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明确小肠内胰岛素的存在情况及其表达水平。方法:8周龄雄性Wister大鼠,禁食24 h,灌胃50%葡萄糖溶液、牛血清白蛋白溶液、油脂悬液各2 mL,分别灌胃后在第0、5、10、15、20、25 min时脱臼处死,按不同时间段分为6组,取其胰腺、十二指肠。提取各组织总RNA,反转录成cDNA,普通PCR检测胰岛素mRNA的存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时刻胰腺和十二指肠胰岛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反转录普通PCR在大鼠十二指肠中扩增出胰岛素基因片段(经测序证实与胰岛素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十二指肠与胰腺胰岛素mRNA的相对表达量有显著差异(P<0.05),远远低于胰腺组织。灌胃后胰腺和十二指肠分泌胰岛素的表达水平呈动态表化,且十二指肠分泌胰岛素的表达高峰晚于胰腺。结论:该实验证实了除胰岛β细胞外十二指肠组织具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灌胃后十二指肠胰岛素mRNA的相对表达量呈动态表化,从而推测糖尿病的一种可能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3.
小鼠骨髓干细胞有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可能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干细胞有无被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培养小鼠骨髓干细胞,采用含 GLP-1和 nicotinamide的无血清培养液诱导分化,在培养过程中,检测有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培养的小鼠骨髓干细胞具有与文献报道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在诱导分化第 7天,有 ngn3和 pdx-1基因表达;在诱导分化第 14天,有 nkx2.2、 pdx-1和 ins2基因表达.[结论] 小鼠骨髓干细胞有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可能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硬脂酸纳米粒为载体的胰岛素小肠吸收部位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为了研究以硬脂酸纳米粒作为载体的胰岛素在小肠各部位的吸收。方法:采用在体大鼠小肠段回流实验,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依据药物在小肠段中的减少量来确定药物的吸收,同时彩和糖尿病模型大鼠小肠段内直接给药测定其血糖值。结果:胰岛素在回肠中的吸收明显高于其他肠段,其降血糖作用因给药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回肠60.34%、空肠48.38%、十二指肠46.75%)。结论:回肠是以硬脂酸纳米料作为载体的胰岛素的最佳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良好的小肠移植动物模型,用于进一步作小肠移植免疫及相关研究.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获取带门静脉和腹主动脉的供体小鼠小肠,移植物腹主动脉离体修剪成带肠系膜上动脉的动脉袖片(Carrel's patch),将移植物门静脉和Carrel's patch分别与受体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作端侧吻合.移植肠的远端与受体近端空肠作端侧吻合,近端结扎封闭.结果实验初期移植成功率为37.9%,后期技术成熟后移植成功率为81.9%,供体手术时间为(60±10)min,移植肠冷保存时间为(20±5)min,受体与移植物血管吻合时间为20~25min.结论采用改进手术方式制作的肠道内引流小鼠小肠移植模型稳定,是研究小鼠同种异体小肠移植免疫有用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干细胞有无被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培养小鼠骨髓干细胞,采用含GLP-1和nicotinamide的无血清培养液诱导分化,在培养过程中,检测有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培养的小鼠骨髓干细胞具有与献报道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在诱导分化第7天,有ngn3和pax-1基因表达;在诱导分化第14天,有nkx2.2、pdx-1和ins2基因表达。【结论】小鼠骨髓干细胞有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可能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原住小肠移植的手术技术,为研究移植小肠功能及排斥反应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小肠供体的门静脉与受体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供体带主动脉片的肠系膜上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受体相应长度肠管切除,供体近、远端肠管与受体相应肠管切除后近、远端以端端吻合的方式建立原位小肠移植模型.术后禁食4d,不禁饮,每天分2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原住小肠移植的手术技术,为研究移植小肠功能及排斥反应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小肠供体的门静脉与受体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供体带主动脉片的肠系膜上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受体相应长度肠管切除,供体近、远端肠管与受体相应肠管切除后近、远端以端端吻合的方式建立原位小肠移植模型.术后禁食4d,不禁饮,每天分2次经皮下分别给予5%葡萄糖生理盐水2 mL,术后不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小鼠存活超过5d认为手术成功.结果:行原位小肠移植30次,术后5d存活率达60%(18/30).手术失败的12例小鼠主要死亡原因为动脉吻合口部位狭窄及吻合口处血栓形成5例,吻合口出血导致出血性休克2例,术后肠瘘导致腹腔内感染5例.供体手术时间(40±4.5)min,热缺血时间约0.5min,供体肠段肠系膜上动脉组织片修整时间约为3min,供体冷保存时间为(30±7.5) min,受体手术时间(95±8.0)min,其中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为(38±3.5) min,静脉吻合时间(10±2.0)min,动脉吻合时间(15±3.0)min,成活小鼠受体手术平均出血量约0.2mL.结论:良好的供体肠段的获取、高质量的血管吻合和肠道吻合及供、受体补液是提高小鼠小肠移植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0.
脑肠肽是胃肠道和神经系统双重分布的一些肽类的统称,它们生理作用广泛,其中多体现在对胃肠功能的调节上。已有的诸多研究表明脑肠肽可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如ghrelin具有抑制胰岛素释放的功能,obestatin、肽YY对胰岛素的分泌有调节作用,但作用效果尚不明确,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和抑胃肽(gastric inhibitory polypeptide,GIP)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相似文献
11.
