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探讨热应激对小鼠器官指数、小肠形态、胃黏膜HSP70 mRNA表达量及糖代谢相关激素的影响。研究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 将年龄和体重相近的18只KM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热应激组,分别测定心、肝、脾、肺、肾重量,小鼠胃黏膜HSP70 mRNA表达量、血浆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以及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并对肝脏、十二指肠和空肠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热应激对小鼠器官指数无影响,可显著提高小鼠胃黏膜HSP70 mRNA表达量,降低血浆中胰岛素的含量,并造成小鼠肝脏、十二指肠和空肠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过度表达APPsw基因的SH-SY5Y细胞(APPsw细胞),体外观察不同浓度的胰岛素对APPsw细胞内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PPsw细胞内tau蛋白磷酸化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双标与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测APPsw细胞内p-GSK-3β和p-tau的共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 000 nM的胰岛素使APPsw细胞内Thr231和Ser396位点上的tau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分别降低到(68.91±13.55)和(45.53±22.16) (P< 0.05);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p-tau和p-GSK-3β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而且在APPsw细胞中二者的表达有一定关系.结论 胰岛素抑制APPsw细胞内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其机制可能与GSK-3β蛋白活性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3.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PLUTO对胰岛β细胞合成及分泌胰岛素作用的影响及机制。利用酶法分离提取db/db、ob/ob及HFD小鼠胰岛细胞,检测PLUTO在不同肥胖模型小鼠胰岛细胞中的表达量;利用糖脂毒性刺激胰岛原代细胞和Min6细胞,检测PLUTO的表达量,阐明肥胖因素诱导PLUTO下调的原因。通过RT-qPCR和ELISA方法分析PLUTO对胰岛素合成及分泌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及功能回复实验阐明PLUTO调控胰岛β细胞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与正常小鼠相比,PLUTO在肥胖小鼠模型中表达量显著降低;在胰岛原代细胞和Min6细胞中过表达PLUTO促进胰岛合成和分泌;Western blot实验证明PLUTO通过上调相邻基因Pdx1的转录和翻译,促进胰岛素合成及分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gfr2)功能缺失对成年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繁殖和培育小肠上皮Fgfr2条件性敲除小鼠,经他莫昔芬(tamoxifen)诱导,Western blot验证Fgfr2在肠上皮的特异性基因敲除情况;将诱导肠上皮敲除Fgfr2的小鼠作为实验组,同胎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对潘氏细胞和内分泌细胞占肠上皮细胞的比例进行计数,利用Alcian染色对杯状细胞占肠上皮细胞的比例进行计数;运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指标推断小肠上皮Fgfr2功能缺失对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经过转基因小鼠繁殖后诱导,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小肠上皮特定敲除的Fgfr2小鼠构建成功;免疫荧光和Alcian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小鼠比较,Fgfr2敲除小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皮潘氏细胞数量增加(P<0.05),杯状细胞数量减少(P<0.05),而内分泌细胞数量不变(P>0.05);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以及增殖细胞数目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 