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月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应用PVP治疗OVCF住院患者50例,观察手术前、术后1 d、1个月、1年的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的变化,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 d、1个月、1年的VAS评分分别为(2.20±0.99)分、(1.78±0.65)分、(1.71±0.34)分,ODI分别为(19.87±5.05)、(13.90±4.23)、(13.07±3.61),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8.92±1.72)mm、(18.81±1.26)mm、(17.96±1.15)mm,Cobb角分别为(12.31±1.14)°、(12.42±1.25)°、(13.01±1.37)°,均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20例患者胸腰背疼痛症状完全缓解,28例疼痛症状明显缓解,2例患者疼痛症状减轻。骨水泥渗漏5例,未见椎管内渗漏,患者均无明显不适症状,未予特殊处理,无椎弓根骨折、无伤口感染,术后均无神经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PVP治疗OVCF的疗效较好,具有安全、有效、微创、快速的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s)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OVCF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入路方法分为单侧组(单侧椎弓根入路PKP,n=45)和双侧组(双侧椎弓根入路PKP,n=33)。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d、1个月后,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和伤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且单侧组降低程度比双侧组更明显(P0.05);术后2d、1个月两组患者椎体前缘中柱相对高度较术前明显升高,且单侧组比双侧组升高更明显(P0.05);单侧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骨水泥用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双侧组,差异显著(P0.05)。单侧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为11.11%,双侧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为15.15%,两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PKP术治疗OVCFs患者临床疗效更佳,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感、运动功能及椎体前缘中柱相对高度,术后骨水泥渗漏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经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PKP技术的安全性。方法对抚顺市中心医院骨科2011年4月~2013年2月,应用PKP技术治疗4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患者中男8例,女32例,伤椎共有43个。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比较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下腰痛评分(JOA),最终进行数据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都顺利进行,术后腰背部疼痛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或消失,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24h VAS和ODI评分低于术前评分,而JOA评分高于术前评分;术后24h伤椎前缘高度高于术前,而Cobb角则低于术前(0.05)。结论 PKP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或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7例;比较手术前后椎体前柱及中柱高度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根据Nakai标准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手术后椎体前柱及中柱高度均大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42个月.手术前后ODI和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按Nakai标准评价:优9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2.35%(14/17).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或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四川奥斯迪康骨医院收治的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60例,随机分为椎体后凸成形术组(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ODI功能指数评分及影像学指标(椎体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后缘高度)。结果治疗前两组VAS、ODI功能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ODI功能指数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影像学指标(椎体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后缘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创伤小,见效快,效果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逐年升高,椎体成形术作为其有效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临床医生对椎体成形术术后并发症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术式的改进和优化成为关注的重点。本文就椎体成形术的新近技术进行综述,分析手术要点,以期为临床医生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型术与保守方法在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80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采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型术,B组采用保守方法治疗。定期随访,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指数。结果 A组治疗后1、3、6个月时的VAS评分分别为(3.64±1.18)分、(2.62±0.75)分、(2.09±0.41)分,优于B组的(5.88±1.53)分、(3.47±1.10)分、(2.62±0.56)分,ODI指数分别为(11.57±6.54)%、(8.91±6.20)%、(5.71±3.18)%,优于B组的(28.63±7.82)%、(21.72±5.29)%、(12.80±7.88)%,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两组随访1年时的VAS评分、ODI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椎体骨折,可以迅速缓解疼痛,令患者早期离床活动改善功能,在骨折早期相对于保守治疗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中老年性骨质疏松性多个胸、腰椎骨折所致疼痛的疗效,探讨其治疗方法和止痛机制。方法: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为充填材料,在CT监视定位下,经单侧椎弓根穿刺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31例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结果:31例52个压缩性骨折椎体只需治疗35个,PMMA平均充填量为2.6ml,术中PMMA渗出者3例3个椎体,无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总有效率100%,显效率为77.4%。结论:少充填量,单侧椎弓根穿刺单椎体的PVP治疗能有效地缓解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传统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实验组(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每组各40例.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VAS、O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症状性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方法。方法 2012年11月~2015年6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陈旧性老年骨折疏松椎体骨折骨不连病人66例,72个椎体。结果术中、术后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情况发生。发生椎间隙渗漏3个椎体(考虑患椎有终板损伤),椎弓根渗漏1个椎体,无感染、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脊柱后凸畸形无明显改善,术前、术后患椎椎体高度恢复不明显,16个椎体有10%~20%左右高度恢复,术前、术后患椎椎体高度恢复不明显,16个椎体有10%~20%左右高度恢复,术前、术后椎体的后凸角度变化不大,6个椎体后凸角度有10°左右的减少。所有患者术后腰背疼痛明显缓解,腰背肌力量明显增大,有7例患者仍感有腰背痛,但服用止痛药有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法,由术前的(8.8±1.8)分下降为术后的(2.5±0.81)分(P0.01),采用剔除性功能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由术前的(41.6±27.1)分下降为术后的(16.8±6.2)分(P0.05);经6~36个月随访(平均17.2个月)无一例疼痛术后复发,椎体高度经X线片检查术后无改变,患椎内骨水泥弥散良好。结论 PVP术可以很好地缓解症状性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疼痛,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罗贤如  张宏波 《医学信息》2019,(12):160-161,164
目的 观察中医传统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OVCF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行PVP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传统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角(Cobb's角)。结果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个3月VA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s角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术治疗OVCF具有复位效果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纠正骨折后后凸畸形的优点,且能很大程度的弥补单纯PVP术的缺点。  相似文献   

12.
