儿童发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家庭氛围是影响行为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镇原县4~6年级小学生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该县4~6年级小学生386名,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自评量表》和《小学生家庭社会环境与睡眠健康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存在差异(P0.05),不同年级小学生PSQ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和日间功能分布存在差异(P0.05)。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8.58%,其中检出率前4位的睡眠障碍症状分别为呼吸不畅(30.88%)、夜惊(30.02%)、入睡困难(26.62%)和身体不适(22.9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独立卧室、看电视时间、家人就寝时间、作业负担和父母不良嗜好是影响小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该县小学生睡眠质量一般,睡眠障碍检出率高,危险因素较多,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江门市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影响因素,为儿童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两级整群抽样法,从江门市3区10所幼儿园抽取1 054名儿童,用3~6岁幼儿心理健康问卷和一般情况表调查,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有26.5%的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社会性、情感与意志、生活习惯和认知能力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23.1%、11.3%、16.9%和16.0%。儿童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学习成绩、营养状况、居住地、父母的教育方法、教育态度、母亲文化水平、父母关系、家庭结构和经济状况等因素与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目前江门市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普遍,预防和矫治要综合考虑儿童、家庭、社会3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睡眠相关因素对其行为问题的影响,为学龄前儿童的睡眠保健和心理行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立意抽样,使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对石家庄城区的31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测查。结果睡眠问题检出率为72.3%,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2.3%。SDQ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性别、母亲学历、睡眠环境、共睡情况、养育风格及养育观念分歧等因素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SHQ与SDQ的维度多存在显著性相关(P值均0.05)。CSHQ的睡眠持续时间和睡眠觉醒得分对SDQ总分有显著性影响(P值均0.01),共同解释16%的变异(ΔR2=0.16)。结论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与睡眠因素、人口学变量及家庭养育因素有关,其中睡眠持续时间和睡眠觉醒对行为问题的改善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3~6岁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及与超重肥胖的关联。方法 选取江苏省和山东省4所公立幼儿园的2 037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与超重肥胖的关联。结果 2 037名学龄前儿童睡眠不足的比例为44.04%,就寝时间在22:00之后的占25.58%,睡眠质量不良的占13.79%。儿童超重肥胖率为24.30%。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地区、出生体重、父母BMI、一周日均活动时间、一周日均屏幕时间后,男童的睡眠时间不足与肥胖相关(OR=1.56,95%CI:1.05~2.33),女童的就寝时间过晚与超重相关,就寝时间在21:00~22:00和22:00后的女童,其超重发生风险分别是21:00前就寝女童的4.03倍(95%CI:1.23~13.27)和4.82倍(95%CI:1.41~16.48)。结论 睡眠时间不足、就寝时间过晚可能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有关,在儿童肥胖干预中应注意改善儿童的生活作息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  相似文献   

15.
了解海口市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儿童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抽取海口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共计1 200名,使用睡眠状况调查问卷对儿童睡眠障碍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儿童睡眠障碍检出率为50.00%,其中男童为50.90%,女童为48.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9,P>0.05).各年龄段儿童睡眠障碍检出率分别为3岁组48.45%,4岁组50.33%,5岁组50.55%,6岁组49.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4,P=0.97).儿童每日总睡眠时长为(10.53± 1.05)h,夜间持续睡眠时长为(8.69±0.78)h,白天睡眠时长为(1.84±0.67)h,睡眠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均呈下降趋势(F值分别为7.52,3.04,7.88,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哮喘、经常感冒、家中有地毯、食欲差、看护人变换、养育观念不一致、家长入睡时间晚、母亲有睡眠问题与发生睡眠障碍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65,1.67,1.40,1.18,1.25,1.42,1.39,1.73),孩子和父母分床睡(OR=0.75)、孩子睡眠规律(OR=0.32)与发生睡眠障碍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儿童睡眠障碍与体质、家庭养育环境、抚养人健康知识、父母睡眠习惯、儿童睡床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应从多方面入手,做好学龄前儿童的睡眠管理,降低睡眠障碍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家长对学龄前儿童情感暴力行为的发生情况,探讨家长对学龄前儿童情感暴力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无记名自填式问卷方法,对北京市西城区5所幼儿园84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84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中,在最近一年里, 15.9%的家长对子女实施过至少一项情感暴力;有童年期受虐待经历的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暴力行为明显高于童年期无受虐待经历的父母(P<0.001)。结论 被调查地区家长对学龄前儿童情感暴力行为存在一定比例;父母童年期受过虐待可能为学龄前儿童情感暴力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现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5—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芜湖市1县1区共2123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安徽省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制作的“学龄前儿童健康与行为记录表”对其进行心理行为问题相关问卷调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2123名学龄前儿童中,检出心理行为问题儿童201人,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47%。其中,男童检出130人,检出率为11.82%;女童检出71人,检出率为6.94%,男女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14,P<0.01)。2123名学龄前儿童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冲动指数检出率分别为1.41%、4.95%、3.91%、0.28%、0.05%、0.9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童(OR=1.797)比女童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风险更高,3岁前主要代养人为非父母的儿童(OR=1.347)比主要代养人为父母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风险更高;每日学习时间≥1 h是学龄前儿童(OR=0.595)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男童比女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更高,应高度重视并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全国10~15岁儿童青少年智力发育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式抽取样本,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性t检验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处理数据,并用STATA软件和SPSS软件实现。结果共抽取全国儿童青少年样本3 464人,儿童青少年字词平均得分为21.72分,数学计算平均得分11.20分;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居住地、母亲学历、父亲学历及睡眠时间等因素对儿童青少年字词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住地、父母吵架、母亲学历、父亲学历及睡眠时间对儿童青少年数学计算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居住地、母亲学历、睡眠时间和父母吵架对儿童青少年字词得分的影响显著(P0.001),居住地、睡眠时间和父母吵架对儿童青少年数学计算得分的影响显著(P0.001)。结论加强乡村基础教育,提高父母文化素质有利于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培养;家长应关注孩子的个人生活习惯,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父母吵架影响孩子认知能力发育,家庭氛围对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ASD儿童的睡眠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10月—2020年10月采用睡眠习惯问卷(CSHQ)和症状自评问卷(SCL-90)对207名ASD儿童和204名对照组儿童的一般情况、睡眠问题、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展开评估,采用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对ASD儿童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定。比较儿童睡眠问题及其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SD儿童睡眠的危险因素。结果 睡眠不良在ASD组和对照组儿童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6.47%和7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2.25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有ASD(OR=2.41)、父母SCL-90总分(OR=1.15)、视屏时间>2h/d(OR=3.07)的儿童更可能出现睡眠问题。进一步将研究人群限制在ASD儿童中,结果发现,CARS评定结果为重度(OR=6.81)、视屏时间>2h/d(OR=9.02)、儿童入睡前父母接触电子屏幕(OR=9.10)的ASD儿童更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20.
武汉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忽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忽视的相关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武汉市城区学龄前儿童生长环境及相关因素调查表》,整群调查武汉市城区幼儿园1154名儿童家长,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武汉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忽视检出率为24.96%;不同年龄儿童忽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岁组最高(29.88%),4岁组最低(20.53%);不同性别儿童忽视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童为25.43%,女童为24.37%。与儿童忽视相关的因素有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儿童性格、父母周末与孩子一起玩、困难时亲戚朋友帮助情况、母亲的教养态度、父母与幼儿园沟通情况。结论儿童忽视受家庭和儿童自身因素影响,需要开展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