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损伤。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约75%为关节内骨折。20世纪30年代Bohler L等首先倡导了跟骨骨折的切开复位治疗技术,主张骨折解剖复位.此后手术治疗不断有所报道。本院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对29例30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了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0):1850-1853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跗骨窦切口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32例,根据术前、术后及随访的X线片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改变,并于随访时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切口边缘皮肤坏死、血肿、明显的骨折再移位、腓骨肌腱炎、神经炎等并发症。术后Bohler、Gissane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ryland足功能评分显示该方法治疗跟骨骨折优良率为90.6%。[结论]跗骨窦切口联合经皮置钉术具有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复位固定可靠的优点,可用于治疗SandersⅢ型复杂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复位对跟骨骨折预后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1975年~1995年,作者治疗223例跟骨骨折,复位时未特别强调X线测量角的纠正,采用石膏固定和积极的康复治疗。随访162例,平均随访时间5.5年。Bohler′s分型:Ⅰ型骨折32例,Ⅱ型骨折130例。患者功能恢复满意84.2%,没有要求再次手术治疗者。随访结果表明复位时Bohler′s角和Gissane角的纠正对跟骨骨折的预后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0):1877-1881
[目的]探讨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014年8月~2017年11月在本院行开放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62例,其中,经跗骨窦入路32例,经外侧L形入路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跗骨窦组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显著少于L形切口组(P0.05),跗骨窦组患者无腓肠神经损伤、无切口皮缘坏死者,仅1例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而L形切口组,发生腓肠神经损伤1例、局部皮肤坏死3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3%和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18个月,跗骨窦组患肢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L形切口组(P0.05)。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AOF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跗骨窦组的AOFS评分显著高于L形切口组(P0.05)。影像评估方面,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跟骨Bohler角和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跟骨Bohler角和Gissane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跗骨窦入路插入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方法,其相关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经外侧L形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研究,观察植骨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中是否有益。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需要手术治疗的闭合性关节内跟骨骨折110例,随机分为植骨组和非植骨组。采用“L”形外侧延长切口,直视下显露整个跟骨外侧壁、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及跟骰关节,给予跟骨骨折复位。对于植骨组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填充复位后的骨缺损,而非植骨组则不进行植骨。随后将塑形良好的跟骨解剖重建板放置于跟骨外侧壁以固定跟骨骨折。手术前后摄片测量Bohler角,术后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患者的功能评价。结果手术前后植骨组和非植骨组的Bohler角增加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Bohler角的丢失也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1年及2年的足功能评价也没有差异。结论在手术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中植骨并不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改良外侧切口微创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宏  成金磊 《骨科》2011,2(3):117-119
目的 观察和分析改良外侧切口微创手术中撬拨复位及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2009年6月对22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跟骨改良外侧切口进行骨折微创复位内固定,根据手术前后X线片对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及跟骨Bohler角和Gissane角进行评估,并观察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采用Creighton-Ne...  相似文献   

7.
髂骨块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跟骨严重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髂骨块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跟骨严重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5月~2007年4月收治54例57足跟骨骨折,行髂骨块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对患者术后骨折复位、并发症进行随访。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50.4个月,术后Gissane角及Bohler角均恢复,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按Maryland评定标准,优39足,良14足,可3足,差1足,优良率为92.98%。结论选择髂骨块植骨治疗跟骨骨折能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直接恢复跟骨的Gissane角及Bohler角,可减少外固定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正>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约75%为关节内骨折[1]。因跟骨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故治疗困难,后遗症多,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对跟骨骨折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使跟骨骨折疗效有很大的提升。但是跟骨骨折复位质量与疗效评价的研究少有报道,本文对跟骨骨折复位质量与疗效评价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7年3月至2007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35例(48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按Sanders分型标准:Ⅱ型13足,Ⅲ型25足,Ⅳ型10足。采用外侧入路重建跟骨距下关节面,术中撬拨复位恢复跟骨长度、高度和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结果术后随访9~25个月,平均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评分)评估手术疗效,优33足,良8足,一般7足,优良率85.4%。没有病例发生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复位结果与功能有显著相关性,手术前后的Bohler角和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治疗结果与骨折类型、复位质量、手术时机和方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粉碎性跟骨骨折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粉碎性跟骨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12例15侧粉碎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外侧扩大"L"形切口入路,利用拼凑法复位跟骨,解剖钢板固定。观察皮肤愈合情况,术后患足功能评定,测定手术前后X线片上跟骨的长度、宽度、高度、Bohler’s角。[结果]15侧患足有2例皮肤愈合不良。按M 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15侧,优6侧(40%),良7侧(46.67%),可2侧(13.33%),优良率86.67%。手术前后跟骨高度、长度、宽度、Bohler’s角均接近正常,与术前相比较有显著差别。[结论]合理的治疗策略能够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保留患足功能。  相似文献   