刘长志 《医学信息》2019,(22):112-113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脊柱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OVCF患者63例,评估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部高度、Cobb角、VAS、OD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椎体前部高度及Cobb角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3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无感染、血管栓塞发生,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9.52%。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OVCF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可恢复椎体前部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脊椎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分析椎体成形术(PVP)中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缘由,并提出科学的预防性建议。方法 对16例具有脊柱椎体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的老年尸体腰椎(14具)有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椎体(其椎体骨密度值T<-2.5)予以C-arm透视机的动态监测下达到临床评价要求的椎体成形术,采用unisensor AG公司生产的直径为2.0mm的微型压力传感器(5mv/bar)和Peekel Instruments GmbH生产的载频放大器及其附属配套软件-SignaSoft6000 (PICAS & SIGNALOG 6000)测定每个椎体的椎体成形术术中椎体内压力的动态变化,采用描述性的统计和非参数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学上的描述和分析,并就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临床意义上的分析。结果 每个椎体的椎体成形术均达到临床评价要求,每次推杆(美国Kypho公司提供标准椎体成形术中Yamshi-Nadel套系中推注骨水泥入椎体的器具,每具推杆可容纳骨水泥约1.5mL)推注骨水泥入椎体时所产生的椎体内的压力P(下标 max)不是很高,多数在0.50 bar以下,其所导致的效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而每次推杆推注骨水泥入椎体时的椎体内压力面积值P(下标 ares)也不是很高,多数在10.00 Unit以下,其所导致的效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两者均呈偏态分布;而且,对每例椎体的第一、二、三、四杆之间两两予以统计学上的分析,在总体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基础上还发现除第一和二杆、第三和四杆之间外,其他各杆之间存在着差异(a<0.0083)。结论 对骨质疏松性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PVP)时,其在推注骨水泥入病椎时一般3推杆(约4.5ml骨水泥)即可达到推注骨水泥的临床评价要求,已无必要予第四杆等再次将骨水泥推注入病椎,既不作无意义的行为,又减少发生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单、双侧椎弓根入路PVP术后椎体的应变及应力变化。回顾性研究接受单、双侧椎弓根入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5例,分析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率以及所有阶段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有限元分析表明,单侧入路模型最大应变、应力分别是双侧入路模型的1.18倍、1.15倍;临床研究发现,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明显少于双侧入路组(P0.001)。两组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率以及所有阶段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生物力学效果与双侧入路接近;利用穿刺针定位单侧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与双侧入路PVP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X线暴露次数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谭兆惠 《医学信息》2019,(24):111-112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治疗的58例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受伤椎体增加高度)疼痛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椎管侵占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受伤椎体增加高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bb角、椎管侵占率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0%,低于对照组的20.69%(P<0.05)。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良好,在纠正椎体畸形,恢复椎体高度,缓解疼痛方面更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胸腰段骨质疏松椎体自由状态的动力学特性。方法根据1名健康女性志愿者胸腰段椎体CT数据,利用计算机辅助处理软件实现模型实体化及椎间盘组织补建,导入ABAQUS 6.14软件中,建立正常胸腰段椎体及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组模型比正常组模型的固有频率降低,振幅增大,随着振动频率增加,模型振动类型由单轴、单向运动转变为多轴、多向运动,且最大振幅责任椎体逐渐下移。结论模态分析能较好分析胸腰段骨质疏松椎体的动力学特性。骨质疏松患者应尽量避免处于特定的振动环境,降低椎间盘组织退变、胸腰部软组织劳损及椎体后部结构病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后外上方入路单侧穿刺行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本科收治的109例(144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平均年龄(76.7±9.9)岁(55~96岁),采用后外上方单侧穿刺入路行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注入的骨水泥体积、并发症发生率、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Oswestry残疾指数(ODI)评分、穿刺针尖端的最终位置以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在椎体中的扩散。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随访(9.1±2.9)个月。每个骨折椎体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4.0±3.5) min。注入骨水泥的平均体积为(4.8±0.6) m L。术前平均VAS评分为(8.4±0.7)分,术后1 d为(1.6±0.6)分,末次随访为(1.2±0.6)分。术前ODI平均得分为(70.97±7.73)分,术后1 d为(27.99±4.12)分,末次随访为(19.65±3.49)分。穿刺针尖端的最终位置:119根穿刺针到达中线,15根接近中线,10根超过中线。骨水泥在椎体中的分布类型:81例为类型1(56.3%),37例为类型2(25.7%),18例为类型3(12.5%),8例为类型5(5.5%),无病例为类型4。1例术后出现气胸,无其他并发症(如血肿、骨水泥栓塞、脊髓及神经损伤)。结论 椎体后外上方入路单侧穿刺的椎体成形术,可较为方便地穿刺至椎体中线,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弥散,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n-HA/PA66椎体增强器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生物力学效果,并为临床上选择n-HA/PA66椎体增强器的入路方式和数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正常椎体T11~L3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4种增强器-椎体T11~L3有限元模型(横突入路A、横突入路B、腰大肌入路A和腰大肌入路B)、两种删除椎体横突间韧带的对照组模型,以及两种骨水泥-椎体T11~L3有限元模型(1.8、3.6 mL骨水泥)。在9种有限元模型上均施加500 N垂直荷载和7 N·m不同方向力矩,计算分析模型在垂直、前屈、后伸、侧弯和扭转工况下的应力和位移,并基于计算结果探究两种不同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方法对椎体的生物力学影响。结果在相同荷载工况下,注入骨水泥后椎体的应力较植入增强器后椎体的应力增加更大,且位移减量更小。4种增强器-椎体T11~L3有限元模型中,采用腰大肌入路A方式(即经腰大肌单侧植入1枚增强器)植入增强器使得椎体应力增加最小。结论为了降低应力增加而引起再次骨折的风险,同时增强骨折椎体的刚度,建议临床医生应优先采用经腰大肌单侧植入1枚增强器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