BALB/c 小鼠小肠乳糖酶活性双糖酶法测定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方便、准确测定小鼠小肠乳糖酶活性的方法.方法采用不同pH的底物溶液与肠黏膜提取物反应,计算相应的酶活性;取不同反应时间(45 min,60 min,75 min),不同显色时间(45 min,60 min,75 min)和不同显色剂用量(2.0 ml,2.5 ml,3.0 ml)按L9(34)正交实验设计方法,测定不同条件下的底物溶液与肠黏膜反应的A值作为正交实验的评分标准.结果与结论由正交实验得出,该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 4.6,水浴75min,显色时间45 min,显色剂用量3.0 ml;批内酶活性(0.029±0.003)U/ml,CV=2.49%,批间酶活性(0.032±0.004)U/ml,CV=4.19%.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明确糖尿病大鼠小肠Cajal间质细胞 (interstitialcellsofCajal,ICC)超微结构的变化 ,探讨糖尿病小肠运动功能改变原因。方法 用链尿佐菌素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 ,3个月后测定小肠传输速度 ,对小肠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糖尿病大鼠小肠传输速度明显延迟 ,Cajal间质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显著减少、结构破坏、连接松散 ;细胞器变性、减少 ;胞质广泛溶解 ;核周间隙增宽。结论 糖尿病Cajal间质细胞变性可能是导致小肠运动功能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小肠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血管瘤的有效诊断方法,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981年6月~2004年9月收治的小肠血管瘤患者20例。结果全组患者有轻重不等的贫血,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或黑便,部分患者有腹痛、腹胀,容易误诊。发病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各7例,回肠5例,空旧肠交界1例。剖腹探查并手术治疗18例,单纯胃镜检查、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各1例。结论小肠血管瘤发病部位隐蔽,多种检查方法存在其局限性,手术探查并结合纤维内镜检查是一最有效的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15.
人胎小肠内胰多肽免疫反应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多肽免疫反应细胞(PP-IR细胞)在人胎小肠中的个体发生及分布。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观察24例11~27周人胎小肠内PP-IR细胞的形态及定位。结果胎期小肠的PP-IR细胞主要见于十二指肠,偶见于空肠上皮,回肠中未见。11~13周时PP—IR细胞数量很少,单个分散在十二指肠绒毛上皮间。14周后,PP-IR细胞呈增多趋势,除分散在小肠腺和绒毛上皮外,在十二指肠腺上皮中也可见该细胞。17~27周时,PP-IR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增减。胎期小肠的PP-IR细胞形态多样。结论胰多肽在人胎小肠的内分泌细胞中已有表达。PP-IR细胞随着胎儿的发育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为34.0%(16/47)。良性肿瘤占12.8%(6/47),病理以腺瘤为主,预后好。恶性肿瘤占70.2%(33/47),贫血是其较为突出的临床表现,病理主要为腺癌(29例,失访3例),好发于十二指肠,预后差。26例腺癌患者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67.4%、42.4%、29.4%、22.8%,中位生存期为20.3个月。间质瘤占17%(8/47),主要来源于空肠,以腹部包块为主要表现,术后使用靶向药物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结论小肠肿瘤发病率低,但以恶性为主,预后差,采取有效的检查手段尽早发现病灶并行手术切除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背景 ]探讨小肠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病例报告 ]87例小肠肿瘤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消化道出血、腹痛、黄疸、腹部肿块、肠梗阻及肠穿孔等 ,其中良性肿瘤为 30例 ,恶性肿瘤为 5 7例 ,术前确诊率为6 1% ,其中十二指肠肿瘤均术前确诊 ,而空回肠肿瘤术前确诊率仅为 32 % .胃镜、十二指肠镜、十二指肠气钡双重造影、B型超声波及CT检查对十二指肠肿瘤的确诊率较高 ,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检查对空回肠肿瘤的诊断率较高 .[讨论 ]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是诊断十二指肠肿瘤的首要手段 ,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检查则有助于空回肠肿瘤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小肠扭转中的价值。方法搜集行全腹CT增强扫描且经手术证实的小肠扭转患者9例,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AV)行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系膜上静脉(SMV)成像,分析其在小肠扭转中的表现。结果 9例小肠扭转患者中,6例全组小肠扭转,AV重建显示SMA左侧的空肠动脉呈螺旋状或圆弧形向右侧旋转,分支远段位于右侧,SMV及分支与同名动脉伴行;3例部分性空肠扭转显示上端局部空肠动脉分支由SMA左侧呈圆弧形向右旋转,SMV及分支未能明显显示异常。小肠扭转诊断准确率100%(9/9)。结论 MSCTA能根据空、回肠动脉的走行、分布等,为快速、准确诊断小肠扭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小肠黏膜病变情况. 方法 30例溃疡性结肠炎和25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应用胶囊内镜检查评估两组间小肠病变的差异,并分析胶囊内镜检查评分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活动指数的相关关系. 结果 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16例有小肠病变,9例有糜烂,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例与1例(P<0.05).胶囊内镜检查评分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r=0.861,P<0.01). 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不仅局限于结直肠黏膜病变,也可累及小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