Fgfr2介导的微环境信号可参与调控成年小鼠小肠上皮分泌系细胞分化,但对小肠上皮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探讨5-HT损伤断奶仔小鼠应激腹泻肠黏膜屏障的机制,检测了5-HT对断奶仔小鼠肠隐窝干细胞标记基因(Olfm4,Lgr5)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21 d断奶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应激腹泻组(番泻叶0.4 kg/L按体重15mL/kg灌胃同时后肢束缚应激),CH药物对照组(氢溴酸西酞普兰,是一种高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抑制5-HT再摄取灭活过程,使5-HT含量增加。10 mg/kg体重溶解于0.1 m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CH+应激腹泻组(CH药物处理4h后进行应激腹泻处理),常规饲养。处理5d后小鼠脱颈椎死,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组织保存于-80℃用作PCR检测。结果:Olfm4是肠上皮隐窝干细胞的标记基因,其表达量高低可能间接反应肠上皮干细胞的增殖状况。应激腹泻组小鼠小肠干细胞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十二指肠13.07%(P=0.000),空肠32.96%(P=0.000),回肠15.54%(P=0.000),结肠47.75%(P=0.000)。CH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十二指肠14.38%(P=0.000),空肠23.94%(P=0.000),回肠12.29%(P=0.011),结肠48.88%(P=0.000)均显著升高。CH+应激腹泻组与应激腹泻组相比,十二指肠29.07%(P=0.000),空肠6.36%(P=0.000),回肠16.80%(P=0.000),结肠47.03%(P=0.000)均显著升高。CH+应激腹泻组与CH对照组相比十二指肠60.63%,空肠25.55%(P=0.000),回肠23.16%(P=0.000)和结肠48.03%(P=0.000)。Lgr5干细胞标记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Olfm4,但是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增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应激腹泻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Lgr5干细胞标记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分别为十二指肠71.95%(P=0.015),空肠47.11%(P=0.010),回肠1.52倍(P=0.012),CH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十二指肠升高3.48倍(P=0.000),空肠1.15倍(P=0.001),回肠1.65倍(P=0.001)。CH+应激腹泻组与应激腹泻组相比,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分别显著升高了2.88倍(P=0.003),1.88倍(P=0.014),3.59倍(P=0.000)。而CH+应激腹泻组与CH对照组相比也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Lgr5干细胞标记基因表达量表现为十二指肠升高48.59%(P=0.029),空肠96.54%(P=0.024),回肠3.36倍(P=0.000)。但是在结肠四组之间Lgr5干细胞标记基因表达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为应激腹泻组、CH对照组,CH+应激性腹泻组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51.70%(P=0.000),75.56%(P=0.000),84.36%(P=0.000)。CH+应激腹泻组Lgr5干细胞标记基因表达量最低,比应激腹泻组和CH对照组显著降低67.63%(P=0.000)和36.02%(P=0.142)。结论:断奶应激腹泻与CH诱导的肠道5-HT含量升高均使小鼠小肠肠隐窝干细胞标记基因表达量代偿性升高,破坏维持肠隐窝上皮细胞自我更新的稳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测胰岛素转录关键调控因子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蛋白1(PDX-1)、神经分化因子1(NeuroD1)及肌腱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系物A(MafA)对小鼠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作用。方法筛选鉴定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重编程的iPS细胞。