11.
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损伤,占跗骨骨折的60%~65%,所有骨折的2%[1]。由于跟骨粉碎性骨折可严重跟距关节面,治疗方法不当会遗留患足疼痛、创伤性关节炎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肢功能。我院2005年5月—2009年6月采用重建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52例65足,取得满意疗效,现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U"形外固定架结合闭合手法复位治疗跟骨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39例(43足)跟骨骨折患者采用"U"形外固定架结合闭合手法复位治疗并实施有效护理,包括心理护理,保持外固定架固定效果,预防钉道感染,加强患肢护理、疼痛护理、营养支持及功能锻炼等.结果 本组患者40足跟骨骨折得到复位,足弓及跟骨高度恢复正常,跟骨横径得到矫正,Bohler角为15°~40°.无1例发生跟骨高度丢失、骨感染、骨坏死及骨不连.功能评定优20足,良20足,差3足;优良率为93.0%.结论 "U"形外固定架结合闭合手法复位治疗跟骨骨折效果明显,科学的护理是其保证.  相似文献   

13.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8例31足严重跟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及髂骨(或人工骨)植骨进行治疗.通过手术将跟距关节面解剖复位,恢复Bohler角和Gissane角.结果 经长期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术后按Kerr足部评分系统评价,优7足,良19足,可5足,优良率83.87%.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严重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AO跟骨钢板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用AO跟骨钢板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的经验。方法 对15例18足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用AO跟骨钢板进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采用Kerr设计的跟骨骨折百分评分系统作为疗效评定标准。结果 18足骨折术后全部得到随访,时间7~39个月,平均11.6个月,优良率83.3%。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6.7%,以前期为主,主要是皮缘坏死。结论 开放复位AO跟骨钢板内固定是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的良好方法。临床治疗效果与跟骨后距下关节面、跟骨的Bohler氏角、Gissane角以及跟骨的长、宽、高等的复位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撬拨复位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复位技术及内固定方法.方法 对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48例(52足)采用切开克氏针撬拨复位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获得6~30个月的随访,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Bohler角得到良好恢复,根据Fernandez评分标准,优良率87%.结论 采用克氏针撬拨复位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的特点,能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和分析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治疗特征,以提高微创在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2年6月对收治的26例跟骨骨折手术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2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56 min,住院时间10~18 d。随访8~18月,术中骨折大部分解剖复位,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手术适应证较广泛,安全,有效,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的患肢功能障碍,致残率很高。我科于2001~2004年共收治38例,其中手术治疗27例(29足),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跟骨骨折是足跗骨中最常见的骨折,约占跗骨骨折的60%。经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多为粉碎型骨折,骨折线的方向错综复杂,手法整复有一些病例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我们从2002年以来采用跟骨重建钢板治疗26例跟骨经关节粉碎型骨折,术中经拍摄跟骨侧位、轴位X片检查,达到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19.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难度大.一般认为明显移位的关节内外骨折即有明确的择期手术指征.手术治疗时机取决于骨折类型、骨折周围软组织条件、患者全身状况和是否有并发症.外侧入路,特别是扩大的外侧入路是目前临床上最流行和应用得最多的手术入路.手术时应在认真保护好软组织套的前提下,充分显露跟骨距下关节,直视下解剖复位骨折块,尤其是后关节面骨折块,尽量恢复Gissane角和Bohler角,矫正跟骨内外翻畸形.根据骨折复位的具体情况,进行稳定的内固定,并对后关节面下方骨质缺损区进行植骨.满意的手术疗效主要取决于精细的手术技术、关节内外解剖结构的恢复、骨折的牢靠固定及有效的术后处理.微创手术技术由于对移位的跟骨骨折采用间接或闭合复位,并经皮骨折内固定,有效地减少了软组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但该技术主要适用于简单类型骨折,实际应用时应避免手术适应证的扩大.  相似文献   

20.
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剑涛  郑雷 《中国骨伤》2007,20(7):486-487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约75%的跟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对于跟骨骨折的治疗在很多方面存在争论。对跟骨骨折的治疗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自2000年3月-2004年3月共手术治疗跟骨骨折120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