以重组腺病毒Ad-mPDX-1-IRES-GFP、Ad-mNeuroD1-IRES-GFP、Ad-mMafA-IRES-GFP联合感染小鼠iPS细胞,体外培养后以RT-PCR检测胰岛B细胞功能基因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胰岛素蛋白表达及定位;ELISA检测不同糖浓度(0、5、10、20、30、40mmol/L)下胰岛素的分泌量。结果起源于MEFs的iPS细胞能形成边缘光整的致密克隆,表达干性基因Nanog、Rex-1、SSEA-1,并能在体内外分化为三胚层组织,显示MEFs被成功地重编程为iPS细胞。Ad-PDX-1-IRES-GFP、Ad-mNeuroD-IRES-GFP、Ad-mMafA-IRES-GFP感染的小鼠iPS细胞能分化为胰岛类B细胞,RT-PCR结果显示其胰岛B细胞功能基因的表达与小鼠胰岛B细胞株MIN6相似。免疫荧光检测可见胰岛类B细胞内有胰岛素表达。ELISA检测结果显示胰岛类B细胞对不同浓度葡萄糖有较好的反应性。结论胰岛素转录关键调控因子PDX-1、NeuroD1和MafA三者能协同作用,使小鼠iPS细胞分化为具有显著胰岛素合成和分泌能力的胰岛素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小肠内胰岛素的存在情况及其表达水平。方法:8周龄雄性Wister大鼠,禁食24 h,灌胃50%葡萄糖溶液、牛血清白蛋白溶液、油脂悬液各2 mL,分别灌胃后在第0、5、10、15、20、25 min时脱臼处死,按不同时间段分为6组,取其胰腺、十二指肠。提取各组织总RNA,反转录成cDNA,普通PCR检测胰岛素mRNA的存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时刻胰腺和十二指肠胰岛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反转录普通PCR在大鼠十二指肠中扩增出胰岛素基因片段(经测序证实与胰岛素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十二指肠与胰腺胰岛素mRNA的相对表达量有显著差异(P<0.05),远远低于胰腺组织。灌胃后胰腺和十二指肠分泌胰岛素的表达水平呈动态表化,且十二指肠分泌胰岛素的表达高峰晚于胰腺。结论:该实验证实了除胰岛β细胞外十二指肠组织具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灌胃后十二指肠胰岛素mRNA的相对表达量呈动态表化,从而推测糖尿病的一种可能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肠道组织CFTR基因表达与分泌性腹泻发生的关系。选取昆明小鼠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经小鼠腹腔注射0.2mL生理盐水,试验组小鼠经腹腔注射LPS(6mg/kg.BW)分别作用1h、8h,于注射后通过小鼠精神状态、肠道组织形态学判定分泌性腹泻模型的建立,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段肠道组织CFTR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LPS成功诱导小鼠发生了分泌性腹泻;CFTR基因在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组织中均有不同的表达丰度,以结肠最高,但各段肠道间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LPS上调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CFTR基因的转录,下调了结肠CFTR基因的转录。提示肠道组织CFTR基因转录水平的上调与LPS诱导分泌性腹泻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在各肠段发挥的作用不同,其中空肠在Cl-分泌中发挥主要作用,结肠的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c ide b蛋白在小鼠正常组织表达情况以及c ide b在小鼠胰腺中的确切定位,以期初步了解c ide b在胰腺组织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c ide b蛋白在小鼠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应用镜影切片染色和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观察c ide b和胰岛素在小鼠胰腺中的共定位情况。结果:c ide b蛋白除了在小鼠肝、小肠、肾等组织内表达外,在胰腺胰岛细胞中也有特异性表达;胰岛内c ibe b阳性表达细胞与胰岛素阳性细胞的分布有部分重叠的关系。结论:c ide b在小鼠胰岛β细胞特异表达,提示其可能与胰岛素的分泌、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以硬脂酸纳米粒为载体的胰岛素小肠吸收部位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研究以硬脂酸纳米粒作为载体的胰岛素在小肠各部位的吸收。方法:采用在体大鼠小肠段回流实验,HPLC法测定药物浓度,依据药物在小肠段中的减少量来确定药物的吸收,同时彩和糖尿病模型大鼠小肠段内直接给药测定其血糖值。结果:胰岛素在回肠中的吸收明显高于其他肠段,其降血糖作用因给药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回肠60.34%、空肠48.38%、十二指肠46.75%)。结论:回肠是以硬脂酸纳米料作为载体的胰岛素的最佳吸收部位。  相似文献   

11.
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吸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羟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机制。方法:大鼠灌胃给药和大鼠胃肠道不同部位分别给药后.用HPLC测定羟A的血药浓度和胃肠道中羟A残留量;大鼠小肠推进实验。结果:橄榄油、维拉帕米和环孢素显著性促进羟A的吸收(P〈0.01);橄榄油和川芎挥发油延缓了药物在肠道内的推进速度(P〈0.01);羟A在胃内不吸收;羟A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羟A在胃肠道内的稳定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回肠、胃、空肠、十二指肠。结论:大鼠口服羟A时生物利用度受胃肠道蠕动速度、P-糖蛋白、吸收部位及其在胃肠道内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成年人小肠各段粘膜层内的淋巴细胞的分布规律,为探讨小肠粘膜的免疫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成年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镜下观察粘膜层内淋巴细胞的分布并对其计数。结果上皮内淋巴细胞各段间无显著差异,固有层淋巴细胞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绝大部分上皮细胞内淋巴细胞分布在上皮细胞核下区,只有少数位于或超过核水平,P〈0.01。结论上皮细胞内淋巴细胞多位于核下方,固有层内淋巴细胞数量自十二指肠至回肠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分析小鼠粪便及肠道各部位内容物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探讨粪便取样研究肠道微生物与疾病关系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为相关实验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BALB/c小鼠肠道不同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内容物及粪便中细菌群落组成和丰度进行比较,分析细菌群落在小鼠粪便及肠道各部位的分布差异。 结果 粪便与直肠、结肠中优势片段均为244 bp、255 bp和449 bp,而小肠内容物(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优势片段则为60 bp、73 bp、261 bp、268 bp和272 bp,且小肠各部位之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容物中的细菌丰度较低,分别为6.9 log(copies)/g和8.3 log(copies)/g,而粪便中细菌丰度高达11.8 log(copies)/g,约2倍于十二指肠细菌丰度,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空肠P < 0.05),与大肠各部位及回肠内容物细菌丰度相当,差异不显著(P > 0.05)。结论 粪便和大肠各部位内容物的细菌群落结构个体差异较小肠小,适合进行肠道微生态与某些相关疾病的研究;粪便与大肠特别是结直肠部位细菌群落组成相似,可通过粪便取样进行该部位的微生物生态学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4.
人胎小肠内胰多肽免疫反应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多肽免疫反应细胞(PP-IR细胞)在人胎小肠中的个体发生及分布。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观察24例11~27周人胎小肠内PP-IR细胞的形态及定位。结果胎期小肠的PP-IR细胞主要见于十二指肠,偶见于空肠上皮,回肠中未见。11~13周时PP—IR细胞数量很少,单个分散在十二指肠绒毛上皮间。14周后,PP-IR细胞呈增多趋势,除分散在小肠腺和绒毛上皮外,在十二指肠腺上皮中也可见该细胞。17~27周时,PP-IR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增减。胎期小肠的PP-IR细胞形态多样。结论胰多肽在人胎小肠的内分泌细胞中已有表达。PP-IR细胞随着胎儿的发育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萘普生钠在大鼠的肠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明萘普生钠在肠道各区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 ,以期对药物的长效缓释制剂的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吸收实验 ,研究了萘普生钠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 萘普生钠在小肠部位吸收良好 ,吸收速度按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 ,吸收速度常数依次为 0 .5 96、0 .5 3 6、0 .3 78、0 .14 6h- 1 。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特征且吸收机制为被动吸收。药物的吸收窗为结肠以上部位。结论 萘普生钠的吸收窗比较长 ,适于制备日服一次的缓释给药系统。而结肠的吸收速度常数大约是小肠段的 3 10 ,这又提示设计萘普生钠日服一次的缓释制剂时 ,最好能延长制剂在胃肠道上中部的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16.
17.
曾德更 《海南医学》2012,23(13):89-90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X线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表现。结果 5例为多发病灶,10例为单发。共25处病灶,十二指肠2处,空肠8处,回肠15处病灶。其中呈肠管环形狭窄7处,呈多发结节或肿块状充盈缺损8处,呈管腔不规则扩大4处,呈肠管轮廓内不规则龛影6处。结论熟悉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表现特点,可提高对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但确诊则尚需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人各段小肠潘氏细胞的分布,形态结构特点,探讨潘氏细胞颗粒状态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之间的关系。[方法] 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黏膜上皮组织各1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潘氏细胞内溶菌酶及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半定量分析。[结果] 人肠道中潘氏细胞仅存在于小肠,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细胞数量呈递增分布,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肠中未见有潘氏细胞。潘氏细胞的颗粒分泌状态与小肠上皮细胞PCNA增殖指数的表达呈直线正相关(r =0.776, P=0.003)。[结论] 人潘氏细胞颗粒分泌与小肠黏膜细胞的增殖状态有关,PCNA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肠上皮干细胞的增殖状态,潘氏细胞对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